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指南 | 重回奥斯维辛:《索尔之子》是2015年度神片吗?
编辑/Wegmarken (勒阿弗尔)、Peter Cat(巴黎)
Metacritic 91/100
深焦 4.0/5.0
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匈牙利导演拉斯洛·杰莱斯凭借《索尔的儿子》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这位出生于70年代的导演来自一个导演世家,并在匈牙利国宝级导演贝拉·塔尔拍摄《来自伦敦的男人》时,担任其助理两年。在正式入围戛纳电影节之前,从未独自拍摄过任何长片。作为一部成熟、精细并且具有社会担当的处女作,《索尔的儿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切入历史,将一段由战争导致的悲剧呈现于银幕之上。深受前苏联影片《自己去看》的影响,拉斯洛·杰莱斯在《浩劫》式的真实残酷和《辛德勒名单》式的人性拯救之外另辟蹊径,描写了一群被称作“囚犯分遣队”的特殊群体,他大多是来自东欧各国的犹太人,在集中营中被德国人征用为处理毒气室死尸的劳工。作为暂时远离死亡的少数,这群“幸运者”如蝼蚁般生存在充满血腥味的屠杀现场,并对自己明日未知的命运而深感不安。电影并未全景式地交代这群劳工的日常生活,而是通过运动镜头跟踪拍摄的方式,将观众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男主角索尔的视线范围内。狭小的视阈,昏暗的灯光,极为精准地营造了集中营地狱般的环境与个体挣扎的无望。
在戛纳取得不俗的成绩,获得评审团大奖后,《索尔之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法国公映。媒体不错的口碑,在意料之中。《巴黎人报》称,“这是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从没有一部剧情片的导演能够如此贴近悲剧,并从中掘取力量”。《快报》影评人甚至颇为激动地说,“获得了戛纳评审团(超级超级)大奖的《索尔之子》让电影界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由眼泪与情感汇成的激流。必须看,不许看,必须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小编注)。《新观察家报》则对这个只拍摄过短片的导演的勇气表现出十二分的惊异。Les Inrockuptibles则对导演在电影中所展现出的多元性赞赏有加,“导演的灵感来自于圣经预言、犹太故事和,以及集中营残酷的真实”。
在媒体的一致好评下,《电影手册》给出的两星成绩便多少显得有些刺眼。不过仔细阅读手册11月号的长影评,也不难明白其差评的来源。在影评人看来,Jean-Philippe Tessé看来,导演采取的“沉浸式策略”(la stratégie de l’immersion) 看似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亲身经历悲剧的“见证”视角,但实际上却“狡猾”地将客观性置换为“耸人听闻的复制”(la reproduction spectaculaire)。整部电影就好像一场精心安排的“奥斯维辛的讲解游览”,观众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导游/导演,丢失了发问的可能。作者不无尖刻地指出,《索尔之子》和商业广告其实共享同一个逻辑:体验为王。
《电影手册》的评语虽然尖刻,却不无道理。《电影手册》认为,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并非男孩是否索尔真正的儿子,而是,他在一个如此极端的环境中,几乎偏执地寻找葬礼的可能,以作为对现实甚至人性的救赎的举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其合法性。根据犹太教传统,死亡能够赎清一切罪过,而留在临死之人身边的人,即便与死者没有血缘关系,也会成为宗教意义上的至亲。这大约解释了为何索尔会对埋葬男孩一事如此执着。但如果从宗教的立场上来理解这一动机,导演显然忽视了犹太教的另一个取向——为生者赋予的神圣感。《索尔之子》不能令人满意的一点是:索尔的这一举动,被导演赋予了崇高的意义。而为了表现这种崇高,导演选择采取短焦跟拍的形式,让观众在一种沉静式的体验中,几乎丧失发问与思考的空间。
犹太教的生死观,显然对我们理解《索尔之子》有着启发性的意义。生与死,构成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这一矛盾又在集中营的环境中被无限放大,构成索尔行动的张力来源。而导演的手法诱导性太强,几乎决绝地为“死”赋予了绝对的是神圣。没有过多的纠结,反而让观众更加困惑。《电影手册》是唯一对这一点质问的媒体,也为我们思考这部年度佳作,提供了另一个路径。
—— 柳莺
Peter Cat ★★★★ 4/5
牛腩羊耳朵 ★★★★ 4/5
babydog ★★★★ 4/5
柳莺 ★★★☆ 3.5/5丸子 ★★★☆ 3.5/5陀螺凡达可:为了形式而牺牲了剧作的流畅,但却换来了独一无二的令人窒息的观影体验。
Peter Cat:毋庸置疑,这部处女作的确提供了一种重建历史叙事的崭新美学风格。贯穿始终的浅焦特写跟拍造就了一种进入历史事件的微观视角,它前所未有让观众贴近个体的知觉和经验,以一种接近主观视角的方式体验银幕上发生一切。但影片极度吝啬对主体行动动机的解释,这让相当一部分观众看得一头雾水,也让人对故事合法性产生了质疑。这种合法性危机自然也会导致影片对待历史和政治的立场,究竟是为了美学形式而在消费大屠杀,还是对大屠杀建立了另一种叙事方法?
缴蕊:
本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35毫米胶片,让电影人情不自禁地为它加分。抛开这个噱头,本片镜头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摄影机长时间在主角身后跟拍,绿色的制服上一个大大的红色叉字,给人一种面对历史强烈的压迫感和窒息感。然而要理解主人公隐晦的行为动机,却需要不断回到犹太教的语境当中,这让人一方面困于对灾难的不知所措,一方面不断地对叙事产生怀疑。这也许是本片最大的困境,也是人类面对历史灾难的整体困境。
babydog:
索尔之子找到了迄今为止可能最接近集中营却又不亵渎死者的"描述"SHOAH的方法。
牛腩羊耳朵:
处女作就杀入主竞赛果然还是有一手的,风格鲜明的镜头语言【背景虚焦,全程脸部特写跟拍长镜头,大量气氛惊悚的运动镜头】让人耳目一新,可惜在强大的叙事动机和男主角情绪性表演的双重缺失下,新鲜感退潮快速。跟着男主角和一直在侧的摄像机来一趟地府般的集中营的全景之旅。
Metacritic 70/100
深焦:3.4/5.0
戛纳电影节已经过去半年了,现在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主竞赛单元观影体验,《海街日记》里淡然拂动的海风以及满足视觉煽动食欲的料理【虽说因为赶场让肚子唱上了空城计】依然是非常美好的回忆。不过日本电影风景画与料理戏,这些已经符号化的表皮,包裹着的四位姐妹如梦似幻般美好的情感内核,才是是枝裕和的真实功夫。他在小津安二郎之墓所在地镰仓接起了这位“家庭戏”电影大师的衣钵:在随着海风微微飘动的排排白衫之下的,有普通日本人家庭的喜乐酸甜。
在日本文化接受度和流行度非常之高的法国,《海街日记》自10月底已上映,就抓住了哈日普通法国观众的心,不过似乎各大电影媒体则不太买账。在Allocine网站上,普通观众评分有4.1分之高,足足超过媒体评分0.5分之多。拉低媒体评分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影手册》,给了区区两星评价还不满意,还讽刺道“随着场景逐渐加深的矫揉造作,又被是枝裕和毫无神秘感的指导加固了几分,让我们不禁觉得原著就是他所有的灵感来源了。《海街日记》就像他所有作品里的一个赢弱的插入语,已经差不多被人忘记了。”《巴黎人报》则不敢苟同,送上四星评价之余,还表扬说“很少有导演可以如此举重若轻的处理沉重的家庭问题,关键还处理的这么好。”
北美电影媒体方面,由于《海街日记》还并没有公布在北美地区上映的具体日期,所有评分上还没有可以比较的结果。不过根据已经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观赏过本片的媒体打分来看,口碑依然在中上游。其中,Metascore在七家媒体打分之后达到了70分,而烂番茄新鲜度则有83%。英国《卫报》大赞本片“风格静谧,有节制,深怀柔情,给予观众空间以理清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而且呈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清新明净。“ 不过Indiewire旗下的The Playlist则不太吃这一套,“是枝裕和的人性刻画和人文主义的作者标志还在,我们依然可以时不时的瞥到一眼或者一笔刺痛人心的难说苦乐的生命力,不过《海街日记》还是太过轻量级了。”
——牛腩羊耳朵
Vincent Lan ★★☆ 2.5/5
是枝裕和把他拿手的日本家庭戏推到了一种极致,在依然隽永淡然温柔的手法和镜头下,没有父母的四个姐妹在镰仓海边组成了如梦幻般美好亲密的家庭,对待父母一代的怨愤之情和各自的个人问题消解在了甜蜜无边姐妹情感中。无比丰富的日本普通人生活细节与如画似卷的帧帧风景,美不胜收。
柳莺:如果说在早期的《幻之光》中,是枝裕和懂得如何用影像的“快”来表达生活的“慢”,那么在最近几部作品中,他似乎丧失了这种掌控时间魔法的能力。一如《步履不停》,《海街日记》依然举重若轻地谈论生死,将细节美学无限释放。可惜四两未拨成千斤,仅有的力量就凝固在逆光和暖色调营造的甜腻中。
Peter Cat:
在这部电影里你能找到所有你喜欢日本原因:美食、美景、美人、温情而又单纯人际关系等等。但正因此,电影里所搭建这个理想的世界是与真正现实缺乏关联的。尽管是枝裕和全部作品都弥漫着一种对逝去的传统家庭价值的追忆,但其立足点却往往是当下这个充满着恶和缺陷的现实社会。《海街日记》却反常呈现为一部相对陈词滥调的日式生活情节剧,它以堆砌大量日本情调式的广告画面瓦解了是枝裕和一贯犀利社会素描。但好在是枝细腻和真诚映画笔法都在,四位日本女演员也活泼动人,所以没有谄媚和做作,《海街日记》更像是导演玩票讨好观众的商业小品。
马西:是枝裕和的电影一直无法很好地评价,就是观感很舒服,冬天的一部用来暖心的电影。
丸子:还是非常是枝裕和的家庭,细碎不失温情。但四姐妹的人物始终觉得太过扁平脸谱化。有几处镜头极美,但觉得似乎流于这种拍摄的美感,个体的情感关系的承重不及以前。还是想感慨,少女感真是这个世界最令人珍视之物。
Vincent Lan:瞧一瞧看一看呐,日本元素大批发了!花一部电影的钱,你就可以看到日本美食,日本樱花,日本夕阳,日本木屋,日本亲情戏,日本小清新,日本慢节奏。也不管这些有没有服务于故事,反正堆一起卖西方人了事啦!
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第四部邦德电影,亦为007系列的第24部作品《幽灵党》<Spectre>于11月6日起在全球范围主要院线上映。该影片受到空前的关注是必然的,因距离上部邦德电影《大破天幕杀机》<Skyfall>的上映已久过去了整整三年。前作<Skyfall>在欧美评论界获得了十分正面的评价, 因此邦德影迷们都对同由门德斯执导的新作充满了期待。那么,此片是否称得上是007系列的佳作呢?票房方面似乎并不用担心,虽然作为史上制作最昂贵的电影之一,回本需要超越前作创造的邦德系列票房纪录以目前的趋势来看似乎并不是难事。(详见深焦上欧美票房周报道)但是针对影片的内容本身却是褒贬不一,在各大评论网站上的评分指数甚至可用“不尽人意”来形容。Metacritic北美上映四天之内已经给出了均分60的低分,烂番茄上目前也只维持了62%的新鲜度。IMDB上或许影迷们出于对系列电影的热爱使得评分还是维持在了7.4的中等水平。那么本片“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何处?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manohla dargis 指出本次邦德电影的制作人们似乎有点过分在乎票房本身,担心任何创新都会过分刺激观众的胃口,从而在保票房的大局之下,影片选择了以最按部就班的形式呈现:没有精彩的伏笔、暗线或一波三折的翻转,从打斗到枪战、追车、反派还有几场性爱,都程序化到僵硬而无趣。尤其是新任邦女郎Madeleine Swann(Léa Seydoux饰)和邦德在非洲列车上的性爱桥段可谓唐突得不知所云,笔者在观影时全场观众亦在此镜头前不住笑场。
其次,本片主打“怀旧”牌:从重回视野的全球性黑帮组织“幽灵党“,大块头摔角王型杀手,还有专属邦德的经典马提尼台词等,都有一种仿若回到肖恩·康纳利时期系列电影的些许错觉。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怀旧的尝试却因粗糙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而失败。本片的“大反派”,“幽灵党”的头目Oberhauser由Christoph Waltz扮演。Christoph延续了他在《无耻混蛋》中笑面虎的特征,然而这一扮相不知为何在邦德电影里面却显得有些突兀而不合时宜。或许是角色本身阴暗的反社会特质并没有被着笔或显露太多,使得他这一行为言语特征无法使人将其联想成一位心狠手辣的反派角色。而且这一组织本身,如华尔街日报影评人Joe Morgenstern所言,作为前几部邦德电影的反派头目背后的上层核心组织,其最终目的竟然仅仅是为进行全球性的信息监控,并由Christophe十分滑稽地陈述“信息就是一切”的时候,实在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然而如若你是邦德铁粉,那么本片对所有邦德电影的经典元素都一应具全:美女(两位邦女郎),如<Skyfall>一般呆萌的Q博士,酷炫的阿斯顿马丁罗马夜幕追车大戏,墨西哥城鬼节广场悬空直升机肉搏等,视觉上的效果依旧不输前作。
但是如果邦德电影需要继续保持其长寿的吸金能力,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他确实需要另辟蹊径。丹尼尔克雷格曾在访谈中表示本片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出演詹姆士邦德了。如若属实,那么我们或许仍可以期待下一任邦德和新的情节规划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 菲德里戈
Vincent Lan:剧情莫名其妙到让人宁愿是自己没懂的程度。编剧把整个Daniel Craig的007系列连接成一个故事的想法是好的,但因为前三部根本没这打算,所以只能靠Waltz老师每十分钟提一次前几部反派的名字来强调“我们真的是一伙的啊。”无论邦德的童年,网络监视的主题,甚至Spectre这个(主营装逼的)组织都只是噱头,150分钟的片长让人记住的却只有虚张声势的大全景和尴尬到笑场的爱情/激情戏。
菲德里戈:无论剧情已经弱智到小学生都写的出来(大概这就是制片商的目的。。。) 还是lea seydoux的大牙缝在屏幕上看的人心惊胆战,007还是每部必看,尤其全片的唯一亮点已经变成本喵的时候。大概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无药可救地去贡献票房的。
深焦:3.1/5.0
编辑评分:同志亦凡人 ★★★☆ 3.5/5
陀螺凡达可 ★★★☆ 3.5/5牛腩羊耳朵 ★★★ 3/5
柳莺 ★★☆ 2.5/5
可以迟到一个小时的电影,前半段剧本写得真是烂透了,没有丝毫真实故事该有的细节和逻辑,完全是想当然,到了后半段双子塔走钢丝的重头戏谁还会记得前半截讲了些神马!还好靠着特效和不停虐恐高症患者的高空俯瞰镜头扳回一城,半个小时手汗就没干过!巴黎七十年代的街景特效跟囧瑟夫的法国口音一样假。
深焦:3.9/5.0
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
编辑评分:牛腩羊耳朵 ★★★★ 4/5陀螺凡达可 ★★★★ 4/5
查无此柴 ★★★★ 4/5
Peter Cat ★★★☆ 3.5/5
牛腩羊耳朵:洪尚秀很聪明,两段故事简简单单,文本对应却极度丰富巧妙有趣,而且也一点不缺爱情境遇里两性关系与人性复杂的深度与细节。重复式故事里台词的表述差别以及镜头调度上的微妙变化,都让观众有种很奇妙的“找不同”的参与感。爱情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自我电影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自嘲。
陀螺凡达可:妙不可言。
Peter Cat:从最后一下送回家开始。真诚像是洪尚秀写给某个恋人的回忆。于是就理解之前所有的简单和无聊。
查无此柴:
洪尚秀的本事在于能把无聊拍成有趣,
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编辑评分:牛腩羊耳朵 ★★★★ 4/5
Peter Cat ★★★☆ 3.5/5
Peter Cat: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纪录片。事后想想,三个部分关联有些牵强,但视听语言的对位弥合了其中的缝隙,让观影体验很享受。当然以严格的人类学纪录片去比附,美则美矣,但对视听追求多少掩盖了影片深度。
一定不要忘记看,本期深焦奥斯卡专题,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绝对是最详细的奥斯卡专题
- FIN -
(Deep Focus)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影视工业网:http://deepfocus.107cine.com/
今日头条:深焦Deep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