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孙家族简介

2017-03-20 百家姓总公会

长孙姓为汉字复姓,是的姓氏,原为拔拔,是拓跋部中的贵族,后因的孝文汉化改革而改姓长孙,遂称长孙姓。明以后,以长孙姓近胡,多改为孙姓者。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长孙姓的历史名人有、长孙操、等。


源流一

源于,出自北魏王朝皇室南部大人沙,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长孙复姓源出为鲜卑民族拓跋氏,为第三兄拓跋·嵩之后。著名姓氏学家姚薇元在《》中认为:“拓拔氏应为拔拔氏”。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长子拓跋·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次子拓跋·什翼健就是后来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创建北魏王朝并称帝后,因拓跋·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认他的儿子拓跋·嵩家为拓拔氏家族的长孙。拓跋·嵩后来官至太尉,晋封为北平王。由于拓跋·嵩骁勇善战,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有大功于北魏王朝,因此其后代世袭为北魏王朝的王族大人。


到了拓拔·宏执政时期(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明确规定以拓跋氏为北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而拓跋·嵩家族皆改姓氏为长孙氏,其中拓跋·嵩的次子长孙道生十分著名,曾屡建战功,为官廉洁,位至北魏王朝的宰相,受封为上党王。


该支长孙氏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融入汉族,称济阳、河南长孙氏系,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皆尊奉拓跋·嵩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西汉时期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据史籍《汉书·儒林传·赵子》中记载,西汉朝时期有个名人叫长孙顺,全名为长孙顺繇,是淄川人。当时的中尉、大学者王吉曾传授古代官学典籍《》给长孙顺,因此长孙顺善诗,属于韩诗学派,在西汉时期与《》、《》并称“”,后长孙顺因此官拜汉学博士。长孙顺的弟子有东海发福等,徒众尤盛,皆至大官,形成了西汉武帝执政时期“韩诗学派”中的长孙氏诗学派。除此之外,长孙顺还著有《长孙氏说》两篇,可惜早已亡佚,令后人不得一窥。这说明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已有长孙氏族人的存在,应为某一王族贵胄的家族长孙,因此为姓氏之称。不过,在著名的东汉姓氏学家应劭所编纂的《风俗通·氏姓》中,没有“长孙氏”这一姓氏的记载。


在长孙顺的后裔子孙中,皆承袭长孙姓氏,其族裔称青州长孙氏系。后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孙氏者。长孙氏族人大多尊奉长孙顺为得姓始祖。


长孙顺繇、拓跋·嵩。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的长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姓的得姓始祖。


长孙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四位门阀。到了在位时,向学习,将改为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封东北)。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一带。


郡望

淄川郡:淄川之地在夏、商时期为青州之域。秦朝时期属齐郡。西汉初建般阳县。嘉元五年(戊辰,公元428年)改为贝丘县。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为淄川县。唐朝初期置淄川郡。宋朝时期复置淄川郡,属京东东路。元朝时期设为般阳路,治所在淄川城。明朝初期设般阳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升淄川县为淄川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又改为淄川县,属济南府。清朝时期沿明制。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府设道,淄川县属济南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撤道,民国二十年(辛未,公元1931年)县辖十路改为九区。(戊子,公元1948年)3月淄川县全境解放,辖十一个区。1955年4月淄川县制撤销,原县境内建立杨寨、洪山、昆仑散个区。1956年2月撤销昆仑、杨寨两区,设。1958年4月洪山区撤销,归淄川区。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以及一带地区,距今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改为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堂号

济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淄川堂:以望立堂,亦称青州堂。


:隋朝时候,十八岁即为司卫上士。突厥南侵时他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兼受降使者。很怕他,听到他的弓弦声,就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长孙氏族谱,(民国)长孙邦俊、长孙有章始修,民国年间初修谱残稿,2007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分别收藏在永寿坊村、龙头沟村。注:据说该支长孙氏族人为的嫡系家族,如今人口约有一千四百余,待考。


四言通用联

源自长门;

望出济阳。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长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三州作刺;

四始蜚声。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操,有学术,为齐、扬、益三州刺史。下联典指唐·长孙佐辅,工诗,著有《古调集》。


六言通用联

门第;

隋代元帅人家。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博士,淄川人,从旉受韩诗。下联典指隋代元帅之父,洛阳人。性机敏,十八岁为司卫上士。开皇中破突厥,官拜,因其善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勋载旌常之首;

威雄绝域之邦。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长孙无忌,长孙晟之子,佐太宗定天下,功第一。下 联典指隋·长孙晟,性通敏、善弹射,突厥畏之,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


七言通用联

玉佩金钿随步远;

云罗雾縠逐风轻。

——唐·长孙无忌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初大臣长孙无忌《》诗句联。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引水开渠,民颂遗爱;

夺位定律,图绘凌烟。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代郡人长孙操,字元节,高祖时任相国府金曹参军、检校虞州刺史,后跟从太宗征讨,参与机密,官至陕州刺史,封乐寿县男。任陕东大行召时,城中无井,他开广济渠引水入城,百姓颂其遗爱。下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辅机,洛阳人,太宗之兄。决策发动玄门之变,助太宗夺取帝位,历官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封赵国公,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高宗时官太尉、。图绘,居首位。


引水开渠,无虞涸辙;

凌烟首绘,佐定功成。

——李文郑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贤后相君,十篇著则;

孝子救父,数语回生。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长孙皇后,洛阳人,长孙无忌之妹。好读书,言行举止必循礼仪,太宗很看重她,曾与她讨论赏罚的事,她并不参与。著有《》十卷。下联典指北魏代郡人长孙虑,母亲饮酒,父亲误用杖击致死,被县衙囚禁起来,要处重刑。长孙虑请求自己代父受刑,下诏,特恕其父死罪。


佐定功居第一,烟阁标名;

从征绩著无双,高平拜爵。

——佚名撰长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长孙无忌,字机辅,河南省洛阳人。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数从征讨定天下,功第一。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击等职。封赵国公,图凌烟阁。下联典指后魏大将军长孙子彦,以军功封槐里县子。后封高平郡公,位仪同三司。


长孙晟

字季晟(552-609),之父,隋朝洛阳人。自幼习武,年18岁为司卫上士,高祖一见嗟异。开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皆如指掌。遂拜为兼受降使者,敌称他的马声与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终为右骁将军。卒谥献。


长孙俭

本名庆明。北周洛阳人。少方正有操行。时四方骚动,俭从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文帝甚敬之,表授、东南道行台仆射。黎民树碑刻颂。又诣阙 留,后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封昌宁公,升大将军,镇荆州。以病还为总管卒。


长孙操

建国的当年(),高祖诏令东道大行台长孙操为陕州刺史。长孙操上任伊始,便带人实地察看利人渠,决定在此渠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水量。与苏威的无坝引水工程不同,长孙操在交口东面的橐水上筑起石坝,并加宽加高水渠,使比原来的利人渠扩大了许多倍。于是,人们便将此渠称作“广济渠”。


长孙皇后

的皇后。她曾协助发动 “”,夺取政权。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劝其提倡节俭,重视法制,信用贤臣,深得的敬重、宠爱。尝采“古夫人善事”,编写了《》10卷,现存诗《》一首。


长孙无忌

字辅机,晟子。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谋略。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又徙赵国公、,后为高宗时,进授太尉,兼修国史。后因反对高宗立为后,被放逐黔州,。撰有《》。


长孙顺德

李世民的 族叔。从父子,一路上攻城陷地,多参与其间,高祖即位,封薛国公。玄武门之变站在李世民一边,率兵与余党大战。太宗即位后以宫女赐之。贞观年间,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