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禹氏家族简介

2017-04-02 百家姓总公会

禹[禹、鄅,读音作yǚ(ㄩˇ)]


源流一

源于 姒姓,出自远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传说禹为中国古代领袖,是历史上“三皇”之一,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亲叫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主要职责是治疗水患。但是,鲧即使在死后也没有放弃帮助人类的志愿,他留下了大禹。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他采用排、疏的方法,大禹终于将洪水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启,后来就是中国上古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开国之君夏 启。传说,推翻了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夏启特别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享用欣赏的乐章回到人间,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古乐“ 九辩”和“ 九歌”。后来,楚国著名诗人 屈原就是用这些音乐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大禹还有一个小儿子叫 罕,封姓为余,成为后世始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舜帝死后,他继位担任夏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大禹的后代子孙中,多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禹氏,世代相传。禹氏族人大多尊奉夏禹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妘姓,出自春秋时期 楚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鄅国位于中国城北八公里处的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封国,是所封的之裔,子爵,妘姓。公元前525年,鄅国国君出城督耕,人乘机攻袭禹都。在鄅国守门将军准备关闭城门时,被邾国人羊罗杀死,遂攻入城内,后把鄅子的家属全部俘虏而走,而且还霸占了鄅国“沂西之田”。此次事件发生后,鄅子叹道:“我已经无家可归了。”便干脆到了 邾国。 邾庄公曹穿是个淫夫,将鄅子的夫人还给鄅子,却将其女儿扣留下了。翌年,鄅子的夫人向娘家亲戚、宋国大夫向宁请求出兵伐邾国,向宁为了给妹妹报仇,出兵围困了邾国的虫邑,把鄅国俘虏全部夺回。到了春秋晚期的 姬丐二十七年,鲁国伐邾,邾国战败,鲁国顺带吞并了曾一度被邾国占领的鄅国“沂西之田”,同时鄅国也被鲁国吞灭。 考古学家在鄅国中,发现了从两周至汉朝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残片和铜戈、铜、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传即为鄅子之墓地。


鄅国灭亡后,在鄅子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称禹姓,世代相传。


源流三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恒口地区。


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 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叶赫(今)、蜚优城(今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引为姓氏者。


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禹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仉氏、柏氏、、郝氏、、李氏等。


夏禹。禹姓姒,名。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故禹也被儿为夏禹。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尊夏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


禹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七位门阀。禹氏族人早先在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禹氏小孩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因此,禹斗宝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一位光前裕后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从而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中国江苏的,甘肃省的,湖南省的崇山铺、,河南省的泌阳市、滑县、柘城市、汜水县,云南省的,安徽省的和县、、萧县芦屯村,余姚,贵州省的,重庆市的永川县,山东省的、临沂市、泰安市岱岳区、,四川省的,湖北省的,辽宁省的新民市, 韩国的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禹显

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祥

明代知县,处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之鼎

清代画家。康熙中任鸿胪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的手笔。


禹之谟

民国奠基者。字稽亭,(属青树坪镇)人。1900年参加活动,1903年在湘潭创办湖利黔织布厂,1904年迁厂长沙,并附设工艺传习所。1904年加入。1905年领导收回运动和,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是该会湖南分会创始人之一。曾领导湖南民众抵制美货的运动,并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会长和商会会长。1906年夏将革命烈士和姚宏业的灵柩运回长沙公葬时,受到当地官僚和豪绅的阻挠,他亲自发动千余学生举行游行送葬。同年被捕,受刑不屈。次年1月5日被绞杀于靖州(湖南省)东门,终年39岁。其遗体于1912年10月,被安葬在湖南省长沙。该墓坐西北向东南,由墓莹、墓碑、石桌、、石鼓等组成,墓莹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2米高的墓碑上书“烈士”,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两通烈士着上面分别镌刻着烈士生前的遗书和颜昌(山尧)所撰的墓志铭。


郡望

:战国时期秦国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国),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以东的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中国)。北魏时期辖地在今附近一带。


:亦称、琅岈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北,有迁都至此之说。秦朝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中国夏河),郡境为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中国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中国)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中国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中国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中国江苏南京一带,此后作废置的用途。


堂号

琅琊堂:以望立堂。


:以望立堂,亦称陇右堂。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间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惜阴堂:因大禹珍惜寸阴时间而命名。

此外,还有敦素堂。


四言通用联

居官恒约;善画成图。——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临洮人禹祥,官仁寿知县,处世侍物,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字尚吉,号慎斋,人,康熙年间官序班。善画人物、仕女,尤其擅长肖像画,多用,当时很多名人请他画像。


居官恒约;为将壮烈。——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禹祥,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禹显守襄阳,元师攻之,城陷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死。


南朝播誉;金史传名。——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禹万诚事典。下联典指金朝人禹显,元光初年率二百人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攻之,城破被擒,不屈死。


六言通用联

绩著常州刺史;化行仁寿使君。——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常州刺史禹万城,政绩卓著。下联典指明代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七言通用联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 ——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陕西省联。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徵见道心。——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绍兴市(东南)联。禹庙建于,祀大禹。下联语出《古言语尚书·大禹谟》。


为官清约如寒士;宁死不屈亦英雄。——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代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禹显,雁门人。元光初将二百人守襄垣,元师集河朔步骑数千攻之,数四不能拔。会内变,城破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死。


秀句惊人时戛玉;清言对客总如兰。——禹之鼎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禹之鼎(1647-1709)自题联。禹之鼎,字尚吉(一作上吉),号慎斋,江苏省江都(扬州市)人。康熙中任鸿胪寺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于他手笔。


十二言通用联

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我堂思肯枸,目穷千里更登台。——佚名撰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联。禹王台坐落在东南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曾在此鼓吹奏乐,人称吹台。明代在吹台上建禹王庙,遂改名禹王台。禹王庙大殿立有高大的禹王像,东西两侧壁上镶嵌着仿古砖雕,描述禹王率领人民治水的功绩。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一百四十一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目前,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世系已传经四千多年。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一百多户,人口有三百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一百四十五代。


禹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禹庄家祠。


禹氏字辈:“立得传 文光锡汝亭 志在承先守 尚可存嘉庆


禹氏字辈:“开朝文学 兴连举校 培定加深 记世永耀”。


湖南邵阳禹氏字辈:“忠孝光前列诗书启后长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源崇宗祖永佐朝廷富世兴再加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禹氏字辈:“孟天应为宗曾祖永佐朝廷富事兴在家安邦定国志金玉荣华贵万春忠孝光前列诗书起后潮真诚明道学仁寿灿南方”。


湖南禹氏一支字辈:“安国定邦志金玉荣华贵万春”。


禹氏字辈:“万茂庭殿自风建志(安)”


河南禹氏一支字辈:“一功殿宗德”


陕西安康回族禹氏字辈:“文晓高金富贵(秀)高(继)世思正”。


云南通海禹氏字辈:“庆联增永”


四川甘支、浙江绍兴禹氏字辈: “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振家邦”。


禹氏字辈:“志灿少作连敦朴继世泽俊秀目恩博”。


禹氏一支字辈:“观光进国美世笃主忠良奇才怀大志义德传芳化”。


河南叶县一支字辈:“学志本德广,修道一心清,廷相恒运柱,论剑庆长风”

禹氏一支字辈(相传明清时从无锡逃难):--圆在克良继永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