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十八)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的根基
□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规律的总结和深化,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文化基因,它不只是体现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中,刻印在古籍中,而且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之中,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
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国实际,既包括现实的实践发展,也内在地包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一历史实际。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丢掉了,就会割断精神命脉,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广大人民群众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会在西风美雨的不断侵蚀中失魂落魄,出现文化认同的危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
优秀的文化传统可以历久而弥新,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魅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基本前提。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积极推动二者进行深度结合,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走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强化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复兴、文明创新的过程。“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文化复兴并不是文化复古,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文化进行鉴别,对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熔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三)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了更加广阔、深厚的基础,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维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相结合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造,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烙上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感召力、生命力。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无论是国内考察,还是出访时演讲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娴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来阐述其治国理政思想,赋予其当代价值与意义。
(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出现的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严峻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开拓新型的全球化,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展示了其极大的魅力、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激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陈志刚)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3年3月17日第5版
本期编辑:王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