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3岁科学家,为共和国工作70年,他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但这三次印象最深刻。
1959年国庆前夕,他作为全国劳模,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1978年3月,他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呕心沥血的技术成果受到隆重表彰。
就在昨天,这位老人,再一次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一次,他来出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共河南省委联合主办的“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接受中央领导接见。
他就是陈俊武。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与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您爱车加的汽油,70%都是炼油厂流化催化裂化工艺生产的。陈俊武老先生正是这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
在1956年抚顺石油设计院创立之前,他已在人造油领域展现了出众的才华,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堪称老兵新传奇。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会见“时代楷模”陈俊武及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他强调,要学习好、宣传好陈俊武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时代楷模”的榜样力量,激励干部群众立足岗位奋斗奉献、建功立业。黄坤明在会见时说,陈俊武同志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科技工作者的执着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宣传他胸有大我、赤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道德风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在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书写人生华章。长期以来,陈俊武时刻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在攻克石油深度加工技术、设计建设世界首套煤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科技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去年10月,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陈俊武第一次走进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这还得从小时候讲起。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到良好的家教和文化熏陶。陈俊武在中学时期就对化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1944年,17岁的陈俊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当时的中国民不聊生,工矿企业凋敝衰败。1946年,正读大学二年级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心中当即立下志愿: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炼油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可谓一穷二白。新生的国家急需“黑色的血液”为发展注入生机。当时,东北是中国重工业最集中的地方,而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也较为优越。陈俊武的母亲和家人都在沈阳,大家都劝说他留在沈阳工作。出人意料的是,陈俊武坚持要到抚顺去。他还惦记着当年他和同学们在抚顺参观过的那个煤制油工厂。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需,这是他最初的信念,始终不改。谢绝了亲情的挽留,1949年12月,陈俊武如愿进入辽宁抚顺矿务局工作,成为人造石油厂(后更名为石油三厂)的一名技术员。他一头扎进车间,将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厂修复工程中。1951年抚顺人造油厂技术人员返厂。后排右三为陈俊武▲面对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他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为工厂恢复生产废寝忘食。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陈俊武接连完成蒸汽喷射器、蒸馏加热炉等技术革新任务,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技术骨干。1956年,29岁的陈俊武被评为抚顺市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9年,陈俊武第一次走进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那时候国家正处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科技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
在1959年,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使用的大多是当时苏联的技术,不能对原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也无法从中炼取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轻质油产品。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这就像有了上好的大米,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陈俊武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炼油工业的关键就是流化催化裂化技术。这项技术具有投资少、操作费用低、原料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石油精炼中最重要的转化工艺之一。但是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项目,后来被称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然而,装置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他心里却不太有底。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消化资料、分析计算、对比论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陈俊武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1962年,全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参加项目设计的工作人员每天的伙食几乎是滴油不见。紧张工作3个多月后,主要技术方案已经完成。当年6月初,国家科委决定选派人员赴古巴考察,陈俊武名列其中。结束考察回国时,陈俊武的行李中鼓鼓囊囊全是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有20多个笔记本。资料只可作为参考,设计还是要靠自己去完成,特别是主要设备必须由我国自行研制。上百套仪表,数千个大小阀门,近两万米粗细管线,都要在设计中做到准确无误、万无一失。在陈俊武主持下,1963年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1964年开始施工备产。1965年,陈俊武(右三)在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前▲1965年5月5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拂过地平线,位于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展现出钢筋铁骨的雄姿。历经4年多的艰苦攻关,这个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从此,中华大地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炼制的汽油、柴油。基本结束了中国大量依赖进口汽油、柴油的被动局面。1969年底,根据国家需要,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位于豫西山区的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从此立足洛阳。
高桥石化公司内100万吨年快速床-高速床催化裂化装置▲
为加工更多的大庆原油,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板房中,陈俊武和同事为研制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绞尽脑汁。1972年,这套被称为“一顶二”的装置在锦州试运成功。1978年3月,陈俊武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他为之呕心沥血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受到隆重表彰。
“邓小平同志说,以后要主动抓科学技术,而且要当我们的后勤部长。就是这句话,让我感到,科学的春天来了。”谈到40年前捧着红绒面烫金字证书的情景,陈俊武连说“感动”。这是时代的鼓舞、国家的重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从事的炼油技术领域特别是催化裂化技术领域猛追世界先进水平,盯住他们,咬住他们,不能落后。兰州炼油厂内国内第一套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1982年,按照陈俊武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同年,他主持承担了包含“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采用自主技术建设一套全新催化裂化装置“两大任务的国家”六五攻关任务。1982年,按照陈俊武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年产50万吨同轴催化裂化装置投产。1985年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1994年,该技术获得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授权。1983年8月,陈俊武(左四)赴伦敦参加第11届世界石油大会,与侯祥麟、朱康复、闵恩泽、朱亚杰等合影▲正是在陈俊武等几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
陈俊武(一排右七)与中国石化催化裂化高研班部分学生代表合影▲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有各种类型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上百套,总加工能力超过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世界第二大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和行业发展进步,陈俊武将目光放到了年轻人身上,全力破解石化行业人才困局。从1992年开始,陈俊武历时10年之久推动举办三期中国石化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他开创的这种结合企业实际和装置特点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学员受益终身,更为国家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图为2006年,陈院士(中)在洛阳为催化裂化高级研班学生辅导作业▲精心筹划下,1992年,中国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开班。正式学员只有8人,选拔条件极为严苛。比如,必须在工厂催化裂化装置有过4年以上工作经历,已是高级工程师或接近高级工程师的工艺技术人员,等等。有教无类,“开门办班”,行业一线工作五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都能参加考试。治学严谨,“魔鬼政策”,培训班学员每天都要面对封闭管理突击补习。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研班结束后,第二期、第三期陆续举办,3期历时10年之久。“陈氏继续教育工程”开创的这种完全不同于学院式、从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实践中来、再回到本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技术进步中去的教学方式,让所有学员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受益,更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没有学位证书的精英人才。传道授业解惑,陈俊武更以无限赤诚影响着学员。10年间,陈俊武培养出的50余名学员,陆续成为行业翘楚。当年高研班学员所在的流化催化裂化炼油装置,迄今仍然有20余套在持续运转,在祖国大地上诉说着他对石油事业的无限热忱。1990年,62岁的陈俊武已到了退休之年。也就在这一年,他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一年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面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的现实,陈俊武认为石油替代的研究和开发十分必要且紧迫,这不仅关系民生,也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程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年5月,中国科学院邀请陈俊武参加在香山召开的气候变化研讨会议,他的学术报告引起气象学家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又投入极大的精力,深入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碳减排和石油替代中氢能的生产、运输、储运技术等多项战略性课题的开发和进展。2018年12月,陈俊武在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刷卡上班▲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到达办公室,处理邮件,查阅国外技术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必要时还亲自到施工现场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最美奋斗者陈俊武院士 。2010年6月,陈俊武(中)不顾83岁高龄,来到包头甲醇制低碳烯烃现场40多米高的作业平台,观察设备运行情况▲陈俊武(前排中)指导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装置投产▲“我已经比60岁退休的同志多工作了30年,今后还会继续思考下去,继续保持工作状态。”陈俊武胸中依旧燃烧着激情,装满了计划,“不能觉得自己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我思想上时刻警惕,不敢有这个念头。”此后,陈俊武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出席院士大会。
又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2020年1月13日,陈俊武院士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这一次,他来出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共河南省委联合主办的“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报告会,接受中央领导接见。
来自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河南省和中国石化的干部职工代表,北京化工大学师生代表和首都各界干部群众代表共70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周成平、刘昱、宫超、陈香生、刘倩结合自身经历,用朴实的语言、鲜活的故事,讲述了陈俊武坚守初心使命、为了国家需要、科技报国70载的感人事迹。现场观众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礼,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当93岁的陈院士坚持走到发言席而不是坐在座位上讲话时,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人的一生很短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我一直认为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
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我今年93岁了,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自己也感到还是很幸福的
我现在身体和思维都还可以
有生之年要继续和大家一起努力
为党和国家尽一些绵薄之力
长安街上车来车往,自己当年引以为耻的煤气包早已不见踪影;采用我国自主产权技术生产的汽油、柴油,品质更高、更加环保,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先进的炼油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我们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93岁陈俊武(右二)和他79岁的助手陈香生(左二)在人民大会堂▲
来源:中国石化报 中国文明网 中国石化官方微信
编辑:李雅婧|编审:刘媛媛|监制:高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