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简介
余姓,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姬余臣之孙。出生于春秋时天水一带。由余的祖先原居当时的晋地,因避乱迁入西戎。传至由余,在西戎为官,世居歙州(今),成为为新安大族。后奉命出使秦国,见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三十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
源流三
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
源于,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余氏,自称系蒙古族复姓所改,为()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余氏、褒斜氏,后省文简化为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尼玛哈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不姓氏、金国时期为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胜氏等。
⑵.满族裕瑚噜氏,满语为Yúhúrú Hala,以地为氏,世居(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松花江上游流域)、(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长白山、裕瑚鲁(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后多冠汉姓为余氏、、裕氏、于氏、娄氏等。
源流八
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九
源于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
源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一
源于古,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余氏族人分布。
:春秋时秦国的上卿,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
:字宁仲,初名史咸,字亨仲。自歙州徙洪之分宁安居坳下初开长茅为始祖。寿九十八,卒葬长茅六墓埚子午兼癸丁向。与长茅祖居南北想望事详宁州志。仁宗朝赠刑二部尚书。元配:南宫氏,葬墓。有五子:革、贲、旅、咸、升。
余琥:字炳雯,呈珀菴。明正德元年丙寅五月十四午时生,万历十三年乙酉没,寿八十,葬旧尊阳都社坟土地现称卽松木潭对河之马蹄段屋侧。是为迁长始祖炳雯公世系始祖。
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即余辅)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今);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但北方此际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继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著名得姓始祖。有余,晋陵(今江苏省)人,以孝行著称。唐初,入闽开漳,有余姓将佐随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学士。唐末,有(今属福建省)人郎余镐在攻陷建州时,避居,后隐居田园耕隐壶山以终;还有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于光启年间再转入(今属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三子余衮迁居浙江,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广东省之、、大埔、、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明,余姓作为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发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迁至台湾,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领。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会城市市市长(两次连任)。如今,余姓分布广泛,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新安郡:秦置,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改置郡,治所在始新(今),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新安郡。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
:秦朝时期在今西北一带设。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将临淮郡改为,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南至安徽省,东至、和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明朝时期废黜。
吴兴郡: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杭州市、一线西北、兼有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治所在(今河北盏县)。置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西汉初自称“”,是,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晋治博陆(今南)。北魏还治高阳。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带。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清严堂:宋朝的余元一,是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号“清严”。
忠惠堂:宋朝时期是宰相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即位后,封天锡为公,他逝世后谥号“忠惠”。
八贤堂:时余靖,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仁宗,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氏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四谏堂:余靖与、、世称"四谏"。间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广州10年,勤政廉洁,归时不带南海一草一木,广州建"八贤堂",靖为八贤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余氏四谏堂、八贤堂即由此而来。
其余有绍贤堂,培元堂,端本堂,敬义堂,敦睦堂,亲睦堂,,白华堂,,永言堂,丰乐堂...等。
横山字派 | 辅 本 伟 ,猷,水木日正长,人文金玉胜,龙凤启(进)联芳,祖德培忠厚,斯道乃大光,承先永载福,世代庆荣昌。 梅家巷余凤明供 |
琛下木瓜志仲派 | 修齐启,,立志效忠良积善天加庆登庸永显扬 |
琛下木瓜以仲派 | ,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启述先谟 |
琛下碧潭派 | 宗祖文明远诗书正象贤圣朝,,翊荣贵永钦傅 |
琛下虹桥派 | 得胜回朝日功成可远扬新安存志大善庆自天长 |
伦下后山白土上源派 | 嘉士兆起维国祯良丕显必成发育攸,,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广大永誉斯芳 |
权下让,,公派 | 世大兴发祥永远启文明才华光上国福禄自天申 |
碧潭另支字辈 | 宗祖文明远泽政本家修贤能崇德教经学绍先猷 |
余氏新安堂字辈 | 宗祖文明远泽归光绪傅家必达利用国之光自冀基承训当星耀发祥尊荣洵久大蔚起允隆昌 |
余氏新安堂另支字辈 | 廷贤士兆庆世德裕敦纯孝友承家本诗礼启鸿文奕世魁元定荣华耀国光文崇美富积善兆道学宗傅广谦恭益受长克生忠孝士景运庆明良 |
安徽六合余氏字辈 | 隆庆康贤培宽振泰信寿品宁 |
江西婺源,余氏字辈 | 九文有道延良善维时思永承敬修端,,家运兆, |
余氏一支字辈 | 大继日承志存心自广长光绍怀祖德世家昌毓士咸名贵培才作善良鸿猷恒炳耀永远瑞书香 |
,,余姓字辈 | 士应宏昌运贤良永锡芳育英崇 |
余字辈 | 量思,,元,,能常仲,朝廷礼让谦 |
,,嘉茂支 | 嘉朝登克文金仁,,荣华玉后兴,光宗耀祖廷元仕,世代永远映长青 |
安徽 余姓字辈 | 文公友绍祥 配观伯元尚 继胜嘉正光 人敦前 显达承先代 忠贞福泽长 芳名传万世 自生香 吉星惠开泰 科学赋 建宗鸿 庆辉煌 |
余善(?-前110年),即王或东越,是历史上的一位君主,至前110年在位。
余祭(?—前544年),春秋时期吴国君主,为寿梦之子,诸樊之弟。前548年,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为前547年。
(?─前527年),余祭之弟。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在位时间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
余昭元
字君章,生于时的中后期,魏国人;卒年不清,大约在西时。其先祖在东汉为官。余昭元骁勇善战,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武帝封镇海大将军。昭元公为夺取江山,统一全国,建立西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敕赐姓佘。是公认的得姓始祖之一。
长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宁仲,约生于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宝历丙午进士,初任分林县宰,德政,转迁洪,理狱辄活数千人,封,后封工部尚书未任。宋时又赠刑、礼二部尚书。余氏后人多杰出,“两门六太守,四代十尚书”,“九子同登”等成为余氏美谈。
余阙: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相拒数年,著有《青阳集》。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罗源人,官位(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再封加太傅。一生两次封相。明朝的就将他列入“人物传”中,并称其忠谏。
(1135~1201)(今浙江省)人,南宋宰相。事见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铭》,卷三九八有传。
(1526~1584) 。
兼,。明朝嘉靖时期三大首辅之一(即宰相)。
,监桥(今城关镇)人,二年(1238)为兼同知事,嘉熙四年又授资政殿学士,后又被封为公。元年(1241),授,知庆元府(今宁波)。是年十二月病卒,赠,谥忠惠。其弟余天任官至。
(1428-1489),余。字士英,明代官吏,(今四川省)人,在部十年以廉洁奉公称。苦筑延绥长城,当地民众永远铭记。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卒于任上,“御赐祭葬,谥肃敏”。
余正健,字,号惕斋,赐号孝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同年十月又擢左副都御史(相当于现在部级)兼顺天府尹。人称其“于无所狎,于权贵无所贬”。曾多次御旨赐以、“”等物,雍正元年(1723年)御赐余正健为“天下师表”;赞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加学士。他以敢直言著称,在,与、、并称“四谏”。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东北),南宋著名,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宝佑元年(1253),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后,辍朝,特赠五官。余玠领导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特别是堡垒,成功阻止蒙军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续20余年,缓解了蒙军对欧、亚、非等的威胁,在世界史上占据重要一页。
,字两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衔。湖北大冶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年间官至、。
字武贞,号公逊,生神宗十月十七日,中天启辛酉科乡试二十二名,天启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明末状元,南明鲁的兵部尚书,绍兴著名乡贤。
(681-753年)字南涧,大慈南乡(今余干古埠)人。历任节度使、左厢兵马使、持节刺史、工部尚书兼御使大夫,最后勋封。
(?-1915)
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谏; 道就单车。
负阁; 钓鱼列屯。
尤溪余氏
余姓的入闽定居有来自不同时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汉武帝时期随汉军入闽镇压王后裔叛乱的陕西、四川一带余姓将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余烈入闽为官,其家属随迁定居建阳,后裔分迁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总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将士随陈政、父子入闽平定闽粤界一带山民暴动,后定居于闽南、福州等地。另有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由泗州到建阳为县令,后举家定居于五夫籍溪(今),其后裔分迁沿闽江各县及福州等地。据考,入闽余姓大部分源于余姓发祥地泗州下邳。
据尤溪余姓各宗谱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于杉洋余姓世系。入闽始祖为唐开元间由泗州下邳入闽任建阳县令的余青。其长子余焕于唐天宝三年由建阳迁杉洋乡(今杉洋乡)定居立祠。余焕四世孙余锡于北宋初,由古田迁侯官县里定居。余锡之裔孙余廿四,于南宋(1205年)由侯官(今)入迁尤溪五十都定居,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载有明永乐间由大田广平(时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余姓,还有清嘉庆间由永春入尤的余姓。这是尤溪余姓的3个主要支系。还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县内各村的余姓。
(一)由入尤定居
上井、龙益、林尾、文山,管前、西溪口、南华、真地,东村、湆头,镇梅营余姓
新阳镇余姓始祖余廿四,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县入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今所在地)谋生,于咸平五年(1002年)定居于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后)立祠建祖。余廿四生4子,长子余卅一于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于上井村龙身仑,建祠堂曰“”;次子余卅二分支至管前镇(今)定居;三子余卅三分支至当时县内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间析归)(今大田万宅村)定居;四子余卅七分支五十都洋头院后(今龙益村)定居,其后裔余原益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在龙益村立祠建“龙溪堂”。其后,有余卅七后裔迁往镇内瓷厂村杨厝寨、双鲤村,还有城关镇,以及西城镇湆头、东村等村定居。
新阳镇余姓始祖余鸿伦为余廿四之十三世孙,约于明中叶由上井村入迁定居。其后又有余卅一“种德堂”裔孙由上井迁至新阳镇,管前镇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镇麻洋、东村,梅营等村定居。
管前镇余姓始祖余伯六为余卅一裔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迁当时的三都馆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后,有裔孙分支至南华村定居。
西城镇余姓始祖余富七,约于明六年(1470年)由上井迁至当时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镇凤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后裔孙迁至湆头村定居。
梅仙镇小蕉、源湖、登第,联合乡岭头,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始祖余绍七,为入尤始祖余廿四的三子余卅二裔孙,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万宅(今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坑咙头自然村,入迁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镇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几代后裔(名不详)由董山迁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后裔(名不详)于民国初(1913年左右)入迁十都源湖(今梅仙镇)定居。
梅仙镇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详),为小蕉余姓后裔至登第入赘后定居。
联合乡余姓始祖(名不详),于清顺治间由梅营彭坑自然村入迁定居。
福廷坑村余姓始祖余富八,为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次子。约于元中期先由上井入迁坂面蒋坑村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后转迁入福廷坑横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传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桥乡余姓始祖余钟孙,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当时县内四十八都(今大田县广平镇)入迁二都梨树坑头(今坑头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联合乡余姓始祖余长演(字光畴,号廷演),约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乡(今桃城镇洋上村)至兜街做糕点生意谋生,后定居于联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续(利房)、文福(贞房)。其后有裔孙分支定居联东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余姓,由江西入迁定居于该村后岬自然村。入迁年代及源流具体地点不详
全县其他各乡(镇)均有数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数人至40余之间。
(五)新阳镇上井“种德堂”
新阳镇上井村余卅一“种德堂”祖余姓,民国及以前各个时期有后裔分别迁往省内、、、,以及等地定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裔孙余作团于1950年迁往沙县定居;其后有余时波、余生森、余生来等迁往沙县富口镇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迁往闽侯县甘蔗镇定居;余作炼退休定居厦门市;余生初退休定居市,其长子旅居加拿大、次子旅居墨西哥。
(六)新阳镇龙益“龙溪堂”
新阳镇龙益村余卅七“龙溪堂”余姓裔孙有迁居于沙县的。
(七)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迁移
梅仙镇小蕉村余姓裔孙,于民国时期有8户迁往定居,并有裔孙迁往定居。
尤溪县名人
姓名 | 出生地 | 学历、职务 | 任职时间 |
余瑄 | ,,丞 | 明 | |
余大器 | 明 | ||
余辟 | 五十都上井村 | 特奏名进士 |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 |
余琮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 |
余向宸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嘉庆间 | |
余向阳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同治三年(1864年) | |
余荣 | 三五十都上井村 | 清同治间 | |
余起鹏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乾隆卅三年 | |
余起凤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乾隆廿年 | |
余飞凤 | 五十都上井村 | 清 | |
余德培 | 西城湆头村 | 敕封大总 | 清 |
余洪年 | 西城东村 | 清 | |
余洪教 | 西城东村 | 清 | |
余坤赐 | 管前镇管前村 | 清乾隆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