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托德·海因斯新片有人觉得感动,有人却觉得无聊……

2017-05-19 焦焦 深焦DeepFocus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5.17〜28,2017

《寂静中的惊奇》

                      

文 | 圆首的秘书

编 | 章三


两年前的现在,《卡罗尔》不仅在戛纳电影节赢得了媒体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更在全球影迷中有口皆碑。所以这一回,托德·海因斯再携影片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球电影人共同关注的焦点。

 

《寂静中的惊奇》小说



与前作类似,《寂静中的惊奇》也改编自小说。故事采取双线并进的叙述方式,一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明尼苏达的小男孩,一边是生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小女孩,二人都为了寻找自己的亲人前往纽约,并在博物馆中发生了奇妙的关联。与前作相比,《寂静中的惊奇》无论是在概念创意还是在视听呈现方面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新高度,精准的(年代感*2)把控让人惊叹。最有趣的是,耳聋的小主人公通过手写进行交流的方式与默片的字幕卡若合一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创意和试验。

 

电影剧照


但与此同时,影片的剧情却陷入了令人无比尴尬的境地。大段的剧情解说几乎冲毁了前半段营造的一切电影感,Carter Burwell创作的品质极高的音乐也在幼稚的情节之下变成了荒唐的自我陶醉,如同一颗扶不起早泄的春药。结尾,主角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遥看纽约大停电;抬头看去,一颗流星划过天际……海因斯这回的“寂静”的确让人“惊奇”,可惜并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那一种。


 深焦短评



  Stevie ★★★

原著小说中图像与文字两部分故事被托德·海因斯有效地转换为默片与有声片的双线叙事,形式上对于聋哑人的突出在媒介的转换过程中被完美地保留下来。而在有声部分加入部分默片的表现手法不仅贴合了剧情发展,还使得两部分叙事在美学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由于默片的表现形式,本片配乐的地位举足轻重,而Carter Burwell也再次贡献出大师级的配乐作品。摄影、服装与艺术指导等方面也都有出色的发挥,也许只有《卡罗尔》的原班人马才能掩盖些许剧作上的单薄。



  Cora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黑白默片穿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胶粒彩色,海因斯将精妙的复古风移植到一个儿童片上。即使情节简单,故事被讲述得如同一张泛黄的迷宫地图,借由孩童稚嫩的小手缓慢摊开。即便有米歇尔威廉姆斯三分钟的母爱、朱利安摩尔慈祥的老年妆,本片最出彩的还得数三位小演员机灵而张弛有度的表演。此外,摄影、配乐、造型设计均是明年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



  朱马查 ★★

童真美好,温暖干净不是啥褒义词,看见就想躲,剧本短板导致的寡淡清水可不是小清新遮瑕膏可以解决的,然而这么个故事拍成这样,更想夸夸导演了。海因斯好莱坞带货王,处处夹私货,剧情游移处全是个人私情:纽约情书,路人过客皆是风景。时光永驻博物馆,天经地义恋物癖,仰望星空,你好, Major Tom 。



  柳莺 ★★

托德·海因斯用影像写就一封给纽约的情书,但也许用情过盛难以自抑,无声有声电影加动画的结合看似大胆,却因为剧作的单薄扁平而仅仅刻画出时代的氛围,无法将人物的魅力聚集。两位失聪儿童对亲情的追寻得到精致配乐的大力辅佐,固然不乏动人场景,但这些散落的佳句却最终没能缀成华章,两段跨越时空的故事也遗憾地在睡前童话的格局中俗气落幕。



  徐佳含 ★★

这是一部非常anti-Tod Haynes的电影,少了《远离天堂》中复杂的隐喻和指代,只留下一场纯粹的游走于两个时空的博物馆冒险——触摸一块陨石的凹凸,感受一支羽毛的柔软,吹动一只蝴蝶的纤细翅膀……当两位主角都是聋人时,这些触觉便有了非凡的意义。虽然在故事上有硬伤(如本和杰米两少年间友谊的两次转折,和结尾处那道夜空中划过的不明所以的流星),但扔掩不住清澈童真带来的愉悦体验。




  Peter Cat

摄影、配乐、剪辑、服装……几乎就是《卡罗尔》原班主创,但除了被精致还原的两个时代,以及多少对纽约、对博物馆诚挚的爱以外,这部儿童片故事实在是毫无亮点、冗长乏味,反倒颇有纽约聋人群体公益广告的意味。托德·海因斯借用默片形式以及对聋人主体知觉的营造一如以往,更像是花拳绣腿拼盘,谈不上美学。


*打分标准:以四星为满分,三星表示“佳作”,两星“一般”,一星“较差”,零分“很差”。



-FIN-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深焦小分队报道回顾


DAY 0

戛纳,一颗七十年的电影胶囊


DAY 1

戛纳70周年,给我们看了一部删减版的开幕片

《无爱可诉》的亲子悲剧,徒有其表的社会寓言

戛纳,继续在沙滩上搞搞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