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十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谋篇布局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从根本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决定性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551美元,若2035年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要达到23000—25000美元左右。要实现上述目标,依据静态测算,我国GDP的年均实际增速要在5.4%左右,若考虑通胀、汇率和人口等因素进行动态测算,GDP增速要达到6.4%左右。受到疫情抑制和经济转型等因素叠加的影响,我国经济和国民收入增速趋缓。当前排除疫情等短期不确定性因素后,房地产整体下行产生的投资不足、消费增速下滑引致的内需不畅、国际供应链重组导致的外需拉动衰减、劳动力供给短缺带来的成本持续提高、科技创新不足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降等累积的中长期因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逐步缓解并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模式累积因素的阻碍,需要通过未来5—10年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整体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才能破茧重生实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过程,未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形态,就是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起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新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标准,渐次开辟出了可行的科学路径。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从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和经验看,在经济现代化发展不同阶段,内外需经济作用有所不同,现代化早期往往是外需占比较高,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内需经济的主导性和主动性功能逐渐形成。这个经济规律在大国经济中体现更为显著,大国经济的特征和优势是以内资为主体、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内生性经济模式,同时拉动外需、弥补内需,内外结合、相互促进。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体系完整、超大规模市场形成、货物贸易稳居世界首位,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具备条件优势,更是我国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党中央从体制、产业、区域、城乡、开放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作出了全面的谋篇布局。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证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极大解放和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纵深推进的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形成高效的市场机制、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科学调控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从多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以推动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劳动人民的不懈奋斗下,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工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技术、产业和产品环节整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的弱点十分显著,全球竞争优势面临脱钩断链的破坏性冲击日趋严峻,只有跃升到产业链的中高端,才能形成可持续的领先优势,获得中高端的价值收益,创造出大量高质量企业、高收入行业、高水平就业,实现更多人富裕起来,有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是明显的短板弱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效益,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转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由产业链相对单一转向集聚融合发展,建成供给有保障、产业链条完备、生产绿色高效、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重点任务是加强耕地保护、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全面整体性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升级,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如何统筹区域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具体任务包括: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性重大战略,增多、增强带动经济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性重要动力源;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国土资源和自然生态保障;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发展优势地区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开放带来进步,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发展,才能使我国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掌握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权、有利于开创合作共赢包容普惠的国际经济新局面,有利于加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具体任务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扩大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执笔人:李鹏)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3年2月17日第5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