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YOT专访 | 钟逸伦的N面人生:不要怕,往前走

CYOT CYOT
2024-09-05

"In a world where talent is equally distributed, but opportunity is not, CYOT is fighting to rebalance the odds and give every young person a fair chanc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采访 / 撰文:陈春城、Venus

编辑:Faith

排版:灵琳、小鱼



2018年1月,一个年轻的美国男孩登上央视新闻,在全国人民面前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直播“如何不带钱包在北京玩一天”,钟逸伦由此进入大众视野,并在世人的惊讶中完成了从牛津大学毕业生、投行新人,到洒脱自在的音乐人和文化交流大使身份的转变。







钟逸伦


牛津大学PPE(政治,经济,哲学)专业毕业,随后进入某知名投行工作。因酷爱中国文化,曾到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立志做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2017年,参加《非正式会谈》(召集各个国家在华青年,发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的综艺节目),进入公众视野,同年,推出个人单曲《中国化》。后续还踏足服装领域,开创个人品牌UnaMeta(英文:One Goal),传递“为一个目标坚持奋斗”的精神。





1


“我想做文化连结的桥梁”


在采访钟逸伦之前,我一边听着他的歌曲一边点进他的微信主页。他的头像是疫情期间在网络上传播很广的一组图中的一张:太阳系的行星都以Q版形象出现,大家都戴着蓝色的医用口罩,地球眼角挂泪地躺在病床上,正通过病房的玻璃窗望向外面的其他星球——他们正举着“GET WELL SOON”(早日康复)的横幅,关切地注视着地球。


“疫情对我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挑战,但还有人比我面对的挑战更大,所以我会尽量保持乐观的态度努力往前走。”对于钟逸伦而言,自身的状态、他人的生存和世界的命运,这三者紧密相连,交织成他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基本方式。


不为赚钱这件小事烦恼”这句话出现在钟逸伦自己设计的《非正式会谈》个人海报上,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会为何事而烦恼。“想去影响世界,但我自己没有影响力。再比如我做了一个东西,是想让很多人开心,但是可能最后并没有实现。”钟逸伦这样回答。


而谈到自己的价值观,钟逸伦说:“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是功利主义者;从情感角度来看,我希望为世界带来贡献:我在帮助别人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我在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我生活哲学的基础。”


这样的生活态度也许可以溯源于钟逸伦的父母那里。母亲是意大利人,她对家人来说是一个好的母亲、好的妻子、更是一位好的老师,“她生活中最终的目标是让别人开心。虽然她经常责骂我们,但她有隐藏的温柔。”与此同时,钟逸伦认为父亲也有一种温柔,只是与母亲的不尽相同:“他一直想解决问题、帮助别人,面对问题的时候,他想用逻辑和理性的方法去解决。”


钟逸伦和妈妈参加节目

在我们的对话期间,经常能听到钟逸伦提到一些与“影响世界”类似的表述——它们抽象、复杂、宏大,甚或让许多人怯于谈及。但钟逸伦也逐渐探寻到有限的自己和无限的意义这二者得以联结的方法:


“如果能够带来影响——即便不能一个人解决所有的事情,但有资源、有能力的人,或者说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论这个贡献有多小。比如我,一个24岁的人,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我可以帮助美国人更了解中国,我也可以帮助中国人更了解美国,这也是我的一种贡献。”钟逸伦称自己是Culture Bridge,译为文化之桥,即他希望在中美关系紧张之时,自己作为一个在中国发展的美国人,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紧张——即便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感叹:“这是很伟大的想法啊。”钟逸伦一边笑一边说:“主要这是很伟大的问题。”


钟逸伦的歌曲《中国化》与他这样的自我定位非常契合。钟逸伦认为这首歌的灵感是他看到的很多中国人都有的态度——一种精神和自信。“当时我觉得我最能带来价值的地方是在媒体上给大家带来快乐,包括文化这一方面。我可以分享双方的文化,也是很小的贡献。



即使微小,但是坚定。在这里又可以探到温柔生活哲学之外的钟逸伦——勇敢而坚韧的实践者。有趣的是,似乎幼年时,他就已经展现出了这样的特质:儿时为了得到一套任天堂的游戏,钟逸伦给家里的大人写了一封申请信,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最终说服大人出钱买下了游戏。钟逸伦认为自己这样的特质还是来源于家庭氛围和家人的鼓励。


钟逸伦的姥爷在意大利南部一个很小的镇子长大,家里一贫如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被纳粹抄家,导致包括七个哥哥姐姐在内的一家人失去住地。之后,姥爷找到了一个来纽约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教育对移民的重要性——如果想成功,教育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意大利人到美国后用各种方式出去赚钱的时候,钟逸伦的姥爷专注在学习上,一切从零开始——当初在小镇时对英语和学术只有一些浅层的了解,经过长时间的潜心苦读,最终在美国纽约成功拿到了硕士学位。钟逸伦认为自己可能遗传到了这样的态度——一种专注于学习、努力的态度,“在别人看不起你的情况下,不要怕地往前走。”


“有人说我申不上牛津大学,因为我们高中上次出现去牛津的学生还是在100年前。很多人对我说‘你申请个常青藤蛮好’,但我对牛津很感兴趣。你做的事情不是其他人认为你该做的事情,如果过别人让你过的生活,没法开心,所以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最终,17岁那年,钟逸伦独自一人离开纽约来到英国,入读牛津大学PPE(政治,经济,哲学)专业。



2

“不断怀疑,不止探索”


牛津的经历改变了钟逸伦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生活上,第一次一个人生活让他迅速成长成熟;学识上,牛津大学的Tutorial(导师辅导)制度为钟逸伦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钟逸伦在牛津大学


一方面,牛津的导师制度让钟逸伦得以和一些学者近距离交流,在形成重视“独立思想”的观念同时收获坚持“独立思想”的勇气大二时,钟逸伦在一篇政治课的论文中质疑了某个被广泛接受的政治理论。当他将自己的论文拿给老师时,教授认为他的观点很有意思,并提议:“这本书的作者就在楼上,我们不如去跟他讨论讨论。”“剧情”的发展出乎钟逸伦的意料,但他还是选择跟教授一起上楼去找这位著名的学者。


“跟他辩论了十分钟,我当然输得很惨!他说服了我,让我知道我的那些想法是错的。但这些机会非常重要。”正是通过Tutorial系统,钟逸伦才得以发现自己想法的不足之处。“有时候我考虑过某位教授的角度后,我还是相信我的想法和观点,那我就会去跟这个厉害的教授进行辩论。”


另一方面,牛津大学的考试制度和学术训练给了钟逸伦更多自由探索学习兴趣和反思“知识”本质的可能性牛津大学直到最后一年才有真正的考试,虽然这会导致学生考前压力巨大和日常缺乏来自考试的鞭策动力,但钟逸伦认为这就使得学生不用一直担心具体的考试内容,学习的过程会更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自己想学什么、怎么把自己的论文写得有趣。


关于教材,牛津也不落窠臼。在日常的学习中,牛津的学生主要看的是学术界的论文而不是课本。钟逸伦认为:“课本是教授写给学生看的,是教授跟学生沟通的方式,但学术论文是教授和教授沟通的方式,这是更真实的学术的反映。”时至今日,钟逸伦也依然会阅读学术论文,乐此不疲:“学术论文大概是世界上最慢的辩论,不同的学者通过发表论文进行观点的碰撞。”


在求学的过程中,钟逸伦曾习惯一周看25本书。走入社会后,即使工作和琐事挤压了看书的时间,他也仍保持着定期阅读杂志和不断拓宽阅读边界的习惯。每周他会将《经济学人》看完,Foreign PolicyThe Financial Times也是钟逸伦阅读世界的常客。学术著作方面,他最近看的一本是法国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的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这些很长且很学术的著作在钟逸伦眼里,充满趣味,因为它们可以让自己去反思自己了解世界的视角,“原来有这些想法是我没有想到的,这都会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非学术作品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钟逸伦的最爱,它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功利主义》等经典学术著作一样,都被钟逸伦来回看了许多遍。


当然所看的文章不一定在他的专业领域内,比如人工智能就是他最近关注和阅读的领域。“学习(和专业无关的)新的东西可以保持学习能力。我很幸运有一群跟我一样‘书呆子’的朋友,可以跟我一起辩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也很有趣。”


对于读书笔记,钟逸伦也有自己的心得,虽然他认为一直作记录和笔记是获得最好的读书体验的方式,但他也承认有时候不方便这样做:“所以我最近在找平衡。我现在基本不会写总结的笔记,比如这一段在说什么,那一段在说什么。但如果我内心想反驳某个部分或者这部分带给了我灵感,我可能会写下来。”


牛津的求学经历和自发的求知过程激发了钟逸伦对“知识”的反思。对于知识和思考,他认为有好的思想能力已经是一个成果——人们多注重运用逻辑和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就是一种进步,这个成果可能一时无法可视化,但一直往这个方向前进,人会变得越来越文明,冲突会慢慢变少。对于个体来说“发展自己的思想能力,也会有意外的帮助。它会给你做人的东西,给你一个基础。”


钟逸伦对“知识”的反思也从未停止,这包括很多方面:“知识很重要,但人的知识来自于哪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那我们要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要找到逻辑的证明。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伪科学?”钟逸伦一口气提出了这些问题——他在知识面前所展现出的谦逊态度与质疑精神完美共存,铺筑着他永无止境的求索之路。



3

“我的世界没有边界”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我走的每一步都有人想阻止我、说我不行。”当钟逸伦被问到“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他这样回答。


刚到中国,有人说他这是在浪费曾受过的教育,有人说他这样的选择没有未来,也有人直接对中国冷嘲热讽。而当他为了继续投行的工作准备回到英国并计划开始中英两地奔忙的生活时,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兼顾的事情,也有国人因为钟逸伦选择离开而生出恶语。


“怎么克服这种挑战呢?首先要有自信,因为总有人说不行,但不试一试就不知道究竟怎样。”于是钟逸伦开始了属于他自己的尝试:在中英两地间不停往返、在不同的工作间无缝切换。


疫情前,他每个月1-3次飞回中国,周一落地后马上开始上班。与此同时,在伦敦进行专辑《NIGHTS》的录制:凌晨12点下班,去录音室工作到凌晨四点,睡两个小时再去银行上班。连续两周后,钟逸伦将这张专辑录制完毕。这是他的第一张专辑。

就音乐创作来说,外界与其内心间的拉扯也无休止。对我来说,别人控制我写歌的过程,会带走很多做音乐的意义。但我现在清晰很多,因为总有很多人有很多想法,我没有办法让所有人开心,所以我就继续做我觉得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对于歌手钟逸伦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音乐?“有价值的音乐就是让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些如果没有这个音乐,人们就没法感知到的情绪。钟逸伦对自己的这句话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方面是别人做的音乐为倾听者带来的感受和意义。对于钟逸伦来说,周杰伦的音乐就可以让他感觉到和学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那是)如果没有这个音乐就没法感觉到和学到的内容”,钟逸伦这样说。


另一方面,就自己作为音乐创作者来说,钟逸伦谈到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初心的坚持。钟逸伦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写歌和唱歌释放困在心里的情绪,那就是有价值的;如果别人听了也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那也很好。最近三年有人想让自己做市场想要的音乐,钟逸伦认为这样减少了做音乐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只为了让大众喜欢我的音乐而去写歌,那这会违背我喜欢音乐的初心。我这样不去迎合市场的态度可能导致我永远没有办法做那种所谓的‘非常成功的音乐人’。”紧接着,他补充道:“但这也没有关系。别人喜欢我的歌那很好,我能自己偷偷写歌唱歌已经很开心了。”



钟逸伦进行专辑录制


保持对自己和世界的反思,带着勇气和毅力上路——这样的内核似乎可以在钟逸伦的各个方面找到投射,包括他的爱好:地图和旅行。当被问到为什么钟情于地图时,他思索了很久之后回答说:“我们的世界像一副很大的画,通过日常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部分,比如去北京可以看到故宫,坐飞机可以看到沙漠。但地图可以让我们看到全部,这也是人类很大的追求。地图可以把我们很多碎片的知识,整理在一张纸上;并且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政治和地区的发展。所以我喜欢地图可能是因为每张地图都有故事,有很多知识在里面。”


钟逸伦滑雪


旅行是新鲜的经验,也是学习的经验。钟逸伦最喜欢的旅行方式是和当地的朋友一起,这样能获得更真实的经验。他去巴基斯坦期间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钟逸伦认为自己借此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和习俗,得以了解和经历了更真实的巴基斯坦。不仅如此,钟逸伦认为旅行还可以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所在的地方,就像去过巴基斯坦之后,他改变了对自己住过的、熟悉的地方的一些看法。


钟逸伦在巴基斯坦参加朋友的婚礼


牛津毕业、投行工作、入读清华、游历多国、新生歌手、初露综艺,这是钟逸伦广为人知的多面人生——但这只是其中一面;负评相随、直面质疑、潜心反思、步履不停,这是钟逸伦少有人知的另一面人生。


面对经历如此丰富、想法如此多样的钟逸伦,我想知道他如何评价自己。于是我发问:“和同辈人相比,你会怎么评价自己?”钟逸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去跟同辈人比本身就是错的,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感来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跟别人比。我们人有个问题,就是我们总在不停地和他人比较,因为我们的本质可能逃不开自私和攀比,但我们应该尽量克服这些小想法。”


接着我追问:“我很同意你的观点。那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自己有自己的挑战,到现在为止,我会尽量没有后悔,因为后悔没有用,犯了错就要反思。遇到挑战和没有做好的事情,都要反思。我也有缺点,这会导致一些问题。但我对自己还挺满意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挺开心的。我有很好的家人和朋友、很好的经历。所以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没有那么重要。”钟逸伦这样回答道。




  结语  

钟逸伦反复强调希望用音乐表达和释放情绪,带给人力量和快乐。以下是一些钟逸伦的歌曲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收到的留言:


每次让我从悲伤中走出来的都是伦儿所给我的某种信念。愿我们都能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谢谢伦儿!——《Survive the Night》评论区


伦儿无论你在哪里你都一定会实现你的梦想!——《Running Away》评论区


高三真的很累。喜欢Dylan已经快五年了,期间我不断地成长,也见证着伦儿的成长。他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是我憧憬的对象。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Running Away》评论区


伦儿说有点恐慌,自己没做什么就收到那么多人的爱,可是伦儿,你告诉了我们梦想是什么样,生活是什么样,善良是什么样,有思想是什么样,平静是什么样,不被生活玷染是什么样,一个人也可以坚强快乐,逐梦也可以带给生活一个新世界。——《变了样》评论区


我会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我真的可以!像你一样优秀的人啊!我还年轻,还有好多梦没去做,好多理想没有实现。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像你一样,去做自己爱的一切。——《中国化》评论区


在谈到自己所面对的挑战时,钟逸伦这样说:“我很幸运有人支持我,我的很多动力和力量是来自于这部分人,就算是少数。”


他带给别人和世界的正面影响似乎比他认为的还要多,或许可以说,多很多。






往期活动





CYOT年终盛会 | 2020你的关键词是什么&双旦礼物交换活动


CYOT荐读 | 没钱没背景的大学生,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CYOT专访 | 每青:从空姐到律师,一个女人兴风作浪的多面人生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YO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