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协和寻根 | 追寻乌山旧时光,探索穿越百年的协和元气

新媒体工作室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2022-12-12



们往绿窗中望

蓝裙子 白袜子和乌黑油亮的头发

绿色帆布包和自行车的脆铃响

那个战火硝烟包围的年代

如同泛黄的走马灯上的影画

而今

鹤归华表 人事依稀

我们在写满光阴的古迹中的溯源

追寻陈琼教授在协大的点滴



我的外曾祖父陈琼

张全东


从少年到如今,我常听母亲念起她的爷爷、她童年的家。关于家最常出现的几个词是福州南门兜下马巷、第一山、花园,关于她爷爷的几个词是举人、协和大学教授、喜欢种花。我们听着,只当是遥远的故事,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几年前,我们几家表(堂)兄弟们在长乐相聚,有几位表哥我还是头一回见面。亲人相聚自然会聊起祖先。我很少去福州,对母亲娘家的事知之甚少,只能是坐在其中静静地听着。当听到外曾祖父在原乌山自家花园里留有石刻“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时,我的兴致顿起,对母亲的娘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是那时,我才知道外曾祖父名叫陈琼,字鸣琅。


① 乌山石刻“第一山”

②石刻“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


外曾祖父曾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有的表哥知道,有的表哥却还不知道,但知道的也没有什么实证,唯一的资料就是协和大学1919年首届毕业生留影[1],照片中第二排左边第二人穿中式服装的便是外曾祖父。至于外曾祖父何时受聘于协和大学,以及何年中举,则无人知晓。那次聚会,我萌动了上乌山拜谒的心。


福建协和大学1919年毕业照


很快,我就从网上找到了外曾祖父留在乌山的石刻图片,在“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十个篆书大字的右侧还有行楷书小字:“光绪戊申予买园于此朝夕种植其中即景题句”。光绪戊申即1908年,此为买园的时间,朝夕种植,可见外曾祖父的生活状态与喜好。据考,米芾所书“第一山”石刻当时处于外曾祖父居所的园子里[2]。在“第一山”石刻的边上种花弄草,自得其乐,朝夕不舍。花红叶绿间忙碌之暇,直起身来,放眼眺望,近处有乌塔,远处有白塔,遥相呼应,这般的惬意应该常会有诗意涌动。


穿堂几度风,吹过少年时


当然,外曾祖父也不只是养花种树,他还读书、藏书,是当时福州的藏书家之一。福州新闻网[3]曾有报道:“陈琼1908年在‘第一山’南麓买了一座老屋,在旁边盖了‘培香楼’,也就是藏书楼,说是‘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现在遗址附近可以看到朱熹题的‘清隐’。陈琼跟邓拓的父亲邓仪中是同科举人,又是好友。1950年,其藏书大部分献给国家博物馆。”


古树爬藤,梁木柱石记着人来人往的过去


这上面说到的邓举人,外曾祖父与他是好友,同时,还是同乡(侯官人)、是邻居[4]。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了关于邓仪中先生任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时的情况介绍[5],时间是1920年前后,为师的邓先生文章书法俱佳,对学生要求也很严,而且特别注重书法。如果谁的作业字写得不好,就要返工,直到他满意为止。外曾祖父一生以读书、教书为业。邓举人早年在广西任中州知州[4],不久便辞职,后来也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他们应该是志趣相投,只可惜没有找到他们交往的详细资料。


光影斑驳,沉睡的古老


几年前,我看到一篇论文[6],对协和大学建校之初的师资情况有简要的介绍:“……教师包括专任教授和兼职教授共9名,即外藉教授庄才伟(EdwinC.Jones)、何乐益(Lewis Hodous)、克立鹄(C.R.Rellogg)、倪乐善(Rev.C.A.Neff)、万拔文(Rev.W.S.Rawen ham walsh)、薛来西(Clement M.L.Sites)、饶卫礼(George M.Newell)和两名国学教授(一名为陈海鳌,另一名字待查考)。”我当时是又惊喜又疑惑,心想,这名待查考的国学教授不正是外曾祖父吗?可是,为什么福建协和大学教职员名单概况表中没有呢?我的疑惑在不知不觉中引领我向历史的深处寻找先人的足迹。去年,我在网上高价购得王铁藩编纂的《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一书,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因恰逢“双十一”,网购火热,物流的时间要比平常延迟三至五日,企盼的心情恍若我有家人参加科考,我日日急切地等待着喜报。终于等到了,《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第397页记录详细:“陈琼,别名(字号)鸣琅、彝鼎,籍贯侯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举人,(1873—1946)卒年七十三。文涛[7]之父,中学教员,协和大学教授。住天皇岭下马巷。”百年前的历史,虽仅寥寥数语,已让人感慨不已。


古木摧空霜,百载不枯朽


外曾祖父在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的历史是可以确定的,但在协大任教的时间有多长呢?按有关研究的资料[6][8]分析,进入协大应该在协大开办初年,即1916年。至1919年底,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肯定也还在协大,有照片为证。


影斜入绿窗,磨上抽芽


协大校友张圣才在“协大旧事”[9]一文中写道:“1921-1922年,协大的中文教授是两位清举人,他们只讲福州话,这对于我外地学生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求聘请郭绍虞、叶圣陶前来接班,学校照办。”我相信他对旧事的回忆是真实的,与之前的史料能够吻合。两位清举人应该就是陈海鳌、陈琼,经查[10],陈海鳌教授是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科举人,籍贯侯官,著有《芝斋文集》。遗憾的是传略中的信息过少,连生卒都无记载,但从他中举的时间看,岁数应该要长于陈琼。后来,郭绍虞先生来了,时间大概是1921年秋,1924年后离开[11][12]。再后来,叶圣陶先生来了,时间是1923年下半年。张圣才所说的“学校照办”,是否意味着既请来了郭绍虞、叶圣陶两位先生,又替代了陈海鳌和陈琼两位教授?如果是,那么,外曾祖父离开协大的时间大约就在1922年,在协大任教有7年之久,他与协大共同度过了观音井的岁月


古旧的琴、录音机、牌匾记录着苍老的回响


据表哥说,外曾祖父中举后,便准备进京考进士,他选择了水路,途中海上起风浪,将乘船掀翻了,他的身体和他身上藏着的进士梦一同落入水中,幸好附近的渔民及时赶来,把他救了上来,但他的进士梦却永远地沉入了海底。


从时间上算,外曾祖父到协大任教时年龄约43岁,应属年富力强之期,他把自己的学识与精力奉献给了创建初期的协大。与此同时,闽江之滨、仓山之中凝聚的博爱、牺牲、服务”的协和元气开始蓬勃,反过来又渗透到外曾祖父的身上,丰富、完善了他的人生,并濡染着他的后人。而我在寻觅协大历史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走近了一位长者,慈爱、宽厚、高尚,他的身上散发着穿越百年的浩然之气。



外曾祖父在乌山的住宅于1999年被征拆,宅基地、园子连同里面的石刻都成了乌石山公园的一部分。我当年初临“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的石刻,曾感叹“第一山在家何在?双塔矗立门无迹。”虽一时之念,但已生忧怆之心,还好,这种感觉很快就淡去了。



外曾祖父没有留下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也没有一篇半章的文字传世,但从一方小小的石刻,我们已能感受到他的品位与追求,面对绿树鲜花簇拥的山石,我们有理由相信,家藏的不仅是“第一山”,还有探索、还有品格、还有爱而门对的也不只是乌塔和白塔,还有理想与信仰之塔。这个家、这个门没有、也不会消失,她将成为后代们心中永远的家门。


参考文献

[1]袁勇麟主编《百年协和》第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2]王进“乌山‘第一山’石刻为米芾真迹?陈家人保守这个秘密几十年”,《东南快报》2006年11月10日;

[3]福州新闻网,新闻频道之三坊七巷,2006年7月18日;

[4] 王铁藩编纂《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第62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5]王立民“游寿先生书法艺术刍议”,《书法之友》杂志,1997年第一期,第17-26页,安徽美术出版社,1997年1月;

[6]刘一彬“福建协和大学对福建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7]陈文涛编纂《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福州远东印书局印行,1929年;


[8]汪毅夫“福建协和大学与福建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9]张圣才“协大旧事”,《协大校友》4期。

[10] 王铁藩编纂《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第36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11]孙彩荣“福建协和大学教授群体分析”第31页,福建师大历史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12]俞菁“郭绍虞:自学成才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家”,《中国档案报》2017年12月15日,总第3156期第三版。


作者简况

张全东(1960-  ),男,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现任职于福建省龙岩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



萋萋红墙草 悠悠山上云

泉石鸣琅 和光同尘

昔人看过的风景已碎成残匾旧瓦

扬起的烟被风带走

但协和精神永燃不熄

幸不负先人殷殷之志 拳拳赤心

所见海清河晏

桃李成蹊 来者济济


学习“新思想”小课堂


政法系统要把专业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专业化建设要突出(    )、实用、实效导向,全面提升政法干警的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防控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舆论引导能力。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答案:实战

你答对了吗?

快来评论区交流吧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出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图片:协和学院文化寻根课题组 摄影部 林小毳 黄津 邓心荷(见习记者) 刘梦卿(见习记者) 杨燕婷(见习记者)

编辑:新媒体运营部 陈谷多 詹佩琦(见习记者)

校对:新媒体运营部 张思齐

责编:林响(师)刘宝飞(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