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暑期档最好的华语片,请导演亲自聊一聊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4-02-03

建议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收听效果更佳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微信播客订阅 深焦艺文志

程伟豪导演的新作《关于我和鬼变家人的那件事》上线后,迅速获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在占领各大榜单的同时,豆瓣评分也高达8.2。上线Netflix首周末全球观看时长达340万小时,空降当周Netflix非英语电影全球观看时长榜第6。这个死gay与臭直男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LGBT电影中不一样的样貌,许光汉和林柏宏两位人气小生在片中贡献出不俗的表演,程伟豪导演多类型混搭的风格也在电影里得到充分展现。


这期播客我们请到了程伟豪导演,与我们畅聊他与《鬼家人》的那些事。另外,我们还邀请了[映画台湾]主理人黄豆豆作为对谈嘉宾,共同完成了一期干货满满的播客。从创作初衷聊到人鬼冥婚在台湾社会的传统与争议,再到程伟豪导演在同志题材和类型片上的探索。最后视野放开到产业,探讨了两岸年轻导演不同的处境,以及台湾电影市场的变化。



 ✦ 

本期嘉宾



程伟豪

2015年首部电影《红衣小女孩》获得第54届金马奖四项提名;2016年推出《目击者》、《红衣小女孩2》,两部作品共获得第55届金马奖八项提名;2021年《缉魂》获第58届金马奖十一项大奖提名,荣获三项大奖;2023年《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为年度台湾台片票房冠军,并于纽约亚洲影展、芝加哥亚洲跃动影展、纳沙泰尔国际奇幻影展拿下三座票选观众奖。


黄豆豆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映画台湾」主理人


Peter Cat

电影人、媒体人、深焦创始人

豆瓣@Peter Cat




《关于我和鬼变家人的那件事》剧照





 ✦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53:27


「00:01:45」 暖场:程伟豪导演对《满江红》的看法。

程导非常喜欢《满江红》,称赞了电影对喜剧和悬疑元素的处理。大明星是票房的保证。


「00:07:29」 《鬼家人》最初的创作初衷。

抛开刻板印象,想要做的是展示少数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


「00:16:23」 人鬼冥婚:台湾社会的传统与争议。


「00:19:25」 刻板印象反转的“开明”家庭:台湾电影《鬼家人》探讨同志议题。

打破刻板印象,解锁真实与勇气。


「00:31:15」 《鬼家人》台词的创作。

吴金荣老师在对白创作上的贡献:杂糅各种类型,创造有趣对白。


「00:37:32」 程伟豪导演的类型片创作方式。

华语电影在类型片的创作上采用了更杂糅的方式,程导自己也更钟情于类型片。

类型片的市场拖广之后才会有更多的作品出现。


「00:47:25」 家庭伦理电影是东亚家庭文化的一部分。


「00:51:09」 关于《鬼家人》的表演和音乐。

《鬼家人》的演员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了创作之中。

音乐上,蔡依林和刘家凯都很认同《鬼家人》的故事内核,也展示了自己装作的专业。


「01:10:23」 特效技术在《鬼家人》制作中的重要性。

特效的水平需要整个电影工业的支撑,程导在《鬼家人》中使用了自己的团队进行尝试。


「01:17:45」 程伟豪导演个人成长经历。


「01:30:05」 两岸年轻导演不同的处境。

相比于大陆的导演,台湾导演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帮助。

电影节和短片是一个导演成长的敲门砖。


「01:34:38」 台湾电影市场的变化 。

类型片的数量越多,才更有希望让地区的电影产业化

网飞的出现让导演有了更多的选择。


「01:46:20」 程伟豪导演接下来的拍摄计划。


《关于我和鬼变家人的那件事》剧照




 ✦ 

内容精选(节选)


Peter Cat:听说你听到这个梗概后就把这个故事买了下来,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


程伟豪:一开始其实是监制金百伦,她有一个野草计划,野草计划是一个征集比赛,里面都是一些短纲,或者是一些概念的东西,只要大概一两千字就可以了。当时看到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当时还是一个清洁员,扫地的时候捡到红包,然后要跟一个男同志鬼冥婚的这样一个梗概,这是一个高概念的东西,我觉得非常有喜剧的潜质。我自己其实已经做了4个比较严肃、又沉重又黑暗的电影之后,一直很想要试试看喜剧,因为我自己在正式拍电影长片之前,反而拍了三部短片的创作都是偏向比较嘲讽幽默或者有喜剧调性的短片创作,所以一直很想要再回去拍喜剧。当时碰到了这个梗概,这个high concept的时候,我就非常的兴奋,然后就跟百伦决定买下它,我们再自己进行剧本层面上的开发。我后来找了吴瑾蓉老师和她的编剧团队,我们一起正式地从无到有去展开剧本上的创作,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样,有一些混合类型,像灵异、犯罪、悬疑这种元素在里面的一个动作喜剧。


《关于我和鬼变家人的那件事》剧照



Peter Cat:电影最早的概念就是一个直男和一个同志冥婚的概念吗?


程伟豪:那时候确实是清洁员这个男生要跟一个同志冥婚,但是到后来我们写剧本的时候,才决定了直男和同志的二元对立,甚至把有点恐同的直男这样的设定设计进去,还包括把这个直男套加了刑警的身份,让犯罪的元素进来可以再合理一点。


Peter Cat:为什么会选这个编剧团队,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大概是怎么开展工作的?里面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程伟豪:之前就有一些朋友推荐了喜剧编剧吴瑾蓉老师,她之前也写过一些舞台剧,电影她也有写过开心麻花的《李茶的姑妈》,我看过她的舞台剧和《李茶的姑妈》之后,发现她的某些喜剧的段子或者喜剧的对白我觉得蛮有趣的,会真的逗我发笑,所以我那时候就觉得好像可以试试看。我本身比较擅长结构的东西,尤其牵涉到悬疑性元素的时候,分工上我可以先拉一些结构,把骨架撑起来,然后在这个过程里和吴瑾蓉老师一起发展那些插科打诨的血肉,把它添加进去。


在整个过程里,有一点更重要,跟瑾蓉老师和团队比较常讨论的是,我们比较在意加一些属于比较当代或者是当下的议题在里面,因为我们在做这个剧本的时候,台湾大概半年后就要准备正式通过《同志婚姻法》,通过之后对于LGBT族群来讲,会有一个很新的婚恋价值观的生活形态出现。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就甚至做了蛮多的田野调查,一些research。我们去问了一些身边的同志朋友,或者是知道他们在同婚法通过后就要结婚的一些同志友人,我们得到了很多的想法,对于他们确实会面临到很多新的婚恋价值观。但在更大的地方,有一个相同的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大家在你面前都是一样的,我们会有各自的七情六欲,一样可能会有人劈腿,可能一样会有人要面对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这些东西让我们更觉得在写剧本的时候,要把这些思考放进去剧本创作里面。


写的比较久,看起来好像有三四年,但真正工作的时间大概有一年,会比较发散,偶尔突然改写一整段的时候,编剧需要一点时间,我也需要一点时间消化,所以前后会花比较长的时间。


《关于我和鬼变家人的那件事》剧照


黄豆豆:冥婚的叙事在台湾环境中普通大众会觉得很正常吗?许光汉在捡到红包的时候就说,“唉,我才不要冥婚呢。”但在说这句话之前那个阿妈并没有说,你要跟他冥婚。所以捡到一个这样的红包就代表着要跟照片上的人冥婚,这样的习俗在台湾的本土文化里是很普遍的吗?


程伟豪:我以为这个在华语地区都是这样,冥婚的习俗里面有一个很关键,就是选丈夫的方式是通过命运,命运来自于我放了死者的生辰八字和毛发等相关的东西在地上,用一个红包的形式,谁捡到谁就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夫婿。这件事情是冥婚的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所以当时才会有你刚刚说的上面的故事发展,为什么许光汉一捡到红包,那些阿妈们就会过来直接觉得,你就是命中注定的,而且你还不能离,不能say no,如果你say no 的话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厄运。


(对于这个习俗)大家习以为常了,但是没有到很普遍。尤其在台湾中南部,偶尔会有这样的习俗出现。但是在现代来讲,相对已经比以前要少了。但是我觉得好像因为《鬼家人》的关系,又让这个习俗给了这个新世代重新流传下去的机会。


Peter Cat:大家会觉得华语影坛一提到类型片,程伟豪肯定绕不过去。你是怎么慢慢确定要走这条路?


程伟豪:类型这条路我蛮早就确定了,也是我觉得蛮有趣的。有时候接受一些访问的时候,问我对于电影的启蒙,或者是最源头的那种状态,我都会回忆到。我在初二的时候,那年暑假,第一次大量接触到好莱坞电影。趁下课的时候冲去看早场,因为票价会比较便宜。那时候看到很多好莱坞电影,一些声光效果非常吸引我,所以那时候我第一次跟父母说,我想要做导演,其实我根本搞不清楚导演是什么,但就觉得我好像很喜欢电影这件事,在这样的状态之下,真的是到大学念了广告系,我可以接触到一些影像上的制作,让我开始对制作也有了一个新的启蒙。


真正让我觉得想要很确定走电影条路的时候,反而是我在大四快毕业的时候修到一堂课叫,电影作者美学研究学。我透过作者美学的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用这样的有系统性的方式在理解电影。我也因为不管是课程或者是老师的方式,因为这样的系统,开始大量接触各种作者的电影,也开启了我对于电影的一个非常深的好奇和喜爱,然后就决定再去考研究所,考了台湾艺术大学的电影研究所。


程伟豪



研究所时期是我人生中阅片量最大的一段时期,基本看了几千部电影。因为也才念了三年,一年才365 天,可是我看了应该超过两三千部,等于一天平均就要看2- 3 部。也是大量的各种系统性的方式去看,包括作者论的电影。看有哪些大师,看他早期到近代的作品的演变,然后看商业电影,现在商业电影主流在流行什么,我也去看。要么通过看碟的方式,要么去台湾一些二轮戏院,大量阅片。


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有一次在电影研究所,我的第一部电影短片叫《搞什么鬼》,是嘲讽鬼片的一个鬼片,一个反类型套路的鬼片,那时候入围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影展,我第一次跟观众在戏院里面互动,300多人,他们也是跟我那时候去看《鬼家人》的反应很像,大家在里面笑开了,或者是被吓到之后再继续笑开了。那个反应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


更重要的是,那一趟旅程我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后面一个非常有名的卖碟的小铺,那个小铺有名到基本你在台湾念电影都会知道,一定要去朝圣的地方。在里面我挖到了非常多的宝,那个宝就是那些所谓的作者,一些很知名的大师的作品集。比如我那时候买的不管是张艺谋、陈凯歌,还有像侯孝贤或者科恩兄弟的整体作品集,还有杜琪峯。我带回台湾之后,可以看他们从一开始到近代的所有的电影创作,通过这种方式累积了非常多对电影作者美学的理解。


因为我是电影研究所的学生,也开始做了一些短片创作,我发现我对类型好像特别情有独钟,再加上也有一些反叛的思想。至少我这个年纪,当时在念书的时候台湾新电影那种遗风还是比较旺盛的。我就会觉得,我会不会另辟蹊径,走一条新的属于自己的路。反而因为这样更坚定想要尝试在台湾拍类型电影,所以我从短片阶段就开始了对一些类型片的探索。


刚刚讲到我的第一部短片,一个很奇怪的创作,包括我后来拿到金马奖最佳短片的那个《保全员之死》,也是用一个伪纪录片的形式来讲故事。一路到我开始进入社会,要拍电影长片的时候,我都一直思考着我在台湾要做类型片可以做什么类型片。我发现其实世界各地的新导演们有很多除了拍一些文艺片之外,如果是想要从类型下手的,几乎都会选择恐怖片和犯罪片。所以我就立定志向,这两种类型我都可以,感觉是新导演入门款。那时候一直想要做《目击者》,因为我想要在台湾体验看非常暗黑,甚至有点上升到灵魂的犯罪电影,因为从来没看过。我看到南韩电影有非常多,已经有非常多类似的,我就很想要在台湾尝试看看。但《红衣小女孩》先找上了门,反正它对我来说也是新导演的入门款嘛,恐怖片也是一种展现导演手法的很适合又可以小成本高娱乐的类型,然后我就决定先去做了。


做了之后当然为我带来一些方便,因为《目击者》一直投资不顺,反而因为《红衣》的成功让我可以开始有了第二部,把《目击者》真的执行出来。又因为《红衣》的成功,说好就是一个系列电影,让我有机会在台湾很快速地尝试台湾也很少有的系列电影这件事情,所以我就马上又拍了《红衣2》。那几年就这样,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我拍类型电影这条路。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




 ✦ 

素材库


涉及影视:


程伟豪: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2022)

《缉魂》(2021)

《目击者追凶》(2017)

《红衣小女孩2》(2017)

《红衣小女孩》(2015)

《正港分局》(2024)

《池塘怪谈》(2021)

《保全员之死》(2014)

《搞什么鬼》(2009)


其他电影:

《满江红》(张艺谋,2023)

《喜宴》(李安,1993)

《蓝色大门》( 易智言,2002)

《谁先爱上他》(徐誉庭,2018)

《亲爱的房客》(郑有杰 ,2020)

《当男人恋爱时》(殷振豪,2021)

《阳光普照》(钟孟宏 ,2019)

《孤味》(许承杰,2020)

《黑暗骑士》(克里斯托弗·诺兰,2008)

《不能说的秘密》(周杰伦 ,2007)

《双瞳》(陈国富,2002)

《诡丝》(苏照彬,2006)

《海角七号》(魏德圣,2008)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谢沛如,2021)

《无间道》(刘伟强 ,2002)


《红衣小女孩》剧照


 ✦ 

歌单

开场 🎵 刘家凯 — come with me

中插 🎵 蔡依林 —《舞娘》

结尾 🎵 蔡依林 —《亲爱的对象》


 ✦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Peter Cat

策划:Peter Cat

剪辑:黄哲成

编辑:电车



深 焦 往 期 播 客

被算法支配的我们,与李厚辰聊大厂的另一面


邱礼涛,将审查玩于股掌的无政府主义者


与女导演一起聊《芭比》,这首先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 填空题


影史第一女导演,18岁就预见了自己的一生

让总统滚蛋的史上最大丑闻,后劲竟如此之大


一个日本导演的来华启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个暑期档最好的华语片,请导演亲自聊一聊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