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氏家族简介

2017-06-13 百家姓总公会


马姓, 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 姓氏,主要源自 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得姓始祖, 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 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 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主要分布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得姓始祖

赵奢即为中华马氏的始祖,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因赵奢死后葬于今天邯郸县三陵乡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是世界马姓祖山


马姓在远古的舜帝时代,东夷部落首领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代造父周穆王封在赵城。战国初期,赵衰子联合魏氏、韩氏瓜分晋国后,建立了赵国。当时, 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赵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的进攻而大获全胜,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他死后便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掉“服”字,称为马姓。赵奢从而就成了马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发展

起源演变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赢姓出现,舜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即以姚为姓。马服本是战国时期 赵国的一块土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战国时赵国大将 赵奢于公元前270年率军在秦、赵阏与之战中大败 秦军, 赵惠文王因此把 马服一地分封给赵奢,并赐其号为“马服君”,与 廉颇、 蔺相如职位相等。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改为单姓“马”。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 扶风茂陵(今陕西 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 后来,马服氏又省文简化为单姓,称马氏。该支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逐渐迁往各地,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官位。

(1)出自 西周时期官吏马质,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马质,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马匹的征收,并负责检验马匹的质量。 在典籍《周礼·夏官·马质》中记载:“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 在马质的后裔子孙中,把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马质氏,后来简化为单姓马氏,世世代代相传至今,也是历史久远古老的姓氏之一。


(2)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 巫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巫马,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一种官位,专门负责给马匹治病。古代,巫、医同义,因此称巫马。在典籍《周礼·地官·巫马》中记载:“巫马,掌养疾马而乗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就相当于今天的兽医。在巫马的后裔子孙中,把先祖官职称谓拿来作为为姓氏者,称巫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巫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廋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廋人,全称位马廋人,是春秋时期由鲁国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后齐国、晋国、燕国、秦国等大国中亦设有该官职,专职掌管饲养、训练马匹,并负责教导军士、官吏们如何骑驭马匹,后位各诸侯国中军队中普遍拥有的官称。在典籍《周礼·地官·廋人》中记载:“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 在马廋人的后裔子孙中,还有用先祖官职称谓来为姓氏者,称马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马,传说是由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设置的官称,商王朝时期的马正之官职,在西周时期发展改良为司马,全称为“夏官司马”,俗称“大司马”,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对外的诸多军事事务。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司马,谓总武事也。” 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马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改姓。

(1)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 他姓改马姓。如 汉代有汉戚人 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 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 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 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3)又据《 姓氏考略》载,元代礼部尚书月乃和,因祖父曾任金代的马步指挥使,而改姓“马”,名祖常。回族中的“马”姓是“马”姓来源的重要方面。人常说: “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用这句俗语概括回族的姓,虽不 十分准确,但 大体 符合 事实。


4、源于少数民族。

(1)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这么多,主要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与穆谐音,所以明代许多著述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这种译法对清代及后代影响很大,如清代 徐珂《 西域水道记》、 魏源《 海国图志》等均将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为“马”。甚至有人称穆罕默德为“马圣人”。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再加上“马”姓是皇帝赐姓,回族又不似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而是可以自由选姓使用,故很多回族人便选用了“马”姓,大大增加了“马”姓的人数。


(2)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 马佳氏,改姓为马。在中国东北聚集着许多满族马姓,努尔哈赤建立 金国后,在 八旗中就有许多满族马姓。满族的马姓跟地名有关,据说在西汉时期,在当今的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夫国,这个国呢,他们也是以养名马出名,而且他们还把官叫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为官名,迁入这个地区的 女真族,都以这个地名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5、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迁徙传播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约1846.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 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 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 黄淮地区。唐朝末年, 王潮、 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 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 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 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外国。 中国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人口分布

2013年, 马姓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3]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北(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东(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23.8%,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59.4%。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7.8%,马姓有414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33%。其他地区是马姓分布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8.4%,马姓有97万,约占马姓总人口的7.7%。 

郡望堂号

郡望

马姓主要郡望有: 扶风郡、京兆郡、 临安郡、 西河郡  、 广陵郡、 华阴郡、 正平郡  。


堂号

铜柱堂:汉 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 马总做 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了两根铜柱,铸上了 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 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绛纱堂:汉 校书郎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设女乐。弟子都专心听讲,没有人顾盼女乐。


此外,马姓的主要 堂号有:“ 扶风堂”、“驷德堂”、“回升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宝善堂”、“体仁堂”、“ 志诚堂”、“聚未堂”、“ 忠孝堂”、“ 树德堂”、“裕本堂”、“诚忍堂”、“刻鹄堂”、“善述堂”、“书诚堂”、“敦远堂”、“存德堂”、“文英堂”、“监兹堂”、“公明堂”、“ 衍庆堂”、“乐真堂”、“敦悦堂”、“静业堂”、“藏拙堂”、“青云堂”、“绛帐堂”、“伏波堂”等。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夫人卖饼,贤后含饴

——上联典出唐初大臣 马周,字宾王,茌平人,少年好学,精通《 诗经》、《 春秋》。下联典出东汉明帝皇后马后,大将马援之女,以贤德闻名后宫,从不因私干涉朝政。


龙虎出谷,鸾凤冲霄

——上联典出 唐代郏城人 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时即有大志“以功济天下”,发奋苦读兵书,沉勇多谋,后屡立战功,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图形绘于凌烟阁,韩愈为他写碑铭,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龙虎,变化不可测,真是魁杰啊!”下联典指马周,唐太宗曾亲笔赐书:“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继烈,青海重光

——上联典出 三国时蜀国名士 马良(187-222),字季常,襄阳宜城(今 湖北宜城南)人。下联典出东汉槐里侯马腾,字寿成,陇西人。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官终卫尉。青海东与北皆界 陇西(属甘肃省)。


白眉继烈,绛帐授徒

——上联同上(上联)。下联典指东汉·马融授徒时,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绛帐设教,铜柱立功

——上联典指东汉· 马融。下联典指 东汉· 马援。


追赠学士,御封真人

——上联典出明代礼部右侍郎 马愉,字性和,临朐人。下联典出 宋代进士 马钰,字宜甫,扶风人。


四家待诏,三代推官

——上联典出南宋画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人。任画院待诏,其画风遒劲严整,设色清润,自成一格。下联典出清代著名学者 马潇,字宛斯,邹平人。


铜柱世泽,绛帐家声

——上联典指汉· 马援征交趾,立铜柱表功。下联典指东汉·马融设绛帐以授生徒。


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上联典指东汉· 马武,佐 光武帝中兴,卒后,其图形绘于云台阁。下联典指东汉·马援。


  • 五言通用联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

——上联典出三国时蜀国名士马良。下联典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其文词豪放有力,颇含讽喻。作戏十六种,现存《 汉宫秋》、《 岳阳楼》等七种,散,工有《东篱乐府》。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师皇乘龙去,伏波裹尸还

——上联典出黄帝时代著名兽医马师皇,善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下联典出东汉名将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茂陵人。他曾助刘秀攻灭隗器,击破先零羌,为东汉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将军。年八十年余犹征虞沙场。尝谓宾客曰:“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卒于军。


金樽宜醉酒,绛帐自生春

——全联典指东汉· 马融事。


  • 六言通用联

少女素雄才辩,仙姑雅号清浮

——上联典指 东汉马融之女 马伦,少年时就有辩才,嫁给同郡袁隗为妻,刚结婚,二人就辩论起来,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联典指宋代扶风人 马钰,字元宝,进士及第,后来遇到重阳子王嘉,得道术,与妻子孙氏同时出家修炼。孙氏仙去,人称孙仙姑,号清浮山人。


  • 七言通用联

远浦帆归曲致远,长春留引经季长

——上联嵌入元代戏曲家 马致远名字。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马季长,在联尾嵌入季长之名。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颠

——马曰璐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清代诗人 马曰璐(约康熙、乾隆时人)撰书联。马曰璐、字佩兮、江苏省江都人。有《南斋集》。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马寅初撰马姓宗祠通用对联此联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马寅初(1882-1982)自题联。马寅初,浙江嵊县人。著有《 新人口论》等。


  • 七言以上通用联

具王佐才,筑砦钓渭;步隐沦躅,授业著书

——上联典出唐代银青光禄大夫马周。下联典出宋代承事郎马端临


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此联为清代乌面将军马信庙联。 马信,原是 郑成功的一位部将,陕西人。到台湾后,进驻彰化县之燕雾上堡(即今陕西村),后不幸阵亡。后人为他立庙祭祀。庙在今台湾漳化县秀水乡陕西村。


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

——上联典指马融和 马良。下联典指马援和 马腾。


铜柱今犹未倒,愿吾宗后裔继承,再镇边疆传祖迹;绛帷长可宏开,喜尔辈生徒环立,重披古典讲儒经。

—— 马季常撰马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肥西县程店马氏宗祠联。全联典出马援、马融事迹。以激励后人。


字辈排序

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 “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云南鲁甸回族马氏一支字辈:“贤正义之春荣阳龙明兴(德)毓林广西成刚永长洪真”。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明才贤永关”。


云南马氏一支字辈:“恩清家普昌礼义”。


云南东川马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明自安,贤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宽。资料已毁,口传祖籍,南京应天府高石砍柳树湾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马姓历代名人371名,占总名人数的0.8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九位;马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6%,排在第三十七位;马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75%,排在第二十五位;马姓的著名美术 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83%,排在第二十六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东北三省的马姓,以先祖赵奢的事迹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名人出现。


历史人物

马援 马姓(前14—49)东汉名将,汉族,字文渊。建武17年任 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后在进击 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马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


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良还有四个弟弟,也是当时的才子,他们兄弟五个中马良最才高,他眉毛花白,人们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超:字孟起, 扶风茂陵(今陕西 兴平)人,汉末凉州(今甘肃武威)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马岱:扶风 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生卒不详。三国时期蜀汉武将,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官至 平北将军,陈仓侯。


马周:大唐 贞观朝宰相,博州茌平(今山东省 茌平县茌平镇 马庄)人。


马化龙:清朝回族穆斯林人事变主要领导人。


马依泽(921~1005),号渔叟,西域 鲁穆国人,是一位通天文精历算的伊斯兰星历学家。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应诏入华。入华以后,即协助王处纳在962年至963 年间编制《 应天历》 ,后封爵世袭司天监


马钰:宋代进士。传说,大定年间他遇重阳子 王嘉,授以道术,与妻孙氏同时出家,孙先仙去。钰后游 莱阳,入仙宫羽化,赐号丹阳 顺化真人。


马远: 祖籍河中(今山西省 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擅画山水。初师 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 马一角”之称。与 夏圭、李唐、 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与夏圭并称“ 马夏”。


马琬: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 抚州巡府。擅画山水,兼工书法,能诗。


马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 清真指南》。


马欢: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曾多次参加郑和的下西洋航行,任翻译 马姓,著有《瀛涯胜览》。


马荃:清女画家,字江香,江苏省常熟人,马逸妹, 龚克和妻。


马皇后:马援之女(39-79), 明帝的皇后。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皇后:秀英(1332-1382),朱元璋妻,汉族,朱称帝时封后,生于 宿州市北70里闵子乡 新丰里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明朝官吏,山东省 临朐县朱位村人。

马世龙,明末将领。(1594~1634) 字苍渊。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后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