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泸县事件看“塔西佗”效果

2017-04-07 谭越森 独立作家


“他刚刚步入人生的花季,本应该如骄阳初升,如乳燕出谷。然而在41日,他却变作一具冰冷的尸体,浑身青紫”44日新华社记者发出了《三问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需要多久》的报道,瞬间传遍网络。


新华三问之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正式介入泸县少年死亡事件,而网路诸多谣言也相继被证伪。但我们看到泸州采取布置警力、屏蔽自媒体和对本地停电等种种维稳“措施”,不由不让人想起“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他们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


新华社记者在受到层层阻挠之后,写出了下面这段强烈质疑的话:

所到之处都有人“陪同”。当记者提出采访死者母亲时,县政法委书记李盛春表示找不到人,问手机说没有死者母亲电话,问地址说不清楚地址。

 

4月4日,记者好不容易突破制约跑了20多公里村道前去采访死者的爷爷奶奶和同学时,被跟随的“尾巴”招来一批镇村干部,实施各种暗示威胁干扰,迫使采访对象不敢说真话。而记者被当地的种种电话骚扰则更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记者从侧面了解到,警方正在积极做死者母亲工作。不给记者提供方便,或许另有隐情。

 

警力的高度防范,让当地群众觉得很不理解:“造谣传谣的你们不是抓了很多吗?现在究竟是什么情况?你们在害怕什么?”


作为国社的新华社记者尚且受到如此“礼遇”,那么民众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官方公告,就不难理解了。


凤凰评论家江鹏在《以“人民的名义”看泸县学生死亡事件》一文中写道:缺乏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更缺乏在信息时代对于公共舆情的应对能力,这是让许多公共危机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失控的一大要因。在此次事件中,基层官员再次暴露了这样的问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害怕担责,害怕问责,总想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又出动强力部门进行弹压,导致了事态的恶化,并最终错过了信息公开的有利时间。无论现实还是影视剧里面,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但地方官员为何总不能汲取教训?泸州地方政府的不当应对,不仅让官民情绪对立严重,也损耗了地方政府的公信,让事态陷入僵局。上级政府部门或许该尽早介入,推动事件调查和信息发布,并以严肃的问责,给公众一个交代。


对待突发事件惯性的思维就是封、堵、压。这样只能证明泸州的权力傲慢以及一错再错的愚蠢。当地政府对公众知情权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谣言必然四处流散,这里,如果套用昆拉德很喜欢的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泸州官员一发话,民众就发笑。或许更能反映出塔西佗陷阱之可怕,我想这不是泸州官员们愿意看到的“效果”吧。



独立作家

投稿信箱: 自由写作精神,无所顾忌。来稿请注明“独立作家” 字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