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报编辑部周加相 科技城管理处谭君 龙腾编辑:胡珍珍
校对:徐祯编审:周加相
为展现赣州经开区成长变迁的生动实践,带大家了解更多经开故事,感受身边巨变,本报特别推出《辉煌三十周年·璀璨十周年》系列报道,聚焦经开区在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亮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管理处高质量发展纪实:
在广东佛山工作了
10年的科技城管理处中边村村民
罗峰怎么也没想到,
自己有幸成了
赣南红土地上汽车诞生的
一名见证者和参与者。
罗峰此前是一名焊接工。老家房屋拆迁后,随着一批批企业落户,他便有了回乡就业的念头。如今,他成为了凯马汽车车架货厢焊接线的一名班长,每月工资4500余元,相比在佛山,吃住在家,安心又舒心。
产业旺,稳增收,心欢畅。近年来,科技城管理处党委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通过引产业带就业促脱贫优环境,绘就了一幅产旺人富的新图景。
01
产业旺,村民不断回流
因发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的现实需要,2016年初,唐江镇3个村、太窝乡6个村共9个村划入赣州经开区管理,成立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管理处。同年4月底,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轰轰烈烈拉开建设大幕。
短短3年时间,签约落户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科研院所、检验检测、特色小镇等项目18个,其中整车项目6个。如今,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已遍布全市各地,凯马汽车产量稳步提升;“五横五纵”交通路网建成使用,唐江大桥顺利通车;中电汽车、中车生一伦、亿鹏电池等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唐龙公园、科技城九年义务学校等雏形初现……曾经的荒山荒地上,一座产业化现代新城拔地而起。
产业兴旺了,就业机会就多了。如何把农民培养成产业技术工人,解决落户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增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持久动力,这是科技城管理处党委思考的问题。“村民们为了支持产业发展,腾出了房屋和土地。为让他们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我们在服务好在建项目、投产企业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就近就地就业。”据该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近100名在外就业人员返乡,随着科技城在建项目不断投产,将会有更多的村民回流。
90后技术工人罗康和妻子是众多回流村民中的一员,如今夫妻双方同在凯马汽车务工,月收入近万,离家近、福利好,让这对年轻夫妻感到满意。据凯马汽车人力资源部经理曾素红介绍,企业本地员工占30%左右,员工稳定、沟通方便,利于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壮大了,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更多的村民也可以就近就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02
百姓富,美好生活到来
晶亮蔬菜基地里,54岁的廖凤香熟练的修剪着果蔬枝叶,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和丰收的喜悦相映成辉。今年是她在基地里工作的第三年,党的扶贫好政策和勤劳的双手,让她成功脱了贫。如今,让她高兴的是,自己在基地里劳作每天可获得收入80元,儿子在园区企业务工收入达4000多元,家中添置了小轿车、房屋进行了修缮……这些看得着的变化,让廖凤香觉得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这是科技城管理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科技城管理处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认真对照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清单,倒排工期,全面整改,同时,结合地缘优势,充分发展农业产业,让土地活起来、农民动起来、口袋富起来,已帮助918户3532人成功脱贫。
流转土地482.47亩,种植草皮450亩,带动111名村民,其中贫困户21人就地就业,人均增收1147.72元;
流转土地760亩,引进晶亮蔬菜基地、浙赣蔬菜基地,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6万元;
翻耕面积4908亩,其中落实早稻种植面积1494.02亩,落实薯类、豆类等旱作物种植面积约1500亩;以脐橙、甜柚为主的果业种植面积达1403.06亩
……
今年上半年,
管理处9个行政村
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3.11万元。
如今,
该管理处持续加码脱贫攻坚,
全面落实责任,
及时解决问题、
补齐短板,
强化督导调度
,实现“十个清零”,
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
——公益广告——
更多新闻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0797-8371859
投稿邮箱:kfqxc@126.com
长按二维码,获取更多新闻资讯 ▶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