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为什么要到美国读书?

2017-05-18 薛涌 薛涌说

你为什么到美国来读书?


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中国学生往往答不好。


我们小时候口口声声“学习目的明确”,其实是在那里给老师背书。现在的学生,也大同小异。这是美国大学申请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怎么回答?


以下是我和2017年所指导的一位同学的对话。


“你为什么要读我们这所学校?”


你现在发现,很多学校的申请,都有类似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的学校?你为什么申请我们的荣誉课程?等等,等等,其实都大同小异。


回答这个问题,是独立思考最基本的起点。你要什么,自己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如果自己不能说服自己,你还能说服谁呢?我作为老师,只有在你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后,才能提出种种建议、批评。但你要是自己没有想法,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的学生,往往卡在这里。为什么?你们平时考试成绩不错,所有人生的目标就是考个好成绩,完成大人吩咐你们干的事情,而且一定要干好。但为什么要这样干?你们没有时间想一想。


我们刚讲过“间隔年”的问题,意义就在这里。一位学霸的体会是,“间隔年” 让我们“有机会运用自己这么多年累计的知识、解答自己一直有的疑问、在这过程中提出新的疑问。”你现在学了大人让你学的东西,但为什么学,糊里糊涂。所以,人家问这么一个基本问题,你会抓瞎。从你写作的实际情况看,你不仅在为什么要申请这一所学校的问题上抓瞎,大概所有学校提出的类似问题,即你为什么要学的问题,你都一点线索没有。


这还不仅仅是申请文书上的技术性问题,是你整个人生和事业思考的问题。你真的思考过吗?如果没有,那么即使上了大学,日后还会陷入人生的迷茫。

回头讲申请文书的具体技术细节。这个问题究竟怎么回答?


你的志向是大数据,涉及统计、应用数学、计算机等等硬碰硬的学科。我是个文科生。这个问题要我来解答,实在不靠谱儿吧?


我所能作的,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若干思考路向。


首先,大数据是一个新兴领域,和传统学科,比如数学、历史等等非常不同。你是否能思考一下新学科的特点呢?新学科的一个特点,是否就是边界不固定,非常开放,学科本身还没有成形。这就有了个博杂的问题。你没有什么按部就班完成学科基本要求的选择。美国大学本科貌似还没有大数据的专业呢。你必须自己组合、设计知识结构。


比如,统计、数学、计算机等等,都属于这个学科的技术面向。但是,这个学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美国的大选中,就广泛运用大数据,以更有效地摸清选民的取向。市场运营,特别是网络经济,也是依靠数据。预测消费者的取向,如同预测选民取向一样,需要许多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洞见,然后再依赖这些洞见制作数据模型。比如,什么样的人(文化程度,价值取向,收入水平等等)才更容易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理解这个问题,是相关企业生存的关键。但是,这些问题,光有过硬的统计、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本领似乎还是不行。你要象社会科学家一样,确立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模型,然后再数据化吧?这里涉及的学科交叉,是否和传统学科不太一样呢?


另外,多学科交叉只是问题的一个面向吧。你接触多学科是一回事,怎么把这些学科整合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仅仅是个上课的问题。恐怕还要和在各种学科和实际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进行深度的、密集的互动。这还不是说谁的专业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等等技术性的环节。不同背景的的人走到一起,是不是需要分享一下“问题性”呢?即自己追索、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问题性”的整合,是否是学科整合的一个前提?比如,老人的消费行为取向,是你的问题。你思索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即如何把老人的消费行为变成数据,然后通过模型来预测。这方面的思考,可能是你对这个荣誉课程的贡献吧?那么,别人在思索如何通过数据模型解释或预测人们在市场或政治文化方面的跟风行为,这些和你的问题性如何互激发呢?


申请文书在这方面最多三百字,很简单。但是,简单几句写得好,思想不能太简单。你的思考深度,还是能体现出来的。


我的意思,也不是让你想我提出这些问题。我是外行人,我的建议没有太多价值。这里只是试图随便举个例子,让你明白,对自己追求的学科、事业,应该怎么样去思考。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



我的《留美大实话》,讲告诉大学许多上述这样的大实话。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




专辑:留美大实话草拟讲座大纲将根据讲座进程和听众要求适当修改增添,预二十五讲左右

第一:留美,究竟谁求谁?

美国的大部分大学,都是等着中国学生的学费,有时无所不用其极。但在国内,留美如同逃难,家长们、学生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没学上。

这种格差哪里来的?你是否买人家卖了还高高兴兴地帮助点钱?

第二:留美的分数线

常青藤想也别想,想了也白想”。常青藤外机会无限

第三:中等生的理性目标和计划

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分析:教育普及后的结果

第四:学渣陷阱:买房要首付,留学要分数

ESL是骗钱课程,各种桥梁计划多半是半截会塌的桥梁

第五:高中平均成绩:美国的国情

GPA对中美学生意义不同。不同的高中,GPA很难比较。

第六:中国学生的高中成绩重要吗?

在输送校和普通学校就读,GPA的战略也要不同。对中国学生而言,离开标考成绩,GPA没有说服力。如果不在输送校,高中成绩的重要性就大大减退。

第七课外活动的意义

体育运动与领导力

第九文书多重要

:申请文书为什么必须自己写?

今天不会申请,明天就不会求职,你更不会有后天

第十一怎样写文书

 

第十二:怎么选择理想的大学:排名和性价比

十三:留美的“终点”在哪里?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你去哪个学校更重要?

留美如同马拉松,关键不是起跑,而是撞线:

十四从本科到研究院的长线战略之一:农村包围城市

十五: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学校:文理学院与大U:

第十六i:直读研究生有哪些好处

第十七:留美的难点根本不是申请和录取:你该操心什么?

高攀后的错配

第十:怎么选大学专业

第十:决定着留美的战略选择:回国还是在美国发展,

二十:间隔年的意义

二十一:美高的优势和陷阱

后续讲座,依然在设计制作中。预计二十五讲左右

 

 

主播介绍

薛涌,1961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并创立了“薛涌留美预科”,为国内的学生和家长提供留美学业准备和咨询。出版《一岁就上常青藤》、《参与孩子的成长》、《北大批判》、《谁的大学》、《跟着薛涌留学去》、《美国的大学原来是这样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城市的迷惘》、《培养精英》、《精英的阶梯》、《直话直说的政治》、《右翼帝国的生成》、《年轻可以一无所有》、《坏民主》、《美国算什么》、《学而时习之》、《草根才是主流》、《中国文化的边界》、《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市场到哪里投胎》等二十多部著作。在美国留学、教学二十多年,长期研究教育问题。文字散见于《南方周末》、《新闻晨报》、《中国新闻周刊》、腾讯大家、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信报》等,并曾撰文与《纽约时报》,并作为美国公共电台嘉宾接受访谈。

薛涌一向主张全人教育,强调身教重要言教,在著述之余,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曾两度获得新英格兰第二大城市伍斯特的半程马拉松年龄组第一,目前正在为六十岁突破三小时大关从事马拉松训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