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髓样分化因子88 L265P基因突变分析
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55(7) : 682-689
作者:王丹丹 王苗 王雷明 高敏 程磊 谢丽梦 魏宇魁 邹东梅 赵莉红 王伟民 熊艳蕾 滕梁红
摘要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L265P基因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诊断的45例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的病理学标本,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B病毒原位杂交结果、影像及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MYD88 L265P突变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2~82(57.6±8.8)岁。93.3%(42/45)的患者肿瘤累及幕上,呈单发或多发,大脑半球(31/45,68.9%)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21例(21/45,46.7%)病变为多发性病灶。组织学上,中枢神经系统DLBCL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漫浸润,部分围绕血管生长,呈“袖套状”排列。免疫表型:所有标本CD20、CD79a均弥漫强阳性,其中39例(39/45,86.7%)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非GCB)型,6例(6/45,13.3%)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64.4%(29/45)的病例存在MYD88 L265P突变。MYD88 L265P突变的病例在非GCB型(71.8%,28/39)与GCB型(1/6)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方式是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与手术/活组织检查(活检)未化学治疗组相比,手术+化学治疗(HR=0.05,95%CI 0.01~0.33,P=0.002)、活检+化学治疗(HR=0.04,95%CI 0.01~0.36,P=0.004)、手术/活检+化学治疗+干细胞移植(HR=0.01,95%CI 0.00~0.17,P=0.001)均能改善生存预后。
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DLBCL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具有挑战性,预后差。MYD88 L265P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见的基因突变,在非GCB型中的检出率高于GCB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化学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化学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有机会获得长期生存。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临床表现为侵袭性行为,预后差。PCNSL 是一种少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起源于脑、脊髓、软脑膜、脑神经及眼内的淋巴瘤,并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无其他系统组织或器官受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可占80%~90%[1, 2, 3, 4]。采用基因表达谱分析可将DLBCL分为 3 种类型: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活化B细胞(active B-cell like type,ABC)型及第3型[5]。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和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信号通路中的衔接分子,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6]。MYD88基因突变发生于多种B细胞淋巴瘤中,有研究发现ABC型DLBCL中亦存在MYD88基因突变[7]。我们收集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标本,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同时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支持及依据。
资料和方法
一、标本收集及临床资料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诊断的45例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的病理学标本,均为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行头颅CT、MRI检查定位及行开颅手术切除或活组织检查(活检)的肿瘤组织。术后间隔5 mm逐一切开组织,取材,常规包埋和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由2名淋巴造血系统专业组病理医师复习其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依据2016版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4]复阅切片,重新确诊。通过电子病历及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治疗及随访情况。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对原标本采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抗神经元核抗原(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抗体、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以及抗CD3、CD20、CD79a、Pax5、CD10、Bcl-6、Bcl-2、MUM-1、CD21、Ki67及C-myc抗体。阴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抗NeuN、GFAP抗体以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其余抗体以淋巴结作为阳性对照。抗体均为工作液,EnVision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Leica全自动染色仪(徕卡仪器有限公司,德国),按照说明书操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所有标本的病理学特征。根据Hans模型,应用抗CD10、Bcl-6及MUM-1免疫组织化学抗体组合将DLBCL分为GCB和非GCB 2种类型。
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原位杂交 对肿瘤标本进行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探针及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选用EB病毒阳性的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作为阳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判断标准: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
四、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使用天根石蜡包埋组织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标本中的DNA。A260/A280在1.7~1.9为质量合格。
五、焦磷酸测序 对标本行焦磷酸测序,通过使用一对特定的引物(其中一个是生物素化的)来扩增包含突变位点的短序列DNA(在本例中是反向引物)。然后,利用链霉亲和素包被的海藻糖微珠将生物素标志特异性地结合到反向引物上,制备单链扩增突变区。随后用正向测序引物孵育后,在Qiagen PyroMark Q24焦磷酸测序仪(凯杰公司,美国)平台上进行测序。等位基因频率使用Qiagen软件进行量化。引物的设计与合成(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如下:MYD88-265-正向:5′-GTGTGTCTG-ACCGCGATGT-3′;MYD88-265-反向:5′-bio- GCTGGGGAACTCTTTCTTCATTG-3′;MYD88-265- sequence-正向:5′-TGCCCATCAGAAGCG-3′。
六、变量分层 如上文所述将病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按Hans分型分为GCB型和非GCB型,比较各组间的MYD88基因突变率;按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活检未化学治疗组、手术+化学治疗组、活检+化学治疗组、手术/活检+化学治疗+干细胞移植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Hans分型、MYD88基因型、治疗方式的各组间生存差异,并进行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七、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符合正态分布)或中位数(不符合正态分布)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因样本量<40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率分析,并采用Gehan-Breslow检验进行组间生存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PCNSL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