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氏家族简介

2016-05-24 百家姓总公会

点击上方蓝色字免费关注


简介:姓氏起源  名人轶事  家族聚会  同姓微信群查询  

路氏家族简介

        路姓源于,出自远古之孙的封地路中,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5%左右。

1

源流一

黄帝生子玄器,玄器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王姬瑜十三年(六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后裔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老童生,吴回之子即陆终。

陆终有六子,其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上奏了闻名天下的,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

源流五

出自,炎帝之裔。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一带),国人称,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源流六

源于,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为路氏、。

源流七

出自南宋皇室。(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道路)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

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2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3

路希升:元明之际人,世居山西安邑圣惠镇之北路屯。是为河东路氏始祖。

路纯礼:南宋孝朝以功封东安候,因自鲁就封湖广东安州。子,避兵自东安徙武进尚宜乡,并名其地日小东安,示不忘所自出。是为江苏氏始祖。

路灜州:先世自明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山东历城,再迁贵州西里撒喇溪街,清初再自撒喇溪野马山迁德满王家寨,生三子,长元升。是为贵州路氏始祖。

路 通: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迁居,再迁山东临淄时右高赵庄,后改名。是为路氏始祖。

4

路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5%左右。

路氏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氏族人已经十分抢眼,如有东里人(今河北平乡)人、渔阳人(今)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路粹、太原人(今)路佛……等等。可见在此际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河南郡、、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氏族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氏东阳郡望。

隋、唐时期,路氏族人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氏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境内,如唐朝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人(今山东),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当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

宋朝时期,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

明朝初期,氏作为明朝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

至清朝时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

例如,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今,繁延至今历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现族众分居在的宁陵、、柘城、民权、、虞城六个县梁园、二区、的开发区、、、,开封的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谱,在谱族众一万六千余人。

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5

路雄

阳平人,北魏大将。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

路隋

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文宗时,以(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

路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迁、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路皋

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彬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广西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

路振

(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后,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

路迎

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

路亨

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

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习,学识渐博,,为山。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其文以较著名。

路博德

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以右北平太守从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

路淑媛

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后宫。生刘骏(孝武帝),拜。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嗣恭

京兆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大臣。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后拜、东都留守。

路敬淳

唐朝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

名汝悌,字友于。山东诸城人。赴,入东京。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编辑。民国十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被逮捕遇害,享年32岁。

路扬

(1917-2001),原名,河北省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地方工作团员、县委秘书,先遣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调和头战斗、十分区神堂战斗、辛戊战斗和。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3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9兵团第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为保障战役战斗胜利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成立后,任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3年10月起先后任军委办公厅总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二级。荣获二级国旗勋章、二级。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路遐

(1909-1998),辽宁省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事教育科科长,第4团参谋长,第10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保安团团长,嫩江军区副参谋长,西满军区参谋处处长,2纵4师参谋长,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训练部研究室编辑主任、教务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1960年毕业于高等基本系,后任高等军事学院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路宝银

(1929.10-2001),人。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5月加入。

历任八路军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坦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某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1年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路甬祥

路甬祥(1942年4月28日-),浙江慈溪人;中国当代流体传动及控制学专家,浙江大学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学博士。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十二、十三届中央,十四至十七届中央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AC)共同主席,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

路公明

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1992年至1995年,完成产值分别为6163.51万元、11535.68万元、15745万元、19990.3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48.02%;实现利税分别为835.6万元、1743.65万元、2004.27万元、2335.5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40.86%,固定资产由2009年的7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28亿元,其它各项指标在全省和全国同行业中也都名列前茅。企业从1992年至1995年连续荣获山西省最佳企业、“模范企业”、省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0余个(次)。路1989年至1995年间荣获“”、全国“模范军转干部”、全国有色系统“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政府“一等功”、阳泉市“特级劳模”、“特等功”等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30多个(次)。

路文长

男,1957年1月出生,籍贯。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农学系。现为园艺所副研究员。主持抗的资源筛选鉴定,并建立其抗源资源库;合作把中国芜菁花叶病毒划分为7个株系达国际领先水平;合作研究植物人工兔疫技术,创高抗 TuMV和新材料,居国内统一鉴定材料首位。在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0篇,分写《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一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 1项,均列第三名。

路秀云

工程师。女,1942年9月生,河北人。。1964年起从事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参加南海北部的调查研究和南海中部、东北部、及邻近海区综合调查研究;分析大量海浮沉积物样品中的Si、AI、Fe等及部分Li、Rb、Cu微量元素;测定样品中;参加全国修改,负责修订海洋沉积物中全氮的测定方法。发表海洋沉积物中测定、分布规律、特征及方面的论文10多篇。

路少棠

(1904——1967),原名路继先,原籍江苏省河桥乡赵台子村。9岁时,随全家逃荒到朱汪套村定居。后入小学。民国14年(1925)考入,同年,因家乡遇旱灾而辍学,回本村小学教书。1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发动群众组织路套。不久发展路涤生(永铮)、朱玉珂()入党,建立了路套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次年4月,发动路套农民协会会员,开展打击地主的斗争。事发后,国民党县政府派军警包围路套小学,在老师和学生的掩护下,脱险到英国人办的门台子烟厂做。不久,因参加工人罢工,被迫离开烟厂,到徐州找到中共蚌特委宣传部长,奉派去沛县以孟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任中共沛县县委委员。民国19年春荒,不少贫苦农民断炊。他秘密串通群众,组织三十多个穷苦农民抢了附近宋庄地主家的粮食。在迎接“”中,路少棠等人把传单贴到徐州至沛县公路边上。他在孟桥小学的活动,引起敌人注意,同年9月,转移到沛县城西王楼小学任教。这里的校长和一些老师多是共产党员,周围群众基础也较好,他一连开了两次群众会,揭露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罪行,组织收割队、运输队、保卫队,同地主进行斗争。国民党沛县政府发觉了他们的行动,派人在王楼小学搜去了腊纸、钢板和一些革命书籍,遂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逮浦路少棠等人。在狱中,有个叫(光中)的,原是校长,因对腐败的国民党沛县政府不满,向蒋介石写信告发沛县县长而被捕入狱。路少棠见他耿直,同他接近,讲些革命道理,使其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在狱中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张曾任徐州市市长,中共江苏省常委,省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他还发动难友进行改善伙食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后因无确凿证据,蹲了18个月的监狱,被取保释放。民国22年3月路少棠出狱,他返回路套,联络失散的共产党员,恢复了中共路套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这是中共组织经破坏后最先恢复的一个支部。后又在杨庄、建立了两个支部,到25年,已发展党员五十多人。民国26年底,就任县长,路少棠任四区区长(此时全县为五个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训练抗日积极分子。民国28年5月,他任中共县委书记。同年秋,为了破击日军的交通运输,他发动群众与游击队配合,在一夜之间破击了郝寨至之间50多公里的。30年6月,任中共临时县委(次年改为中共萧铜县委)统战部长,对日伪人员做了大量的教育、争取工作。争取桃山东泉口的5名日本士兵,为抗日部队代购药品及其他军用物资,给抗日人员过往铁路提供方便。34年9月,据点日军拒降。他派人配合部队侦察员,查清敌人的,一举攻克该据点。民国3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8月,路少棠随部队北撤到河北省,在中共冀豫边区党委领导下工作。38年初,他返回萧铜边区,虽身患肺病,体质衰弱,但仍在中共萧铜县委组织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同年5月,任中共萧县县委委员,养病在家。1960年以后,曾任蚌埠林校党支部书记,宿县专员公署副专员、地委统战部长,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7年11月30日,被左路线迫害致死。

6

郡望

内黄郡:治所在今。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发祥地。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皇帝和唐代大诗人的故里;是三年(甲午,)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汉朝置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

:二十六年(庚辰,)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西至、、北至、南至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

: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襄城、、石马诸县,分别属、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

东阳郡: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再分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置,陈天嘉三年(壬午,)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浦江、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临汝、汝阳、、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京 兆:亦称、,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三国曹黄初元年(庚子,)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封皇子礼为,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四年(癸丑,)改名,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改为,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置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堂号

阳平堂:以望立堂。

内黄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襄城堂:以望立堂。

: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以望立堂。

7

山东济阳路氏字辈:“国春恩延法传振继玉芳德希连逢广学建庆繁祥田(亭)相忠恩轩宝佩逢”。

山东汶上路氏字辈:“一本克敦则笃其庆;修之基,为善家兴长”。

河北沧县路氏字辈:“上天宝玉洪永炳增”。

山东德州路氏字辈:“洪长殿兴学开”

路氏字辈:"忠孝延先业。诗书裕后昆,贻谋传统绪,绳武广......"

8

安邑河东路氏七修族谱,(清)路有年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济阳路家寨路氏族谱,(清)路德麟作序,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邑郇城路氏族谱,(清)路生财、路有年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

贵州毕节路氏长房族谱,(清)、路朝联同编,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家谱学会。

江苏宜兴路氏六修宗谱十六卷,(清)路文龄始修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民国)路恩耀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图书馆。

路氏族谱十六卷,(民国)路振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氏重修族谱十四卷,(民国)路程海重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博。

路氏六修宗谱十六卷,(民国)路思耀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傅恭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9

四言

湘潭博士;

荆溪孝廉。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路振,字,湘潭人。五岁通、。进士出身,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辈所称,有。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宏,字慕堂,乾隆辛卯孝廉。工设色花卉。

缓刑尚德;

涉史通经。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路温舒上书宣帝,宜,帝嘉其言,屡迁其官。下联典指唐·路泌通五经,官至户部郎中。

内典世泽;

家声。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路嗣恭,大历中以江西观察使诏兼岭南节度使,封冀国公。

五金花帖;

百粤縻缨。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路振事典。下联典指西汉·事典。

五言

南式大学士;

好尚书。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镇海节度使,字南式,阳平人。曾任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文宗时拜,进门下侍郎、大学士。下联典指后魏车都尉,字仲略,清渊人。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称他为好尚书才郎。后迁。

七言

本乃嵚巇摩皓月;

偏为路地骋良骐。

——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姚莹(原名成玉,吉林白城人)给当代诗人、主编路地的题赠联。

八言

,书陈尉掾;

通经涉史,望重郎官。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临淮太守,字长君,人。通经义,曾为狱小吏,刻苦学习律令,转为县狱史。后,官至廷尉奏曹掾、临淮太守。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反对,并提出废除,以便广开言路。下联典指唐代阳平人,字,博通五经,举止端庄而寡言,以孝悌闻名。建中末年为长安尉,德宗在奉天时,他曾跟在身边,后向奉天行营副元帅献计,被用为副元帅判官。

尚德缓刑,用匡时政;

仁民近物,加惠生灵。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下联典指宋代绍光间广东路彬和事典。时夏税钱太重,彬奏乞鹢免。后去任,民不舍。

十九言

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绪;

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书,只期忠厚永传家。

——徐芝田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路氏宗祠联。

关注《百家姓总公会》加入同姓微信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