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片单 | 胶片与混凝土的诗意空间:十四部电影中的建筑

2015-12-15 深焦编辑部 深焦DeepFocus
特辑
·空间的诗意:电影和建筑·



策划 | 荒也(札幌)
执行 |「深焦Deep Focus」编辑部
编辑 | 10(桂林)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1902)

你可曾见过没有建筑物出现的电影?也许德莱叶的《圣女贞德蒙难记》算是吧。这部几乎只靠头部特写来表现圣女贞德激情与苦难的奇片,简直将电影的表现力开创出一个新的次元。但也不要忘了那素白的囚牢,囚牢里的那扇小窗,在阳光下倒影出十字架的信仰与救赎。

追溯电影始源。无论是一百二十年前卢米埃,带着新发明的摄影机,无比好奇的去记录全世界的风景,还是而后的梅里爱,在简陋的玻璃仓库里,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开始魔幻魔术的表演。实存亦或虚构的建筑都作为不可回避的拍摄对象,出现在电影里,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建筑之于电影的意义,好像画板之于油画般理所当然。然而,却又不仅仅如此。它可以是舞台,可以是一道风景,还可以是电影的主角。甚至,它可以什么都不是,只是实实在在的坐在了那里,物质性的存在着。
希区柯克是伟大的“建筑设计师”。《迷魂记》(1958)里斯图尔特跟踪金·诺瓦克的那场戏。随着汽车的移动将旧金山有机的串联起来,在同一反复的运动下,编织出城市空间的迷惘。直到登上教堂的螺旋楼梯,晕眩的主题达到极致。谎言与真相的逆转,始于此却又止于此。小津安二郎是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在持久的空镜之下,日本和室房屋坦然裸露的在人们的视界里。突然的沉默与停滞,仿若时间从电影中消散而去。房屋成了唯一观看的主体,成了承载我们悬空的心情的容器。《德意志零年》(1948)是一部彻底的“反建筑”电影,但却不妨碍罗西里尼是了不起的建筑理解者。电影中目之所及之处都是废墟一片,战后创伤的人们在漫无目的的彷徨。一个小孩,蹦跳的走向一座只剩骨架的楼房,然后毫无征兆的纵身一跃。他死在了一堆废墟里。而废墟看起来又像是早已准备好安葬他的坟墓。

本次特辑是「深焦Deep Focus」编辑部继“青春残酷物语”(可点击 “查看原文”)之后的另一个特别策划片单,关于电影和建筑的主题。我们似乎往往习惯于关注电影中的明星演员或者经典台词,而忽略电影中建筑的魅力。


那么,为什么尝试换一个角度,从建筑来观看电影呢?接下来将由深焦14位资深编辑各自向大家悉心推荐一部心目中的好电影,推荐给无论是喜欢建筑还是爱看电影的你。当然,也更加愿意推荐给以上两者都不是但却读到此处的你。

影片顺序按照年代排列
·大都会·

(Metropolis)

1927
导演: 弗里茨·朗
编剧: 特娅·冯·哈堡
主演: 阿弗莱德·阿贝尔 / 古斯塔夫·佛力施 / 布里吉特·赫尔姆 / 鲁道夫·克莱恩-鲁格
类型: 剧情 / 科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1927-01-10
片长: 153分钟 / 210分钟(德国初剪版) / 93分钟(德国重映版) / 114分钟(美国1927年剪辑版) / 123 分钟(美国2002年修复版) / 119 分钟(2002年DVD版) / 150分钟(2010年修复版)
又名: 科学世界
科幻电影里关乎未来城市建筑形态的想象,早在1927年就被Frits Lang定下了巨构的标杆:密集堆叠的入云高楼,充斥着工业化的几何冷感;破败混乱的地下城,反衬出底层民众的蝼蚁生活。上下两层城市体系,就已经将《大都会》的反乌托邦阶级预言昭显得淋漓尽致

时间倒退85年, Frits Lang用花了500万马克,与艺术指导尤金·舒弗坦一起,在没有特效时代里,全部依靠手工绘画制作,创造出未来世界机械化的冰冷虚拟时空:现代主义的建筑被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呈现,在宏大布景下,空间透视法则被打破,线条及明暗关系上都被风格化地夸张,扭曲、阴森、纵向上下拉伸扩张。机械文明的臃大和脆弱,在阶级间的对抗撕扯中,时刻逼近分崩断裂。

希特勒将《大都会》视为最爱的电影,后世科幻大师们在《银翼杀手》、《第五元素》《黑客帝国》里屡屡向其致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记忆目录”,2012年,《大都会》原版海报在美国以120万美元拍卖价成交。它在政治、宗教等不同维度被广泛讨论。事实上,单论在建筑构思上的想象力与呈现效果,就足以让它成为影史丰碑。-丸子(北京)
·小城之春·(Spring in a Small Town)1948
导演: 费穆
编剧: 李天济
主演: 李纬 / 韦伟 / 石羽 / 张鸿眉 / 崔超明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48-09(中国大陆)
片长: 93分钟
又名: Spring in a Small Town
在《小城之春》中,原本坚固的建筑在战争的摧残下轰然倒地,镜头中无处不在的废墟成为建筑存在的又一种形式。电影开头即通过横移镜头和俯瞰画面展现古城瑟瑟景象,女主角周玉纹在念白中独行城头。在《小城之春》中,废墟成为电影隐喻性的主角——戴礼言家破败的庭院,成为剧中人的主要活动空间,营造着幽暗、灰色的气氛,目及之处,皆为残垣断壁的萧条。庭院、城墙、厢房,古老中国精心建构起来的秩序与美学空间,在动乱之后,成为一个时代苦难的见证。除了用废墟映衬艰难时刻中个体内心的颓唐,诗人导演费穆亦独具匠心地利用这一特殊的空间,完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调度。墙壁上的破洞,高地不平的石堆,为摄像机的运动创造了一系列非常规路径,费穆也真正在此片中,让建筑变成了会表达、有感情的布景。-柳莺(里昂)
·我的舅舅·

(Mon Oncle )

1958
导演: 雅克·塔蒂
编剧: 雅克·塔蒂
主演: 雅克·塔蒂 / 让·皮埃尔·佐拉 / Adrienne Servantie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58-05-10
片长: 117 分钟 / Spain: 120 分钟
又名: My Uncle
《我的舅舅》是雅克·塔蒂自导自演的“于洛先生三部曲”的第二部。片中,来自乡下的于洛先生来姐姐家小住,并且和他的小侄子杰拉德很玩得来。姐姐家过分现代化的建筑和各种各样的新设备让于洛先生无所适从,闹出不少笑话。在这部轻松的法国喜剧背后,导演发出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所谓的现代性到底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于洛先生的姐姐和姐夫如机器一般重复做着中规中矩的工作,扮演好社会为自己设定的性别角色,看重交往对象的社会地位,总之他们努力走在这个摩登时代的前沿。然而,当他们拥有了所有这些物质财富——花园里诡异的鱼头喷泉、设计前卫却几乎没法坐的椅子、厨房里自动感应弹出的橱柜——又怎样呢?肤浅的审美和电子产品完全凌驾于生活之上,埋没了生活的本质。他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个性特征反而成为了这些新产品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的附属品,他们的生活正如那一直笼罩在房子上空的阴云一样沉闷无趣。

相反,于洛先生住在这个城市某个老旧的角落,没有固定的工作亦没有财产,栖身于这个忙碌、庞大的城市之中,他不过是无名小卒一名。但他的生活从来不缺乏轻快、活泼和趣味。于洛先生就像村上春树短篇小说《象的消失》中那头行动缓慢的大象,在他姐姐现代化的房子里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不合时宜。这部影片拍摄于1958年,然而塔蒂却像一个预言家一样描述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当物质至上的潮流淹没整座城市,当虚伪、空虚、和百无聊赖腐蚀着城市的每个角落,我们是否还能做一个快乐的无产者?-徐佳含(波士顿)

花园里诡异的鱼头喷泉
·蚀·(L'eclisse)1962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 Elio Bartolini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Ottiero Ottieri
主演: 阿兰·德龙 / 莫尼卡·维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 Louis Seigner / Lilla Brignone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62-04-12
片长: 126 分钟 / Argentina: 97 分钟
又名: 欲海含羞花 / 情隔万重山 / Eclipse
在《蚀》著名的惊人结尾之前,两位男女主角在一阵温存之后互相许下了当晚八点钟在“老地方”见的诺言。可我们都知道,两者之中没有一人履行诺言:时间一分一秒的靠近,空荡荡的街道,十字路口独自一人等红绿灯的行人,漠然喷洒浇灌草坪的花洒被人关上,抬头仰望公寓楼阳台上空无一人,一辆公交车到站,下车的却不是主人公中的任何一人。八点,仍在修缮中的“老地方”在已然点亮的路灯逼迫下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如同一场日蚀。安东尼奥尼在这七分半钟里,全然让人物走出了镜头之外,让位于建筑和空间的叙事作用,两位主角的不到场,把全片所要呈现的人类感情中的疏离感推到了最高潮。不管感情有何等精妙而难以捉摸的变化,亘古不变的依然是空间和时间的交叉出的某一个时刻。而这个时刻,凝固在莫尼卡·维蒂走下楼梯,脸庞从阴影中浮现,神色哀伤,依扶手而立;凝固在阿兰·德龙回到办公室中,把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扣上,在一片铃声中靠墙而立笑容默默消失。这两个平行的时刻,存在在一幢建筑之中,又不存在于片尾的空间之外。这个决定“不再相见”的人性时刻,碎成片尾一帧又一帧,难以言表其实在意义的空镜头,而空镜头里的建筑不曾为这一时刻作出任何改变,其中不甚重要的路人也不会为这一刻动容。建筑空间在安东尼奥尼手里,完成了物理意义之外的人性理念构造,独立又统一于人物故事叙事手法,不再是镜头深处无人注意的布景,而被其放到了前台,成为纪录人类心理的重要一环。-牛腩羊耳朵(巴黎)
·仆人·(The Servant )1963

导演: 约瑟夫·罗西
编剧: 哈罗德·品特
主演: 德克·博加德 / 詹姆斯·福克斯 / 莎拉·米尔斯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3-09
片长: 116分钟
又名: 风流公子花弄蝶 / 连环套
三百六十度圆环长镜过后,巴雷特(德克·博加德)进入一处尚未装修的新房,电影随之开始。贵族托尼雇佣了巴雷特。很快他越来越依赖于这位全能的仆人。从房子的装修,料理的制作,到生活上每一处的安排。巴雷特表面上对托尼百依百顺,而事实上却在策划一场场阴谋,比如将妹妹薇拉,而实际上是其情人带入家中,色诱毫无心机的托尼。试图控制并取代托尼,以占领整个家。主人与仆人关系的颠覆,以及平民对贵族的阶级僭越,罗西以空间的形式完美的表现出来。《仆人》的所有剧情都集中在一个四层的楼房里。房屋正中的螺旋楼梯贯穿起每个人的空间,以及在不断敞开的门,闪烁人影的毛玻璃和大量折射的镜面的多重作用之下,隐私变得荡然无存。空间与空间,阶级与阶级的界限也被完全溶解。直到巴雷特站在螺旋楼梯上俯瞰托尼的场面,无法逃脱的漩涡的象征,空间的意义昭然若揭。据说,罗西实在太喜欢,干脆在此住了下来。这个亡命的天才导演,从美国逃离到法国,再到英国,其间三度易名,最后终于在自己的电影的空间里安住了下来。-荒也(札幌)
·命运的捉弄·(The Irony of Fate, or Enjoy Your Bath!)1975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编剧: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 Emil Braginsky
主演: 安德列·米亚科夫 / 芭芭拉·布雷尔斯卡 / 尤里·雅科夫列夫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75-12-31
片长: 184分钟
又名: Ironiya sudby, ili S legkim parom! / The Irony of Fate, or Enjoy Your Bath!
推荐在俄罗斯四十年来不衰的《命运的捉弄》,以纪念刚于11月30日离世的此片导演,俄罗斯“悲喜剧”电影大师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两个城市,一模一样的地址,新年前夜男人误闯女人的房间——狗血误会连环而有情人终成眷属。 “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却感觉自己好像在家里一样,”这句神似文青旅行呓语的片中男主角台词,裹挟着一段前苏联集体记忆遗产的秘密。熟悉“筒子楼”的中国人,对其来源——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批量建设、千“楼”一面,俗称“赫鲁晓夫楼”的公寓,并不会陌生。片中的黑色幽默始于一个醉酒男人对分处于莫斯科与列宁格勒的雷同公寓空间内的“迷失”与“错认”。这是个空间的寓言。地址不再独有,“家”的定义难以原装,个体不得其所。好事者大概不仅会对中苏“哥俩好”浮想联翩,还能借此批判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媚俗:所谓的“复制”隐喻,既指建筑,又指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制度链条与生产关系。空间也成为叙事本身。梁赞诺夫用平行剪辑体现两个女人分别在两地的相仿公寓等待跨年:一个等到不速之客从天而降;另一个却不见郎归。加之着重在列宁格勒公寓内近乎封闭式空间叙事的流动运镜段落,观众被赋予一种在相同结构、相异陈设的两组孪生场景间情不自禁“找茬儿”的游戏式冲动。此片丰富的场面调度使空间成为陈列日常生活的微观博物馆,譬如穿衣镜的划痕、镂空画框及年代款式的水龙头。男主角以意外闯入者之身,带领我们探秘那个曾奉集体之名建设的乌托邦一处最庸常的私人生活空间。


题外话:影片中男女主角歪打正着地相识在号称是位于列宁格勒的公寓,其真正的拍摄地则位于莫斯科的维尔纳茨基大街113号——戏里戏外的双重空间倒置大概也是梁赞诺夫式幽默的另一种歪打正着吧。—柴路得(西雅图)

片头一段俨然苏联建筑小史的童趣动画,与随后一组呈现真实公寓楼群的慢摇空镜头为全片点题:阴差阳错的可能是童话,是戏,是现实日常,也是把普通人抽空的历史。


·恐怖分子 ·(The Terroriser)1986
导演: 杨德昌
编剧: 杨德昌 / 小野
主演: 缪骞人 / 李立群 / 金士杰 / 顾宝明 / 王安 /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86-12-19(台湾)
片长: 109 分钟
又名: Kyofu bunshi / The Terrorizers
警车呼啸地划过黎明的台北街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打开《恐怖分子》的第一个镜头是透过玻璃拍的,正如这个电影里绝大多数镜头一样,玻璃在《恐怖分子》里无处不在:窗户、镜子、照相机、眼镜、橱窗。这绝非是个巧合,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玻璃和钢材搭建的水晶宫预示着现代建筑的未来。而我们则命定是这样的一代人,生而被玻璃环绕,透过玻璃才能看,并在看的同时窥见自身伪善的镜像和分身。巨石堆砌世代永恒消失在这个易碎、冰冷的材质里。玻璃是这场现代性疾病的绝佳介质,它恰如其分揭开现代人分裂的精神状态。而杨德昌则忠实地记录和编织了这场瘟疫在台北刚刚登陆后的好戏。

相比于清风掀起照片墙的那个晨昏,短促、易逝的一吻让所有观众记住了影片里那个临时充当暗房的出租房。《恐怖分子》的空间在细密的多线叙事剪辑下出奇的零落,但同样居室、街道、医院仍然复调式重现,八十年代正在营建中的大都会台北在空镜头中结构性地分布在整个文本里。这是一部运动由剪辑代劳的电影,文本意义更多由对话和纯粹的物来承载。在大量对话场景里,180°正反打中出现的仅是一个孤立乃至隔绝的个体,与其说ta在与他人对话,不如说ta只是在独白、自说自话。于是,在这种破碎化、孤立化的剪辑策略下,杨德昌进一步凸显了现代社会偶然、自我、密闭、分裂的特征,被桎梏在一个个同质性玻璃囚牢里的现代男女最终亲手摧毁了现代社会多样性的幻象。因为,当每次试图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最后能找到只是虚无的荒原。宿命般的,连电影也无法拯救,毕竟没有什么比摄像机更依赖玻璃。-Peter cat(巴黎)

近300张照片铺满墙


·柏林苍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1987

导演: 维姆·文德斯
编剧: 维姆·文德斯 / 彼得·汉德克 / Richard Reitinger
主演: 布鲁诺·甘茨 / 索尔维格·多马尔坦 / 奥托·山德尔 / 科特·博伊斯 / 彼得·法尔克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 法国
语言: 德语 / 英语 / 法语 / 土耳其语 / 西班牙语 / 希伯来语
上映日期: 1987-09-23(法国)
片长: 128分钟
又名: 欲望之翼 / Wings of Desire / The Sky Above Berlin

希特勒的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曾提出“废墟美学”理论,认为建筑因成为断壁残垣而获得比其本身更美的庄严感和沧桑感。讽刺的是,盟军对德国的轰炸让他的想象提前发生。在整个二战最大规模的空袭下,德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柏林更是几乎一夜之间从现代大都市变成一片废墟。这正是《柏林苍穹下》的背景:“一个如今被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点。”(维姆•文德斯语)


现代化幻梦的破灭让柏林人的目光从向前看变为向上,沿着矗立的废墟直望向天空,而《柏林苍穹下》也契合了这一点。电影里无数镜头都是以游荡在城市上空的天使的视角,望向公路,房屋,废墟。在一个特别触动人心的段落中,一个老人徘徊在一片荒地里试图寻找Potsdammer Platz,却不知自己所在之处就是那个曾经车水马龙的广场。


然而,在废墟之中人们总会重建。电影另一个重要场景发生在战后德国著名建筑师汉斯•夏隆设计的柏林国家图书馆中。和斯佩尔的设计不同,夏隆抛弃了古典主义的庄严和纪律性,而用各种不规则面构建一种更民主,更多元的建筑。电影里许多天使在此驻足,注视着年轻人在这个新的空间探索知识。和这座建筑一样,他们是德国的未来。-兰天星(波士顿)

·建筑师之腹·(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1987
导演: 彼得·格林纳威
编剧: 彼得·格林纳威
主演: 布莱恩·丹内利 / 科洛·韦伯 / 朗贝尔·维尔森 / 西吉奥·凡东尼 / 斯蒂芬妮娅·卡西尼 /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意大利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87-09-12(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又名: 云雨断肠时
《建筑师之腹》:彼得·格林纳威是除戈达尔之外另一位在不同艺术史书写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的电影导演,他总是在探索影像在不同媒介中的边界与重叠,在这部个人风格鲜明的作品中,他将魔爪伸向了建筑和法国建筑理论家伊托尼-路易·布雷(Etienne-Louis Boullée),布雷1783年曾提出牛顿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但因为尺寸过于巨大,那个庞大的球体终究只能保存在图纸上。彼得·格林纳威用自己一向感兴趣的食物与人体器官来落实他对布雷作品的想象,他将牛顿纪念馆做成蛋糕,同时用建筑师不适的肚皮和妻子怀孕后圆滚滚的肚皮来呼应牛顿纪念馆以及罗马众多建筑的圆顶,这让我想起了阿涅斯·瓦尔达在《爱的愉悦在伊朗》中关于乳房和清真寺穹顶的比较,的确,它们都是“完美重力制造的尤物”。-曹柳(北京)
·坠入·(The Fall)2006
导演: 塔西姆·辛
编剧: 塔西姆·辛 / 丹·吉尔罗伊 / Nico Soultanakis
主演: 李·佩斯 / 凯婷卡·安塔鲁 / 贾斯蒂恩·瓦戴尔 / 里奥·比尔 / 肖恩·吉尔德 /
类型: 剧情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印度
语言: 英语 / 罗马尼亚语
上映日期: 2006-09-09(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17 分钟
又名: 坠落 / 魔幻旅程 / 墜落天使 / 落下的国王

塔西姆·辛在超现实影片《坠入》中的建筑不管是结构还是造型都让你觉得这是故意布置过的,实际上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建筑,拍摄足迹遍布25个国家,高超的视觉叙事能力是塔西姆·辛的一贯风格。阿格拉的阿克巴陵,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和漓江,超快剪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当然华丽的只是梦境,影片中,在现实的多重打击下,主人公罗伊(特技演员)被赋予了充分做梦的权利。饱和度过低的病房门廊,蒙面侠示爱的喷泉池,甚至是亚力珊卓掉了的门牙,这些几乎完美的对称多次出现在影片中。听故事的过程中女孩亚力珊卓从被动变为主动,理解罗伊所表述的化身并最终自我化身,现实与梦境的交织有条不紊地递进,直到亚力珊卓为了给罗伊拿药坠下台阶而身受重伤,这种痛苦成功交换了罗伊的新意识。她的童话成功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互为镜像的新世界。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的互换精神,显得严肃又戏谑。


影片越到最后越充斥着绝望、痛苦、失意,接二连三的“失去”让人猝不及防,但导演似乎在寻求一种平衡和对称,因此在绝望快要到达极点时,影片结束了。不得不提的是,末尾两组16格录制24格播放的老电影镜头,一组是极为幸运,一组则相反,而这两种镜头都在女孩的笑声中播放完成,似乎让人觉得,一切好像就都是这样平常。塔西姆·辛在建筑上呈现对称的完美观感,主人公在内心努力的寻求着人生的平衡。现实中,人们在漫长的自我经历中,似乎所有“无常”都成了“正常”。-10(桂林)


·有顶天酒店·(THE 有頂天ホテル)2006
导演: 三谷幸喜
编剧: 三谷幸喜
主演: 役所广司 / 松隆子 / 佐藤浩市 / 香取慎吾 / 筱原凉子 /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06-01-14
片长: 136 分钟(日本)
又名: 狂欢酒店 / 有顶天大饭店 / THE有顶天酒店

三谷幸喜偏爱室内戏,电台直播间、酒店、餐厅、家庭、机场,用最日常的舞台构建精巧轻松的故事。对他来说,封闭空间的限定更容易以“人的作为”为冲突制造点,让即使是配角也充分展现出性格。


有顶天酒店是三谷幸喜的海洋,能让他的长镜头在其中自由穿梭。若将其抽象化,似乎更接近为一个管道,是坚固空间又没有明显形态,配色、布景,皆以照应主角身份为主。比如服务生松隆子所处空间的粉红色,国会议员佐藤浩市的米色,大堂经理的棕色。布景绝非精致,反而是在追求不经意间的写实和弱化效果。这点与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室内戏追求高度美学风格的韦斯·安德森完全不同。


有舞台剧式的空间和戏剧化的叙事后,三谷幸喜对建筑的要求简化为,画面层次的丰富和道具出现的合理意外感。用酒店长廊表现纵深,用房间作为场景切割,或者大量移动镜头配合丰富前后景的出现,镜头因此更为自如,9段小故事的连接更紧密有条理。所以那只在走廊徜徉的鸭子,也就不足为奇啦。-蜉蝣(北京)
·昨日绵绵无绝期·(Ayer no termina nunca )2013
导演: 伊莎贝尔·科赛特
编剧: 伊莎贝尔·科赛特
主演: 哈维尔·卡马拉 / 坎德拉·佩娜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语言: 西班牙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3-04-26(西班牙)
片长: 108分钟
又名: 昨日永不尽 / Yesterday Never Ends

冷清空旷的小镇街道,遍地无人清扫的垃圾,破烂褪色的公告牌,广播里的新闻讲述着大萧条的……这是加泰罗尼亚女导演伊莎贝尔·科谢特在《昨日绵绵无绝期》一开场为我们呈现出的“西班牙的未来”。影片设定在2017年,彼时这里因经济危机陷入绝境,居民纷纷前往富庶的国外谋生,只有被过去束缚无法逃离的人留了下来。改编自话剧作品的本片具有相当鲜明的剧场内质,以仅仅两个人物的大量对白撑起全片双重命题的架构,个人的危机由时代的危机导致,又成为映照后者的一面镜子。科谢特在这部极其私人化和风格化的电影中延续了她敏锐而柔软女性视角,深入婚姻和情感关系的深处,探讨悲剧的长久伤害和放下前行的不易,透视难测的人世距离。更以个体命运承载历史与社会层面更宏大的命题,将人置于时间长流之中,对处于危机中的西班牙发出诘问。


全片寥寥可数的场景皆笼罩在凛冽荒凉的氛围中,主要取景地伊瓜拉达公墓在摄影师Jordi Azategui的镜头下如同超现实废墟:后现代风格的极简设计,裸露的混凝土和砖石,头顶射下的惨白阳光,让灰暗压抑从两人的痛苦回忆和相互指责中流泻,而静默时刻只余沉重呼吸和流水滴答,空旷的四壁回荡着呜咽风声,仿佛死者魂魄再访。科谢特在采访中曾经提到她希望故事发生在一个塔可夫斯基式的场景中,而多年前曾拜访的这座位于巴塞罗那近郊的公墓立刻跃入脑海。场景其实并非本片中唯一具有塔式气质的部分:科谢特对于色彩的运用(现实部分的冷寂灰败,内心具象化的黑白,回忆的金黄柔软)和充满诗性长句对白都似乎在向这位前苏联大师致敬。


事实上,伊瓜达拉公墓的建造者早在设计之初就已将诗性和哲思融入建筑本身。他们认为,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缅怀逝者,更可以获得独处和思索的空间,最终得以用平静之心接受无常,理解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断上演的生死轮回。然而,对于在公墓中陷入沉默的主角和危机之中的西班牙来说,如何痛定思痛,获得前行的力量以超脱自身之苦,似乎仍是无解的困局。-Lycidas(上海)

·橘色·(Tangerine)2015
导演: 肖恩·贝克
编剧: 肖恩·贝克 / Chris Bergoch
主演: 克鲁·古拉格 / 詹姆斯· 兰索恩 / 乔什·苏斯曼 / 约翰·古拉格 / Scott Krinsky /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1-23(圣丹斯电影节) / 2015-07-10(美国)
片长: 88分钟
又名: 夜晚还年轻(台) / 跨性有话儿(港) / 橘子

这里说的是一部大胆前卫的影片(《橘色》)中出镜率最高的建筑物-华人经营的一间看上去简陋而破败的转角甜甜圈店。影片始于清晨,两位变性妓女,刚刚刑满出狱的Sin-Dee和好友Alexandra相约在甜甜圈店见面。影片的矛盾冲突也主要发生于此,Sin-Dee质问出轨的皮条客男友和出租车司机Razmik召妓被岳母发现这两大剧情线交汇于深夜的甜甜圈店。毋庸置疑这是社会底层,妓女、小混混以及仍为生计奔波的移民劳工相遇的地点,一个过着光鲜生活的人极少涉足的“隐形”角落,这里上演的狗血剧情是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怎样的荒谬都在这不停业的辛劳中显得合乎常理。华人老板每天要面对多少撕破脸的民事纠纷,除了威胁性的报警警告外不得不屈服,因为想在这样的街区生存只能按照它的生存法则,较长的营业时间和糟糕的环境,无奈的社会现实带来了难以治愈的焦躁和不耐烦,但面对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够一贯昂首挺胸。


甜甜圈店会聚集这群人绝不是偶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归宿,也是一群迷茫挣扎的人难寻的温柔乡。无论他们这辈子走不走得出自己的困境,这起早贪黑冒着风险经营的小小的甜甜圈店承载了太多令人心酸的重量,有泪水、欢笑、底层的无奈和无奈中难掩的一丝温情。导演很好地抓拍了华人老板的神情变化,熟悉的顾客却是难以预料的事态发展,心怀恐惧却不得不勉强镇定的复杂心理是她和她背后许许多多命运相似的人每天需要面对却无力逃脱的困境。转角的甜甜圈店,对她来说,比起谋生的手段,更像是影音版日记本,眼睁睁目送着生活往前而无力做出积极的改变。-Wegmarken(勒阿弗尔)


-FIN-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迷影手册,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 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无论您是见解独特的批评家,还是精通外语的翻译家,亦或是推广维护平台的公关好手,「深焦」(Deep Focus)都欢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铸最好的光影文字。我们也会竭诚把您的劳动成果推荐给华语媒体!进一步交流,请在此微信公众号 (deep_focus)直接留言。


— 期待你的加入 —

巴黎;里昂;勒阿弗尔;伦敦;纽约;西雅图;洛杉矶;波士顿;多伦多;惠灵顿;新加坡;札幌;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重庆;杭州;桂林……




回复关键词真实 | 多兰 | PTA | 鹿特丹 | 大岛渚 | 醉生梦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罗尔 | 戛纳2015 | 聂隐娘 | 日本戛纳 | 贾樟柯 | 黑泽清 | 爱在孔敬 | 维多利亚 | FIRST | 内陆惊魂 | 威尔斯 | 侠女 | 爱森斯坦 | 戛纳经典 | 朱天文 |威尼斯 | 新现实主义 | 女性导演 | 李睿珺 | 里昂 | 银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盖里奇 | 间谍之桥 | 猩红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轻气盛 | 柏林 | 威尼斯 |岸边之旅 | 然后呢告诉我 | 大圣归来 | 心迷宫 | 四百击 | 野马 | 风柜来的人 |诡奇电影 | 阿萨亚斯 | 超体 | 韩国同志 | 张震 | 小飞侠 | 回到未来 | 洛迦诺 | 残酷青春 | 库布里克 | 安东尼奥尼 | 罗西 | 奥斯卡外语片 | 艾米 | 胶片 | 饥饿游戏 | 陈冠希 | 思悼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深焦」

(Deep 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影视工业网:http://deepfocus.107cine.com/
今日头条:深焦DeepFocus
微信号:deep_foc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