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戛纳日记 DAY1&2:第六年没有市场证也没能粉加点只能默默看片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5.17〜28,2017
陀螺观影日记
编|尼侬叁
DAY1
第六年没有市场证也没能粉加点
只能默默看片
2012年初在柏林电影节的时候还是个学生,拿着电影节记者证在电影市场四处晃荡,每天在里面花三四个小时走走停停,或者站在外面抽烟,寻求跟华人四目相接然后搭讪的机会,最后终于在市场餐厅跟三个中国人搭上话,整个过程尴尬无比,但对于当时特别社恐的我来说已经算是成功了。后来这三个人让我做他们的随行翻译,陪他们去买片。那个时候电影节市场上中国买家还不算多,就算没有约见面,销售商看到是中国买家都会挤点时间聊聊。后来聊到一家美国销售公司,叫什么都忘了,他们有个青春校园动作片的项目正在开发,由那时还挺火的“超杀女”科洛·莫瑞兹主演,三个中国人很感兴趣,就让我去谈合同细则,随后谈下十万美金的大陆地区发行权,双方签了合同,相互握手道谢。那天晚上我一回到住处就跟我妈打电话,激动得不行,感觉就像参与了数十亿的生意或者一只脚踏进了电影产业似的。后来再也没有这三个中国人的消息,也再没听说过这个项目,估计黄了。
这是昨晚跟从国内来戛纳买片的朋友晚饭后回想起来的事。去年在这里夸下海口说再也不用媒体证件看片写日记,要进军电影节市场云云,结果后来又莫名其妙开始做制片,既然没有必要去市场做买卖,也只能再用豆瓣名义申请了媒体证继续当回影迷默默看片,进军市场这种白日梦只能从长计议了。
今年的沙滩影院会有演唱会
提前一天从片场赶往戛纳,本来以为一时半会儿调整不过来,结果在从巴黎到戛纳的火车上就从剧组民工瞬间进入戛纳模式,跟火车上的各种电影人交换名片。提前到戛纳的好处就是有充足的时间到处瞎逛以及见朋友,昨天领着中国媒体评分团成员李迅老师和胤祥参观电影宫以及详解媒体场攻略。
长队
今天一大早就去德彪西大厅看德斯普里钦的开幕片《伊斯梅尔的幽魂》。之前猜到今年记者会很多,结果没想到有那么多,全来围观70周年了。往年开幕片的媒体场顶多坐到3/4,今天塞得满满当当,还有记者没能挤进去。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晚上主竞赛影片《无爱可诉》的媒体场,李迅老师吐槽说“1980年代以来就没排过这么长队看电影”。外加上电影宫安检措施加强,放人进去的速度越来越慢,就算厅内还有剩余空位都可能来不及把人放进去。
【非竞赛展映】《伊斯梅尔的幽魂》★★★☆
看完开幕片首先想起的是德斯普里钦去年担任戛纳主竞赛评委后说多兰《只是世界尽头》把他震撼到九霄云外,因为《伊斯梅尔的幽魂》里面的角色交流大多也都是靠嘶吼,经常会给人一种过火的感觉。电影讲的是一个导演正在创作新片,失踪20年的妻子突然回来了,打乱了导演和新女友的生活。在这个看起来挺简单的故事之上,德斯普里钦又加了一层戏中戏,将片中导演的创作影像化,是一个惊悚间谍片。所以整部片看下来感觉元素特别杂,但并不无聊,就像我之前说的,在戛纳不怕电影不好,就怕电影无聊,《伊斯梅尔的幽魂》大多时候都挺有趣,其中好几场戏甚至很喜欢,拍得特别飞。这种杂糅感觉还是德斯普里钦一次很大胆的尝试吧。这片法国媒体评价还不错,《电影手册》主编甚至出示了四星好评,英美媒体那边则褒贬不一,有的骂无聊透顶一片混乱,有的又觉得迷人。但很多人都同意几个主演里面夏洛特·甘斯布演得最好,不过我全程只看路易·加瑞尔,在这片里面简直养眼。
随时都有被爆头可能
电影节官方宣布范冰冰将成为评委之一时,就预想到整个电影节都会因此精彩,每天都会八卦争议不断,今天才第一天,就已经爆出“范冰冰主演的《画框里的女人》入选官方展映”这种事,还有豆友来问我官方什么时候正式公布。后来听说有朋友受片方邀请去市场看了这部片,出来后又被告知不要报道不要评论。朋友说,“你想象不到有多难看”。
偷偷溜进空无一人的发布会大厅
下午在媒体中心外面晒太阳的时候还跟桃姐讨论了一下评委会成员,我们一致都认为朴赞郁和索伦蒂诺要抱团表彰艺术成就最高的电影(以及奉俊昊),阿莫多瓦肯定要把金棕榈给他觉得最值得的片,查斯坦那么聪明肯定会强烈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又会附和这三个当代AA级导演,他们又同时会尊重玛伦·阿德和阿涅斯·夏薇依的意见,而最可怕的隐患可能是不懂装懂的威尔·史密斯,范冰冰顶多可能在表演奖能发表下看法,盖布瑞·雅得就不知道了。
等待开幕式的围观群众
电影节官方为70周年准备了很多小惊喜,比如领取证件时会附送一个官方吐槽的徽章,“去年金棕榈是哪部来着?”“就是那部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导演拍的一部片”“不知道这部片在讲啥但简直牛逼啊”之类的,很多种。比如电影节官方片花本来是一级一级的红毯台阶,现在每级台阶都加上了很多牛逼导演的名字。另外据说70周年庆典那天邀请了很多重磅人物,反正王家卫已经确认要来。
官方吐槽徽章
萨金塞夫上一部好评如潮的《利维坦》我就给的四颗星,当时就觉得那片最后把宗教和政治寓意弄得太明显刻意了,给不了更高,虽然挺喜欢。这次《无爱可诉》也有这个问题。讲的是一对即将离婚相互仇视的夫妻已经各自有了新欢顾不上儿子,后来两人儿子失踪,在自愿者组织的带领下两人被迫一起找寻儿子下落。其实还是萨金塞夫那一套,从一个家庭内部的道德和分裂出发,展现社会隐喻政治,最后电视新闻里面把乌克兰一点出来,就没啥意思了。尽管如此整部片还是给人特别扎实的感觉,调度摄影尤其棒,简直看得舒服。外媒评价都挺好,有金棕榈的呼声也有说比不上《利维坦》,但我其实还更喜欢这部一点点,一点点而已。
【主竞赛】《无爱可诉》★★★★
萨金塞夫上一部好评如潮的《利维坦》我就给的四颗星,当时就觉得那片最后把宗教和政治寓意弄得太明显刻意了,给不了更高,虽然挺喜欢。这次《无爱可诉》也有这个问题。讲的是一对即将离婚相互仇视的夫妻已经各自有了新欢顾不上儿子,后来两人儿子失踪,在自愿者组织的带领下两人被迫一起找寻儿子下落。其实还是萨金塞夫那一套,从一个家庭内部的道德和分裂出发,展现社会隐喻政治,最后电视新闻里面把乌克兰一点出来,就没啥意思了。尽管如此整部片还是给人特别扎实的感觉,调度摄影尤其棒,简直看得舒服。外媒评价都挺好,有金棕榈的呼声也有说比不上《利维坦》,但我其实还更喜欢这部一点点,一点点而已。
海边阳台上的云中
今晚电影节就正式开幕了,大家的猜测是,把萨金塞夫和海因斯放在最开始,可能中段和后半程有神作和大黑马,我现在到处跟别人押《好时光》,毕竟斯科塞斯要制作两兄弟下一部片,肯定也是看了《好时光》后才上的车,希望我不要被打脸。
中国媒体评分团
银幕场刊评分要从后天才开始有,因为是按照官方首映场走的,但是我们的评分团从今天就开始更新,是按着媒体场时间表走的。云中老师因为在剪泡面番,所以只能明天补看。
DAY2
叙利亚难民飞上天了
!!!
戛纳电影节的安保措施真是一个大问题,不那么严吧,会让人看电影都看得不太放心,但是现在弄得那么严也是麻烦。往年来说,不管你是粉证还是蓝证,早上8:30的主竞赛媒体场,只需8点前抵达就行,有些粉证记者甚至8:20到都毫无压力。但是今天早上现场一片混乱,安检口争执不断。前一晚两点还在打字早上7点就起床然后空腹奔向电影宫的记者们,水被搜出来扔了,护手乳被搜出来扔了,Dior香水被搜出来扔了,巧克力饼干口香糖都被搜出来扔了,加上安检人员像机器人一样毫无情绪,记者们轻而易举就被激怒了。几千名记者被堵在卢米埃尔大厅外,一共也就7、8个安检口,不超过20个安检人员,一个包一个包的仔细翻,如果顺利估计一个安检口一分钟进5、6个,如果吵架那就更慢了,这直接导致到了8:20整个卢米埃尔大厅才坐了一半人,结果影片快到8:45的时候才开始放映,晚了15分钟,也是这六年以来个人在戛纳电影节经历的第一次延迟放映。
电影宫门口的安检
这还造成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下午两点有一种关注开幕片《芭芭拉》的媒体场,以往一种关注的片全部都在德彪西厅放映,需要在电影宫外面排队,所以我1点半左右拿着一杯咖啡胸前晃着粉证毫无压力的悠闲状从电影宫溜达出来,到了德彪西厅外发现空无一人,翻出排片表一看,卧槽,居然是在电影宫里面的巴赞厅,但那时已晚,因为重新进电影宫的排队安检队伍已经长到让人绝望,1点半正值持市场证件的电影人们午餐后返回电影宫的高峰期。当然这是我自己装逼造成的错误,只是如果是往年,这种错误是可以马上修正的。
所以今天早上看海因斯《寂静中的惊奇》时口渴又空腹,当表演稚嫩的小男孩不断对着几千个记者嘶吼“我爸是谁!!!”“这是啥意思!!!!”“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到底是谁!!!!”的时候我的心情并不是特别愉悦。
【主竞赛】《寂静中的惊奇》★★★☆
海因斯两年前才带着《卡罗尔》在戛纳主竞赛获得压倒性的好评,结果那年评委不长眼只给了半个影后奖,之后颁奖季更是被无视,可能正因为如此,《卡罗尔》在很多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如今海因斯加快拍摄节奏今年又来一部新作,而且看起来特别商业主流,很是让人好奇。
故事讲的是1977年失去母亲的男孩离家出走来到纽约寻找亲生父亲,同时1927年不满父亲严厉管教的女孩也离家出走来到纽约寻找仰慕的但即将被有声电影淘汰的女演员。影片前半段海因斯试图平衡两段故事,难点在于1977年是充斥着迷幻摇滚的多彩世界,而1927年则是以黑白默片的方式呈现,他对平衡的尝试能感觉到所以还是显得有些勉强,还不够顺畅。而到了后半段,两个小孩的命运开始交叠,故事按照套路发展,海因斯将更多的力气放在了视觉呈现上。
所以回想起来可以理解为何这个项目会找到海因斯,他本来就是一个注重“视觉”的导演,李迅老师都开玩笑说“不愧是LGBT导演如此注重细节呈现”,片中两个小孩都耳聋,其中女孩更从小就是聋哑人,所以海因斯用尽全力将两人的情绪情感以及他们看到的世界通过视觉呈现给大家,丰富的电影语言非常炫,以至于压过了本就没啥“惊奇”甚至有几段因节奏问题显得尤其无聊的儿童故事。片中有几个华彩段落可以直接入选年度最佳影像瞬间,还是挺厉害挺独特的,对于海因斯来说也是很冒险的尝试,至少我从未见过如此“艺术”如此个人风格化的好莱坞儿童电影。如果真要比较的话,可能还是《卡罗尔》整体完成度更高一点,当然那也是因为在海因斯的Safe Zone里面。媒体评价方面以好评为主,尤其美国记者爱得不行,英国那边倒是看到好几个低分,法国这边则比较褒贬不一。
范冰冰和查斯坦也都是看的早上8:30这场,据说范冰冰虽然带了随行翻译看片,但看片前后都拿着小本子做笔记,还挺认真努力的呢~
有人集齐了英文版徽章
今天算是正式开幕后的第一天,其它单元也都放映了开幕片,一种关注是阿马立克的传记片《芭芭拉》,导演双周是克莱尔德尼的《心灵暖阳》,影评人周是《西西里鬼故事》。三部开幕片我都没去看,三部评价似乎都是中等偏上,所以看之后有时间再补吧。
【主竞赛】《木星之月》★★★☆
晚上主竞赛的媒体场比昨晚冷清了许多,匈牙利导演穆德卢佐首次入选主竞赛单元的《木星之月》(此前译为《多余的人》),德彪西厅都没有坐满。这个片看起来就很奇怪,讲述叙利亚难民逃到匈牙利后发现自己有了超能力,可以飞天遁地也可以翻转空间的故事。导演上一部在一种关注单元获得大奖的《白色上帝》我就很不喜欢,那部片在英美媒体那边好评如潮,用类型元素做社会评论。这次的《木星之月》有点像升级版,借用了一个超级英雄式的幻想元素,外加动作惊悚片的追杀主线,包装了社会批评和政治观点。不喜欢《白色上帝》的原因是太作了,《木星之月》虽然也很作,但拍得还挺好看,各种炫技,片中充斥了各种长镜头,多得都让人疲倦了,尽管如此仍然有几段长镜头动作戏很耐看,尤其是片尾有一场酒店大战,还有一场追车戏拍得也挺有趣,片头那段森林逃亡戏也很精彩。但除此之外,这片还是想法太多,但是故事又很简单传统,没能把导演想说的那么多问题完全支撑起来,反而这些想法把故事压得踹不过气,宗教啊政治啊社会啊,一堆说教很刻意的从一部类型片里面砸过来,还是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像几年前柏林一镜到底的《维多利亚》,也是很炫技,但至少人家《维多利亚》是很纯粹的类型片,没有那么多说教。不过这个导演非常适合去好莱坞发展啊,技术那么炫,留在欧洲没啥前途,配一个好莱坞项目肯定赚。
明天有《玉子》和《自由广场》,其它单元还是尽量多看点吧。
今日中国媒体评分表:
-FIN-
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深焦小分队报道回顾
DAY 0
DAY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