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分裂》:恐怖片大师沙马兰的归来

2018-02-08 Shaw 深焦DeepFocus

深焦Radio


电影中的出轨之

《革命之路》

第29期



五指毛

vera






文 | Shaw(青岛)

编 | Pury(厦门)



其实不管承认与否,奈特·沙马兰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行业“票房毒药”的代名词很久了。屡战屡败的他早已耗尽自《第六感》所带来的业界好评。接连不断获得2009、2011与2014年的金酸莓奖,使得他本人也“收获”了“烂片之王”的称号。这样一位“衰神”手里出现了太多无论投资如何庞大,主演多大牌,制作多精良,只要经其之手,也必定成为烂片的电影。业内都深知沙马兰实在过于执着于其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中,无视看家本领已经不再新鲜的事实,在每一部电影中强调其个人特色“惊天反转”。


一直理直气壮表示要拍《不死劫》续集的沙马兰这一次,终于坐不住了,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续集也经由《分裂》的上映而最终得以敲定。甚至不惜在《分裂》结尾提供彩蛋告知一票观众记得买账。但是观众其实都特别想对沙马兰说:求你别再拍反转了。

M·奈特·沙马兰 M. Night Shyamalan

《分裂》的导筒虽纳入沙马兰手中,却还是在网络上吸引到大批观众的观影兴趣。不得不提的是,在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的惊人号召力之下,再辅助以“24个比利”的DID人群主题。博人眼球不说,更是给以观众更深的期待值。这一次,沙马兰也终于凭借《分裂》得以翻身,这场战役虽打得并不十分漂亮,但也不至于太难看。

詹姆斯·麦卡沃伊饰演多重人格患者


剧情本身围绕凯西——一个和同龄人格格不入的女孩以及两个同学克莱尔,玛西亚展开。三个女孩分别由在《女巫》中呈现精彩表演的安雅·泰勒-乔伊(Anya Taylor-Joy)、《成长边缘》的善良少女海莉·路·理查森(Haley Lu Richardson),以及在英国电视剧《Skin》中表现出色的杰西卡·苏拉(Jessica Sula)饰演。三人在一起准备坐车回家的途中,遭到了一神秘男子的袭击和绑架,被囚禁在灰暗阴冷的地下室中,面临着未知的凶险命运。


绑架三个女孩的,是一个名叫凯文(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的男人。实际上,他是一位多重人格患者,支配着他的身体的人格,竟有23种之多。弗莱彻(贝蒂·巴克利 Betty Buckley 饰)是凯文的主治医生,她发现,凯文体内的人格之间产生了分歧,更糟糕的是,第24种人格正在慢慢形成,这个人格强壮、邪恶、残忍,一旦他获得了凯文身体的主导权,不仅三个女孩要遭殃,就连凯文本身都将性命不保。


影片打着23+1的人格数目,在预告片阶段赚足期待。但其实本片中真正出现的人格数目只有9个。男主角在一开篇就出其不意的绑架了3个女孩,也使观众对男主绑架3个女孩的缘由产生足够的好奇心理。



凭借其悬疑题材在圈内保有名声的奈特·沙马兰,这一次又将影片定位于惊悚加恐怖。观众们对于影片的期待是一种危险并美妙的东西,因为这种吸引力是令他们走进影院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总是乐于在进影院之前脑补所有经由预告和介绍带来的猜测和期望值。他们想看的东西在无形中也给导演本身施加了更多压力。


但奈特·沙马兰本人似乎也倾向于这种挑战这种压力。先不说其砝码——惊天大反转,在题材的选取上,沙马兰也选择了一个业内并非排行热门的题材:DID人群。


首先,人格分裂这一既定事实,作为故事前期介绍的必备因素和故事本身的设定基础早已传达给了所有观众,这也就增加了执导的难度。不论是如何将人格分裂描述的清楚且不无聊,还是怎样聚焦主人公的心理缺失,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发挥,并且也很难轻易的把故事讲得精妙和独具新鲜感。更不要说,非常考验主演演技的剧情。


在这两点上,不得不承认的是沙马兰本人完成的非常出色。其一,导演将故事限定在了一个悬疑的内容之上,以绑架入手,再一层层剥开主人公不同的分裂人格,本身就令观众更有代入感。其二,沙马兰邀请了演技功力十分了得的詹姆斯·麦卡沃伊来扮演这一难度颇高的角色,也就为影片的获胜增加了更大的筹码。



在故事的讲述上,沙马兰将悬疑做到了极致。观众一直会持有的疑惑就是绑架的原因,以及主人公人格当中的不同部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两点上,沙马兰主要采取了分层的方式,逐一介绍不同的人格,而后在影片后半部分上演不同人格的交替,带来杂乱感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影片内容的悬疑程度。同时,影片除了将主人公的视觉表现点放在被绑架者之一的女孩身上,同时也附加了女孩的成长经历描述。一开始,我们会以为这是女孩不同于同龄人沉默寡言的造成因素,然后会设想这也许是女主最终能够成功逃脱的获胜至关因素。但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女孩的副线除了在本质上增加了剧情难度,也使得剧情内容更为饱满,从而剔除了单纯描述人格分裂者的无聊感。


说到此,观众或许会以为这部影片无论在剧情尝试上还是人物表现上都呈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技巧。然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沙马兰所执着的惊人反转已经多的有点令人无法接受了。在预告前期,沙马兰就没有让一票粉丝对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牟足了期待。而且结果影片最后所带来的不同结局只是在影院收获了一堆“WTF”的惊叹声。这不是惊讶,而是无奈。两者的本质差异就是,第二个感受正是在逻辑和内容上的偏离正道所带来的影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有这类异常人格的人敏感多疑,他们总是妄自尊大,而又极易产生羞愧感和耻辱感。特点是不信任他人,妒忌,敏感,易怒,心怀怨恨,自负。在心理上,这些特征是人格固有的性格特点,符合人体基本情感模式,也不会超出异常人格的最终上限。


影片中,由主人公凯文的主治医师所提出的一个近乎于超自然的概念其实也都在电影还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谁成想,电影最终结局主人公尽然分裂出超自然的一种强大人格,除了在理念程度的不能接受以外,这一分裂的第24重人格the beast也近乎于变种+基因异变,反而在观感上造成了在看超级英雄电影的假象。这一点确确实实令电影剧情本身大打折扣,也更有观众直呼“X教授”分裂反变种成为自己的儿子“大群”。 


从成片效果来看,这一结尾显得前后不搭,更是违背电影本身的本质意图,将惊悚硬生生扯到了搞笑的元素上。这种大胆而看似有趣的尝试,不仅激怒了那些本打着更高期待值的观众们,更显得莫名其妙。将心理描写变成了无厘头的科幻构想,相对于前期较为出色的画面来说,未免显得头重脚轻,让观众明显觉得最后力度过大,又丧失内里支撑。


诚然,抛开结局老掉牙的彩蛋和看上去只为续集做铺垫的高潮,整部影片前半部分所存在的特质和精彩是不容忽视的。影片前期铺垫的情感效果证明了它是一部让人不安的惊悚电影,作为幽闭空间心理惊悚的电影,一开始悬疑的设定,逐步展开主角多重人格的身份,再逐一展示不同人格的特征,从而推进电影剧情。


这一拍摄手法给观众以极强的探索欲。在开展人格解释的过程当中,通过主治医师的角色凸显,来表现对DID人群的尊重和保有余地。这一点也足以看出沙马兰的用心。主角凯文的人格也在詹姆斯·麦卡沃伊的表演下显得更为真实。不论是主导人格凯文的冷漠,还是服装设计师这一人格的极具同情心,或者是女性角色的行为举止塑造,还是9岁男孩的童稚和畏惧,这一系列本看似无从关联的各个人格,在麦卡沃伊的惊人功力加持之下,显得独具性格特色而又相互矛盾。



沙马兰做得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集中展示少数几个差异显著的人格。这样一来,可以使得观众以着装和行为将不同人格差异分辨出来,而到了后期,就可以仅仅依靠角色之间截然不同的细微面部表情变化得以分辨。通过 “詹一美”收放自如的表演,将这些极富特色的角色融合成了一个单一却不单调,又具有潜在威胁性的人物。观众看到的也不再是一个个不同角色的大杂烩,而是一个从完整人格分支出来之后,被不同人格交替控制的真正的人。



除了归功于男主角一人精妙绝伦的表演,与之上演对手戏的安雅作为90后出色演技代表也赋予了人格更为完整的魅力点。作为她自身——一个童年惨遭不忍经历的女孩,自身创伤的隐忍痛苦和惧怕,面对海德威——9岁男孩人格时表现出的同情和机智,与同伴有不同意见时的理智和平静,对凯文的疑惑和惧怕,几种情感并存于这个女孩的体内。安雅也以非常令人惊叹的自然面部表情和行为动作,将女孩的矛盾和蜕变展现的干净利落,令人称奇。不得不说,由她和麦卡沃伊之间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也足以令观众更具观影欲。



在画面的处理上,沙马兰所执着的近景特写,以及场景的变换,也连接的巧妙自然。缓解了主题从绑架到恋童癖再到人格分裂的黑暗,这些贯穿整部电影产生的强烈不适感,再加上辅助于剧情时而出现的冷幽默,这些轻松的时刻也更大程度上为电影本身增色。我们也特别想要对沙马兰予以称赞,这是兼导演与编剧于一身的沙马兰近年来最大胆、也是最成功的作品。 因为它不仅凭稍显任性和特别的方式深入探索了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留下了一个大胆尝试后令人讨论不休的结局。


这一次,万年烂片导演的沙马兰终于用《分裂》交出了一份的令人满意成绩单。


姐姐一起玩?


手册十佳回顾

第8位

分裂

Split


导演: M·奈特·沙马兰

编剧: M·奈特·沙马兰

主演: 詹姆斯·麦卡沃伊 / 安雅·泰勒-乔伊 / 贝蒂·巴克利 / 海莉·露·理查森 / 杰西卡·苏拉

类型: 悬疑 / 惊悚 / 犯罪

官方网站: www.split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12-26(奇幻电影节) / 2017-01-20(美国)

片长: 117分钟

文/呼呼(魁北克)

《分裂》被手册称赞为“沙马兰昔日水平回归的佳作”。电影的第一幕便证明了他的不凡:在嘈杂而影响模糊的人群的一头,年轻女孩孤坐在角落,望向别处。仅是这一幕,观众就仿佛从她眼里看向她的心灵深处,走进了与她身后庆祝生日的年轻人们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之后男主佯装成一个女孩的父亲,并劫持三个女孩的过程也是由几个镜头一气呵成,这同时也将几个人在接下来故事当中所占位置也交代清楚:车后座两个女孩已昏迷,男女主角作为猎手和猎物之间微妙的默契关系也在一连串的正反打镜头中揭示。


女主内心对世界的抗拒和与男女主之间的这种默契使电影在开头就已经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影片末尾,男主变身野兽吞食了另外两个少女,来到手持猎枪的最后一个“猎物”面前,此时影片中两股不可调谐的能量相撞,而在他发现面对的却是另外一个像他一样儿时受尽虐待的孩子时,明暗两条叙事线所积累的感情达到顶峰,冲突得以化解。



《分裂》作为影片名体现在了叙事和场面调度的各个层次,男主的23个多重人格为一方面,我们从影片讲述女主童年经历的暗线叙事中更发现了女主“分裂”的潜在可能。手册将影片的成功归功于沙马兰对于“隐藏的真相”的痴迷,这种“隐藏的真相”往往需要观众历经久久的探索,而在最后时刻揭露“真相”,如《第六感》著名的反转结局。


然而不同于其他,《分裂》早早就预示了“怪物”的现身,因此才有了男主在等待第24重人格分裂过程中种种行为的动机。片中娴熟的剪辑勾勒了“怪物”在深夜城市中的诞生和游荡,这一对“真相”揭示的艺术简明而悦目。然而导演的天赋并不限与此,全片对于“变形”的信念积累在这一刻得以达到巅峰,更加巧妙的是,这一信念也从未离开过电影的另外一位主角,Casey。因此女主在结尾的转变被手册称为其向“怪物”的分裂,作为影片的第二“真相”,也早在开头画面中就有所预示。现在我们知道手册为何将这篇评论文章命名为《黑暗中的决斗》,亦可理解为两个“怪物”间的对立。



与大多数媒体不同,手册向来不吝惜对沙马兰的欣赏。作为沙马兰的拥护者,手册先后三次将其导演的电影列入年度十佳,另外两部分别是《神秘村》(The Village, 2004 ) 和《水中女妖》(Lady in the Water, 2006)。不仅仅其独到而娴熟的剪辑技巧多次被提及,手册(第593期)更是总结出了沙马兰“纯粹电影“的两大特色:内敛的喜剧性和极致的慢速感——每一帧都是悬疑的延伸,都是谜底揭示的延迟,每个镜头都是组成影片终极目的的一块拼图。


这种对悬疑感的精准拿捏离不开沙马兰在片中对希区柯克式技巧的运用,例如《分裂》片中“怪物”诞生一段,火车中“变形”的镜头和密室中挣扎逃脱的画面重复交替出现让观众绷紧神经。片中对幽闭的黑暗空间和夜行动物的偏爱,以及超能力的出现都指向了此片的性质并非仅是惊悚片,也带有神秘主义和科幻片的色彩。“沙马兰此次回归既没有野心挤进大片大军,也没有选择站队B级片,而是编织出一套集合各种元素于一体的寓言“,手册如是说。



“他的电影不仅仅是有关于场面调度的银幕游戏,其杰出更体现于对故事和人物的解读,对现世的思考,体现于电影自身的寓言性(第635期)“。一切天真和肤浅都该沦为阶下囚,被性侵和虐待的孩子绝望无援,弱者对更弱者的嗜血掠夺……人性的黑暗面被撕扯开,联合咄咄逼人的剪辑调度技巧让观众接近窒息,面对残忍的现实的揭露无处可逃。"希望"二字在此片中几乎缺席,变态者似乎无处不在,更甚的是,即使在影片末尾,女主离开她被囚禁的动物园,等待她的却是来自家庭的另一段“囚禁”,恐惧的触须伸进日常生活,与身体和意识融为一体,直至那个令人绝望的happy ending。这么说来,《分裂》重新定义了悲剧 —— 恐惧被“正常化“,它渗入日常生活,渗入家庭和社会,是世界建立的基石。


-FIN-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我有一个忧郁的,小问题巴黎野玫瑰

摩天轮木星之卫王牌特工方向

银翼杀手银翼杀手:2049上帝之国

圣鹿之死咖啡风暴家族之苦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