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舒平的演讲是辱华还是辱美?

2017-05-23 薛涌 薛涌说

来自中国云南的杨舒平同学,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了一次演讲,在台下引来满堂喝彩,在中国的网络引起风暴,痛斥她“辱华”。马里兰大学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微信群呼吁学生们采取行动;马里兰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前主席朱力涵認為“以诋毁祖国的方式博眼球是坚决不能容忍的,校方支持此类毫无依据的攻击性言论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不仅是考虑欠佳,更是让人怀疑是否有其他用意。希望这位小姑娘好自为之,脸丢光了的话在美国出门也得戴口罩了”。在这种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下,杨舒平立即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我深愛自己的祖國和家鄉,為國家的繁榮發展深感自豪,也希望今後用自己在國外的所學弘揚中國文化,為國家做積極貢獻,演講只是分享自己的留學體驗,完全沒有對國家及家鄉的否定或貶低之意,在此深表歉意,並衷心希望大家給予諒解,今後會吸取教訓,同時也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解讀,甚至人身攻擊,謝謝


起因大概是她讲演的开头讲了空气,说新鲜空气是来美国读书的原因,并称自己在家时出门戴口罩,来美国则感到空气有甜又美。接着就是一通发挥,进入主题,讲美国的自由和民主是如何让她耳目一新。这种明显的或隐含的中美对比,让很多中国人不高兴。不到二十四小时,人们就把她人肉出来:来自昆明,那里空气很好。甚至她的中学同学也站出来作证:大家上学时出门不戴口罩。真是感叹“中国速度”。在美国,类似的事情,大概你要一周才会听说。我要是守着美国媒体,也许根本就不会知道。但在中国,事件、爆炸性舆论反弹、同学作证、当事人道歉。。。。。。二十四小时就走完两个新闻周期。


连我这个教书匠也不能幸免。我因为转发了她的演讲,顺便夸奖几句,招致了不少炮轰。一位小红粉的前学生留言恶狠狠地骂道:“你这样的人当老师,不知道你得祸害多少少年。中国把你怎么了?你就跟苍蝇一样,但凡这种新闻你就飞扑上去。我就弱弱地问你一句,你在国内三十年是怎么过来的?我看也没见得就让空气或者食物弄死你么”。很多家长,也是一片骂声。有说“不要脸”的,有说绝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种“优秀教育”的。


其实,我对她的赞誉,非常简单。原文是:“英文棒!文辞优美。简直有点太好了。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核心:我的声音很重要!自由和民主就是新鲜空气。美国学生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会更懂得珍惜自由。这是她对校园的贡献。”


这种评价,就象辩论比赛的评语,针对的不是观点,更不涉及如何评价中国、美国等等,属于单纯的“技术分”,并概括了一下她讲话的核心理念,估价一下这种理念对听众的冲击力。


她站在台上本身,就是不得了的成就。要知道,美国大学的毕业致辞人,一般都是优秀生,经过严格的筛选。这还倒是其次。关键是她的演讲本身太漂亮了,举重若轻地把一个理念表达的如此栩栩如生,如此贴近听众。你尽可以不同意她的观点。但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或者从“作文”的角度,这是一篇佳作。出于职业原因,我辅导过不少中国同学的大学申请文书,深感理念的表达能力,是中国同学的大短板。我反复跟同学们说,美国的大学教育,不讲究“标准答案”。特别是人文社科方面的问题,你可以表达相反的观点,多么异类都没有关系。关键看你的论证,看你表达得是多么简洁有力,看你能否抓住人。她短短的演讲,不仅抓住了台下的听众,也闹得地球的另一边网络沸腾。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篇非常有力的演讲。


既然到美国来读书,就要学人家那里最好的东西。公共演讲,是美国教育的一个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特别忽视的东西。一位美国家长曾诉说他为什么要挖空心思让自己的孩子进威廉斯(即美国头号文理学院)。他说就一个理由:看到威廉斯的学生,个个讲演出色!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则培养不出这么出色的演说家来。至少,在美国社会成功,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其实,在中国社会,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技能也越来越重要了。过去,大家都是昏昏欲睡地听领导讲话,领导照着秘书写的稿子念就行了。如今,有了马云这种能把川普砍晕了的嘴皮子。人家成功到如此地步,和这种嘴上的说服力有着重大关联。杨舒平同学的演讲,以美国名校的标准,也是可圈可点,充满领袖气度。过去在美国这种出风头的事情,几乎轮不上中国人。现在则中国人出头的则越来越多。我倒是觉得很长中国人的志气。


没想到,国内许多中国人,完全是相反的反应:她在“辱华”。


二十四小时的人肉,大家知道她来自昆明。昆明空气好!她说谎。


好的,就算她说谎吧。那她也是在“辱昆明”,怎么是“辱华”呢?想想这个逻辑:你看美国宇航局的航天照片上世界污染的分布,中国至少80%的人口住在需要戴口罩的重度污染地区吧。昆明所在的云南,西藏、黑龙江北端乌苏里江沿岸的狭长地带,确实空气不错。这些地区的居民,占中国总人口究竟几个百分点呢?如果你批评杨舒平同学,那就应该正确地指出来:昆明不能代表中国。中国大部分地方需要口罩,昆明不需要。你要交代清楚。


再说,昆明的空气真那么好吗?这要看和哪里比了。和北京上海比,简直是天堂般的空气。但和美国比又如何呢?一位昵称为“老刘在德克萨斯”的北大校友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条:


国内城市空气差,雾霾肆虐,这不是需要争辩的事实。即便像昆明这样的城市,所谓空气优良,放在马里兰州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属于劣质,即便是在空气质量一般的休斯顿这种大城市,比国内以空气清新著称的城市,比如三亚,也要好很多。这是一个基本事实。那个马里兰毕业生的说法并没有违背这个基本事实。Mob群起攻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玻璃心受不了,2.那个毕业生比自己或自己的子女优秀,3. 欺凌一个普通人家的毕业生没有风险。
  
讲老实话,她那个发言根本就不是对这群mob讲的。她能够被选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说明她是位优秀的学生,与众mob的智商和情商都不在一个等级。如果台下是一群mob,她会知道讲mob能听懂的语言,或者根本就不讲,因为许多mob不仅眼瞎而且耳聋,听力只对有限的声音符号产生条件反射。但那个发言的听众是她的美国同学、老师和同学家长。她以她的听众能听懂的文明语言,表达了作为一个马里兰毕业生的自豪感感,没有什么值得正常人挑剔的地方

 

许多在美国住久了的“中国人“,其实就是这样的感受。别的不说,我们”自家人“,异国他乡奋斗,好不容易出头了,上台了,就算你和她的观点水火不相容,能先恭喜一下人家的成就吗?不觉得人家是个榜样吗?怎么反而象人家挖了你祖坟一样?


老实说,这些年我从写作转为教书,角色转换,希望淡化个人观点。教书不是表达观点的职业,是帮助学生们形成、并表达自己观点的职业。我重要的使命,是技术细节。你可以讲和我截然相反的观点,我帮助你讲得更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观点要靠边站。但是,这个问题则有些特殊。我在观点上有许多个人纠结,不得不说。


杨舒平同学隐去昆明这个城市的名字,就说自己来自一个【中国的】城市。听众知道她指的是中国的空气状况。这在技术上也许不够周密,但作为讲演的修辞技巧,也无可厚非。就八分钟时间,你哪里有功夫向听众解释昆明在中国的哪个地方、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城市需要戴口罩而自己所在的昆明不需要?从她演讲的精神看,她这么对比,至少意味着她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在哪里。这就是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有类似的经验。北京奥运会时,美国运动员戴口罩入关,中国媒体沸腾,称之为“辱华“。我则唱反调说:空气污染是个事实。美国奥委会只是知道这件事情,考虑怎么对付,最终有关公司投资研制了防雾霾的口罩,作为美国运动员的秘密武器。其实,在奥运会前,一些运动员就已经到北京测试,希望找到对付之道,包括住在日本,赛前最后时刻紧急飞临赛场等等。人家就是运动员,就想拿牌,哪里有什么对中国的深仇大恨?一位非洲马拉松冠军,甚至吓得弃权了。在我看来,美国运动员戴口罩进关,帮助中国人提供雾霾的公共意识。我同年还发表了文章《出门请戴口罩》。当然也被骂是什么“装”,“晒优越感”。现在呢,你上街看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戴口罩?


当时,这些文章就受到网络的讨伐。有说我对中国怀有恶意,对中国的发展心理不平衡的;有说我造谣的;有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大道理的。后来,我转发了雾霾PM2.5指数,并科普了这种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声讨声谩骂声就更大了。直到有一天,中国的朋友打来跨洋电话,说某电视台引用我的微博讲雾霾问题,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希望我证实这是真是假。我这才释然:终于有人听进去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道理很简单朴素:北京是我生长三十多年的地方,有天然的感情。很多亲友都住在北京。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因为喜欢户外跑步,早就感受到污染问题的严重。但是,直到出来后,接触了许多公开信息,才知道问题严重到超出我过去的想象。我不希望亲友们都蒙在鼓里,希望他们采取一些自救措施。我更希望唤醒公共意识,敦促有关方面尽早采取措施,敦促公民尽可能转入低碳、低印迹的环保生活方式。


杨舒平同学在美国学习快四年,优秀生,成功者,大可乐不思蜀。但是,讲话念念不忘祖国的雾霾,多么好的“问题意识”!对此,我实在是心有戚戚焉。我在美国十几年,北京的雾霾一直萦绕不去,苦于没有解救之道,最终决定以不懈的努力发出声音来。在我看来,我年过半百依然一无所成。但是,当年对国内发出雾霾警报、在媒体造成连锁反应,确实是自己成就的为数不多的大事之一。这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但正如杨舒平同学所说,“我们一起,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Together, we can push oursociety to be more just open and peaceful. 顺便得瑟一句,刚刚和学生们讲了Together用于句首的修辞效果,举了奥巴马研究的例子。杨舒平同学照猫画虎,不过效果不错。)


我们一天到晚听到许多网民攻击:“你们只批评,不建设。就知道说祖国不好!”试问,难道指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不是建设的开始?老实说,早点唤醒大家都雾霾意识,哪怕早半年,也许都会救人命。


由此联想到最近的事情。浙大校庆,据说把纽约时代广场的霓虹灯广告都买下来,到晚上闪耀起来,气势如虹。在海外的人,就喜欢批评这么烧钱不对。但国内许多人反唇相讥:你们就看着中国的发展眼红!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受过海外一流大学或哪怕不是一流大学教育的人都明白:没有顶级大学这么推自己的品牌。广告在闹市打得满天飞的,都是末流的、没人知道的大学,不这么办招不到人。大学校庆,这么有钱,哪怕请几个诺奖得主来校进行校庆讲座也好。或者多给学生发点奖学金。更有趣的是,就在浙大附近一座不小的城市,交通信号系统混乱,有个路口频频出事,最近还撞死人了。一位海外的乡亲回来简单考察一下,发现交通信号系统严重混乱,有时一个路口两个方向绿灯一起亮。他大声疾呼了半天,还是没有用。事故还在出。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这是不是又是一位一天到晚说祖国不好的人?


其实,从小家长就这么教育我们:得罪得起君子,得罪不起小人。好人你是可以说的。哪怕说错了,他也体谅你的善意。坏人是说不得的,最好躲远点。世界上的事情很多,生活很宽广。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惦记着说说中国呢?这究竟是中国之幸,还是中国之不幸?


接下来,让我遵照那些围殴杨舒平同学的网民的逻辑问一个问题:她究竟是在“辱华”,还是在“辱美”?


要知道,她是在美国的大学发表演讲,说的是英文,听众是美国人。空气,只是活跃气氛的开场白,不是她讨论的核心。她马上转入正题,说新鲜空气就是自由。这是核心。这个主旋律,一直持续到最后达到高潮,在技术上处理的天衣无缝。而她最核心的事实,是讲1992年洛杉矶的暴乱。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就能记得那场暴乱。把美国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仿佛是在全世界面前被扒光了衣服。当时我们在为了留美学英语,围住美国的外教问个没完,他们大多很难堪。二十多年过去了,杨舒平同学一个外国人,作为客人,把人家的家丑又翻出来了?这不就是个恶性的“群体事件”吗?大家为此排戏,讲的还不就是这种恶性群体事件是由严重的社会不正义所导致之类的批判性内容吗?而且这种不正义恰恰体现在本来应该主持正义的警方身上?她所赞扬的,是在一个自由社会,大家可以公开讨论这样的问题。


要知道当今美国的政治气氛是什么:川普上台,白人种族主义崛起。捍卫自由的声音也由此而起。特别是要捍卫民权运动的遗产。恰恰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讲出下述的话: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这是这篇演讲的眼位,是最可圈可点之处。她的“批判性思考”,围绕的是洛杉矶暴乱,不是中国的空气。


爱国网民们为什么不想想,为什么美国人不从台下跳起来指责:“你为什么说我们美国不好?暴乱有理吗?我们那么阴暗,你来这里留学干什么?滚回中国去!”

老实说,并非没有美国人这么说。你要是赶上几个没文化的川粉,跟他们讨论什么洛杉矶暴乱背后的社会不正义,你就等着抡砖吧。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告诉听众:


“请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应该被视为白来的。

民主和言论自由就像新鲜空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这是什么?这就是领导力!

 

顺便告诫那些声言要采取行动的马里兰大学的中国学生群体:你们赶紧行动!比如发表几个漂亮的讲演,一下子征服美国同学。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行动吗?


但以我有限的经验,你们大概没这个本事!从沟通技巧、说服力、领袖力、知识素养等方面看,你们多半和杨舒平同学不在一个量级,甚至大家加起来都不是她的对手。美国确实是个言论自由的国度,留学生可以发声。看看不久前哥伦比亚大学发生的中国学生宿舍名签被污的事件,中国同学联手在网络上制作视频:“请尊重我的名字”,给美国人上了一堂文化课,可圈可点。这才是好样的。你们不妨试试。


最糟糕的是,看着自己的同学达到了你们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在暗地吐酸水。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我的讲座和专栏



留美英语三原则

 

为了留美而进行英语准备,必须遵循如下三原则。而这些,正是我们教育的核心。

 

全天候原则:把学习变成一个生活过程

 

学习是一个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为的劳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素质。

 

我们的一对一课程,有周八学时、周四学时、周二学时之分。许多家长问:什么时间上课?

 

这是对我们课程最大的一个误解。

 

我们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观念,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全天候”的学习概念上: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几乎随时都在上课!

 

传统课堂课时固定:星期四晚上上课,学生星期二出现的问题要等两天才有机会问老师。而真到了上课时间,往往连原来的问题是什么都忘了。这样怎么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的课程,则借助网络和移动通讯等技术,使老师几乎无时不在学生身边:学生睡前完成作业,早起一睁眼,老师有针对性的批改和讲解往往就等在那里。老师最慢的回覆,也不会超过24小时。一定要在学生的记忆力时段内完成教学。

 

这种记忆力时段的规律,有大量心理学和脑神经研究作为基础。几星期不遵守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但长期积累起来就有质变。学英语如同跑马拉松。你提高奔跑效率和柔韧性,每一步就长了几公分,似乎无关紧要。但全程五万多步累积,就产生完全不同档次的成绩。英语学习,习惯和纪律都非常重要。老师的身体力行。学生必须紧跟。

 

有些同学习惯于传统课堂,喜欢积累作业,达到一定的量才交。结果,一次作业一大堆,老师讲解起来精疲力尽。事后学生几天也消化不了过长的讲解内容。相反,如果一天就完成三四段的翻译,老师在第一时间把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这方面,我们要“斤斤计较”。

 

 

阅读原则:以最优效率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阅读。

 

留美最大的障碍在阅读,不在听说。口语常用词汇不过几百个,到了英语环境中每天重复,自然就会。阅读则涉及上万词汇、复杂的语法结构、纷繁的文化社会背景,需要长期、专业化的训练。大量近乎文盲的美国人听说并无障碍,却难上大学,道理也在此。

 

美国一个像样的本科,一周阅读量至少200页。如果读常青藤的话,则至少三、四百页。哈佛给教授的指针:一门课每周阅读量平均在100-150页左右。按每学期五门课计,就是500-750页。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一心想上好大学,却不愿面对这样的现实。

在国内集中精力攻阅读,从投入产出比来说,效益最大。听说技能高度依赖环境:有了语言环境几乎无师自通,没有则怎么努力也进步缓慢。一切的关键,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演练。所以,听说的问题到美国解决最有效率。读写训练则是非环境依赖型,说到底就是学生和摆在眼前的英语文章之间的关系:读书就是实际演练,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并无区别。而阅读功夫扎实,词汇量大,一旦投入美国的语言环境中,听说适应起来也非常快。

 

翻译原则:让无知没有藏身之地

一对一课程的核心是翻译。这是最为重要、也最被忽视的语言训练。

如今国内“英语思维”的大旗满天飞。各种国际学校、国际班中,出现了许多全外教的课堂。有人还口口声声说“中文思维”会妨碍“英语思维”。翻译,在很多人看来是浪费时间。

然而,全外教的问题,我们已经领教了许多。有些学生云里雾里摸了两年不得要领,跑到我们这里一年就云开雾散。英英的环境对一些学生很有助益,但对许多学生来说跨越太大:书读不懂,老师的讲解也听不懂。老师则搞不清学生究竟是读不懂、听不懂,还是表达不明白。我们的英中对译,则每字每句都要求学生严丝合缝地掌握。

以下是翻译的三大理由:

第一,翻译帮助老师看出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是对学生状况作出“诊断”的最有效办法。

第二,翻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西方有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被录取为世界顶尖海洋生物学家的博士生,兴冲冲地到教授办公室报到。第一次见面,教授给他的任务是观察实验室的一条鱼,记下其主要特点。这位年轻人半小时就观察完,跑去汇报。教授说他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看到。他回去再观察,格外留心,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但教授看了笔记后仍说不得要领。无奈他又花了几天时间观察,并终于发现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着鱼写生。一旦画起来,马上发现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特点。翻译,其实就类似这个观察过程中的写生,是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写生。

第三,翻译让学生走出似懂非懂的状态、精确地获得新知。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就是为了得分。不懂的地方要猜、要掩饰自己的无知。这套把戏被带到阅读中来,学生碰到不懂的地方只求蒙混过关。他们开始是骗考官、骗老师,久而久之形成本能,开始骗自己。明明不懂的地方也觉得自己懂了,好象病人不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还要装得什么事情也没有。具体地说,中国学生读英文,不懂的地方就去猜,依据是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最终以自己的想法解读和扭曲文章的意思,形成了刀枪不入的思想封闭,读了多年书却什么新东西也学不会。我们的翻译,则让学生面对自己的每一道硬伤。当无知无处躲藏时,学习才真正开始。

我们相信:以上的原则,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在中国教育系统里从来没有过的经验,脱胎换骨,为美国的大学做好准备。

 

 

薛涌留美预科英语课程(2016年度)

薛涌庄玮一对一标准课程价目表

全年强化课程(200学时)

82000

全年非强化课程100学时)

48000

半年强化课程100学时)

48000

半年非强化课程50 学时)

27000

季度强化课程(三个月,50 学时)

27000

月度强化课程(周四学时)

9200

全年VIP超强化课程400学时)

15 万元

半年VIP超强化课程200学时)

82000

季度VIP 超强化课程100学时)

45000

月度VIP超强化课程(每周8学时)

18000

 

薛涌庄玮暑期一对一课程价目表

阅读魔鬼训练(713-831日)周八学时

28000

阅读强化训练(713-831日)周四学时

15000

阅读魔鬼训练(周八学时)

18000(月)

阅读强化训练(周四学时)

9200元(月)

 

薛涌庄玮“撒米班”课程价目表

撒米班是一对一课程的普及版,模仿的是美国大学中的研讨班(seminar),规模在六七位到十几位学生之间。同学之间必须有基本的合作精神,形成学习团队。大家研读同样的文本,一起讨论,轮流承担翻译任务。然后老师进行批改讲解。所有同学,在其他同学翻译时,都必须精读同样的段落,通过老师对其他同学的矫正和讲解来学习。否则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上课的主要工具是电子邮件群,同时配合微信群的讨论平台。撒米班比较灵活,如有足够的学生,每个月都可以有一个撒米班起步。因为撒米班要依据学生人数而开设,开课后不退学费。希望慎重考虑。我们之所以只开设三个月的季度课程,就是希望让学生有更灵活的选择:适合自己就一期一期地续报,不适合就权当试验、不至于在课程中拖得太久。

季度阅读撒米班 (薛涌和装老师班)

5000

装老师半年亲子撒米班

8000


 

 

课程与课时说明:

一,课时是授课时间,以老师给学生一对一辅导所花费的时间计算。一般说来,这是老师所花费的最少时间。学生的工作量则应该数倍于这个时间。比如报读强化课程的学生,一天学习时间至少要在一个小时以上。老师对于学生基本做到有问必答。通常的工作时间都要略微超出所规定的课时。不过,不时出现家长报周四学时的强化课程,实际上给老师的工作量超过周八学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将要求家长将课程调高到超强化水平,或者限制授课时间。而要达到“全天候”的学习效果,一般至少需要周四学时的强化课程。周二学时无法给师生提供频繁的互动机会。

二,在原则上,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24小时之内答复。这当然会有少量例外。和老师互动的频率,视每次的作业量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超强化VIP课程的学生,与老师保持每天互动。强化课程的学生,一周和老师互动三次左右。但也有许多强化的学生每天和老师进行时间相对较短的互动。非强化的学生,则和老师每周互动一两次。按照常规,每次互动老师会为学生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也可以选择化整为零的安排方式。

三,凡是退课的学生,退课费中需扣除行政等费用。开学后退课者,除上述费用外,需扣除已上的课时费,以及3000元的课时准备费用。

四,VIP课程的学生,一般是针对那些需要超级强化学习的学生。除了英语学习外,老师会对学生的学业、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全面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临近大学申请的学生,除了超级强化课程外,老师可能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未来志向,布置与大学申请相关的背景阅读材料,并指导学生在长期的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大学申请的Personal StatementEssays。当然,这方面的指导,需要与老师具体协商。在许多领域,老师受专业限制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

五,已经在学的学生,续报课程的价格原则上按照以往价格计算,不受涨价影响。

六,庄老师的少年阅读亲子课程的价目,也和上述价格同一规格。

 

以上条款的解释权属于“薛涌留学预备课程”。

 

一对一课程,随时可以参见。因不涉及班级进度,一切以学生的方便安排。报名者请跟老师本人直接联系。联系办法请用薛涌私人微信号加好友:xueyongharvard,或可直接发邮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