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焦编辑部 2018-05-20

Dee



DAY

04

DeepFocus

顿巴斯

Донбас

导演: 谢尔盖·洛兹尼查
编剧: 谢尔盖·洛兹尼查
主演: 瓦列留·安德留察 / 鲍里斯·卡莫尔津 / 谢尔盖·科列索夫 / Georgiy Deliev / Sergei Russki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乌克兰 / 法国 / 荷兰 / 罗马尼亚


文 | 柳莺

编 | 萬桑何


在乌克兰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的镜头下,位于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城镇顿巴斯是一个令人惊骇的混乱之地,复杂的地缘政治让这片原本看上去无甚生命力的土地更显颓丧——愤懑、腐败、斗殴、爆炸、谋杀随着战争的逼近撕裂着城市的经济与人心。《顿巴斯》用选取了去中心化的叙事方法,用长镜头、手持摄影等多样的视听语言,带领观众窥视乌克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在形式上颇为大胆的方式,配合导演强硬、鲜明的政治态度,为其赢得了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开幕片的席位。

 

自2014年就接连不断的纷争主要在乌克兰政府与在亲俄分离派之间展开,期间,大批人口流离失所,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然而,这场战争鲜为外人所知,甚至在当地媒体上都很少被报道。谢尔盖·洛兹尼察在白俄罗斯出生,生活在基辅,在俄罗斯学习电影,在前几个前苏联国家流转的特殊经历,使其对东欧历史与现状有着非常的敏锐与更为强烈的表达诉求。

 

《顿巴斯》剧照


《顿巴斯》由不安的奔跑开场,毫无来由的炸弹让平民区陷入巨大的空间,然而这一切都是政治阴谋与表演——现场忙碌的记者、警察及目击者,都是事先招募的群众演员,他们对着镜头讲述的一切都将在电视中播出,毫无头绪的民众坠入被无穷放大的精心谎言。这一片段为电影奠定充满荒诞感的基调,弥散在空气中的不真实氛围让整个地区的政治局势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秀场,只不过,这里的一切不可思议的悲剧都是那么切肤,戾气与血腥离人们如此之近,似乎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


在《顿巴斯》中,导演并未设置绝对的主人公,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影片由源自不同视角的13个片段组成——因不满虚假新闻向报社主编泼污的女记者,克扣社会援助物资的医院高层、深入战争前线进行调查却被指摘为法西斯的德国记者、为了躲避轰炸而居住于非人环境下的平民、分离主义者政治之上的狂热婚礼……焦土之上,理性正在急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血红的眼睛和越发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


受到战争期间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影像素材的启发,谢尔盖·洛兹尼察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并把他们重新演绎编织进自己的剧情片。影片试图保持民间影像的粗沥感与活力,同时在再创作过程中为每个段落注入更多细节性。与前作《温柔女子》(入围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比起来,《顿巴斯》的情节进一步弱化,13个片段除了在主题上拥有一致性之外,在叙事上则自成一体,片段的衔接采取场景或关键人物引入的方式,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生硬,但总体上仍旧能让观众很好地根据影片前进的节奏。


《温柔女子》剧照


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亦越发熟悉相对分割的故事,甚至期待这如同树杈旁逸斜出的结构能够带来更多更为刁钻的视角。城市本身成为电影的主人公,为了营造真实的氛围,导演在镜头运动、声音及场景设定上动足了脑筋。在某些场景中,晃动的手持镜头以极强的代入感将恐惧赤裸裸地呈现,在另一些场景中,固定镜头则不动声色地凝视着乌合之众们跳梁小丑般的表演。

 

导演在映前说《斯巴顿》的拍摄尤为艰难,在政治与自然的双重挑战下,终于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拍摄与紧张的后期。当成片出炉时,已经错过了戛纳报名的时间节点。然后,他并不在意影片究竟在戛纳入围怎样的单元,而是更关心在这个世界第一的电影节上与更多的观众见面,让人们对世界一角所发生的悲剧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这一颇具实验性的创作手法无疑是一种冒险,陌生的背景对观众的理解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叙事显得精心甚至有些刻意。


在一段地下避难所的拍摄中,导演采取了伪纪录片式的手法,追随者一位居民的介绍,参观非人的居住环境。而在紧接着的片段中,影片又投入强烈戏剧冲突的怀抱,让一位女儿来到避难所,劝说自己的母亲搬离其中。母亲的不从让那个女儿大为恼火,于是上演了一场一哭二闹的抓马大戏。不同片段间的风格断裂让《顿巴斯》成为一个多少让人有些费解的文本,一场对观影的巨大挑战。

 

谢尔盖·洛兹尼查


也许是为了鼓励这样充满勇气的创作,福茂最终选择让影片成为“一种关注”的开幕大戏。虽然在形式上的精巧难免会让影片有“过于机灵”之感,也容易招致不同政见者肆意的反驳,但《斯巴顿》确将观众的视线成功聚集到了这个被人遗忘与忽视的场域,影片中大量出现的人名、地名与政治斗争局势,对于那些不甚关注东欧新闻的人来说,多少有些费解,但也的确是有了这样的影片,人们得以审视从未加以关注的角落。


对于谢尔盖·洛兹尼查来说,用电影表达政治诉求是其创作最核心的初衷,于是无论是在纪录片还是剧情片中,他都毫不忌讳自己“政治先行”的立场。这种姿态让他的作品看起来有操之过急之嫌之感,拼贴式的手法也显得生硬,但再仔细一想,也许正是这样急吼吼的创作手法才能满足导演“让乌克兰被世界看见”这一简单的诉求。



-F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