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子二章》知识点以及练习题

2016-11-22 学易语文航天桥 学易语文航天桥校区



《鱼我所欲也》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鱼我所欲也》练习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食(    )   一豆(    )    (    )    (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乡为生死而不受          词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词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词义:   故患有所不辟也              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二者不可得(     )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此之谓失其本(     )      贤者能勿丧(     )   有所不辟也(     )          呼尔而与(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于我何加焉!(        )

贤者能勿耳(       )              此之谓其本心(       )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填空: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  

                                                                       

(4)“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5)本段作者的观点是:                                         (用原文答)。

提出观点后,接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内容要点)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从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以“_______________”比喻生与义,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_______,“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__________。对比也是本文的主要特色,文中有“________”和“________ ”对举,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举,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比,“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比,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

 (7)本文主要论述“___________”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正面论述______是人的本心;第二段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是“失本心”,从而阐明“_____”比“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的道理。

(8)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学过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积累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畎亩 (    ) B、傅说 (     ) C、 胶鬲 (     

D、拂士 (    )   E、 空乏 (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的含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畎亩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版筑 

(3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

(4)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士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大任          也  

(6)人恒过:                恒           

(7)然后能改:              然后

(8)征于色:

(9)发于声: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3指出下列词语的特殊含义。

(1)必先苦其心志:   

(2)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       饿

(4)空乏其身:       空乏

(5)行拂乱其所为:   

(6)所以动心忍性:              

4.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2)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佛士

5.辨析下列虚词的含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而死于安乐也(   )

(2)以: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   )

(3)之:三里之城(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7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