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曲氏家族简介

2017-06-08 百家姓总公会


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曲姓源出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个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曲姓发源于今山西曲沃一带,在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繁衍生息于此。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明朝初年的移民才使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农民军给蒙、汉贵族、地主阶级以沉重地打击,蒙古统治集团被推翻,许多汉族地主被杀,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如不设法改变这一状况,显然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据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村庄的家谱记载。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


历史名人

§曲环,唐代安邑人。曾任果毅别将,官至司空,封晋昌郡王。


§曲端,北宋人。官宣州观察使,汀原路将,渭州知州。


§曲枢,元朝西域人。曾任太子太保太子詹事,平章军国重事,集贤大学士,大司农,崇祥院,天台事,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詹事院事,典医监事,封应国公。


§曲廉,明朝县官,曾治理水患有功。


郡望堂号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曲明德:中国著名文学家


族谱

北王绪一位曲氏宗亲珍藏的《家谱》记载:“北王绪曲氏历代宗亲据传说老祖先系由小云南迁来”。村口的碑刻记述:“据传,公元六零四年唐太宗东征时部下两王子分南北建有两处临墅。后来梁姓由小云南迁此,以位于北王墅周围取名北王墅,后演音为北王绪。”二者可互为佐证。


村中心一所民宅墙边有一棵古槐树,相传树龄已有六百余年,想必是当年移民先祖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栽植的。距古槐树不远处有一眼水井,相传系彭姓先民开挖,名“彭家井”,把北王绪村分为“彭井子”和“西庄子”两部分。二十余年前用上了自来水,“彭家井”亦被用混凝土封盖。


北王绪及周边村庄共同拥有一座庙宇,称为“峰埠顶庙”,又称“顶子庙”,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庙宇连同诸神塑像荡然无存,现正由蔚阳公司为主出资修复,规模宏伟。“峰埠顶”,以山上有一座古烽火台而得名。


北王绪村中居民,彭、刘、杨、宋、梁姓入驻较早,通称“坐地户”;曲、王二姓迁入较晚,但后来发展成为大姓。现村中三千余居民中曲姓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其次以王姓为大。


曲氏族人珍藏的族谱、家谱、宗谱(神纸)及谱书等均在文革中被强制焚毁(据说烧了一天都没烧透)。属于本族姓的祖祠(先祖堂),连同先祖墓碑碑刻等等亦被砸毁。


北王绪曲姓族群有七个支系,即:大一甲、六甲(因族强势大而排居二位)、三甲、五甲(二、四甲无后嗣)和帮一甲、又一甲、串三甲。前六甲血缘相近,后三甲据说是从其他族群后迁入的外来户。


“大一甲”曲氏分六支,即:

长支 按中(宗)、先、龄、田(中、功、义、田)翻辈

二支 按登、大、振、田(明、先、振、田)翻辈

三支 按中、然、兆、田(可、然、兆、田)翻辈

四支 按中、九、德、田(国、开、存、田)翻辈

五支(无后嗣)

六支 按元、道、修、田翻辈

以上六支,“田”字辈之后“九田归以”,翻辈是:以、绍、家、传、恒、延、汝、业、广、绪、乃、贤、典、璋、焕、举、福、运、增、全、其、志、裕、笃、必、锡、康、年

“六甲”曲氏分三支,即:

长支 按志、林、仁、广、清、明、乐、宪、章翻辈

二支 按继、祥(尚)、仁、恒(义)、荣(正)、明、乐、宪、章翻辈

三支 按志、林、汝、广、清、明、乐、宪、章翻辈

7。[二甲](无后嗣)

8。[三甲] 按春、瑞、克、守、炳(顺)、厚(和)、大、有、天、开、文、润、富、贵、 永、久翻辈

9。[四甲](无后嗣)

10。[五甲] 按生、玺、作、庆、益、洪、建、俊翻辈

11。[帮一甲] 只知有翻“官”字者叫曲官永,余不祥

12。[又一甲] 按祖、成(守)、登(开)、志、田、寿、禄、永、全翻辈

13。[串三甲] 有名曲新镒者,据说原系三甲,后分支为(?)、(?)、新、年翻辈

14。以上各甲,同辈者为:

[大一甲] 田

[六甲] 祥(尚、林)

[三甲] 有

[五甲] 益

[又一甲] 田

[帮一甲]、[串三甲]( 不详)

15。[大一甲]曲氏长支,“中(宗)”字辈之上的排辈是:学、天、良、口(二字名)、祖、云二支,“登”字辈之前是“成”字,其余与长支一样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后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