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氏家族简介

2017-04-02 百家姓总公会 百家姓总公会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史记·封禅书》:“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起源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 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 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分布

综述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 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 湖南、 甘肃、 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 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 宋太宗时有大理丞 易延庆;元代时有 易炳文,襄阳人。可见 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 广东、山东、 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 易翼之,腾越人; 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 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 贵州、 云南、 广西、 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 易姓华侨。


历史迁徙

先秦时 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 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 湖南和甘肃已有 易姓的足迹, 唐朝时易姓又移民 江西,宋、元时期,在 山西、 山东、 广东、 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 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易姓第一大省是 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湖南、 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 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 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江西、 湖北、 湖南三省,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 江苏、河南等省。 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 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 易姓聚集区。


图谱

当代 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 湖南、四川、 湖北、 重庆四省市,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 江西、 广西、 贵州、 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 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 易姓聚集区。 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 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 湖北西北、陕甘南部、 青海东部、四川西北、 云南东南、黑吉东部, 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 省 萍乡市 芦溪县 张佳坊乡 易姓

自 南仲随 祭公征战 犬戎,论功受爵。而 穆王以期功高,世传 易水,因赐姓 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 后裔胜为秦 内史,晦迹 临淄,世居 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 征南将军,于 西汉昭帝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栖隐,明达博学,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 妻子, 结庐于 九嶷之山, 炼丹竟成,于晋 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 石勒作乱,受 南昌尉,因官世居 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 浏阳县吏,自念 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 东晋时,举 孝廉,受湘州 别驾,复为 舂陵令。 永昌元年 王敦反死,王命详载 史记,其家居 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 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 淳熙间为释褐 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 宜春,自子至孙,穷为 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 宝历元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 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九联坊而著名。祖与 石曼卿、 韩延年为诗友,荐游馆阁仕左班 殿直, 慷慨立朝,水 蛮寇入, 边帅不能制,公以 单骑说服,而文静检讨,公望于朝,世安 御史,公不避 权贵, 真言出奸,著作郎为余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 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 励节守志,刚毅 凛然,岂其风流 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 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 万载、 分宜、 萍乡、 清江、 樟树、 庐陵、 安福、远分、 华岳、 两广、 四川、 福建等,皆自宜春 徙。


孔子谓 君子疾没而不称焉。又曰:不患 无位,患所 立然,则大名而膺, 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 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 古制, 乡举里选类,以 德行道艺进,唐宋沾 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 荐辟,由 人才,由 荫袭,由 科目诸途而进者。惟科目, 德人袭盛, 天宝以后,诸科轻,于 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 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 治公、焕公、绍公、宣公、林公等若干人;由 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 唐宝历乙已(825)年(之) 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 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 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 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 宋雍熙 乙酉(985)年,少仪公又登 梁灏榜;逾廿三年, 大中祥符元年 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 祥符乙卯年(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 天禧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 宣和甲辰(?子)(1024)年元英公。至 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 辛酉状元 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 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 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 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 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 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颜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 无德而身,以 廉为 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 教,至其 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 无忝于 名位哉!于是起唐 宝历迄宋 绍定,凡由 科甲及其 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 端平三年 丙申(1236)年冬 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 谱, 犹木之有 本,水之有 源也。本 固则枝自 茂,源 远期 流自长,人之 祖宗,人之 本源也,人 苟不 务此本源,别已即 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 哉! 故族之有谱,所以 尊祖 敬宗,以 收族者也, 顾不 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 商家之 宗室,本属 子姓, 遂以易为姓。 卒葬 太原,子孙 居之, 世为太原易氏, 由周而来,支分 派别, 散处不一。 迨至北宋 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 袁州宜春之九联坊徙居 萍乡东路之荣溪,递 传递 衍,已 历十三世。我 牌楼下之 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 世孙也,于南宋 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 迁入, 至于今, 计年则数百年,历世 则二十七世, 绳绳 继继,全 赖祖宗之 庇荫,有以 绵世, 祚于无 穷。


惟我族向亦 梓有谱 帙,因明末 兵焚遗失, 荡然无存。 幸嗣临公 录其稿于 前, 曰谦公抄其稿于 后, 均有 志未 逮也。 予方句读时,每 检书 匣,见所 抄旧谱, 即有志 缵承先 绪, 奈命运 乖戾,半生 悠忽, 良可 慨已。故 谱牒之修 延搁至今。 兹予年已六旬 有四, 叨蒙祖宗 眷佑, 耳目如常,精神 尚健,族谱之 修,非 予任之,谁其 仔肩。于是 倡率族人, 公同 酌议,遍寻 遗稿, 细加 考订。 其韶闻公 以前, 略而费 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 始祖, 递传十三世 至瑞叟公,皆依旧稿,另 列世系。而于 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 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 勒以图 序, 派以昭穆,世系 了如指掌, 今而后 庶, 几本源之地不致 数典而或忘 矣。 嗟乎!祖宗有 功德,子孙 固宜表扬 予生也。 聪前 代既多,不知后世 亦多, 阙多万阙, 详者乃详, 惟其 实不惟其 虚,惟其真不惟其 伪,所 望后之子孙, 览斯 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 庶子 孝弟之心, 油然生矣。因 叙其 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 缘由,于此是为 记。


广西 桂林市 资源县 易姓

广西 桂林市 资源县 易姓属清朝时从 湖南省的 新化县迁入资源县 梅溪乡的苦竹坪(今福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资源县的 大坨村, 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朝正,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 长沙县 安沙镇谭坊新村 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黔阳派(今湖南省洪江市)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思文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南湘,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重庆。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 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 晋中地区。


堂号

瑞芝堂:来源自宋代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大名府兵曹参军,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纯孝堂:同瑞芝堂。


植栗堂:同瑞芝堂。


忠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添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禄堂:资料有待补充。


联魁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贵州永乐易氏字辈:

曹廷匀震天芝 苍闻周体远 文明开正显 齐家思治国 光宗向太原


湖南宁乡易氏字辈: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荣德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鼎甲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承祚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方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林光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齐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湖南邵西易氏字辈: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廷秀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汉寿易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湖南浏阳易氏字辈:

淳口镇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浏阳县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宗长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美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江西丰城易氏字辈: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声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长建凌云志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士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宪明”。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家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重庆秀山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合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宗性道体用兼优俊杰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世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文秀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远禧西吾体以吉文"。"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名人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之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然,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易 洸

征南将军洸公传

易洸,字文行,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癸丑六四日生。其先为 山左人。 袭父爵,仕 西汉武帝,官拜征南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 汉代,四征将军(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将军干得好了,会晋升为征*将军作为奖励。汉朝英雄辈出,征南将军在三国都有设置,有名的有 赵云、 曹仁。洸公袭父爵,公立功德晋爵,理所当然。


(“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四镇将军,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 钟会、 邓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多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东汉末年丞相 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四镇大于四方。此外, 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南统 荆、 豫,屯新野(如征南将军曹仁屯 新野)。魏文帝时将官职制定 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 三公, 晋朝时加大并开府则位同 诸公,乃成为常设的 高级将军官名。 南北朝时亦为次于 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奉命领兵征南,由 金陵而来宜春。时,宜春刚废 侯国复 县治,辖今 萍乡、 新余两市,地域辽阔,境内 荒僻,界邻 蛮楚, 草窃 奸宄,不时潜发,受害匪浅。查 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 安堵,不闻 寇警,实赖公 捍御克奠金汤耳。 惜书缺,有关他所表现无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围,俾宜人寝处不惊,公之功德直与秀水 袁山流歭无穷,其食报岂有涘哉。始,其子携而来南,犹家于 豫章之 西山,公莅宜时,眷属未随任,及公卒,葬于宜西之 将军坟山(今萍乡 芦溪高岗塘),其子孙因乔迁宜西邓峰之 麓,乃吾袁 郡易氏之 始也。 后裔散处于郡邑间,振振称 盛焉,论者咸称先德积累甚厚云。”


易恺

《 晋书》中有:魏元帝 曹奂景元4年,公元263年秋八月,大军从 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 誓师。将军 邓敦提出 蜀不可伐,文帝将他斩首示众。九月,又使天水 太守 王颀攻姜维营, 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截击, 金城太守 杨欣进军 甘松。钟会所率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 李辅率领,经过 斜谷,将蜀将 王含包围于 乐城,又使部将易恺在汉城进攻 蒋斌。钟会率一队直指 阳安,护军 胡烈攻陷 关城。姜维闻讯后率军退回,王颀追击姜维,在强川打败蜀军。姜维与 张翼、 廖化合并共守 剑阁,钟会进攻剑阁。


显然易恺是 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 武将。其它史籍说易恺是雍州 刺史。考魏 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 都督刺史都开 幕府, 三国重置 雍州,治所在 长安, 辖今陕西等地。


易揣

《 资治通鉴第一百卷》 前凉王 张祚淫虐 无道,上上下下对他都非常怨恨愤怒。张祚憎恨 河州刺史 张瓘的强大,便派 张掖太守 索孚代替张瓘镇守河州,派张瓘去讨伐反叛的 胡人,又派手下的将领 易揣、张玲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三千人去袭击张瓘。张掖人 王鸾懂得阴阳 占卜之术,对张祚说:“这支部队一定是有出无还, 凉国将要危险了。”同时还历数了张祚三方面的 不义之举。张祚听后勃然大怒。便以王鸾宣扬 妖言为罪名,将他斩首示众。王鸾临刑前说:“我死了以后,军队败于外,国王死于内,必定如此!”张祚把他整个 家族的人全都杀死。张瓘听说这一消息后,杀掉了索孚,起兵攻打张祚。他将讨伐 檄文传递到各州 郡,宣称废除张祚,让他以 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凉宁侯 张曜灵为王。易揣、张玲的军队刚刚渡过黄河,张瓘就击败了他们。易揣等人单身 匹马往回撤退,张瓘的军队紧追不舍, 姑臧城里的人都感到震惊害怕。 骁骑将军、 敦煌人 宋混的哥哥和张祚有矛盾,宋混害怕张祚加祸于己。八月,宋混和他的弟弟 宋澄向西逃走,聚集了数万人以后又掉头开向姑臧,以 策应张。张祚派杨秋胡把张曜灵带到 东苑,扳断他的 腰肢后把他斩杀了,尸体埋在沙坑当中,定 谥号为哀公。


前凉宋混的部队驻扎在 武始的 大湖边,哀悼张曜录。闰六月,宋混的部队抵达姑臧,前凉王张祚拘捕了张的弟弟 张琚及儿子张嵩,准备要杀掉他们。张琚、张嵩听说后,招募了城里的数百人,公开宣称:“张祚无道,我哥哥的大军已抵达城东,敢动手杀我们的人诛灭 三族!”于是打开西城门让宋混的军队进城。领军将军 赵长等人因有请立张祚的 罪行,十分害怕,他们入宫请 张重华的母亲马氏登堂升殿,立凉武侯 张玄靓为 国主。 易揣等人率兵进入 殿堂,拘捕了赵长等人,杀掉了他们。张祚在殿堂上扶剑大喊,命令左右的人奋力战斗。张祚平时失掉了民心,这时没有人肯为他去战斗,于是被士兵杀掉。宋混等人砍下了他的 首级示众,公告 宫廷内外,张祚 暴尸于路旁,城里的人们都高呼万岁。宋混等人把张祚以普通百姓的规格埋葬,并且杀了他的两个儿子。宋混、张琚上书 东晋朝廷请立张玄靓为大将军、凉州 牧、西平 公,在境内实行 大赦, 纪年恢复为建兴四十三年。这时张玄靓刚七岁。


据说,在前凉国的这场 内乱之中,张祚的 心腹大将易揣却趁乱杀出姑臧城,藏匿起来,改以名字为姓氏,称揣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至今,是为 甘、 宁、青一带的 揣姓一族。


易 雄

易 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章武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阳、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易雄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张昌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易雄自以为出身寒门,不宜在官场久混,又辞官回乡。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今湖南宁远)。晋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据武昌,举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谯王丞极力反对,遂召集各县军士保护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书写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时州城城墙残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义率万人来攻城。易雄以忠义激励将士,并身先士卒,抗击敌人,与敌人展开巷战,伤亡惨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写的檄文,怒目相视。易雄泰然自若地说:“此文是我所写,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国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没有用,宁可做一个尽忠的鬼魂。”王敦见易雄大义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当即将易雄释放,不久,又将他杀害,死时六十五岁。其妻潘氏,惊闻恶耗,悲痛欲绝,遂投水于巨湖山下樟树潭。王敦之乱平定以后,易雄遗体被运回浏阳,与妻合葬于今枨冲镇颂佳园村将军洞。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赠其侯爵、谥忠愍。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赠宜阳别驾之神,祀乡贤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后倒塌。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经易姓后人修葺,并在峡山口处立亭建碑。


易 祓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湖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易几先之长子,易妙之孙。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易祓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荆南师幕,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书佐郎。翌年农历3月除枢密院检讨,农历4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中央书院国子监副长官)。宋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农历8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宋丙寅(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农历7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易祓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农历11月易祓谪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易祓为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赐易祓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农历3月20日,易祓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硕人,谥文昌。易祓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元吉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于长沙寓居后开凿池诏,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并驯养水禽山兽,以观其动静游息之态,故所画动植物富有生趣。画上多自书“长沙助教易元吉画”,落款于树石间。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延庆

易延庆,字余庆,上高(今属 江西省)人,唐末状元易重之孙,太宗时官至大理丞。


易绍宗

湖广攸县(今属 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史料记载:明臣。湖南攸县人。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建文三年,倭登岸剽斥掠。绍宗大书于壁曰:“设将御敌,设军为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命妻李具牲酒奠之,诀而出。密令游兵间道焚贼舟。贼惊救,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遂被害。其妻携孤奏于朝,赐葬祭,勒碑以旌之。


易常亮

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唐肃宗时(公元756~762年)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二人交好,略见於是。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 青

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初,广东贼曾衮本军士也,己受招复叛。宋绍兴六年十月,经略使连南夫与摧锋军统制韩京会于惠州,督诸兵讨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衮营,易青在行中,为所执。贼驱至后军赵续砦外,续曰:“汝大军为我所擒甚众。”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尔。”贼又言:“吾不汝杀,第令经略持黄榜来招安。”易青又呼曰:“勿听,任贼杀我,我惟以一死报国。”贼怒焚之。易青死,骂不绝口。易青无妻子。事闻,朝廷特赠保义郎。合门祗侯,官为荐祭焉。


易 华

字闻远;湖南长沙湘乡人。曾祖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九岁能文,从许衡,笃好宋五子书,穹探性理之奥。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进士,官宁乡丞。有善政,学问旁洽,四方踵门受经者甚众。著有涟溪集若干卷,府县入祀乡贤公。少有大志,喜谭兵学,豪气纵横,不可一世。时值元末,群雄蜂起,豪杰集义,保御一方,非割据窃号者比。易华则屯兵湘潭之乌石寨,保守长衡永宝一路,他寇不敢侵,乡里德之。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华敕受参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后死为神,一方皆严事之。


易 仿

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公元1568年)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易仿任钦差巡按,江西福建云南道监察御史。以劾严嵩党鄢懋卿,谪广安州判,转东平州,知江山县。寻晋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知衢州。衢旧有兄弟讼争不决,易仿不问曲直,各取一手连梏,偶坐累朝不脱,两人相顾相怜,时复相笑,不觉争心之冰释也。众初骇莫喻。迨既,翕颂易仿如周召父。后易仿转四川涪州道。时杨应龙蠢动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计先豢龙,特命易仿往。易仿深入龙穴,宣朝廷威德。杨应龙俯首奉易仿惟谨,随易仿待命重庆。易仿因功晋升四川大参。丁林太孺人忧。后杨应龙叛,严嵩一党借此报复易仿,遂致仕。易仿性醇谨敦笃,府县会谒,必及民俗,公务不稍干以私。每以寒蝉为戒云。祖居肘腋陈姓者,为易仿世邻,或以卧榻语进。易仿曰:“老邻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邻,谁复愿邻。有读书子乎,尔居腋下,至今无以异”。易仿晚年捐百余亩入祠,以供祀事,复以租稞入祠,以供文会,制银牌一面,上书“乐贤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为文章祭酒。以时课子弟,文会茂矣。崇祯庚辰岁,督学王讳永祈崇祀乡贤,尊重易仿名望。


易道暹

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无不收名定价于先生。详文学传。明万历戊午游京师,值东乱初炽党户方殷先生,独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讳应详曰:此当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无愧黄叔度。刘廷杜松败没,易道暹作文哭祭。庚申泛舟馀杭,逾两浙,历三吴,遇山公则疏籍人才以资启事,遇狄公则开注英贤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为己任。讵俟异日一话一言皆期有益国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负也。西陵梅之焕,专阃甘肃,当路忌之,几不可测职。方余大成廷争如虎,梅之焕曰:“暗素生平,何意乃尔。”余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罗英霍,易道暹联乡族子弟,置义仓习骑射将有绪,贼自西陵间道飚至,易道暹方卷书走僻,贼驱执之曰:“我知若为海内知名士,若从我,我以汝为前部。”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尔矣。尔非南倭北虏,地方资足活汝饥,何乃肆兵纵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贼怒甚,焚之。督学王承权进祀乡贤,三楚士谥曰“忠烈先生”。其子易为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杀贼。仲子易为琏字叔赐,同日被执,贼迫之跪,强项大骂曰:“我膝岂为若屈耶!”南望父所恸哭,受刃以死。贼弃池中,身首异处,怒其骂之历也。与父同祀乡贤,谥曰孝烈。


易道三

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约乡人结砦自保,立教条,明禁令,乡人悉遵约束,卒赖以安久之。旁县亦闻之,若蕲水罗田麻城共四十馀砦,咸来联合,听节制。明崇祯六、七年,流贼窜入湖广残破州县无算间。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挥四邑互相应援,辄受重创以去,由是贼耳其名不敢逼。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陷武昌置伪官属,公合四邑兵擒黄州知府。是年农历8月,总兵左良玉攻献贼于武昌,易道三与监军道王质沔阳知州章旷武昌生员程天一起兵助之,遂复蕲黄汉阳诸邑。先是庄烈帝封良玉宁南伯,命复武昌。未几京师失守,庄烈殉难。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闻王进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战守功,状荐,材堪专阃,宜急起用,以予国乱。王手诏褒奖,召赴行在。易道三以乡梓多故,辞未赴命。巳而清军入关,攻克湖广,易道三所辖各邑诸寨不下。大吏计擒易道三于白云山寨,被执时啮指血书“梵云仙汉”四字。时人铭石勒碑置寨次。今之登白云山者,无不争睹公血迹碑也。及逮至武昌,清吏许易道三以官爵,令剃发,易道三曰:头断可也,发不可断。吏恶其倔强,幽之暗室,屡遣人啖以官爵,公终不屈。遂行刑。临刑前,易道三赋绝命诗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书,嘱其续成宗谱,有诗句曰:“谁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残山莫计秋。”时清顺治三年农历1月12日。近者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忠义如易道三,自合为国史所甄录,炎巳衰集其荦荦大者载入省志。


易良叔

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调孟县知县,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贞言

清学者。字内美。湖南湘乡人。诸生。性孝友,多善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孝旌。前后三举乡饮。喜读书。年逾八十,犹手不释卷。著有《周易讲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子易宗瀛、易宗涒皆有名。


易宗瀛

清学者。字公仙,号岛民。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幼工诗文,12岁为生员。清雍正七年(1729)拔贡,荐为慎郡王府教习。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选为浙江曹娥场盐大使。后调东江场,卒于任。著有《翠涛书屋全集》。


易福韬

衡阳人,清例授修职郎明经进士,即补儒学正堂.名福莹,字用六,号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时生寿七十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时终,葬衡州府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邹家冲.今 湖南省衡阳县杉桥镇伊山冲。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毕业, 名济清,辈名昌生.任义化乡议员,字天一,,号少桓,别号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时生,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时终,葬现伊山村云锦组马土皂双金夹,题“鹿鸣凤山”于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易宗捃

清学者。字公申,号实庵。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易宗瀛弟。监生。事亲极孝,与父先后受旌表,人称“世孝”。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清雍正二年(1724)主教岳麓书院。乾隆元年(1736)与兄同举博学鸿词,充慎君王府教习七年。后居乡。喜读书,年逾九十犹手不释卷。平生著书甚多,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实政录》、《性理精义》、《岸亭偶谈》、《历代名贤名媛齿谱》、《半霞楼诗文集》等。


易祖栻

清书画家。字张有,又字淑南,号啸溪。湖南湘乡人。易宗瀛子。擅长画兰菊竹石。他在接受家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有进一步的发展,善于运用弄墨画大幅兰竹,挥洒迅捷,气势飞舞。又能画山水,工于诗词书法。


易之瀚

清算学家。字浩川。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以算学著名,著有《四元释例》一卷,内容开方例二十九则,天元例十一则,四元例十三则。


易棠

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号召甘。道光进士。分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广州知府,次年任督粮道,奉命率领 史朴平英德之乱。 咸丰元年(1851),历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旋署陕甘总督。设官钱局,鼓铸大钱,以济制钱不足。宁夏等州县被水,他会勘灾情,奏请蠲缓赋税。倡捐筑渠泄水,工赈并行。四年任陕甘总督。派兵追击甘肃回民起义,旋署西宁办事大臣。


宗族特征

1、 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 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 祖训,光耀千载。 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 易延庆 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 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 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 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 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 文异,圣主 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 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 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 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 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 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 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 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 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 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 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 易祓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 太湖山忠愍侯 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 易延庆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