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氏家族简介

2015-11-09 百家姓总公会


-------------------------

起源源流1、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2、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4、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5、源于朱氏族(也称为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6]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 得姓始祖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2人口分布编辑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8]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姓朱的历史名人


朱亥:战国勇士,魏国人。是朱姓最早出人头地的人物。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40斤重的铁锤,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汉族,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1361年(龙凤七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不久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史称“洪武之治”,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

西汉大臣朱买臣:(?—前115)

字翁子,会稽吴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年约六十余岁。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初亦负载相从,久以为羞,求去。买臣道:“我年五十当宝贵,现在已四十多了,待吾宝贵,当报汝功,”妻不从,听之去,适一田夫,武帝时得庄助之荐,拜中大夫,复拜会稽太守,他乘传入吴,见故妻与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车载其夫妇,舍之园中,给食一月,妇惭而自缢,买臣后为丞相长史,时张汤行丞相事,屡加陵折,又因庄助之死,为汤所陷颇以主怨,乃千发汤的阴事,汤自杀,买臣亦遭诛,他作有赋三篇,今已亡佚。

朱买臣(?—前115),今嘉兴市区人。家贫好学,卖薪自给,其妻弃之另嫁。买臣穷困潦倒,随掌计簿的官吏为卒入长安。遇同乡严助,推荐入朝廷,说《春秋》、《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时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武帝献平定东越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受诏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人带兵平定东越叛乱,因功征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元狩元年(前122),受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牵连,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时张汤任御史大夫,因严助被杀与当时任廷尉的张汤有关,朱买臣对张汤有深怨,向汉武帝告发张汤的阴私,张汤惧罪自杀。朱买臣亦被汉武帝诛于长安。著有辞赋3篇,已佚。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曾归故乡,道上见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在园中。其前妻不久自缢死。后人取其夫妻离异事,作《烂柯山》剧,衍变为“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故事和剧目。嘉兴城区角里街原有东塔寺,传是朱买臣故宅,寺后有朱买臣墓,已毁。相传朱买臣妻崔氏葬于杉青闸,称“羞墓”,亦早已不存。

朱买臣是西汉大臣、辞赋家,吴(今属江苏省)人。他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是酷爱读书,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常常一边挑柴一边吟诵古书,惹得路上的行人指指点点的,还嘲笑他。

渐渐地,嘲笑朱买臣的人越来越多,妻子崔氏觉得难为情,劝他不要这样。但是,朱买臣不但不听,反而念诵得更大声了。于是,他的妻子恼羞成怒,提出离婚。朱买臣没有办法,只好让妻子离开。

后来,朱买臣的妻子改嫁他人,而他一个人穷苦度日。有一次,朱买臣的妻子与新夫上坟,见朱买臣忍饥挨饿地蜷缩在路旁,手里却仍然拿着书,动了恻隐之心,就将带来的食物全送给了朱买臣。

就这样,朱买臣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博学的人。几年后,他跟随官员上京城办公,得到同乡相助,见到了皇帝汉武帝。朱买臣侃侃而谈,说《春秋》,言《楚辞》,武帝非常欣赏,于是让朱买臣当了中大夫。


高句丽国君朱蒙:

朝鲜族古代卵生神话之一。见于公元5世纪高句丽广开土王的陵墓碑文以及高丽时期所编成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13世纪高丽诗人李奎报根据这一题材写成长篇叙事诗《东明王篇》,描绘了朱蒙祖先的身世和他创建高句丽王国的艰难过程。我国古代文献《后汉书·东夷传》、《魏书·高句丽传》、《论衡·吉验篇》和《满州源流考》也均有记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黄龟渊和辽宁省苏家屯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所讲述的神话,比历代献记载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但其人物形象有不少被传说化了。


东汉大将朱儁:(?-195)

字公伟,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察举孝廉,官兰陵令。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任交刺史,以镇压梁龙起事,封都亭侯。征为谏大夫。黄巾起事后,以右中郎将率兵镇压,封钱塘侯。后官至河南太守。董卓迁都长安,奉命留守洛阳,他与山东诸将密谋诛卓。卓败,李、郭汜专政,徵为太仆。后病死。


东汉名士朱云:

字游,原为鲁人,徙居平陵,当过县令,下过监牢。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为丞相,极受成帝尊重。朱云上书求见皇帝,当著公卿大臣的面对成帝说:「现在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皇帝,下也无益於民,都是尸位素餐之辈,请皇上赐我一尚方剑,杀一佞臣,以警其馀。」成帝问:「你要杀谁?」云答:「张禹。」成帝大怒,说:「小臣讪大臣,公开污辱我的师傅,罪不可赦。」御史拖云下殿,云攀殿槛,至於将槛折断,并大呼:「我得从龙逢、比干於地下,也已满足,但不知圣朝将来如何?」云以左将军辛庆忌求情,得不死。后来侍臣要更换殿槛,成帝说:「不要换!修一下就可以了,以此表扬忠直之臣。」


三国名将朱桓:(177——238)

(寿62)字:休穆 籍贯:扬州 吴郡吴城(今江苏苏州) 官职:前将军 青州牧 家庭成员:子:朱异 人物传记:事权幕府,除馀姚长。桓抚慰民情,士民感戴。迁汤寇校尉,平丹阳鄱阳贼,后为濡须督,魏大司 马曹仁率众功濡须,桓斩敌千余,败曹仁。迁奋武将军。黄武七年,桓协逊大败曹休,黄龙元年,拜桓前将军,领青州牧。嘉禾六年,桓与全琮以内应军向庐江,事露引还。桓本傲,耻见部伍,以胡综枉杀部将泄愤。赤乌元年卒。

历史评价: 陈寿: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节度不得自由而而愤激。然轻财贵义,兼以强识。与人一面,数十年不忘。②朱桓以勇烈著闻。


朱然(公元182-249年)

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年时朱然与孙权同学,结为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吴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终年68岁。

朱然墓及其家族墓地   朱然墓发现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三百余座吴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为最高。1996年6月在朱然墓西南33米处又发现了几座东吴大型墓葬,经六朝考古专家鉴定为朱然家族墓。   朱然墓总长8.7米,宽3.54米,最高处2.94米,自南向北分别墓道、封土墙、前室、挡土墙,后室等几个部分组成。整座砖室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建筑技术。附近的家族墓与之互相映证,丰富了我们对当时葬俗及社会意识的了解。

朱然墓出土文物  朱然墓共出土漆器、青铜器、青瓷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铜钱6000多枚。其中的出土漆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的空白。


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

三国时第一个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国僧人讲经往往从他开始。

求法先行者朱土行,颖川人,志向操行方直,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改变。少年时就有悟性和远大的抱负,脱落尘俗,出家之后,专务佛学经典。

  过去在汉灵帝时(公元168年一189年在位),竺佛朔翻译《道行经》,也就是《小品经》的旧本。这个本子语句简略,文义也不周全。朱士行曾在洛阳讲《道行经》,觉得有很多内在的东西都没有翻译出来,每每感叹道:“《道行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但这个译本译理不尽。我发誓以我的生命为代价,到远方去寻求一部原本。”于是,朱士行于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出发,路过陕西、甘肃,又向西跨过新疆白龙堆沙漠,终于来到于阗国(西域城国,国都在西城,即今新疆和田县内),而且得到了梵文本的《道行经》,全书共90章。朱士行就派弟子不如擅(汉名法饶)送梵文本经书回洛阳。

 在没有出发之前,于阗国许多小乘佛教的信徒对国王说:“汉族的僧人准备用婆罗门教的邪书来惑乱正典。您作为国王,若不禁止这件事,就会惑乱佛教的精妙之法,使汉族地区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果这样,就是您的过错啊!”于是于阗国王下令不准带经出境。朱士行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请求烧经为证,得到国王的允许。人们在大殿前堆积木柴,点上火。朱士行站在火前发出誓言:“如果大乘深妙之法能够流传汉族居住地区,此经书丢到火里也不会燃烧;如果得不到神佛的护佑,这也是命啊!”说罢,将经书投入火中,大火立即熄灭了,一个字也没有烧坏,皮牒还象原来一样,甚至更觉光鲜。众人既惊讶、又敬佩,都说这是神佛的感应,于是将经书送至陈留仓垣城的水南寺。

  当时河南有一位在家修道的居士竺叔兰,本是天竺国人,在他父亲那一代,因避难移居河南。竺叔兰在少年时喜好打猎。有一次他突然暂时死过去了,看到很多善业或恶业所产生的不同的果报,因此而改变了杀生的嗜好,深祟佛法,博通多种语言,尤其擅长梵语和汉语。还有一位僧人叫无罗叉,是西域的和尚,博学多才。竺叔兰与无罗叉合作,将梵文译作汉文,起名为《放光波若》。从于阗国带回来的皮牒原本,现今还保存在豫章。到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支孝龙又校定竺叔兰的写本成为定本。当时还没有品目,原本共用14匹细绢,现在的本子共分为20卷。

  朱士行后来卒于于阗国,终年80岁。依照西方之法将他火化,柴火烧完了,火也灭了,可是尸身还好好的。众人都感到很惊奇,就念神咒说:“你若果真已经得道成佛,就应当被火焚化。”话音刚落,尸体就散碎了。众人收敛起遗骨,盖起一座佛塔。后来他的弟子从于阗国回来,述说了这件事。因此孙绰在《正像论》中说:“朱士行散形于于阂。”就是说的这件事。

东晋名将朱序,


东晋名将朱龄石:(379—418)

东晋末郡沛县(今属江苏)人,字伯儿。世为将帅,初随桓修在京口。桓氏灭后,转归刘裕,从征南燕及镇压卢循。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统军入蜀,出奇兵灭谯纵。十四年夏赫连勃勃攻关中,刘义真败归,他代镇长安,兵败死。

朱敬则: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字少连,永城人,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生。历仕高宗、则天、中宗三朝,历官洹水尉、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后迁凤阁鸾台平章事,执行宰相职务。他为官清廉,辞官归来时只一人一马别无所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淑贞:(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数学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良才:(1900年- 1989年2月22日),湖南汝城人。1925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连党代
表、军部秘书,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等战斗。开国上将。[7]


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镕基: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国务院总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庄王朱楩之后。


朱宣咸:(1927-2002),杰出的中国画画家、木刻版画家、漫画家与美术活动家。


朱敦法:(1927.09 ),汉族。江苏沛县人。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大专学历。上将军衔。[8]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


朱清时,男,化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1998年6月就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自2009年9月10日起,朱清时院士就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12年6月5日,朱清时来到武汉亲自为今年的招生做宣传时称中国大学近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朱启:(1942年5月-),云南祥云人,196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月入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上将军衔。[9]


朱明:(1967年10月21日-),上海市崇明人,中国艺术思想家和经济哲学家


--------------------------------------------------

部分QQ群号

后续更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