查看原文
其他

一百年前的中国商场比现在还时髦

2016-01-25 ZoomChic 作势

1934年,一个叫欧大卫的老外在《中国观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的描述:“一般的西方人倾向于认为上海是有些原始的……但令新来者吃惊的是,他们会看到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驶过南京路,停在堪与牛津大道、第五大街、巴黎大道上的百货公司媲美的商店门前。游客一上埠,就会发现他们家乡的所有商品在上海的百货大楼里都有广告,都有销售!”


不止是30年代新到埠的外国人,甚至连你也未必知道八十年前的中国百货有多时髦,你相信吗?


说起民国时期牛X的民营百货,不得不提到先施公司的名字。


先施公司,在民国时期就等于是如今的港汇广场,这是上海第一家完全中资的大型百货,1917年便开业迎客。它选址于南京路浙江路口,并且打造出巴洛克风格外观。整个建筑还不仅是纯粹的“百货”,已有如今Shopping Mall的概念:最底部三层和顶部三层是商场,四五层是东亚旅社,六七层是先施乐园。当时上海已经积聚了相当规模的时髦男女青年,他们都把去先施购物当做休闲生活的风向标。


到了1930年,先施公司已经又进行了分区调整(如下图),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完备不已,要知道那可是80多年前啊!



先施开启了许多第一:它是上海第一家会开具收银发票的百货,也是中国第一家招聘女店员的卖场。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柜姐”,不是别人,而是先施公司大老板马英彪的发妻霍庆棠。要20年代的姑娘们抛头露面、吆喝售货,比叫她们上台表演还难。所以霍庆棠不仅亲自上阵,还带动了两个小姑子一起站柜,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只是为了图新鲜看上她们一眼。没想到,这还顺带刺激了消费额,引起全城话题,故事甚至远播香港和国外华人圈。


最终第一批女营业员顺利上岗,最初都被安排在化妆品的岗位上,先施还开创了化妆品试用的先河。为了推销香水,女营业员就把一只大香水瓶放在台子上,有顾客走过就喷几下,引起小姐太太们的注意。这种招揽方式沿用至今,成为柜姐BA的必备技能。


可贵的是,类似香水这样的日化用品先施都拥有自家品牌,并且推广得不遗余力,在上海的电车车身、灯箱展板上,都能看到“先施牙膏·千里香”的大幅广告。


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第一家开办时装秀的百货。一系列长达八天的时装表演,在大华饭店二楼连走八天,规模简直堪比如今的时装周。前来走秀的都是富豪千金,沪上名媛,这阵容可谓比如今的超模还“华丽”。可“时装周”在中途竟然还险些夭折,原因是它”宣扬洋货“,被当时沪上报纸《民国日报》大肆批评。


说个题外话,当时中国国民对国货的推崇,可能是整个20世纪的巅峰。各种制作精良的民族品牌,都在期刊上自豪地打出”国货“的名头,消费者也照样买账。比起如今动不动要取个洋名,伪造一系列国外历史和产地的国内厂商来,足够坦荡。


你可能会问,在先施开设之前,上海有没有百货公司?其实上海早有福利、惠罗等外商百货公司,但他们均不售中国货,并由印度巡捕管门,购物需讲外语,令人望而怯步。先施的开幕,无疑造福了上海的一般民众,同样也推广了国货。


可先施在南京路的一家独大并没有长久,很快就被另一家强大的竞争者打破了......它就是开在先施对街的永安公司。


永安公司在先施营业的第二个年头——1918年底开幕,按照地位,大概就是如今的恒隆广场。


永安公司的规模更大,营业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布局也参考了洋百货公司。他们在商场设计上借鉴了先施公司的优点,并加以修改,并开创了上海百货以沿街面橱窗陈列商品的先河。


永安主打的是与欧美同步的进口商品。包括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钟表、美国的大电器、英国的家居用品.......款式和型号都力求和欧美同步。因此不仅吸引了国内有消费力的顾客,还让在沪的国外人也趋之若鹜。有经营头脑的永安老板,甚至还给各国驻华公使递送了专属记账户头,允许他们先赊账购物,最后按月结算款项。话说这难道不是如今信用卡、X东白条的雏形吗?


“商场”如战场,两家百货公司隔着南京路开始了一场长久的撕跨:先施原来计划只建五层,听说永安要建六层,马上将原先的设计改为六层;永安得知后,立即在楼顶上加盖了两层“倚云阁”;先施当然不甘落后,很快又加盖了三层“摩星楼”,两家都不愿在”高度“这一坊间话题炒作上落了下风。


两家百货为攀比而建起的塔顶


先施公司在永安开业当天,便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大促销“。而永安也不落人后,凡是先施涉足的领域都得跟进:先施有乐园,永安就设剧场;先施有屋顶花园,永安就办天韵楼茶室;先施有 141 间客房的东亚饭店,永安就建了142间客房的大东旅社。为招揽顾客,永安还增设了一些独有设施:比如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对外营业的舞厅——大东跳舞场,上海最早的旱冰场——永安跑冰场;功能性简直比如今的shopping mall还齐备。


永安为了第一时间采购英美最新产品,还专门在美国和英国设立办事处,直接与原产国厂商谈判,甚至早早开创了“独家销售”这一概念。


当时上海的上流社会有一种赶时髦的攀比习气,对于时尚新颖的物品,不管价钱多么昂贵,总会争着购买。因此,当一些外国厂商和洋行来推销新颖商品时,永安公司便与他们率先签约,要求在一定时间内独家销售。比如美国克宁牌奶粉,最初由永安公司独家经销,当其它家可以进货时,有钱人已经觉得不稀罕了。



国人爱抢奶粉,原来是民国“遗风”。克宁奶粉,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雀巢产品


永安公司还设立了“邮寄部”,客户买好商品,只要把地址留下,就可以免费送货上门;如今百货公司爱用的买XX送XX券,也早就是永安和先施玩剩的了老把戏了,更别提更老套的购物抽奖、一年两次的打折季了。



可以说先施与永安之争,最终造福的是上海民众,据程乃珊的散文集中描述:当时的白领青年,会到先施和永安的餐厅吃午间套餐,菜单一天一换,均衡配餐;周末三两好友相约前去选购舶来时装,逛累了在茶室点上奶油冰淇淋配草莓,生活好不惬意!连白领女性们的休闲读物,甚至都是两间百货的内刊。


永安百货的酒楼套餐,各种档次任君挑选


说到百货公司的内刊,先施有《时装特刊》《国货特刊》,永安更有《永安月刊》。30年代的《时装特刊》不仅包含搭配心得、最新款式,甚至已经融入了去厂家参观的体验软文,概念之新,让人惊诧。



内页的手绘款式图,也多样之极,不仅参考了欧洲最新款式,还融入了中华之风格,可谓洋中结合。



改良式旗袍在当时的设计已十分活泛,不拘泥于固有形式:



提高腰线的花苞裙,几何图案修饰的改良中式裙装,亦称得上与时俱进:



甚至有体积的雪纺叠纱裙和印花裙,唯一不变的就是传统式旗袍领,保留了中国特色:


当时在百货可挑选的服饰,不仅款式繁复多样,而且用色十分大胆。充分证明民国时期,时髦女性在衣着审美上的接受程度是非常宽泛的,中国女人并不是二十世纪都一路“灰头土脸”过来的。


先施和永安百货的红火竞争,不仅成为了沪上的热门话题,还大大地挫败了洋百货在华不可一世的锐气。中国人的百货公司优势是:放低门槛,先施公司还为市井民众设立了最早的Outlets——专设了促销区域,把有瑕疵的产品和包装受到挤压的食品通通一元销售。


还有一点最让原本高枕无忧的洋百货不得不警觉——中国人出了名的品质就是勤劳,他们比洋百货开门早,打烊晚,甚至还请了会英文的双语销售人员,一步步让洋百货的市场份额缩减。先施和永安与后出现的新新(30年代便配备空调)、大新(首先装上电动扶梯)一起并成为上海解放前的四大百货。四者你追我赶,争相创新,书写了民国时期上海百货业的一段佳话。



1936年大新公司开幕,便配备了电扶梯和空调,购物享受再度升级


解放前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失控,局势不稳,物价飞涨,四家百货的市值一下子蒸发了一半以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得解放,但所有的资本主义经营场所大部分充公,商业架构一切推倒重来,国外品牌和款式大多都被“请出”了百货公司,这段百货传奇才暂告一个段落。


大部分富豪选择了远走海外。先施在香港重整旗鼓,其第三代掌舵人Joyce Ma在70年代开设了著名时装精品店Joyce,被誉“时装女王”;但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永安公司决定留守上海,50年代迎来了公私合营时期,但只能勉强惨淡维持,66年彻底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


又过了十年,有一位叫郭婉莹的女子,行为举止总是显得跟旁人格格不入,常常引起街坊们议论。只因为她穿着旗袍去清洗马桶,穿着高跟皮鞋在菜场里卖咸蛋。


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她的身份——曾经风靡大上海的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自幼在伦敦生长,英文名Daisy,回国就读于基督教会中学、燕京大学。无论是做尊贵的少奶奶,还是“文革”中被发配到青浦砌墙喂猪、家里所有的财物悉数充工、连结婚礼服都不剩的时候,她永远不变的,是那份眉宇间的气韵和优雅身姿。



青年和老年时期的郭婉莹


据当时郭的邻居回忆,当她独自从劳改农场回到只有9平米的家中,听法院人员来宣读她含冤过世丈夫的判决书时,她只是平静地聆听,没掉下一滴泪,唯有紧闭自己的双眼。不知道那一刻,她是否忆起了30年代上海大马路的那片繁华盛景。



精选文章传送门: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女人比现在还时髦

全球男人的性启蒙Byebye了,宝岛台湾的野趴体还在开



对话框回复“历史”,即可查阅往期分类文章。

你无私的分享和点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点击顶部小蓝字“作势”

或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微信号:ZOOMCHI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