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裸的二阶堂告诉你,她不是玉女,也别意淫纯爱的青春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19-04-19

河畔

リバーズ・エッジ

作者 | 黑犬(东京)

编辑 | 兰礼(上海)

➠ 

《河畔》是日本青春电影的另一个场域,区别于淡化了起伏、旨在描述日常生活的电影《濑户内海》与记录纯爱的《情书》,它落点于边缘及扭曲。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可以发现这种类型背后的秘密,它往往呈现一个环状的多组人物关系,角色们各有各的不幸,身上纠集了同性恋、吸毒者、脆弱的家庭等等元素,仿佛微缩了一个边缘社会,他们表面上风平浪静,私下里又彼此纠葛,也正是因为这些隐晦的未被明示的纠葛,过往浮出水面,埋藏在人物之间的火药终于爆发。


这部电影的台译名是《我很好》,按照前述该类型电影一贯的走向,它简直是将青春中的“我不好”赤裸裸地摆在台前,暴露了青春中所有的欲盖弥彰与强颜欢笑,在它所提供的类似多米诺骨牌的矛盾中,行定勋为什么选择令青春的伤痛、拉扯与受工业文明污染的环境并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创作者将一代人的青春与他们所寄居的土地上流淌过的河流相互捆绑时,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敏锐地感受到,是河流记录、“倒映”了这代人,他们的悲欢必定会为河流所反映,河流的症状即是行定勋所拍摄的年轻人的症状:堕落、迷茫、污浊不堪。


娄烨拍《苏州河》,在开头他亦还原出了河流的粗糙,他的手摇镜头尽管时常被称为“做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青春的棱角,喜欢《苏州河》的观众再看《河畔》,相比会觉得《河畔》是一部在视听上无甚惊喜的假水晶,何况行定勋放弃了往日过于精致的摄影,整部电影就像它的故事一样,是青春年少的虚张声势。

/苏州河/

谈起摄影,必须要提起行定勋的另一部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个老套的爱情故事实则是一部“离题”的电影,因为它的青春题材不在此处而在彼处:拯救它没完没了的剧情的是它之中那属于青春的真正价值,这些价值并非藏在男女的纠缠之后,而是在行定勋整部电影的摄影中隐现,即他的用光——那些起伏在肉体上的光辉以及回忆中的暖色调才是青春的感觉与形态


为了绝对地切断情侣之间的联系,其中一方得病,乃至出车祸是剧作中常使用的懒惰手段,罗密欧与朱丽叶阴阳相隔之悲剧的一个变体,一方面,当它被频繁地使用,这剂猛药也就成了家常菜;另一方面,死亡是在逃避那个纯爱崩坏的可能,挡住了纯爱背后的一个隐忧——如果爱持续,它是否会不复存在?故而死亡可能确实换得了许多观众的泪水,也加深了这部电影的平庸与瘠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美则美矣,但音乐滥情的洪水只让笔者在它的外部徘徊,它的剧本内容与摄影之间的天平倾斜了,摄影霸占了故事,令其无法还击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河畔》的摄影至少没有喧宾夺主。虽有过度诠释之嫌,笔者不难想起日影摄影中的另一个极端——蜷川实花,《狼狈》的色彩艳丽到了保护色的程度,在灰暗的故事里发出不可接近的警告,这种近似警告的色彩被行定勋提取到了《河畔》食色转换的剪接中,与主角们在河畔看到的那具干尸一样,唯有视觉上的刺激才能提醒他们“存在着”。


在尸体之后,行定勋给出了对眼睛的特写,那张若草在看到芦苇丛中的干尸中的脸,以及山田一郎看到女友在火焰中坠楼后的脸,反推库里肖夫效应,拼接不同的镜头打造了不同的审美含义,这两个特写可以被剪到月亮之后、河水之后,这种青春脸庞上表现出的震惊与扭曲的喜悦其实可以转接到万物之上,那么令他们病态地渴望着的尸体可不可以是一轮月亮?

其实《河畔》给出了关于爱与死的新的答案,它不再打造属于初恋的乌托邦(死是创造距离的永远的别离,也保有了爱更纯粹的可能),任由青春在其内部溃烂,《河畔》变成了病态的恋尸状态的旁观,角色观看尸体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若要爱,必先死亡”,也算完成了对纯爱的决裂吧。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电影之中对河流的记录还是对主角伪记录片式的采访,行定勋欲望接近青春伤痛的真实,但面对这样没有经历过的,甚至过于狗血的“真实”,观众到底是在观影的过程中参与了它,还是只能在观众席上旁观它呢?许多青春类型电影都声称自己拥有青春的形状,打造的却是在真正生活之上的一个幻想出的假象,行定勋的《河畔》、《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类青春幻觉的电影,观众和电影共享的不是同一个青春,却是同一个曾拥有过的对青春的幻觉,但在这些幻觉的刺激下也恰恰体现出观众的青春其实乏善可陈的尴尬:我们的真实生活并非如此,故而我们去消费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五光十色,并在电影散落出的色彩里,找到在青春中失落的、的确存在过的情绪。

笔者以为行定勋在《河畔》中所展现的尝试捕捉社会问题的野心,其实早在《GO!大暴走GO》中凭借着宫藤官九郎的剧本得到了很好的施展,它将关注点集中在一个韩裔少年在日本的生活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剧作的幽默与其所必须的严肃性之间游刃有余,《河畔》力图将多种元素囊括其中,最后导致了他的指摘浮于表面。不得不承认许多导演都要面对这样一道题:不仅要在电影中呈现出青春之残酷,还要追溯这样的青春为何残酷。在行定勋冗长的剪辑与散碎的故事构造中,笔者很怀疑他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深挖这些问题的根源。

《河畔》的结尾有股生欲,尽管电影中的部分角色对死有强烈的迷恋,可这部电影在对美的期待、生的欲望中结束了。笔者看完这部电影后步行至涩谷站,过马路的时候,听见身后的人反复高声大喊“爱してる”,送给属于她的,将在人群中远航的人。这句话里也有这样一股生欲,从青春的阴暗面中挣扎出来,在涩谷疾行的人群中依然嘹亮,仿佛是《河畔》在幕布外的一个延伸,笔者大为感动,遂提笔写下关于它的影评。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欢乐时光狂兽正义联盟英雄本色

暴雪将至我单纯的兄弟大佛普拉斯

老兽大世界血观音

不成问题的问题寻梦环游记怪奇物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