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氏家族简介

2015-12-12 百家姓总公会


--------------------------------------------


陈姓家谱,又称陈姓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大书特书,惟恐不详尽,而对一般的陈姓子弟,仅写上姓名,没有其他介绍。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经营有方,族谱上也是只录其姓名,不提成就,更无赞誉之辞。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称“卒”,其他人不能享受这一殊荣,只能称“死”或“不禄”。陈姓家谱中记载的名人有春秋时齐国大夫陈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以及西汉将领陈汤等等

陈姓简介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姚姓,舜帝,生于姚地,所以姓姚,后来舜帝部分子孙改为妫姓,为虞舜之后裔。《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这就是沩汭的名称来历,所以妫姚二姓为同宗,曾经互用。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谥号称为胡公。他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名义上第五位,人口约七千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陈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

①舜帝后裔,以国为姓,使用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②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③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④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⑤陈姓疍民与堕民。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秦时置郡。以颖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东海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

庐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

东川郡唐朝中叶设郡,治所在东川(今云南省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和四川省会东、宁南等部分地区)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颖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

②自立堂号: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华山、四星。

陈姓字辈

云南省镇雄县黑树镇陈氏(迁徙自贵州毕节)二十代字辈:泰玉元业,应世学思,克继祖善,石登有必,朝显庭焕。

湖南岳阳剪刀池陈姓老字行派语: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续修字行: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安徽枞阳县白湖乡观音阁地区(现在被改称公塥街道)”楼坊陈氏宗谱“陈氏字行:荣华富贵,(中间记不得了)家传孝友、世守忠良(后续)。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到”孝“,后面没有续谱。

安徽怀宁陈氏字行: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字行: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霍邱临淮陈字行: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湖南湘潭陈氏派语: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沅江陈氏老派语: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派语: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旧派: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派语: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浙江苍南浃底园陈氏字行:敬绍先德、忠孝家传。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山东省诸城市马庄镇鞠家庄子村,改革开放前期是诸城县锡山子公社(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现为诸城市贾悦镇鞠家庄子村。清朝末期续谱人是陈明忠(字后斋),和鞠家庄子村陈会堂的爷爷(清末武生)共同走访山东各地续谱,有潍县(现潍坊)二眼顶戴花翎官员支持,陈明忠于1958年去世,终年83岁左右无后人,和本人明字辈爷爷是叔伯兄弟,目前我是仁字辈男性老大,族谱于建国后破四旧时全部焚毁。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仁海永昌泰,忠延光济远

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陈氏派语:

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增福子孝父心宽

永绍祖芳德锦秀定乾坤学高智慧大恩泽万年春

文武家中聚江山显荣华俊杰建富贵伟业再发达

念宗倍尊亲笃志立宏勋位禄爱兴邦千秋典策馨

诗书启朝章良和志吉祥太平加余庆英雄耀世昌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安徽省五河县四陈村及龙湖村家谱此支陈氏族人祖籍江苏苏州,因明朝大迁徙于洪武年间(公元1370年前后)迁往五河县县城以西7公里处落户。当时是陈兆辉、陈士辉、陈廷辉、陈恩辉四个亲兄弟一起迁徙。称为四陈村,这就是四陈村的由来。堂号为世德堂公元1958年四陈陈姓族人搬迁到浍河南岸居住,起名为龙湖村。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家谱在文革中被毁,以至于很多字辈现无法考证。20世纪90年度末至今十几年间族中陈传贵、陈传海、陈传旭等数十人几次前往江苏苏州祖籍试着找回遗失的字辈都未果。目前族中已有家字辈的。以下有记载的字辈

九立克希启云付宏传业永正家邦

陈氏字派极多,从略。

陈姓迁徙


始祖:陈胡公。

河南省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遗址陈铁棺墓。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为多。包括出生时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这个条件,所以目前陈姓人口列名义上全国第五位。

陈姓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余(?-前204),秦末农民起义将领、汉初诸侯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与张耳同为魏国著名游士。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起乒,从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他又与张耳立旧贵族赵歇为王,自任大将军。秦亡,后因张耳受封为中山王,他忿激不平,击走张耳,自立为代王。不久,在韩信破赵之战中,兵败被杀。


陈平(?-前178),西汉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卒谥献。


陈汤,西汉将领。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元帝时,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掠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他和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以功封关内侯。


陈遵(?-约24),西汉臣。字孟公,杜陵(陕西西安)人。少孤,初为京兆史,放纵不拘。补郁夷令。王莽时,迁校尉。因镇压赵朋、霍鸿等起义封嘉威侯。豪杰多附之。迁河南太守、河内都尉等。更始立,为大司马护军,出使匈奴,在朔方被杀。


陈宠(?-106),东汉司法官。字昭公。沛国洨(今安徽灵壁)人。曾任州郡吏、尚书、太山太守、广汉太守、大司农、廷尉、司空等职。任尚书时,奏请废除前朝“烦苛之法”,主张“赏不僭,刑不滥”;“宁僭不滥”。曾撰《辞讼比》7卷,《决事都目》8卷,当时均颁布施行,现已失传。


陈蕃(?-168),东汉臣。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字仲举。桓帝(刘志)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灵帝(刘宏)立,他被任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入宫门,事败,被杀。


陈寔(104-187),东汉名士。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达三万余人。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继从袁绍,曾为绍移书斥责曹操父祖。及绍败,乃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善文,以表章书记见称。亦能诗,今存《饮马长城窟行》等四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


陈登,三国时魏将领。字元龙,下邳(今江苏邳县)人。深沉有大略,举为孝廉,陶谦为徐州牧,任为典农校尉。后从吕布,与父珪合谋离间布与袁术的关系,并劝曹操速加攻灭吕布。曹操任登为广陵太守,令聚众以图吕布。吕布被诛,以功加拜伏波将军。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陈群(?-236),三国时魏臣。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字长文。初为刘备别驾,后归曹操,任司空掾。延康元年(220),任吏部尚书,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分为九品,政府按品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亦即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步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魏明帝时,任司空、录尚书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东北)人,字承祚。师事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以不附宦官黄皓被黜。蜀亡入晋,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历仕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相、著作郎,官至治书侍御史。有良史才,撰《三国志》,创三国并列之体例。另撰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众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他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开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少时任侠,旋折节问学。二十一岁入长安,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召见,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屡上疏谏兴大狱。后随武攸宜御契丹,屡陈机宜,被无故解职。以后又受武三思的打击,于圣历元年(698),归隐故里。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成罪,把他害死。所撰诗文,均有重名。论诗主张应有“兴寄”、“风骨”,作品沉郁苍劲,为唐诗革新之先驱。著有《陈伯玉文集》,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百余篇。


陈玄礼(?-约760),唐将领。初任果毅都尉,随李隆基(玄宗)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与士兵杀杨国忠,并逼玄宗缢死杨贵妃。随玄宗回长安,封蔡国公后辞官,旋病死。


陈鸿,唐文学家。字大亮。贞元进士。曾任主客郎中。长于史学,撰有《大统纪》三十卷,其书已佚,仅存序文。所作《长恨歌传》较著名。另有《东城老父传》,《开元升平源》亦传为其所作,已散佚,鲁迅《唐宋传奇集》有辑录。《全唐文》存其《大统纪序》、《华清汤池记》等文三篇。


陈陶(?-约885),唐诗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嵩伯。大中时游学长安。后隐居南昌西山,自称“三教布衣”。工赋诗,《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句,为世传诵。有诗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后唐时,举进士不第,遂不仕,以山水为乐,隐居华山。后周时,授谏议大夫,力辞不赴。太平兴国中,两次来汴京,为太宗所礼重,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及诗六百余首等。


陈彭年(961-1017),北宋臣。字永年,建昌军南城(江西南城)人。雍熙进士。景德初,为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与戚纶详定考试条例,多革旧制。然附王钦若、丁谓。《宋史》谓其“溺志爵禄,甘为小人之归”。后与丘雍奉诏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为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著有《江南别录》。


陈师道(1053-1102),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江苏徐州)人。官至太学博士。党论起,以与苏轼交往,贬颍州教授,后罢归。《宋史》称其“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为诗学黄庭坚,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陈东(1086-1127),北宋太学生。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少阳。徽宗时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率太学生上书请诛蔡京等六贼,以谢天下。次年,金兵迫开封,又屡次请杀奸邪。钦宗罢李纲,对金求和。太学生并京城居民十余万人,在他率领下伏阙上书,要求复用李纲,抗击金兵。高宗即位,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又三次上书,斥黄潜善、汪伯彦误国,为高宗所杀。著有《少阳集》、《靖炎两朝见闻录》。


陈与义(1090-1138),南宋诗人。字去非,洛阳(属河南)人。政和中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避乱岭南。绍兴初召中书舍人。拜参知政事,师德辅政,尊主振纲。于诗尊杜甫,并推重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原属江西诗派,被元方回尊为该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有感怀世事的作品,诗风也变。又能词。著《简斋集》、《无住词》。

陈傅良(1137-1203),南宋学者。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历福州通判、知桂阳军、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等。师事于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既得薛季宣事功之学,又“解剖于《周官》、左史,变通当世之治”,尤笃信“六经之学,兢业为本”。对史学亦有贡献。著有《春秋后传》、《历代兵制》、《止斋集》等。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上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淳(1159-1223),南宋哲学家。漳州龙溪人,字安卿,号北溪。少读朱熹《近思录》,遂弃举业,专心为学,深得朱学本原。以为太极即天理,仁为天理之全体,惟心中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才可称仁。著《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


陈振孙(?-约1262),南宋藏书家。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初名瑗,避理宗讳改字伯玉,号直斋。宁宗时历任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宝庆间通判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过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藏书五万一千余卷。淳祐四年(1244)任国子司业,官至宝章阁待制。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直斋书录解题》,为宋代著名私家提要目录。


陈自明(约1190-1270),南宋医学家。字良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医学教授。尝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系统总结宋以前妇产科医学成就,附以家传经验,于嘉熙元年(1237)编成《妇人大全良方》。为当时最完善的妇产科医学专著,对妇产科医学发展贡献甚大。另著有《外科精要》,注重整体和内外结合疗法,记述痈疽等证较详,对外科医学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


陈居中,南宋画家。嘉泰年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山水、蕃马,布景着色,精致活泼。开禧三年(1207)尝为崔丽人画像。曾作《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图》、《女猎图》、《牧马图》、《八骏图》,均为一时佳品,今有《四羊图》存世。


陈人杰(约1218-1243),南宋词人。又名陈经国,字伯夫,又字刚夫,号龟峰,长乐(今属福建)人。年青时,曾寓居临安多年。嘉熙元年,曾至建康应江东漕试,不中,随后流落两淮、荆湘、吴地,后返杭州。宝祐四年,以第四甲进士及第。词风感慨英迈,与辛弃疾词风相似。有《龟峰词》。


陈碧娘,南宋末诗人。亦作璧娘。云霄(今属福建省)人。宋都统张达妻。夫曾在广西抗元,又参加厓山之战,夜袭元张弘范水军。两弟陈格、陈植也从军厓山,格战死,植败后隐居不出。碧娘作《平元曲》,辞气慷概。相传张达从帝自南澳岛(今属广东省)钱澳至甲子门时,她送夫到钱澳,因此有辞郎洲地名。达死难,她葬其尸后亦绝食死。


陈吊眼(?-1282),元初抗元首领。即陈大举、一称陈钓眼,漳州(福建漳州)人。畲民。宋景炎元年(1276),曾随张世杰攻泉州降元守臣蒲寿庚。后又一度降元。至元十七年(1280)与父文桂,叔桂龙举兵反元,占漳州城,军士多达十多万人。十九年被征蛮都元帅完者都等率军镇压,兵退千壁岭后被元将高兴诱执,死于漳州。


陈宜中,南宋臣。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与权。在太学,与黄镛等上书,论劾丁大全,号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第进士。出仕后,附贾似道。后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向元乞和无效,即请迁都。闻元兵迫近,潜逃回乡。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建拥立赵昰为帝,召为左丞相。景炎二年(1277),以形势危急,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逃暹国(今泰国)而死。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后承嗣长乐后山(今长乐阜山)。初名子龙,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字刚中,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早年随父陈粢定居福建长乐(今阜山)。幼颖悟,苦学不厌。淳佑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佑四年(1256),入太学。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沔阳(属湖北)人。渔民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十九年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杀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代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1365-1458),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六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献章(1428-1500),明学者。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正统举人。曾荐授翰林院检讨。旋辞归。后屡荐不起,绝意仕途。其修养以静为主。居白沙里,门人称“白沙先生”。兰溪姜麟则称之为“活孟子”。其学说以陆九渊“心即理也”说为宗旨,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理的表现。曾言“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有《白沙子全集》、《白沙诗教解》。


陈铎(1469前-1507),明散曲家。字大声,号秋碧,江苏邳州(邳县)人。寓居南京。官世袭指挥。善诗词画,尤精散曲。所作散曲,稳协流丽,时称“乐王”,齐名徐霖。作品以城市居民生活为题材,多写闲情逸致和颓废生活。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月香亭稿》等。


陈道复(1483-1544),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曾从文征明学书画,后不拘于师法,书工行草。擅画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后人将他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亦画山水,学朱友仁、高克恭,而自有风格。其子括,字子正,号沱江,所画花卉,颇有父风。


陈东(?-1556),明通倭首领。曾在日本萨摩岛主的兄弟部下为书记,后从王直为大头目。嘉靖三十四年(1555),勾结肥前、筑后等地倭寇大举入侵,攻掠南汇、金山、崇明、上海等地。遭张经抵御,退兵出海。次年合徐海屯柘林(今上海奉贤南),分掠淮扬、常州、镇江、松江及浙东等地。总督胡宗宪设计分化,被徐海缚献官军后,杀死。


陈建(1497-1567),明学者。字迁肇,号清澜、清澜钓叟,广东莞人。嘉靖举人。曾任教谕、知县等。后辞归,筑草堂,刻意治学。以理学卫道士自居,反对王守仁学说。指责王学剽窃禅宗思想,王学与禅宗同化是“乱道误人”,并极力为朱熹辨护。作《朱陆编年》,专论朱陆异同。辑《周子全书》、《程氏遗书类编》等。


陈第(1541-1617),明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诸生。初为都督俞大猷幕府,从学兵法。任蓟镇游击将军,坐镇十年,边备修饬。致仕归。晚年专心致学,研究古音韵,工诗。建世善堂,藏书极富。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一斋诗集》、《寄心集》等。


陈与郊(1544-1611),明戏曲作家。浙江海宁(今属浙江)人。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或署高漫卿、任诞仙。曾任太常少卿。著有传奇《灵宝刀》(即李开先《宝剑记》改本)、《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四种,合称《冷痴符》,皆存。杂剧今知者有五种,现存《昭君出塞》《袁氏义尤》三种。另著有诗文集《隅园集》,并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十多种。


陈邦瞻(?-1623),明史学家。江西高安人,字德远。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吏部郎中、浙江参政、福建、河南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终官户、工二部侍郎好学博问,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学。为官风节清正。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莲华山房集》、《荷华山房诗稿》等。


陈实功(1555-1636),明医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多病,究心医学,尤得外科秘要。取外施手术与内服药并行,治脓肿疽,医术出神入化,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其医德高尚纯净,治病不求报。大江南北,赖治无数。家富庶,在乡置义宅、义田、义园,以济孤贫。有《外科正宗》。


陈继儒(1558-1639),明文学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明史》载其“幼颖异,能文章”,“又博文强识”。诸生。隐居昆山,后筑室东佘山,屡辞征诏,杜门著述。工诗词善书画,书法苏轼、米芾。齐名董其昌。有《陈眉公全集》、《国朝名公诗选》等。


陈永福(?-1644),明将领。崇祯十四年(1641),据守开封,抵御农民军围攻,其子陈德射中李自成左目。十六年,与督师孙传庭会师,合击李自成,郏县惨败,退走陕西。后为李自成所招降次年,大顺军东渡黄河,他随刘芳亮征战平阳、怀庆、卫辉。李自成退出北京,升为权将军,与韩文俭同守太原。加封文水伯。清军进围太原,力战殉职。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他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乡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陈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曾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著》。


陈确(1604-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后,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北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南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后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一。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维崧(1625-1682),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称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1631-1700),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苏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1696-1771),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二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1751-1796),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1753-1823),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1762-1806),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1771-1834),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同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后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1771-1843),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文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最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1776-1842),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1785-1825),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1786-1863),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1809-1869),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1809-1869),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1810-1882),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1822-1861),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军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后,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太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战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陈湜(?-1896),清将领。字舫仙,湖南湘乡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迁江西布政使。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初走南洋经商致富,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用机器缫丝,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益。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产品行销海外,获利甚厚。光绪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关闭,迁厂至澳门。后回简村继续经营。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加入上海小刀会,成为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后不知其终。


陈宝箴(1831-1900),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陈虬(1851-1903),清改良派。字志三,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


陈炽(1855-1900),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


陈功甫(1890—1942),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初名陈楙(懋)、更名鸿藻、字功甫。浙江苍南人,清末贡元,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曾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史学教授、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兼史学系主任兼广州市立二中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学生杂志》主编。一生抱“教育报国、著书立说”之夙愿,从不涉政,声名却远播学、政、教各界。专注对中国近代史学科教研,是中国近代史、史学史学科教研先驱。1936年回故里隐居直至1942年病逝。著有:《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述略》《中国最近三十年史》《中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学生杂志》第16—18卷主编等。


陈国栋,字槐三,号松樵,民国甘肃隆德人(今宁夏隆德),生于清光绪年间,清时廪生。主持撰写了《重修隆德县志》,此书详细记载了地震的六种前兆,也称“震兆六端”,通过动物的反应以及天气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内对地震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使得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内的一些古籍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震兆六端”影响最为深远。

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

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

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

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

近当代陈姓名人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少白、陈作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广西百色起义领导人陈豪人,

军事家陈毅、陈赓、陈光、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陈全钧、陈奇涵、陈明仁、陈康,

政治家陈云、陈郁、陈少敏、陈正人、陈永贵、陈伯达、陈慕华、陈希同,

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陈潭秋,

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

抗联将领陈翰章,

爱国将领陈安宝,

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

爱国华侨陈嘉庚,

国民党官员陈果夫、陈立夫、陈友仁、陈布雷、陈仪,

国民党将领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济桓、陈大庆,

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公博、陈群,数学家陈建功、陈景润、陈省身,

地理学家陈述彭,

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

古生物学家陈旭,

生物学家陈桢,

动物学家陈义,

昆虫学家陈世骧,

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

土壤学家陈恩凤,

林学家陈嵘,

植物学家陈焕镛,

苔藓植物学家陈邦杰,

遗传学家陈桢,

药理学家陈克恢,

医学史家陈邦贤,

医学家陈无咎、陈中伟,

微生物学家陈文贵,

寄生虫学家陈心陶,

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

电子学家陈芳允,

电子学教育家陈章,

冶金学家陈箎,

造纸专家陈彭年,

陶瓷学家陈万里,

纺织专家陈维稷,

建筑师陈植,

实业家陈六使,

银行家陈光甫,

学者陈望道,

国学大师陈寅恪,

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

国际法学家陈体强,

人口学家陈长蘅,

经济学家陈岱孙、陈翰笙,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

史学家陈垣,

道教学者陈贤金(陈敬达)、陈撄宁,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

语言学家陈原,

语法学家陈承泽,

文艺评论家陈荒煤,

文学批评史家陈中凡,

作家陈西滢、陈香梅,

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

诗人陈去病、陈三立、陈衍,

画家陈师曾、陈半丁、陈述人、陈之佛,

版画家陈烟桥,

作曲家陈田鹤,

指挥家陈燮阳,

戏剧活动家陈大悲,

京剧作家陈墨香,

剧作家陈白尘,

戏曲音乐家陈彦衡,

京剧演员陈德霖,

汉剧演员陈伯华,

评书演员陈士和,

福州评话演员陈春生,

舞蹈演员陈爱莲,

新闻家陈翰伯,

电影导演陈西禾、陈鲤庭、陈凯歌,电影演员陈波儿、陈强、陈佩斯,

电视主持人陈铎,

摄影家陈复礼,

举重运动员陈镜开,

羽毛球运动员陈玉娘,

围棋国手陈祖德,

跳水运动员陈肖霞鹤岗市水务局高级水利工程师陈庆和等。




姓氏详解 长按关注

陈氏家族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