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20年的第一代大学生对话:鸿鹄计划师生专访
如果你有一个目标,
你会如何实践?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
你会怎么把握?
70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本科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在媒体工作十余年,专注于调查报道,历经记者、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岗位,采访足迹遍布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离开媒体后,在某上市公司负责品牌公关。近年来在做自己的品牌传播小公司。
爱户外,爱运动,尤爱摩托。曾摩托跑完红军长征全程,并在报纸开设“一个人的长征”专栏。两次摩托、两次自驾进藏。曾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做过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1998年生,硕士在读,第一代大学生。
本科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中国计量大学。是平平无奇,没有光环的双非学生,也是屡败屡战的打不倒“小强”;是性格爽朗的北方姑娘,也是时常自卑,茫然无措的emo女孩;爱读书,爱生活,爱旅行。渴望改变,拥抱成长。
对赵芳而言,CYOT鸿鹄计划,是一个与世界交流对话的机会。透过这个计划,她收获了精心筹备的课程、一群伙伴和可以指点迷津的导师。加入鸿鹄计划、成为志愿者,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积沙成塔。从迷茫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参加青蓝杯获得一等奖……在回首之时,才发现原来已经走了这么远。
对刘向晖而言,成为鸿鹄计划的导师是因缘际会,但与有缘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却是他一贯的想法。同为第一代大学生,他清楚自己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踩了多少坑,正因如此,他希望给予和他相似的学子一些帮助,在他们面对未来的迷茫时可以不孤独。
第二届鸿鹄计划开学典礼上,赵芳对导师的第一印象是真诚。第一次联系时,刘老师告诉赵芳“有问题随时可以找我”。当赵芳在微信上向他提问时,刘老师立马回复,还和她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话沟通。“导师给我迅速的反馈,并且鼓励我提出问题,这令我倍受鼓舞。他不是以一个长者身份和我交流,更多的是像一位兄长,和我平等地沟通,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大半年内进行了数十次的交流,通话时长达300+分钟,让这对师生逐渐形成了默契与信任,彼此之间更加开放、包容。交流时不乏涉及一些宏观的问题,例如未来的职涯方向——就业还是读博?也有一些更为具体谈话,比如选择实习。在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中,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亮点,也找到了身为第一代大学生的共性。
我们有幸邀请到这对师生组合,与我们聊聊他们对CYOT、鸿鹄计划,和第一代大学生的看法。
Q1:鸿鹄计划的成员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你们觉得第一代大学生身上有什么相似的品质吗?你怎么看待这类品质呢?
赵芳:
首先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从乡村走到城市,加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或者一个比过去更大的环境,他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次,我觉得大家也有着很旺盛的生命力。面对各种问题,没有太多人可以给予他们建议,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命力,可能在某些节点退却。还有就是,对家庭的牵挂或者说是一种共情吧。虽然离开了家乡,对自己走出来的地方还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背景和父母的养老会困扰这一代人──因为他们需要考虑众多现实因素,所以他们的牵挂才更深。
对我来说,不能失去对未来目标的奋斗和渴望,也不能忘本,要在成长过程中坚守下去。需要和外界多接触和沟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机会。也不要做过多的比较,比较产生的落差感在面临困难时特别打击人。现在政府对贫困生给予不错的帮助,所以在经济上可以宽心一点。但从我的成长经历和观察来看,越知名的学府里,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会越少,在这样的落差下,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学历、背景歧视,因此更需要外界给予第一代大学生一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支持。
刘向晖:
第一代大学生大都明白生活之艰难、父母之艰辛、(学习、工作)机会之不易。由于希望能给自己和家人,以及给社会更好的回报,根本没有机会或者资格去躺平。他们身上大都具备“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优秀品质。当然,因为自小成长教育环境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甚至自信心都相对会受限,容易不够自信、有些迷茫。
而那时候的我们和现在的第一代大学生大致上相同,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现在的信息化程度给予现在学生更多接触世界的机会。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是平的,不像70后(9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还是拨号上网,电脑还是386/486/586)所处的时代。如果性格内向,很容易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相比之下,现在的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获取众多信息,能进行以前难以想象的线上、线下交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扩招政策和奖学金等资源,出国留学、选择自己职业的可能性增加了不少。
Q2:作为鸿鹄计划的一员,赵芳觉得鸿鹄计划和导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影响呢?
赵芳:
在参加鸿鹄计划以及和导师的沟通过程中,感觉自己收获蛮多。我加入时所面临的问题,和一些同学应该是同样的,有很多共通的痛点:是该选择考公还是工作?如何平衡学习和实习?如何确定职业规划?怎么处理家庭关系和经济问题?
我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循序渐进的改变:第一,眼界开阔了,因为我们学校地理位置较偏,所以接触其它高校同学的机会较少,鸿鹄计划成为我的窗口。通过它,我看到很多优秀的老师、同学正在付出何种努力,这点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激励我不断学习成长。第二,想法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比较随遇而安的心理到开始规划并执行目标。最后,开始实践,通过CYOT,我开始寻求外界机会、参加实习。
我导师是一个幽默真诚,负责任又有同理心的人。他不会对我说大道理,而是分享他的自身经历,比如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机遇。同时他态度友善,不管什么问题都会给我解答。
在和导师的对话中,我逐渐确立了自己职业方向。其实之前我非常犹豫,因为读博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精力、未来求职等等,但导师十分细致地帮我分析了各种利弊,分享了他当初放弃读博的经历,并且明晰了一些我现在考虑的问题,坚定了我读博的意向。此外,因为我现在也在实习,对于职场上的问题和困难,导师也会分享一些小tips~不管是大的职业规划还是琐碎的实习生活,他都会给予一些小建议,令我受益匪浅。
Q3:老师希望透过担任导师带给学生什么影响呢?觉得赵芳同学是一个怎么样的同学?
刘向晖:
担任导师,我主要是希望开拓同学的思维,提供建议和备选方案。因为我当年也踩过一些坑,有过和他们相似的迷茫,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给他们一些借鉴,让他们有更好的判断,做出更佳的选择。在面临选择时,我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去分析几种不同的解决路径,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同学们都很优秀,有自己的判断力,所以这个过程是在训练大家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第一代大学生有时会缺乏自信,但参与鸿鹄计划的同学们,是有强烈提升自己的目标,所以我希望在沟通中,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和高光时刻,给予一些鼓励。
我觉得赵芳是一个比较善于表达的同学,她乐于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愿意和别人沟通,而且她是一个很聪明、理解反应速度都比较快的孩子。另一个是我觉得她有上进心,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职业还是生活,拥有上进心都是一个很可贵的品质。她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机会,努力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其实这些同学们本身很优秀,我们作为导师是以分享者的身份更清晰地发现他们优秀之处,然后去做一些引导。
Q4:作为鸿鹄计划导师和70年代的第一代大学生,老师有什么想给同学们的建议吗?
刘向晖: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很多层面来说,但不管在哪阶段,一定要有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有明确的方向感,并且要做到自律,寻找实现目标的路径。
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也是重要的。好的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做更多事情。比如,很多20多岁的同学都会面临感情问题,我认为在感情方面,要明确何时该投入何时该止损──要明白在这个阶段,自己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就学生的不同阶段来说,刚入学的话,第一个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标,再进行目标分解,比如大一到大四,每年应该做什么。不管现在的专业喜欢与否都要把成绩考好,因为成绩会是很多机会的硬标准。
第二是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健康是你一辈子的财富,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体育锻炼除了强健体魄外,也可以培养成为你的专长和爱好。
第三,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如果你对工作、生活不再感兴趣,那你会觉得非常痛苦,反之,你会乐此不疲。
第四,多和同学交流,去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管未来就业或创业,人脉基本上都是在读书的时候结下的。不仅仅是同专业的同学,还需要多认识一些不同的系不同专业的同学,适当地扩大交友圈。
招聘阶段则牵扯到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我和同学们也聊到过,有几个可参照的坐标系,因为每个人的特点、兴趣爱好、所学的专业都不同,把这些列出来,尽量去找朝阳的、新兴起的行业。因为有时找对行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在风口上,猪也会飞。
工作中的建议,这我也和赵芳聊过。很简单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主管和前辈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你希望新同事是怎么样的人?只会夸夸其谈,不踏实的人大家肯定是不喜欢的。所以还是要勤快、灵活一点,多思考。在向主管请教问题的时候,不要只说出不足之处,而是再思考下有无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有哪些值得尝试的举措?将解决方法列出来,尽管不一定可行,但是主管会觉得你进行过思考。当然,前提是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
最后就是永保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的基础。进入前沿、新兴的产业,其实你的起跑线和大家的是持平,但在年轻的时候,多思考、多学习,效果会更好。
总之,不论在哪个阶段,目标感、兴趣和好奇心、自律都是你前行中的重要因素。
撰写:Yuhan、雅琪
校正:王爽、赵芳
排版:Yuki
往期精选
赛茜为你揭秘:“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调研报告” 项目组幕后的故事
CYOT 2021年度回顾 | 文末附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