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睁开你的双眼:人生的幻变和实相(四)

2017-04-04 達之 独立作家

11、生死一如,轮回不断,人生的未了之缘

 

大卫在冷冻状态的清醒梦境中,就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后,他希望从冷冻状态苏醒、回到现实生活。他放弃了梦中的一切,克服了恐高症,跳下楼去,堕入一片黑暗。而在现实中,则是伴随着呼唤声:“睁开你的双眼,睁开你的双眼”他最后睁开了眼睛。换言之,他必须在清醒梦境跳楼,才能从冷冻状态醒来。在某个意义上,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此生彼死、此死彼生、生死轮回不息。在另一个意义上,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生死一如、死生不二。生命的终点是死亡,但死亡又是另一个开始,生命并非毫无意义,死亡也不是空无断灭,这不仅是生命的本质和真相,也是死亡的本质和真相。而且,死亡如生命一样,虽然本性是空,是一如,但是,其内容形式,也和生命一样,也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死亡也如生命一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并需要我们去体验和经历!对此,我们在生前应有一定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正因为生死一如,死亡与生命的不可分割。所以,对于旨在思考和领悟生命本质的哲学或宗教而言,对死亡的冥思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所以,佛教界有人认为,在某个意义上,学佛就是学死、悟死。西方哲学家也经常说哲学的任务是思考死。

 

对于死后是否存在来世,其实,任何宗教信仰都有来生或永生的内容。有些人对佛教因果律片面的误读曲解,批评佛教的三世因果是对现世的消极逃避。一则,从三世因果本身并不能推出消极逃避的结论。二则,你说三世因果说得不好也罢,不对也罢,那你可以提出其他说法来代替或者反驳,看看哪个说法更有道理,更符合人生的真实。且不说人生如梦,我们哪一生不是来生来世?我们哪一生不是如梦如幻?且不说从人生的究竟意义上,如果不相信来生来世,唯一的结论就只能是虚无主义。

 

俗话有云:“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所谓的“债”或者“业债”,只是对佛教“业”这个无比丰富和深刻的概念的一种通俗、浅显、狭隘、近似的解说。业的概念,简单说就是造作,复杂点说,那么就涉及并包含因、缘、果、报、异熟、行为、作用、意志、力量、熏习、牵引、招感、感应、承受、轮回、善恶、苦乐、罪福、染净、十方三世、三界六道等等,包括有形无形、即时延时的造作、作用和力量,包括现实之后果、作用和感应,以及贯穿十方三世之超时空的后果、作用和感应。总之,如《大宝积经》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宇宙生命的基本法则。至于电影中大卫和苏菲亚、大卫和朱莉之间的爱恨情仇,就如众生之间的亲疏恩怨,佛教的观点,即是俗话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在更高境界上,则是佛教的慈悲喜舍、怨亲平等之说。

 

电影中有一段台词:快乐的时光要过后才懂得珍惜。换言之,一般的人性,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苏菲亚对大卫说:“我会再找到你”,也就是意味着希望来世相见,那只能是等投胎转世了。所以大卫接着说:“等下辈子我们都是猫再见吧!”这句话当初正是苏菲亚对大卫说的。在大卫毁容后,苏菲亚对大卫说:“下辈子我们都是猫再说!”这话的一层意思是这辈子我们没戏了,二层意思可能是下辈子再结未了之缘,来生来世,轮回中见。生命无限,不可能一切都是现世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生都充满异熟之因、未了之缘、来世之报,即所谓三时果报。大卫和苏菲亚也只能期待来世再续前缘,甚至期待来世在六道轮回中变成猫时再见。这里,涉及到生死轮回的主体问题,对此,佛教有“补特伽罗”之说。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冤冤相报、恩怨酬偿,通俗的说,就是转换生命形态和生存环境(依报)。至于佛教修行得解脱者,临终(般涅槃)之时,或往生净土,或不受后有,或乘愿再来,他们觉悟实相、出离生死、超越轮回,获得不死不灭、常乐我净(永恒、快乐、自在、清净)的涅槃。或者通俗的说,就是跳出三界外、进入一个更高级的不可思议的生命形态。上述说法,在佛理上都是都是相通的,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12、人生的选择和临终的愿望

 

电影中,大卫在离开清醒梦境前,还面临最后一个选择。当艾德蒙问大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要么,他选择继续做梦,停留在清醒梦境中,而且,由于他在清醒梦境克服了病态的幻觉,渡过了心理危机,因而他的以后在梦境的生活可能会变得美好、称心如意。要么,他可以选择离开这个清醒梦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也就是从冷冻状态苏醒,回到150年后的现实世界。当然,那时候,他身边的一切已经面目全非,苏菲亚等人早已经不在人世了,他醒来后,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周围是全新的人。简言之,大卫是选择不醒来、不回来,还是选择醒来、回来?(进一步说,即使选择醒来、回来,也同样面临选择:回到什么样的未来?回到什么样的时空环境?在哪个时间点醒来?)大卫在冰冻状态渡过150年,他在冰冻状态只是这么一个梦,短暂的梦,而现实已经过了150年,这就是所谓的“一梦千年”。大卫选择了离开梦境,从冷冻中醒来。那么,在他离开梦境之前,艾德蒙又问他最后的心愿是什么?大卫说,想让苏菲亚等人明白自己的心。他这个心愿招感来了与他最有缘分的苏菲亚和布莱恩。当然,如前所述,大卫身边的一切角色其实都是大卫这个梦幻世界的逻辑影像,是他自己心识幻化出来的。大卫与苏菲亚最后告别,了结了自己的心愿,也就是俗话说的死而无憾,可以无牵无挂的到另一个世界去。在电影中,也就是大卫从冷冻状态醒来,离开那个清醒梦境,回到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

 

其实,我们平时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在某个关键点上,关键时刻(时节因缘成熟时),你将面临选择:这种选择有时是你自己的内心矛盾,有时非常艰难,但是最终“只要心想就能事成”,关键你自己的心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一切在于你心之所愿、心之所欲、心之所想、心之所向。在某种特异情景下,这种内心的争吵对立或者也可能外化为外部的争吵对立,甚至你面临的是你的至亲(比如父母亲)的互相争执。在电影中,大卫面临的是技术员(明白一切是虚幻的,要求大卫面对现实)和心理医生(执着身边这一切虚幻的,希望大卫停留在梦境)的争论。在电影《无姓之人》中,9岁的小男孩尼莫面对父母的离异分手,他只能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面临这个严峻的选择,小男孩心里深处分裂了……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深处都是不愿意分裂,不愿意自己父母分离的,当现实出现这种分离,必然同时使得一个人内心分裂或撕裂。这,不仅是生活中的场景,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实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特异处境和情景(甚至生前死后),所必然面对的生命趣向和性向的选择。一个生命趣向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根境(根性和处境,也就是不同的正报和依报),从根本上,这是由自己的业力所牵引、决定的。至于生命的性向,则芸芸众生的各种兴趣、性趣,也是无需多说的。这些,可能在我们的生命形成之前或之初,我们就已经完成了选择。这个过程和现象,佛教称之为前世之业,称之为“三世十二因缘”。

 

在此要再强调一句:死前的愿望和信念很重要。佛教有临终随愿(誓愿往生或乘愿再来)、随念(临终正念乃至十念往生)、随缘(善缘指引、善知识帮助,或恶缘干扰等)、随习(积习难改、随惯性兴趣而趣)、随业(业力甚大、重者先牵)等说法。所以,佛教净土宗,尤其强调临终念佛往生。当然,一个人临终的愿望和临终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除了随缘(或善缘帮助、或恶缘干扰),往往只能随业力、随积习,而一个有强烈和真诚的信仰的人,则更可能随誓愿、随信念。

 

13、关于两个剧本的差别:电影的结尾和人生的归宿

 

两个剧本的差别主要在结尾部分。总体说,各有所长。个人认为,第二个剧本《香草的天空》的结尾部分,有四个片段比第一个剧本更好:

 

1)大卫在离开梦境之前与苏菲亚告别说:“来生做一只猫再相见”。这个明显蕴含着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念,而且暗合量子物理学所谓的“薛定谔之猫”的假说。见亦不见,不见亦见,既是见也是不见,就如大卫和苏菲亚在清醒梦境中一样。

 

2)在大卫跳下楼,飞速堕落的过程中,他一生的经历和几个片段一一闪过,这和佛经所说,一个人临终之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是非常一致的。一个人一生中的主要情景,往往也是一个人心灵深处也即潜意识中最重要的、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最执着的、最幸福的、最成功的,或者也可能是最疑惑的、最遗憾的、最悔恨的,也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所谓受、爱、取,这些重要的场景在一个人临终之时一一闪现,其实这就是生命的总结,也叫做不虚此生。这是宇宙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追思会,是每一个生命自己对自己的追思会。在中阴境界,也许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但肯定是非常非常的感动人心,即使顽石心肠也会被感动,因为这也是宇宙生命的必经之地和必有含义,无人可以例外。甚至,在中阴境界,还有的人会流浪彷徨,去寻求某些未知的答案、完成某些未了的心愿、了结某些未了之缘。电影中,大卫在清醒梦境的经历,何尝不象是他在中阴境界流浪彷徨、完成未了的心愿、了结未了之缘呢?

 

3)在大卫跳下楼,飞速堕落的最后,时间趋于停滞、画面原来正常开动的汽车凝固静止了,这一段情形,也很符合现代科学关于时间加速、减速,时间停滞、倒流等观念。

 

4)在大卫追思会上,苏菲亚黯然神伤那个片段也很感人,而且伴随的歌曲,听起来如梦如幻如泣如诉,非常感人。

 

不过,个人认为,第一个剧本《睁开你的双眼》的结尾部分,有两个片段相对更好:

 

1)第一个剧本的结尾部分,更残忍、更真实、更深刻。如前所述,一个人的疯狂程度,有时必须达到犯罪乃至杀人(而不止是叫喊、狂奔)的程度,有时甚至是爆炸、人肉炸弹,乃至引爆核弹。一个人的罪业与疯狂到了极点,也许才能物极必反,然后才能如梦方醒,或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或放下屠刀、回头是岸。按照佛教,届时他也许才会所谓业满,恶贯满盈,“乃至圆满极恶之果”。在生活中,一个人在崩溃之时,杀人和自杀是比较常见的情形。因为他的世界观乃至他的世界已彻底崩溃,对他而言,一切都没有价值,一切都等同于虚幻,所以,杀人和自杀,往往是一个人在崩溃之时,在面临这虚幻的真相之时的一种本能的反抗、绝望、破坏、毁灭,也是对一切万物虚幻性的一种实验和尝试,也是对虚幻性本身的一种幻化感,也是对毁灭本身的一种破坏。

 

2)如前所述,第一个剧本的结尾部分,街道上空无一人,这与电影的开头相互对应呼唤,也是比较好的。这种空无或接近空无的超现实的场景,不仅揭示出万法归空、人生如梦,独生独死、独来独去等人生的本质,而且也预示我们,生命如梦如幻的这些特异情景,也许是每一个生命迟早要发现并经历的宇宙生命的真相。

 

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设计,编剧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各种选择往往互有长短。关于电影的结尾,大卫最后的跳楼,这个设计当然是很经典的,也是有深刻的含义和象征的。现代人类很多自杀者选择跳楼,这不仅仅是一种死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高楼时代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自杀心理,也许值得死亡心理学去研究。《睁开你的双眼》这部电影,大卫在冷冻状态的清醒梦境,最后选择跳楼,以期望回到现实世界。这个情节和前面所述另一部电影《盗梦空间》中,柯布的妻子执着于自己虚构的梦境,把梦境与现实混同而且颠倒,最后在现实世界跳楼自杀,以期望回到梦中的(她自己构造的虚拟)世界,可谓异曲同工。不过,我也设想了一下电影剧本的另一个结尾。电影中,如果换成其他的社会法律背景,也可以将结尾改成:大卫抢夺枪支并滥杀无辜,因再次杀人(此前他捂死了女友)而罪上加罪,最后被判处死刑。而他在清醒梦境被处死之时,也就是从冷冻状态中惊醒之时。这和电影中他在跳楼自杀后的惊醒,也许同样不失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的终点各不相同,死亡的方式千差万别。比如说死刑犯被执行死刑,作为一个生命的结束方式,一般而言,这也许是最痛苦和悲惨的人生结局了。面对死刑,一个人也许有多种复杂的心理,不同的人,思想和行为表现更会有所不同。绝大多数人是恐惧逃避的心理,也有欣然接受无所畏惧的心理。但是不管怎样,明知自己将要死亡,这种自觉的死亡,如果辅之以临终关怀、临终开示、临终祈祷、临终念佛等,也许更有助于生命的解脱或选择较好的趣向。当然,前提是此人必须要树立正念和信心。至于生命死后的归宿,由于各人的因缘、业报、信念、愿望等等的不同,也许更是趋舍异路、云泥之别。而在某个意义上,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对待死亡往往不恐惧不怨恨,这无疑跟他们对宇宙生命的信念密切相关。无论是相信天堂地狱、六道轮回,或死后复活、末日审判,无论是佛教坚信念佛往生、净土为归,还是基督教坚信上帝召唤、上升天堂等,这种心态和信念,无疑更有助于一个人死后趣向理想的归宿。



独立作家

投稿信箱: 自由写作精神,无所顾忌。来稿请注明“独立作家” 字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