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冼氏家族简介

2017-05-15 百家姓总公会


冼(Xiǎn 洗)姓:姓氏名称,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载:“南海番禺多冼(又作洗,Xiǎn 音显)姓,盖高凉夷酋姓也。”按:晋有广州参军冼劲,明有弘治进士冼光,嘉靖进士冼桂奇,均广东南海人。 二、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


  冼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
,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来南越,定居南雄,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内有,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2.出自洗姓,“冼(Xiǎn)”与“洗(Xiǎn)”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以后洗(Xiǎn)姓多作“冼”,实际上,“冼”成为了原来正体字“洗(Xiǎn)”的通用简化字,原来的正体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时要用原来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洗(Xiǎn)”,今人应使用其通用的简化字“冼”。


  3.壮、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数千里”之地位于西江以南。在梁、陈、隋时,这一带土著居民以为主,也有后来分别称为僮(壮)、瑶、黎人和汉人共居,他们的文化经过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远古祖先名叫,尊称“”。盘瓠是后裔高辛氏的女婿。据考古发现,在上游阳春地域,有从北而南一百多华里的石灰岩山带。带北段的风景区,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在距今一万五千余年前后,居住着先民部落,以渔猎为生,溶洞里的文化层中埋藏着大量的各种古野兽遗骨化石。考古学家在独石仔岩洞发掘出旧石器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经过考古研究所鉴定,独石仔岩洞深达2.5米的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距今为15350年至16650年。这个盘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发展,以农、渔、猎为谋生手段以后,离开洞穴逐步向漠阳江、流域迁徙定居繁衍,称为“狗郎部落”,所居村庄均称“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后,至今大都以谐音改称高朗寨、垌等等。此区域的俚人和其后的僮(壮)、瑶人,均以盘瓠为祖先,以其狗头人身的头像为旗帜,北方的汉人讹音称之为“高凉人”。时进军统一岭南。岭南之地土著居民称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别称为“山越”、“瓯越”、“”。戍军中有一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统领赵佗是同乡。沈汭(Ruì 音锐)被高凉部落的女首领招为夫婿,生儿育女,发展男系氏族,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显),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从此世称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南越王赵佗,相谈甚欢,赵佗遂命洗氏世守高凉。经秦、汉至晋,洗氏未留世系记载。洗姓人相传:“沈改为洗,原因莫问。”到了清康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广东冼姓入编西江房冼氏族谱,开始把“洗”姓书写为“冼”姓,尊东晋时的冼劲为始祖。东晋元兴年间,著名的清廉官吏广州刺以人格力量感化高凉俚人,召其首领冼劲率领部队出为广州刺史府中兵参军。东晋元兴三年,流贼率众攻广州,冼劲领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兵败被执,骂贼不屈而死。受晋禅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广州死难将领冼劲为侯,以冼劲遗孤冼承烈袭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枢,文斡生企圣、企贤、企豪,文枢生企及(杰讹音),企圣生长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凉太守称为,是冼劲的六世孙女。冼氏在阳江西部的黄什河边西岸建立冼村,由来已久。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在广州属下设立,县治遗址在今阳江市北的大八镇古城村,冼村在阳江北。高凉县辖地包括恩平、阳春、阳江、电白、茂名、化州、吴川至廉江广阔地域。东汉(220年)吴主为交州刺史,征讨高凉俚人,俚人首领钱傅(即洗傅谐音)战败归降,因汉人不承认有“洗”姓,《》以谐音写为“钱傅”。吴主命洗氏部落从漠阳江东迁至漠阳江西,任命洗傅为“高凉西部都尉”,后改为(余略)。冼姓望居(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市西南一带。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高兴郡(今广东省)。


  冼(xiǎn)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3万,在各姓中排第310位,占全国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广东冼姓主要分布于茂名、湛江、广州、阳江、江门、云浮、肇庆、佛山和珠海等地。


  冼 劲:字元吉,号景忠,晋代广东南海人,自幼读书尚节操,为广州中兵参军。元兴三年(404年)十月,卢循起事围困广州,冼劲率扬威兵500人出战,城陷被执。卢循欲释而用之,冼劲不屈,遂遇害。刺史吴隐之上奏其事,义熙中追赠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忠义。郡人思其德,崇祀乡贤祠。清《志》广东人物咸推冼劲功绩,故世称南海冼族,位居岭南人物一流。


  冼 英:冼夫人冼英是岭南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她生于南北朝时期,是广东高凉郡(今阳江一带)人。她的家族“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作万家”(《北史·谯国夫人洗氏传》),她本人15岁时就成为部落酋长。当时的
(今广东省化州县一带)刺史冯融是朝迁派遗的官吏,因“他乡羁旅”,故“号令不行”。冯融只得运用联婚的方法,笼络越人中的上层人物。他亲自登山向冼氏求亲。冼氏少年酋长冼英遂与其子冯宝成婚。从此,“俚人始相率受约束”。冯宝任高凉太守,冼夫人使协助他处理政务,“政令有序,人莫敢违”,人民安居乐业,“蕉荔之墟,弦诵日闻”。


  冼 光:字汝实,别号罗江,明代广东顺德鹭洲堡(今
鹭洲村)人。弘治九年(1496年)成进士,为官前后二十年,以善断冤案,见义勇为著称。冼光当知县时,微服出访、智擒真凶,把一个受诬被前任判了死罪待秋决的青年当场释放。当监察御时,有个商人被陷入狱,冼光不顾得罪有关官员,力排众议,为其平反昭雪。老百姓便编歌谣:“民无冤讼、有冼灯笼、讼无滞屈、有冼三日。”来颂扬他。


  冼宝干:清代书法家。
人,晚清时任知县。书法和文章俱佳。民国初年总纂《》20卷,又修改撰写《岭南冼氏族谱》。有行书七言联一副收藏于佛山市,联语是:“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椽全家道气浓。”


  冼桂奇:字奕倩,号少汾,一号秋白。明代广东佛山人,嘉靖进士,授工部主事。冼桂奇为官清廉,世称其清风劲节。著有《问疑续录》。在
乡绅冼桂奇的传记里 记 载有与此相关颇有意思的情节,据说冼桂奇受的指教探求人性之学,嘉靖十四年成为进士,授工部主事,调任南京刑部后不久辞官。时冼桂奇的母亲陈一听说魏校发起捣毁淫祠,就将祖先崇拜的佛像投入水火之中,并申明如果神降灾难下来的话,由自己来承担,人们都说冼桂奇凭借理学显露头角,很大原因是由于其母亲的教诲。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用名黄训(1905-1945)、孔宇,祖籍广东番禹,出身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18年考入附中学习小提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时,就参加乐队并担任小提琴、演奏员,还担任指挥。192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选修小提琴。1928年,入上海音乐专科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钢琴。此期间,发表有《》等音乐评论。1929年夏因参加学 潮被迫退学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丹第(V.D'INDY)学提琴,从师(Paul Dukas)学作曲理论与作曲,1931年考入巴黎国立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留学期间,创作有《风》、《》、《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国古诗》等十余件作品。1935年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及话剧《》、《》等作曲。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兼课。在延安任音乐系主任时,为创作的“黄河”的歌词写下了这部名垂青史的音乐名作。并创作有《生产大合唱》等著名作品。1940赴苏联留学;次年爆发后。无法回国,因生活艰苦,疾病缠身,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医院。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由于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巨大贡献,后来他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1、郡望
  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
),置南海郡(郡设于番禺)。十年(590年),设于(县署设广州)。唐代,属广州都督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属。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广东道广州路。明朝洪武年(1368年),属广州俯。清代,属广东省广州俯。1911年辛亥革命后,属粤海道。1950年,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1983年,隶属于佛山市。1992年,设立,省直辖,佛山市代管。2002年1月8日,设立佛山市南海区。


  高兴郡: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改高兴郡为高凉郡,旋废,今化州境属交趾刺史部的高凉县。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今化州境属交州的高凉县。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今化州境属广州的高凉县。三国·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分汉高凉县立高凉郡,后又立高兴郡,俱属广州。今化州境屑高凉、高兴二郡地。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高凉、高兴二郡仍吴制。太康中,撤高兴并入高凉郡,今化州境属高凉郡高凉县。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
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县治所在陵罗江口。属广州高凉郡。宋于今化州境复置高兴郡,旋废。齐再置高兴郡,郡治所在高兴县(在今化州城,一说郡治宋和县,亦在今化州南境),属越州。郡辖地为今化州南部及吴川、廉江全境。梁大通中(527-529年)置石龙郡、石龙县。又升罗州县为罗州,置刺史,领石龙、高兴二郡,辖境为今化州、吴川、石城全境,高州西南部,及与、北流接壤地带。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东北旧城岭。陈沿梁制不变。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高兴、石龙二郡,以州统县。罗州领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大业三年(607年)废高州,罗州,立高凉郡(郡治所在今广东省阳江市区西三十里)。石龙县属高凉郡。


  2、堂号(缺) 

 

  〖冼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烈士岂受贼奴辱;
  夫人得膺谯国封。
  ——佚名撰冼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南海人冼劲,世代为武官。他任广州参军时,海寇
(曾任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攻城,城破后,他被抓获,大骂卢循,被害。义熙年间,追赠为始兴太守、侯。下联典指南朝隋韧岭南少数民族女首领冼英,高凉蛮酋豪族冼氏女,与高凉太守结婚。其威望、功绩远胜于冯宝。高凉冼氏豪族,辖部落十余万。冼英自幼贤明,有勇有谋。与冯宝结婚后,她在部落中推行封建法治,以改造的旧习俗。李迁士谋反,冼氏率兵会同太守把李追杀至江西南康。后冼氏又为陈霸先建立陈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陈朝,冼夫人成为岭南百越一方的重要支柱。冯宝去世后,其子冯仆年九岁,任阳春郡太守,实际上由冼夫人主政十多年。她把政务治理得有条有理,境内汉俚一家,不分彼此。后陈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遣书命其归化于隋。冼夫人以统一大局为重,集首领数十隋使入广州,岭南悉定,华夏统一。隋文帝册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隋开皇十年,番禺王仲反叛,冼夫人遣兵会同隋将平乱,岭南遂定。隋帝封冼夫人子为高凉太守,追封冯宝为谯国公,册冼夫人为。仁寿初,冼氏卒,葬于电白电城山村。冼夫人的一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岭南民族的团结,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总理誉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附录一:【
楹联】
  〖广东省高州市冼庙〗
  广东省高州市境内的冼庙有二百多座,遍布每个乡镇,构成了一幅幅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冼夫人
。它是高州乃至岭南人民的珍贵财富。


  高州的冼庙为何那么多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两个方面。首先,得力冼夫人家族的显赫地位和历史功绩。冼夫人几十年的生活、战斗多在高州一带,她平定叛乱,保境安民,促进民族融和,发展粤西经济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奉为能“消灾解难”、“保境安民”的“南天圣母”。她的后代冯盎等也为唐朝的政局稳定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俚人的仇视和反抗,只好改用“以蛮夷治蛮夷”的
。直到唐代,对俚人都只是“羁縻而已,未能制服其民”。特别是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为了长久地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就利用冼夫人“忠君爱国”的思想来引导人民。所以从明朝起,各个州、郡、县都有官府兴建并有庙租作经费的冼庙。春秋二祭都由当地知府、知县亲自主祭。因而直接而广泛地影响到民间。各个乡村都筹资建庙,并设立有庙租作管理庙宇的经费,所以高州兴建冼庙,供奉长盛不衰,历千年之久。


  冼夫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由统一的
两晋封建王朝,走向长期分裂战乱,而后复合统一的时代。冼夫人顺应历史潮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协助朝廷治理岭南,保证了岭南地区长时期的和平稳定,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千百年来,不少人已把冼夫人当作“神”一样信奉和敬仰。在高州各地的冼庙里,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很多群众为冼夫人上香、祭奠。高州境内的冼庙兴起于隋唐,昌盛清,形成了高州“乡乡有冼庙”的人文文化景观。冼夫人于隋代仁寿二年寿终后,由政府及她的儿孙率先在高凉郡治城(今高州旧城村)兴建一座冼太庙,这是粤西建冼庙之始。至唐代期间,又在良德县城建良德冼太庙,在高凉山建高凉冼太庙,在帅堂也建内设“帅将公堂”的冼太庙。明初,治南迁茂名城(今高州城)后,冼太庙也随之南迁,由高州知府石简牵头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于高州城东,称为。今高州旧城与高州城东的两座冼太庙,都是由州官建立的。此后,高州民间便兴起建冼庙之风。至今全市还遗存下来的历代旧冼庙还有六十三座,加上民国期间及解放后新建的已超过两百座。


  高州冼庙如此之久,不但反映了人们对冼夫人的崇拜和怀念,而且已形成了一种冼夫人信仰。这种信仰的核心,就是谋求社会安定,人际和好,即所谓“趋吉避凶”、“消灾解难”。这种观念贯穿于碑文、诗词和楹联中。如明代高州府通判吴恩所撰《重修谯国冼氏庙碑》说:“策勋三朝,立氏。藩屏蛮服,不忘”,“世执共功,益昌其继”。庙内的楹联云:“擅筹略佐三朝锄叛安良德被天南尊圣母;显神灵扶一统为民护国恩垂岭表仰夫人”,“以正气还天地,有大勋于国家”。这就说明了冼夫人信仰形成的缘由了。


  冼夫人信仰,既不同西方的基督教、中东的穆斯林,也不同我国的儒、释、道三教。它属泛灵崇拜中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之类。冼夫人作为“保护神”,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福、禄、寿三大利益要求。冼夫人信仰已成为社区互动共有的文化资源。不管是否有血缘、亲缘、地缘或
,也不论是城镇居民或乡村百姓,冼夫人信仰更多地成了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的祈求人生顺遂、化解心灵困惑的一种叶春生教授著文说,这种信仰首先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其次有利于群体奋发精神的升华,再次是有利于群众心态的调适。但是,我们也无可否认,这种信仰已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有的地方把它引入迷信的歧途,形成了功利化的倾向。这是一般事物发展有正面和负面的必然,只要正确引导,就能使冼夫人文化形成为一股爱国爱乡、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高州境内如此众多的冼庙,客观地已经组成了冼夫人文化大观,也是冼夫人文化品牌的民俗表现之一。所以一千四百多年来,冼夫人文化这块瑰宝才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不致于被历史所湮没。
  
  〖

  
位于高州市区东部,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庙分三进,总深49.5米,阔13米,正殿有冼夫人像,庙后冯公庙为冼夫人丈夫冯宝庙宇。国家领导人曾给予冼夫人高度评价和重视。周恩来总理称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2000年2月20日下午,同志亲临冼太庙视察,号召大家学习冼夫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海南、广东、广西、香港都建有冼夫人庙,甚至越南和马来西亚也发现了冼夫人庙。海南全省有50多个冼庙,数海口规模最大。新坡冼太夫人庙,俗称“梁沙婆庙”,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是海南岛100多个冼庙中规模最大、参拜人数最多的冼庙,由明代进士、湖广巡抚提督军门梁云龙创建。1989年,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馆的正门上分别镶嵌“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懿范”等大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的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身穿袍套,神采奕奕。其前入置香案、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武器。


  威镇边疆,流芳百世;
  恩施岭表,纲目三书。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宝筏
同钦闽粤;
  笔峰鉴水宏庥永在江山。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赉绣宣猷海邦中,圣母建桓文事业;
  彩豪承佑天阙下,鲰生觐尧舜光华。
  ——清·杨颐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杨颐,字子异,又字蓉浦,高州广潭村人。清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改翰林院吉士。出仕二十余年,官至副都御史,兵工两部左右侍郎,会试大总裁。清代,论官阶高州以杨颐最高。


  大旆仰声灵,想当年绩著三朝,屡承天眷;
  中衡惭职守,幸此地风清群丑。总值神庥。
  ——余鸿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擅筹略佐三朝,锄叛安良,德被天南尊圣母;
  显神灵扶一统,为民护国,恩垂岭表仰夫人。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两郡显奇勋,仰瞻巾帼英雄,冠六朝百十年人物;
  群生蒙厚泽,永冀神灵赫濯,护五岭二千里江山。
  ——清·
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陈兰彬,
。清朝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光绪重修高州府志》总纂。中国首任驻美、古、秘国大使。


  诛欧阳纥,佐陈霸先,功烈照常民,詧奉馨香绵百世;
  前南越王,后东莞伯,英雄昭史册,天生巾帼共三人。
  ——清·
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文星瑞,字树臣,清道光年间举人,
府代理知府文晟之子,官至


  戢四百峒蛮酋,平迁诛纥、讨智除宣,烈炳三朝青史;
  经三千年封号,清福显应、柔惠郡君,慈佑百代苍生。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当年保障雄州,赉绣遥驰,到处左壶右箪、前歌后舞;
  此日匡扶小子,羸师再振,依旧南遮北祷、东荡西除。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敛辑宗渊,以孝昭明节义,以忠赉绣锡殊荣,采邑至今留故里;
  怀集遐迩,用仁教干祸乱,用智紫阳书特笔,姆仪岂但作夫人。
  ——清·
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联


  王之春(1842-1906),字爵棠,又名芍棠,号椒生,清泉县(今
狮子坪)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十二月初一生。出身文童,尝投都中为书役,弱冠入湘军,参赞霆字营戎幕,后隶部。升为通判。历任广东、湖北、四川布政使,山西、安徽、广西巡抚,出使过俄、法,游历过英、德和日本。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曾联络往说泰国夹攻法国。因故中止,后以防守钦廉,二州有功,授广东督粮道,升广东布政使。光绪十七年,他在广东布政使任内,接待过沙皇世子瀑发。次年,奉命以头品顶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赴俄国吊唁俄皇亚力山大三世逝世和庆贺尼古拉二世登位,时“朝议遣之春使俄唁贺,实欲借俄之力以制倭人”,但“之春使者未还,而《》已就。”《马关条约》使中国蒙受空前未有的奇耻大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也使清廷内部极度不安,大部分人主张改议,于是王之春由俄赴巴黎,与法国商订密约,引法国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国为维护其在华的利益,联合照会日本,迫使日本放弃了的领权。王之春平生以熟悉洋务自许,他走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热心洋务,光绪六年(1880年),撰写成《》二十卷,记述了清代自顺治元年(1644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外交历史,尔后,他游历日本长崎、横滨,熟悉了沿海一带的地理,在书后附有《瀛海各国统考》、《蠡测卮言》十三篇及环海总图、沿海、三岛(台湾、澎湖、琼州)分图、天下四海总图等。在书中综述清朝的外交历史,绘制出各国地理概况,其目的在于使办洋务者能懂洋务,莫让利已之徒以洋务作利已的工具。王之春在欧洲一些国家“周阅工厂,访其现制,察其异同”,认识到各国政教亦大有可观,对国内的许多弊病更有洞察,回国后,向朝廷上书自强新政八条:一铁路、二军制、三变通科学、四造就人才、五筹款项、六重工商、七矿务、八交涉。积极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华洋合办”一时颇负时誉。


  一郡主君,雄州独据,部领百粤苍头,想当年般般效顺输诚,佐梁朝、辅陈室、匡隋氏,常训子孙云我事,三代主惟用一好心,忠肝义胆,发出纬地经天荡寇除氛,树成丰功骏烈,请试勤披汗,简更
览鼎钟,曾几见娘子将军胸藏豹,略安车绣职干虎臣,合一身论德而颂不辍工,统数世书勋而笔无停史;


  万家香火,金像庄严,庙享千秋血食,直至今赫赫威灵显应,扶社稷、护国祚、庇民生,叠奉帝诏曰予嘉,乃丕绩封尔太夫人,春冬蒸常,使令官主祀笺题石刻时,传岭海讴思闲,尝仰溯元宗,每为静
真,可与竹林水月救苦观音,渤海慈航济人圣母,连两大元功而天将比寿,普四照恩泽而日可齐光。
  ——清·陈兰彬撰广东省高州市冼夫人庙[冼太夫人座]联(117=117=234字)
  
  〖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
  据《
》云:“高凉山在广东东北。本名高梁山,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改梁为凉。汉盖置于山下。”文中的“茂名县”,即今天的高州市。高州市有一座高山,名叫高凉山。此山雄伟壮丽,风景优美。山中奇珍异果,清泉怪石,远近闻名。古代借助于这座名山的称呼,在山下建立郡县,取名高凉郡(县)。这是“高凉”名字由来之始。《》(清光绪版)载:“高凉山在县北五十里,高百余丈。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因名。高凉郡名本此。”《》又载:“山半有高凉庵,祀冼夫人。庵后有大石一片,高七八尺,曰观音石。有栗树,大可合抱,结实离离,珍味独异,秋风起摘,其名曰高凉风栗。庵右有井,泉极清冽。前有大石竖起,划然中分,曰试剑石。山之过峡名马鞍坳,有石卓立山麓,方广寻丈,上有大字数,石黑字白,皆古体不可识,远望之则字势飞舞险劲,亦奇迹也。”从以上的历史资料可见高凉山风景独特,远近闻名,因取名高凉,故山上山下的许多景点也以“高凉”冠名,如古建筑冼太庙称“高凉庵”、古栗树称“高凉风栗”等等。因此可以认定,高凉郡名是因高凉山而名,“高凉山在茂名县北五十里”,即今之高州市曹江镇银塘村境内。


  诚敬夫人人诚敬;
  高凉郡主主高凉。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联


  报国家非为赐物;
  愿子孙常存好心。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联


  女中豪杰,万代景仰;
  巾帼英雄,千秋流芳。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联


  朝三代维护江山一统;
  辖八州抚绥民族融雍。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大门]联


  慈母本慈心,遗爱与高凉万古;
  佑民兼佑国,丰功著纲目三书。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高凉山冼太庙联
  
  〖广东省高州市
船岭冼太庙〗
  在石龙镇平斗村委会平斗村的大拜河边,有一座东西走向、长约600米、宽约50米、其形似船的山坡,当地人称船岭。从船岭北边可清楚地看到岭脚基本上是用三合土和
垒筑起的,最高处达4米;船岭东北边有一引水道(后人所为),其壁正好现出船岭的横剖面,由此可见垒砌的痕迹。岭南边也有垒砌的河卵石。由于这河卵石垒砌物体长期受水浸蚀,已有部分坍塌,但保留下来的还相当牢固。河卵石垒砌物体与上面的泥土有明显的分界线,由此可推断出该岭上厚约三至四米的泥土是在筑好河卵石后再铺盖上去的。该岭地势比较平缓,上面的21棵古老态龙钟,有的树身上穿了很多孔,有的树干已成空心,有的只剩下树皮层,但这些树依然郁郁葱葱,上面还挂满了荔枝。古荔枝树种植的年代相当久远,这更为船岭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船岭东南边的一个形似砖窑的泥制弧形建筑,弧边墙厚约30公分,弧内径4米,“窑”口口径约有50公分。岭北部有一个用砌砖围成的半圆形空地,空地前面也有一个崩塌的硬土建筑物,当地人叫这为“鬼窑”。据当地群众反映,船岭北边不远处原有一座挂有“”牌匾的冼太庙。船岭的周围原来还有坑祠、老祠、九进祠三间祠堂。


  慈祥
子;
  佑庇越邦时。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石龙镇船岭冼太庙联
  
  〖广东省高州市

  石骨冼太庙位于长坡水库大坝的北端下坡,庙外有一圆拱牌坊。这座庙为单间两进水泥仿古建筑,飞檐斗拱。正殿中间为冼夫人,右间为天后、王母,左间玄天,右殿为观音,左殿康皇大帝、
,左侧墙为祝三先锋。庙管说,他每月上来两次看管庙宇,大家轮流来,没有什么报酬。庙在以前的石骨墟,石骨墟被水淹没后,一直没有重建,直到改革开放后,水库管理局只给了这山坡边一小块地方,所以无法重建以前的辉煌,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以前石骨墟,冼太庙、、玄天庙都是独立的庙宇,(也可窥见当时石骨墟经济文化的繁荣,石骨墟为旧时茂北第一大墟镇),现在只能统统供奉在一个庙宇中了。高州的天后信仰地域分布十分广泛,为什么如此,是不是与福建移民有关系,文化的传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巾帼英豪,匡国庇民荫桑梓;
  慈佑圣母,锦伞奇勋庶沾恩。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长坡水库石骨冼太庙牌坊联


  三朝浩封,伟绩丰功昭史册;
  八州拱戴,保境安民显神威。
  ——佚名撰广东省高州市长坡水库石骨冼太庙

  
  〖广东省高州市
浮山冼太庙〗
  冼太庙位于浮山龙须岩下,该庙始建于宋代,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高州市
。冼太庙总建筑为400多平方米,奉着冼夫人彩色雕像,栩栩如生。庙前对联为清代举人黄雅川所题,在主殿正门上方,有一横匾,上书“浮山慈云”,字形行体,笔画苍劲,与浮山之雄奇险峻溶为一体。多年来,冼夫人的巾帼英雄形象备受世人景仰,因而浮山冼太庙也吸引了大批来自周边各地的信男善女朝拜,香火鼎盛。


  
三官,官阶亦显;
  神临两县,县境咸安。
  ——清·黄雅川撰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浮山冼太庙门联
  
  〖
山兜乡丁村冼太夫人庙〗
  冼太夫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英雄,她多智谋,善用兵,与丈夫同理政事,统率二十四郡兵马,屡立大功,被封为“谯国夫人”。电白、化州、高州等地都建有冼太夫人庙。现在庙内诗联各抒不同情感。传说冼太夫人的娘家在今电白县山兜乡丁村,在入村的一平原地方,建有一座冼太夫人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庙内挂有许多对联。庙后一片丛林的草地上,有冼太夫人墓,竖有约五米高、一米宽的墓碑,写着“隋朝谯国夫人墓”七个大字。


  隋朝女将功无二;
  谯国夫人赖有三。
  ——佚名撰广东省电白县山兜乡丁村冼太夫人庙联
  
  〖广东省
冼太庙〗
  在化州市建的冼太庙上千座,较为知名的有:


  南安冼太庙:位于化州市
南安圩的南安。始建于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庙的纵深为26米,宽20米,占地面积520平方米。


  宏道冼太庙:位于化州市
悦义管理区宏道村。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庙纵深为4米、宽13米,占地面积52平方米。


  那务冼太庙:位于化州市
那务圩。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庙屋纵深为30多米,宽16米,占地面积480多平方米。


  下郭冼太庙:位于化州市下郭区松木岭,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庙屋纵深7米、宽13米,占地面积91平方米。


  帷幄决胜筹,巾帼英雄真第一;
  涕泪迎新招,藩垣气节更无双。
  ——佚名撰广东省化州市冼太庙联


  正气凛然,想当年帷幄运筹惊贼胆;
  英风犹在,欣此日中华一统感天心。
  ——佚名撰广东省化州市冼太庙联
  
  〖广东省良德古县冼太庙〗
  良德古县坐落于高州北部(今
)。这里是黄塘河与军墟河的汇合点,是片方圆数百亩的。由于这里的位置处于古代高州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地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朝民族首领冼夫人,曾长期在这里屯兵防守,操练兵众,严密地控制着这一带的战略要地。由于这里长期驻军,使这里附近一带的地名,都与军事活动有关,如在良德坡北部几公里处,有个集镇名军墟,沿镇而上,还有军屯、军营、军堡等地名。这些都是古代各种军事活动有关而命名的特殊地名。古代也在这里设置郡县治所,使这里成了高州地区北部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良德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高凉县起,一直是高凉县地,隶属高凉郡,并长期为高凉郡治所,至宋开宝五年(972年),良德县并入电白县时止,共历时1083年。从永定二年(558年)设置务德县属泷州时起至唐武德六年(623年)还属高州止,只有短暂的65年。良德隶属高凉郡(今高州市)时间却长达1018年。


  良称女将;
  德配坤舆。
  ——佚名撰广东省良德古县冼太庙联


  联以
嵌“良德”古县名(下同)。
  良心即是好心,当年重一统春秋,顾中央威信;
  德育完成智育,今日奉六朝勋业,保百粤安宁。
  ——佚名撰广东省良德古县冼太庙联
  
  〖马来西亚
增江冼太庙〗
  广东省高州市城中的冼太庙建于明代,有400多年历史,是目前最盛最旺的冼太庙;还有位于长坡镇旧城冼太古庙,是最早祭祀冼太夫人的庙宇,旧城古称电白郡,是冼太夫人和其夫冯宝的执政地。据说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增江冼太庙的火种就是从这里引取的。增江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最大的华人新村之一,这里也是神庙林立,佛道不分,
旺盛的所在。


  冼圣母,生长丁村,受封高凉,历事三朝,彪炳功勋昭百世;
  太夫人,位居
,序居中女,名留万古,甘甜雨露荫千家。
  ——佚名撰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增江冼太庙联  

  〖岭南冼姓的来历〗
  沈汭,字扩子,直隶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人。(秦时之东垣县,汉代改为真定,为真定国治地;宋、金以后又改为
治,故城在今河北省南。)原是沈国姬聃之苗裔,战国末年,传至沈汭这一代,父母早丧,战乱频仍。燕赵诸地,烽烟处处,沈家集亦遭兵燹波及,庐舍成墟。因此沈汭童年时代,寄住于外祖父赵怀德家。赵怀德有一位堂侄,生得脸如古铜,手长过膝,两耳垂肩,为人聪明绝伦,年纪长于沈汭几岁,两人一见如故,订为莫逆之交。后来年事稍长,沈汭别过外祖,返回沈家集祖居,躬耕陇亩,重整家园。因为地广人稀,农产丰足,遂成小康。沈汭从小天资聪慧,善击剑,喜读书,且生性好义,锄强济困,专打不平,更乐于为地方排难解纷。沈汭家业虽非富有,但门下食客不少,在上谷郡一带,英名远播,人们替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小孟尝——沈汭”。


  沈汭早年曾拜在当地一位
蔡文达门下,攻读经史,后来又礼聘一位当代武林怪杰“”为师父,平日习文练武,孜孜不倦,到了25岁,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当时强秦压境,燕国岌岌可危,沈汭虽然是一个爱国志士,可是自忖其个人力量有限,难挽狂澜,决定暂时隐居家园,以待时机。但对于维持地方秩序安宁,极为努力,因之甚得乡民敬重。


  
并吞六国之后不久,定都咸阳。初时划定全国为,后则增至四十八郡,每郡所辖县份不一,尽收天下兵器,铸造。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沈汭祖籍直隶上谷东垣,该处正在燕赵之交,四方文人侠士往来探访沈汭者,多从水路而来,因该处流域沿河治安良好,乃沈汭平时努力维持,战乱频仍的时候,此河犹保宁静现状。乡人均感沈汭之功,遂称该流域为“汭河”,以为永久纪念。


  一日,沈汭在后园亭子里宴客,喝了几杯之后,酒酣耳热,举目有山河之异。他缅怀往事,感念亡国之痛。其中有一燕人,姓高名渐离,忆友伤时,悲愤无已,乃霍然抱筑起舞,高歌
《易水上》词一阕。原来过去曾与荆轲友善,常偕饮于燕市,二人击筑高歌,旁若无人。后荆轲徇燕国之请,冒死前往行刺秦皇,讵料行刺不遂,被戮。秦皇大怒,诏令领兵灭燕,并严令捉拿荆轲生前友好。高渐离获知事情不妙,乃遁迹东垣,作沈氏门下食客,沈汭知其来意,遂优待之。高渐离在沈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到了京都咸阳,以击筑技艺高超,得获秦始皇接见。高以为有机可乘,乃预将毒铅暗置筑中,进扑不中,高反被杀。秦廷知高此举必有预谋,遂下令追查。迨后查知高曾住沈汭家很久,与沈汭密谈多时,沈汭于是犯有主谋嫌疑。幸东垣县令王国恩,早岁与沈汭结为拜把兄弟,乃即遣人通知他离家暂避,并将案情掩过。这时,秦皇命的部将周干城协同新任,率领步卒5万,征集中原百姓50万,移驻南方,开发边陲,寓兵于垦,同时戍守五岭。新任南海郡之令赵佗,原是沈汭童年挚友,亦准备随同大队前往接任。沈汭知赵佗不日要走马上任到龙川县去,思量如果能够随同大队前往,总比匿居燕地为好。


  主意既定,即往见赵佗,将本意说出。赵佗听了沈汭之言后,曰:“不成,沈汭正是朝廷要捉之人,如发现同行,岂不误事?”沈曰:“可以将沈字减去右边一勾,左边一点,中间加一画,变成‘冼’字。如此一改,只要你肯通融,不就可以了吗?”沈汭说完之后,即执笔将“冼”字写出。赵佗于是答允沈汭照此改名换姓方法,混入移民队中。沈汭后来到
之南,在“”落籍,成为岭南冼氏门族始祖。沈汭在岭南“珠玑巷”落籍4年之后,始皇死,天下纷乱,同时南海郡尉任嚣亦死。龙川县令赵佗兼行南海尉事未几,自称


  沈汭长子冼孟程,少好读书,一如其父。曾撰历代兵法一帙,名为《行军择要》,当时武士竞传之,甚有声誉。南越武帝(赵佗)闻其名,且知系好友沈汭长子,辟为长沙界守御。迨
劝服赵佗归汉,立佗为南越王,佗以冼孟程守御长沙界有功,擢为南海水军副都督,并任其子冼好谋为横浦令。


  冼好谋,字奉朝,少有大志,
十二年,南越王赵佗任其为横浦令,至孝惠帝七年,迁宿卫都尉。此时汉高祖已崩。弄权,赵佗复称南越武帝,吕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发兵击佗,佗命冼好谋领兵二万御之,未及战,汉兵因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岭,遂退。诸部曲欲追之,冼好谋止之曰:“汉兵势大,九州归其七八,今其不服水土而退,乃越地生灵之万幸,若再追之,恐贻越之后忧,且自相保,待筹谋得宜,兵精粮足,自有另议。”遂奏捷于佗。佗问战状,其部下以好谋不追对。佗曰:“不意此后生有此奇见,真万全之计也。”即拜好谋为左部龙标大将军。


  
二年,即公元前155年,沈汭已是91岁了,他临终的时候,把当年改姓的情形说出,并嘱后人勿与沈氏通婚。自是冼族子孙繁衍于岭南,亦有分居于广西者,以为最显著,俨然一都会也。冼氏以广东为大,居广东者为南海冼氏。


  至晋朝忠义公而望族益著,此时距离冼氏开族时间已631年。忠义公冼劲,字元吉,号景忠,南海人,自幼读书尚节操,为广州中兵参军。
元兴三年(404年)十月,卢循起事围困广州,冼劲率扬威兵500人出战,城陷被执。卢循欲释而用之,冼劲不屈,遂遇害。刺史上奏其事,义熙中追赠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忠义。郡人思其德,崇祀乡贤祠。清《志》广东人物咸推冼劲功绩,故世称南海冼族,位居岭南人物一流。


  编后记:本文原刊香港《春秋杂志》,现予以删节转载。作为野史谈资,未必完全可信,聊供参考而已。作者“岭南人”,乃是泰国华裔作者符绩忠,现任泰华写作人协会副会长,祖籍海南文昌,擅长诗歌创作,多篇发表于《
》,国内《》杂志曾刊载其作品。
  
  〖巾帼第一人: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年),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冼夫人于
监十一年(512年)生于高凉郡冼氏家中,相传她本名。史书记载她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隋书谯国夫人传》)。


  梁大同元年(535年),冼夫人二十四岁时,
刺史冯融闻冼夫人有才识,便让其子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太守冯宝娶其为妻。冯融原为北燕苗裔,其先冯业率众浮海南来,定居新会,历任牧守,三传至冯融。由于是外人,所以冯融不为高凉答所信服。冼夫人到后,诫约本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每当她与冯宝处理诉讼案时,对本族犯法的人,也是依法办事,不徇私情。这样,冯氏在当地的威信建立起来,“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隋书·谯国夫人传》)。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投降了梁朝的东魏大将
在寿阳复又反叛梁朝(参见)。梁朝按羊侃的计划应在采石矾坚拒叛军渡江,另以一支精锐的部队袭取寿阳,断其归路,这样叛军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其计,却以与侯景有勾结的临贺王,都督京师诸军事。萧正德表面忙于备战,暗地里却以大船数十艘资敌,于是侯景顺利渡江,将围困台城。


  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助解围,高州刺史李迁仕称疾不肯前往,却派人召冯宝。冯宝欲往,被冼夫人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冯宝问其故,冼夫人又说:“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追君兵众。此意可见,愿且无行,以观其势”(《隋书·谯国夫人传》)。


  几天后,李迁仕果然举兵
,遣主帅虏率兵入灨石,与侯景呼应。冼夫人认为:“平虏,骁将也,领兵入灨石,即与官兵相拒,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云身未敢出,欲遣妇往参。彼闻之喜,必无防虑。于是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至栅下,贼必可图”(《隋书·谯国夫人传》)。冯宝依计而行,李迁仕果然信以为真,不加防备。冼夫人便亲率千余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隋书·谯国夫人传》),前往大皋口。至灨石,突然出击,大胜,李迁仕败走保于宁都。冼夫人乘胜与长城侯陈霸先的部队会合。回来后,冼夫人对冯宝说:“陈都督大可畏,极得众心。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隋书·谯国夫人传》)。这些见解,显示了冼夫人的善识时务和军事才智。


  此后,陈霸先与
合力击溃侯景,湘东王在建康即位,但不久被西魏政权打败,陈霸先乘机于陈永定元年(557年)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


  陈永定二年(557年),冯宝去世,岭表大乱,冼夫人安抚百越各部,使境内安然无事。并派自己的儿子,年方九岁的
率百越首领去丹阳。陈武帝拜冯仆为阳春郡(今广东省阳江一带)郡守。


  陈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把冯仆召至高安,企图拉他一同反陈。冯仆派人告知母亲。冼夫人得知后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隋书·谯国夫人传》)。遂发兵拒境,率百越诸部与陈朝派来征讨的将领章昭达内外夹击,使欧阳纥军溃被擒。冯仆因母亲平叛有功被陈霸先封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治在今
东北)太守。冼夫人被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赉绣幡油络驷马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并麾幢,其一如刺史之仪。


  陈至德年间(583-586年),冯仆卒。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师攻陷建康(参见
),陈朝灭亡。虽然隋文帝统一中国,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当地共奉冼夫人为“圣母”,以保境安民。


  隋文帝派江州总管韦洸安抚岭南,被陈将徐璒阻于南康。韦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晋王杨广命令被俘的
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让冼夫人归顺隋朝。随信还有冼夫人当年所献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见后,确知陈亡,于是她“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隋书·谯国夫人传》)。并派其孙冯魂率部迎韦洸入广州。至此,岭南悉定。冯魂因被隋朝封为仪同三司,冼夫人被册为宋康郡夫人。


  十年(590年),番禺将领
举兵反隋,岭南很多首领也起兵响应。王仲宣围韦洸于广州,驻军衡岭,韦洸中流矢而卒。冼夫人遣其孙冯暄将兵救广州,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省罗定)豪门陈关系亲密,按兵不动,贻误战机。冼夫人发现后,大怒,将冯暄问罪下牢,另一孙子冯盎出讨叛军,与隋官军鹿愿会师,共败王仲宣。平息后,冼夫人披甲乘马,亲自护卫隋招抚裴矩巡抚各州,岭南遂定。当时隋文帝对大臣说“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可见冼夫人的决断对全局影响之大。


  这时冼夫人八十高龄。隋文帝为冼夫人的举动赞叹,特降敕书慰劳。独孤皇后也赐她首饰及宴服。其孙冯盎因协助隋军平叛有功,拜为高州刺史,次孙冯暄也被赦,拜为罗州刺史。冯宝被追赠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则被册封为谯国夫人。并“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隋书·谯国夫人传》)。从中不难看出隋文帝对冼夫人器重。


  隋文帝特下诏书慰勉冼夫人:“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隋书·谯国夫人传》)。殷殷之意,溢于言表。


  冼夫人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分三库保管,每逢过年过节,她总要取出展示在庭中。并对子孙们说:“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隋书·谯国夫人传》)。


  隋朝建国以后,改广州为番州,除了倚重冼夫人坐镇岭南地区以外,更由朝廷派赵钠为番州总管,综辖地方政务。赵讷贪虐害民,岭南诸部多有亡叛。冼夫人遣长史张融上书朝廷,予以揭发,使赵讷得到制裁。文帝降勅委托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不顾年高,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述圣旨,抚慰当地民众。朝廷因冼夫人揭发赵讷及安抚民众有功,赐夫人临振县
一千五百户,赠(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九十一岁。朝廷赙物一千段,谥曰诚敬夫人。今人王兴瑞有《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一书,对有关事迹多所考订。
  点评:冼夫人以边睡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后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