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年影展只看他一个人,足够了!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1-03-29

喜马拉雅/爱发电APP关注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小宇宙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作者:肥内

《秋刀鱼之味》钻研者



今年恰逢世界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诞辰一百周年,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活动特别设置了“丝路大师——费里尼”单元,精心挑选了他的四部代表作品。而在北京,费里尼大师展也将在本月16日正式拉开帷幕,19部由费里尼导演的长片、 3部与其电影创作有关的短片,共计22部作品将与观众见面。



费里尼的《浪荡儿》(1953)片末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摇摄镜头:莫拉多搭上火车,尽管他尚不知要去哪里,他甚至不知为何要离开……车开动了,摄影机分别来到莫拉多几位死党安睡的床上,给出了搭配车行韵律的“无人称主观式摇摄镜头”,直观上像是将这份离别进行点缀;但同时,不动的他们也似搭上了列车。回应影片的整体叙事风格:始终有一个人在旁述,但是我们并不知晓这位旁述者是不是就是莫拉多自己,因为叙述者总是以“我们”自称,因此看起来离开的是莫拉多,实际上又像是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一个人或他们一群人,都同样代表著这些“浪荡儿”。当然,随着莫拉多的离去,费里尼的视野也开始从小镇转向大都市了。


作为第一部具有强烈费里尼风格的作品,《浪荡儿》首先是再次削弱前两部作品——与拉图达合导的《卖艺春秋》与《白酋长》——的戏剧性,指向一种更破碎的叙事样态,远超当导演之前,作为联合编剧为罗西里尼做出的贡献。唯有在更强烈地摆脱以行动当作戏剧性核心之后,费里尼才开始进行他的“拼图”


尽管最极端的作者论喜欢“一辈子只拍一部片”的论调,尤其,这句话还是出自作者论的模范生之一让‧雷诺阿之口,于是它很容易便成为金科玉律;然而也有相反的论调如安哲罗普洛斯曾反对过这样的说法,理由是:“如果我一辈子只拍一部片,我又何须这么努力?”但我们也不用轻率地否定雷诺阿,毕竟讲出这种话有它的语境与含义,我们其实也很难说《母狗》、《托尼》、《游戏规则》或者《南方人》都像同一部片;但我们又皆能从中看到明显的作者雷诺阿的印记,尽管从直观上看,这些作品从外观到主题都大异其趣。我们只能说,雷诺阿可能在不同的环境、年代以及主题中,寻找相同的核心。这就像是在拉康时代讨论能指与所指时,要一反传统符号学倡议的“在单一的能指下有丰富的所指”,而改成在相同的所指基础上,有无限多样、丰富的能指。


《浪荡儿》剧照


但是“同一部作品”这个说法似乎很适合放在费里尼身上,但倒不是指他只拍一部片——相信一个观众如果是从《卖艺春秋》,甚至更早从费里尼当罗西里尼的编剧与副导的时代开始跟随他的话,同样很难相信这个导演后来能拍出《八部半》、《爱情神话》;而恰是从《浪荡儿》得到的启发:费里尼从一个一个不同角度的角落中开始慢慢拼出一个完整的图像,一幅自画像。


本届(第七届)丝绸之路电影节选映了四部费里尼作品,很能说明这种自画像拼图的现象;尽管这些作品的时间分布,亦即在费里尼的作品列表的次序中,看起来很不均衡,在1953年的《浪荡儿》之后,就是最为人所知的两部相邻巨作,《甜蜜的生活》与《八部半》,然后是1972年的《罗马风情画》。


先说《罗马风情画》这部作品的独特性。它承接自前作《小丑》,在形式上作为《小丑》的补充,并且,在他更加熟练这第三次碎片化(第一次是《浪荡儿》,第二次是《甜蜜的生活》)的形式后,而且对一个城市拍出了属于费里尼自己的特殊韵味后,才有了更为浑圆的《阿玛柯德》。另一方面,由于在片中安排了一位既在场但存在感并不太抢眼的“年轻费里尼”作为“漫游”(而非叙述)的主体,与《访谈录》遥相呼应。


不过,也恰是在影展未选映的《阿玛柯德》中,更进一步体现出费里尼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拼图活动:这部片划分出的一个个段落,都像是个别的漫画,每一小段落中再分化为几个细琐的小局部,这些局部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关,但终究要构成一小张完整的画,但是这种完整性并非由一个大远景或全景镜头来建构,而是从这些局部所累积出来的印象所组成。当段落各自完成之后,实际上又形成一个更大的、跨时的完整图像,也就形成了原意有“我记得……”的《阿玛柯德》。这片并非费里尼第一次在电影中印下他过往当记者时画漫画的背景,但却是最为清晰的一部。并且,《阿玛柯德》也只是他更巨大的挂毯画的一个局部,处理的是费里尼青少年时期。


《阿玛柯德》剧照


下一个阶段就是《浪荡儿》的青年时期,接着是刚抵达罗马且呈现出在这个新环境中,年轻费里尼的所见所闻之《罗马风情画》,然后是几乎可看成费里尼封镜之作的《访谈录》,是他在罗马工作一阵子之后,与电影有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情况(他来到“电影城”做采访,而他一踏入片厂,便目击一场华丽的婚礼场面之拍摄),接着是《甜蜜的生活》,莫拉多已经开始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然后才是《八部半》,换一种职业(从记者到导演)继续建构一个人物(即费里尼)的完整性。


事实上费里尼也只明确说过在《浪荡儿》之后应该有一部“莫拉多到城市”,没拍出来的这一集,很可能让莫拉多成为《甜蜜的生活》中马切罗的原型。但也正是因为马切罗相较于寡言的莫拉多,多了一份油腻的感觉,也成为马斯楚安尼代言费里尼的滥觞,他必然不可以继承莫拉多的名字。但总之,虽然他没说,却能看出关联性,所以要不是他有自觉,要不则是他潜意识的助力。所以即使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所有其他作品都将拼成一部,而这部作品就会像我们在美术馆中能看到的巨幅绘画,因为巨大的空间可以装载许多看起来不起眼或者偏离中心的局部,而这些局部或许充当在场的不在场之旁观者,或许是之所以甘心沦为配角。


在我理解,那些与他妻子茱丽叶塔‧马西纳合作的若干影片可见一斑。尽管两人的婚姻持续超过半个世纪,直到费里尼过世,但是或许从他拍摄马西纳的作品,尤其是《茱丽叶与魔鬼》,可以看出,若非重拾戏剧性行动主轴,要不就是有点消极地制造超大奇观装置权充女性的内心投射。就这点来说,《女人城》更像是《茱丽叶与魔鬼》的双联作,而不是曾流传好一段时间的“女版《八部半》”这样的比喻;尽管,在钻研圭多的内心世界之后,费里尼转向茱丽叶的心灵,还是用浮华的彩色来呈现,大概也能看出费里尼的野心——他应该不是嫉妒同侪安东尼奥尼拍了一部被戈达尔夸奖作“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红色沙漠》之后心有不甘才跟风拍彩色片的,毕竟,《茱丽叶与魔鬼》的色彩构想,与早几年在《三艳嬉春》中拍摄的那一段“安东尼奥博士的诱惑”相差不大。然而,或许也是《茱丽叶与魔鬼》中那些奇观梦境让费里尼食髓知味,此后马西纳也慢慢从费里尼的作品中淡出(直到《舞国》才又再次担任要角)。


淡出的马西纳以一种不在场的方式影响着没有她的费里尼作品,或者,尽管巴赞认为将马西纳,尤其是她演绎的洁索米娜(《大路》)看成是卓别林(或说夏尔洛)的女性版是不合适的,但总是因为费里尼的确给予马西纳的各个角色一些让人不禁联想夏尔洛的元素;再说,夏尔洛的影子在费里尼作品中本来就不少见。然而也正是将夏尔洛女性化之后,让马西纳的角色们带有与夏尔洛不同的特质,这可能来自于某种母性。想一想她在《骗子》中扮演的那位戏份虽不多却富同情心的妻子。她经常像是一位精灵般,成为人物在最落魄时候的良心化身,或者,一种鼓舞性的力量。比如《白酋长》中绝望的丈夫在黑夜漫游时遇到的好心妓女,她伙同一位杂技朋友努力鼓励找不到妻子的他,而她的名字正是“卡比莉亚”。我们都知道,这位叫卡比莉亚的妓女,在《卡比莉亚之夜》中先后两次被负心汉骗财骗色(当然,在故事开始前的“前史”中她还不知道上过几次当),但她仍怀抱着希望,对爱、对生活的希望。她的这份积极性,成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那些负心汉的救赎。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在成濑巳喜男的《女人步上楼梯时》,女主人公含蓄地向其中一位恩客(由森雅之扮演,在《浮云》之后,成濑作品中,高峰秀子的角色似乎总要对森雅之的角色形成痴恋)示爱时,他们对话时,背景中可见对街的其中一家酒吧的招牌,店名也刚好是“卡比莉亚”,随后我们看到,这位名叫圭子的妈妈桑实际上很需要这位恩客的情来作为她的救赎


《八部半》剧照


当然,成濑作品中的女主角名叫圭子纯属巧合,不过费里尼在《八部半》中给主人公取名为“圭多”则耐人寻味。这个名字是《浪荡儿》莫拉多例行的黑夜漫游中结识的一位男孩,他在车站打工,也是莫拉多离开家乡最后见到的人。倘若这位少年不是另一种精灵,那么,他无疑是替代了浪荡儿们,成为代表他们的一个形象来到电影世界。


因为我们不禁疑惑,同样由马斯楚安尼扮演的马切罗与圭多之间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前面提到了马切罗与莫拉多是不同的;实际上,《甜蜜的生活》这位看似近情情怯的马切罗不是一位会走入婚姻的人,我们也看到马斯楚安尼在《夜》里头怎么把婚姻搞得一团乱:可见费里尼与他亦敌亦友的同侪眼光是一致的。因此马切罗似乎不适合直接走入《八部半》的片场。


正因为有圭多,让我们回想起《浪荡儿》时方能理解它的前卫性:少年与青年费里尼形象是共时并置的。《阿玛柯德》的蒂塔则像是一种渐变的流程,成为一种“间性”的具象化。只是莫拉多因为其扮演者的形象,带出强烈的忧郁感后,他其实再也不适合继续代言费里尼的过往。开朗的小圭多变成一种修正,此后,不论是《八部半》的成年圭多,还是《罗马风情画》与《访谈录》的青年费里尼(们)都有强烈的一致性。


就像维特根斯坦谈色彩,举例说,当我们要让一块白色看起来更白,并不是用更白的颜料(因为不存在)来强化它,而是在它旁边画上较不白的灰。莫拉多-小圭多-费里尼-马切罗-圭多这一个人物脉络的立体性,实际上,正是由不在场的马西纳衬托而成的。符号学大师麦茨很早就敏锐地察觉这一点,半开玩笑写过,如果让马西纳扮演圭多的妻子路易莎,那么这部《八部半》将如其片名,成为完美的双重镜像——因此这部片不适合翻译片名,最好就是保留它“8½”的原貌,方能把更清楚地看出在片名就提示出来的镜像结构:“8”的上下两个圈因为“½”的提醒变得醒目。


上述关于费里尼的双重拼图(一部片中各段落所组成;所有作品作为各种局部而组成完整的大图)是否充分,也就有待读者自己去看了、去感受了。丝绸之路电影节大概因体量问题割舍了也许比《八部半》更完美的《阿玛柯德》,以及有点晦涩的《访谈录》,但不打紧,就在丝绸之路电影节落幕后,北京的费里尼全展也跟着开始了。而我则已经迫不及待到西安看《八部半》,这将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感受费里尼的影像魅力。



编辑:山林巨怪

南县人


-FIN-

往 期 内 容

国庆档哪个电影最不烂?

《夺冠》的成败,陈可辛在20年前就已写好

中国女排故事如果那么敏感,那又何必拍呢?

有关北野武的一份死亡报告书

用这部小众高分英剧,毁掉那个强奸犯

这本革命性媒介理论书,正在重新创造电影

在纽约流浪,在学校裸奔,用电影燃尽欲望的园子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