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YOT学员故事 | 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 鸿鹄计划4.0学员叶佳怡

CYOT CYOT
2024-09-05





前言:【鸿鹄计划】是CYOT自2019年起创办的针对“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指其直系亲属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项目。

目前已成功举办和迭代4期,累计赋能400余名鸿鹄学子。CYOT很欣喜地看到鸿鹄学子的成长与转变,希望学员们的故事能给更多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带来帮助和启发。

本期我们走近鸿鹄计划4.0优秀学员叶佳怡,听听她的故事,以及参与鸿鹄计划4.0的感受、付出与收获。




目录


你好,我是佳怡【1.成长故事- 灵魂的渴望,是命运的先知【2.报名鸿鹄计划- 过去是一个幽灵,未来更有分量项目感受【3.导师沟通模块】- 仰望星空【4.系列课程模块】- 脚踏实地【5.社群与活动模块- 携手共进【6.项目总投入】- 但行耕耘

总结与赠言

【7.总结- 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8.导师赠言】






你好,我是佳怡



你好,我是鸿鹄计划4.0学员叶佳怡,目前就读于浙江大学法学院(研一),很荣幸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分享我在鸿鹄计划中成长的故事。


1. 成长故事


 -  灵魂的渴望,是命运的先知 


一路长大,辛苦与幸运交织,凡欲求的,都要靠双手辛劳寻求,而坚定寻找的,往往得到眷顾。从农村到城市,彼时的父母与现在的我年龄相仿,靠着勤劳奋斗一点点扎根。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父母打拼不易,我知道自己的内心有孩童的任性与幼稚,但这些念头往往在看到父母辛劳的背影后消失,不舍与心疼常常占据着幼时我对父母的感情,我总希望自己能懂事些,让父母轻松些。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还记得非常喜欢一套获国际大奖的小说系列书籍,还有各色人物传记。幼时我觉得能看完书架上的一排书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周末经常在图书馆看书,一待便是一整天。“世界何窄,方册何宽。”阅读使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模糊地向往更大的世界。我意识到,在当下所能做的所有事情中,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好,可能也是唯一的途径。


12岁那一年,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按照政策我将会被分配到家附近一所办学质量一般的初中,我不甘心如此,于是,通过看报纸、浏览网站等形式,我发现市区有一所民办初中提供了自主报名、摇号入学的机会。记得偷偷把父母的身份证、户口本拿出来,报名了这所初中,命运就这样使我以5:1的比例摇号成功,无论何时回忆起这段经历,我都坚信,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命运齿轮,就此转动。


这所民办初中学费高昂,对父母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记得父母问我:“真的想要去这所学校吗?”彼时我看向父母,坚定地说:“真的很想。”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缴费的最后一天,坐在爸爸摩托车后座,我来到了这所发着光的学校。从小到大,父母总是如此,无条件信任我,默默支持着我。如今回望,我走过的路和很多小学同学已截然不同。人生的机遇便是毫厘之差,如同分水岭,分水岭就是这样一种山:仅仅五厘米,一边落入湖泊,一边落入大海。


初中美丽校园


上初中后,我发现身边同学的家长大多是商人、公务员和医生。初入学校,心中有诸多自卑,尤其是物质条件上。虽然父母时常和我强调不要去攀比,但青春期认知水平有限、自尊心强,很难忽视掉那些外在的差距。幸运的是,我遇到了特别好的班主任。


老师信任我,让我担任班委、语文课代表。成绩进步时老师由衷为我开心,在我失意时耐心开导我、鼓励我。老师的支持与一个个正反馈,使我愈发自信。我逐渐对外在物质祛魅,知晓真诚、善良的心远比物质更加珍贵。无比感恩老师的呵护 — 这样的信任与支持,直到现在还治愈着我。


初高中阶段,父母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不懂,要自己做好打算”。在诸多选择前,我知晓自己没有多少试错机会,有时候一旦错过,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的中考、高考经历在老师们口中是“杀出重围的黑马”,但只有自己知道,二月寒风中永远背不下来的列宁格勒战役,为了省出背书时间一年没怎么去食堂吃饭的高三,考试分数垫底而痛哭流涕的夜晚……


彼时,真的是求生欲支撑着我一路向前,那股不甘心的劲头支撑着我走过好多个倒数日。多数人破釜沉舟,结局常常是意志随舟坠落,我能共情人在困难面前的不同选择,也认为成功的人应当感恩际遇,谦卑接受命运的起落。


高考冲刺阶段在课桌上贴过的纸条


我的大学在离家1400公里外的天津。在大学里,我对国家之幅员辽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所在的专业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学,在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多的现实情况。


有同学从大山里出来,可能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有同学亲人患病,需要贫困生补助生活;有同学回家的火车要坐三十几个小时,回家路漫漫。我曾以为自己是一个不那么幸运的人,但走出去后,我意识到出生在沿海省份本身也已经是一种幸运。


本科四年,我始终在思考“教育公平”这一命题,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我曾做过全职家教,看到家长以近乎病态的方式拔苗助长,一切以成绩为中心。我曾前往甘肃支教,看到名为“盼弟”“招弟”的女孩,深刻感受到教育条件与文化背景二者之间复杂动态的关联。


我曾为福利院的孩子线上公益支教,感慨在福利院这一特殊场域下,不同养育模式中孤儿孩子成长的酸甜苦辣。我曾和美本美高的朋友共事公益,感慨这些从小接受博雅教育长大的朋友是如此舒展,如此自信绽放……


在甘肃天水支教,给学生上英语课


一个人能够成长成什么样,当然与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22岁的我经过一系列探索,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人能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受到很多非人为可控因素的影响。当我在四年探索后发现是这样一个相对无解的答案时,我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未来想做的事产生了巨大的迷茫,而鸿鹄计划就是在这个时候“闯入”了我的生命中。


2. 报名鸿鹄计划


 -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未来更有分量


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法律硕士(非法学)这个专业。法学是竞争的红海,需要拉平信息差、提前规划与实践积累。当时我对专业发展了解有限,也没有任何相关领域的长辈、老师提供指导。看到鸿鹄计划的招募,我发现鸿鹄计划有非常多出色的律师导师,有机会能够与这些导师1v1交流,简直是再珍贵不过的机会。


随后我迅速浏览了CYOT公众号的多数内容,项目报名要求材料包括个人陈述、家庭情况说明、个人简历等。结合过往的公益项目经历感受,我能感觉到鸿鹄计划是正规严谨的、有自身公益追求的项目。因此,我满怀期待地填写了报名材料,几周后参加面试,不久便收到了项目录取通知。改变命运的常常就是一些瞬间,当我点击发送申请按钮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了。






项目感受



3. 导师沟通模块


 参与感悟 - 仰望星空


我参加项目的初心是希望尽可能与优秀的导师们进行沟通,因此我将着重针对该部分进行分享。鸿鹄计划的导师制度为多导师制:在一阶段,学员与1位导师建立3个月的联系,每个月沟通一次,为必选项目;二阶段4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可选1-4位心仪导师各沟通1次,通过和更多导师的交流来参考不同方向、多种视角的导师们的经验感悟和反馈,实现信息交叉验证,提升整体沟通效果。


在导师和学员沟通匹配前,项目组会先给同学们发送一份内容极其详细的问卷,从而明确同学们的沟通需求。项目组会根据学员与老师们的回答,将需求期望相近的学员与老师匹配到一起,意图实现沟通相对更优解。填写问卷本身就是一次思想锻炼,有一道题目让我思考很多:在一定情况下,你是更倾向于希望老师提供“有效反馈”,还是更希望获得“情绪价值”。


在解释问卷设计目的时,苏洋老师向我们反馈到,“情绪价值”和“有效反馈”其实是不矛盾的,题目设计是做了适当的假设和冲突模拟。适当的顾及他人感受本身就是实现“有效”反馈的重点因素之一,但“情绪价值”这个词到底如何界定,在现阶段常被混淆、异化和滥用了。而从同学们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导师沟通场景来看,相比大家所理解的“情绪价值”,其实“有效反馈”是更为重要的,也是十分稀缺的。


“有效反馈”离“实事求是”更近,离“真相”更近,但有时候不一定好听。适合自己的建议和恰当鼓励,而非冠冕堂皇的敷衍和不切实际的宣传鼓动,其实这才是不少同学真正想收获的沟通内容。而我们是不是一个有上进心、能克服困难、虚心请教、有坚韧潜质的同学,有经验的导师很快就能感受到。


在填写完问卷后,我收到了导师库中导师们的具体信息,以及导师需求问卷可以公开的部分回答,比如导师对学员的期望等。我选择的方向是法律方向,所以导师们都来自法律领域,每一位的履历都非常出色。最终我基于导师的专业领域、对学员偏好等信息综合考虑,提交了导师志愿表。


《4.0学员手册》目录及(一阶段)导师学员沟通时间轴




一阶段与廖学勇老师

我的一阶段导师是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前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学勇老师。我与廖老师总共沟通了五次,每一次沟通,廖老师都非常有耐心。五次沟通共形成了上万字的沟通记录表,但有一些更为深入的感受是文字没有办法记录下来的,比如在谈话中捕捉到的精气神与对问题的整体思考。归纳下来,廖老师教会我的最重要的几个提醒是:


第一,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富有成长性的人。主动的人总能抓住不同机会,以开放性思维思考生活中的诸多可能;


第二,以律师职业为导向的话,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思维逻辑、沟通能力、专业扎实度、英语能力等,核心是人的成长性,具备成长思维的人可以锻炼出不同能力象限;


第三,热爱。记得在问到老师优秀的商事律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时,老师以非常完整的思维导图全面呈现了自己的理解,非常震撼。我想老师一定是在实务中不断地深化思考,才能对问题形成如此全面的见解。每每问到老师同律师职业及执业领域相关的问题时,老师总能分享出一些直指本质的讲解,令我受益匪浅;


最后,也是最感染我的,是老师的乐观与积极。刚开始实习时,我总是很容易因为他人的一些言论与评价,就轻易给手上在做的事情、给领导贴上标签。一旦贴了标签,就很难从中学习。廖老师告诉说“人如果自己的内心不坚定,那就很容易会动摇。在职场上,一旦轻易下结论了,那么之后无论到哪里可能都会轻易下这个结论。”一些不恰当的标签会使自己简化、逃避思考,甚至轻易盖过自己的不用心、不认真,对自己的成长而言毫无益处。


老师的话提醒我,要坚定自己想要的收获,在职场上要尤其保持内心的审慎冷静。当前法律求职的形势不如往些年那么乐观,同学朋友之间谈到类似话题,很容易经由形势的不明朗而直接推导到对未来前景的迷茫,此时老师告诫我:“客观趋势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和能够做的事情。无论外部环境多么恶劣,都会有人脱颖而出,在随趋势而下降的多数人中,我们要想办法成为站起来的那个人。”


老师的话告诫我,我们需要拆解那些可能使自己陷入行动瘫痪的信息,去思考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人的主观能动性总能创造出一些更优解。廖老师耐心陪伴我走过了暑期的律所实习,以及开学阶段的学习不适应和困惑。虽然我走上法学的道路很晚,但因为有老师的指导,我得以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思考全局化的路径,知道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不重要的,了解到在职场初期哪些成长是有价值的,哪些不必要的纠结是可以尽快走出来的。


我的成长阵痛期被快速缩短,在“非法本”标签如同紧箍咒使不少同学行动受限时,老师早早帮我解下了“咒语”,使我明确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人可以靠着审慎思考与踏实行动,摆脱掉所谓的规律与定理。无比感恩专业、耐心、善良的廖老师。


 与廖学勇老师的沟通记录表整理




二阶段与4位导师

在二阶段我选择的导师也都是法律方向。我们最好能在与导师沟通前,填写希望与老师沟通的问题、自己的近况背景或需要的帮助等,这样既能帮助自己整理思路,也有助于新导师提前了解我们的困惑,更好地思考准备来帮助到我们,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导师沟通完毕后,我们需要填写沟通反馈表,对整个沟通过程进行适当整理,蒸馏出更加精华的部分。在二阶段我选择与四位老师各沟通1次,每次1-2小时左右,在此节选一些老师们的话语:


吴一凡老师(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公司部律师):长期实习未能最终转正的真实原因往往是未能满足合伙人的期待。在律所,如果合伙人确实有意愿,实习生通常能够留下。此外,了解与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仅仅听过的知识并不属于自己。


唐梦老师(上海市光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法律是一门基于经验的学科,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社会规则的总结。学习法律时,应尝试深入思考一个结论为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并理解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行动应先于顾虑。


杨清老师(杭州市滨江区法视界矛盾调解中心主任,杭州市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感性与理性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理性帮助我们分析和判断情况,而感性则是我们对世界的另一种直观感知方式。此外,定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有助于获得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全面的视角。


赵颖洁老师(上海市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决策过程中,应首先明确自己的底线,然后评估每种选择的上限。理想的选择是那些底线较高、上限极高的工作,而那些底线和上限都较低的工作则慎重考虑。此外,强者不抱怨环境,而是积极地创造和改善环境。


在同老师们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向老师们询问同一个问题,每一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渐渐,我发现我们的沟通不是去寻找一个所谓的“权威”给自己一个最好的答复,指明一条最棒的道路,而是要意识到人生不容易存在所谓的任何时刻的最优解,收集信息是帮助我们理性决策,这不妨碍我们保持开放性心态。


在鸿鹄计划,如果有心,会有很多与优秀导师们沟通交流的机会,比如项目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苏老师沟通困惑;比如在线下见面会中,也会有机会带着问题去询问相应的老师。鸿鹄计划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座座富矿,等待着大家去主动挖掘。



4. 系列课程模块


 学习感受  -  脚踏实地


与导师沟通本是我参与项目的初心,而在参与项目后我才发现,鸿鹄计划的授课同样精彩,远远超出预期。课程包含实用技能、生涯与求职、认知提升三大主题,有3个必选课程与多个可选课程。我参与了其中7门课程,必选课程包括《邮件与写作》《生涯(职业、学习与人生)》《高效阅读与终身学习》,可选课程参与了《PPT与演示》《Word与写作》《Office与图文》《简历入门》,每一门课程都从底层能力方面对我进行了重塑。


 鸿鹄计划4.0系列课程目录




《邮件与写作》课

我们的第一门必选课程是邮件与写作,记得刚收到课程材料时,面对将近300页PPT阅读材料与十分细致的作业,大家深受震撼。授课内容包罗万象,大到对工作习惯的思考,小到邮件正文字号,真正涵盖了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对比市面上其他邮件写作类教学,苏洋老师真切地从发送者、接收者角度出发,一点点地拆解邮件写作。虽然邮件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常见工具,但是其中的技巧对其他传播形式同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在课程材料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某种意义上,工作期间你收到和发出的邮件,就是你的付出和收获,痛苦和喜悦,它们见证了你的职业生涯。认真撰写回复每一封邮件,就是你在用心书写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仔细阅读鸿鹄计划的每一封邮件,同样能感受到老师和项目的用心与细致。邮件写作课程使我一开始就感受到,作为学生,用心地对待每一门课程,既对老师们负责,更是对自己、对未来负责。


 《邮件与写作》课程极为详备的材料




《生涯(职业、学习与人生)》课

另一门必修课程是生涯课,这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苏老师把课程分成了好几个主题,让我们对“生涯”这个宏观、抽象的词语有了更为具体和明晰的感知。老师指出,这类课的核心在于信息、认知与行动,三者缺一不可。相比于常见的通过测评、职业规划理论等方式探究个人职业规划,苏老师贴切地使用“把求职当做考试”这一类比,用我们学生容易理解和熟悉的方式来拆解规划与求职的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生涯课》目录节选 - 学生与实操向


 《生涯课》目录节选 - 整体与理论向


苏老师还特意邀请了陈思炜老师为我们做生涯分享。陈老师有非常系统的生涯规划与实操方法论,出版了多本书籍,广受好评。陈老师不仅做了详尽分享,还将自己的生涯系列课免费赠送给我们。仅仅是目录和内容的覆盖完整度就让我大受震撼,观看完后我更是受益匪浅。


在视频中,陈老师细致讲解了职业发展底层逻辑、职场发展建议、职场社交等知识,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陈老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木桶理论做出了全新解读。最常听到的木桶理论强调补齐短板,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问题,但从求职视角来看,木桶原理的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其实是一组动态平衡组合理论,因个人职业定位和规划的不同而不同,并随人们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陈老师告诫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正确但实则阻碍我们思考的理论,需要辩证看待,审慎分析。在在直播分享中,针当提前收集到的几十位同学的提问时,陈老师针对每个问题都做了PPT并认真答复,这让我强烈感受到他的专业、真诚与热心。


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使我意识到,作为学生我们常常把重心放到了日常的学习任务中,但是忘记了其实对于绝大多数非博士学术导向的同学来说,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才是求学生涯的核心,我们理应花费大量时间做针对性准备。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需要我们提前规划、适当探索与积累经验,我们应当在更高的站位上,大胆畅想,细心求证,踏实行动。




《高效阅读与终身学习》课

最后一门必选课是《高效阅读与终身学习》。阅读是我从小坚持到大的习惯,但我很少思考如何对阅读方法、阅读习惯进行革新。在课程中的阅读技巧部分,苏老师主要分享了阳志平老师《聪明的阅读者》一书,介绍了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文本细读等阅读技巧,打破了从小养成的逐字逐句阅读的传统习惯,引入了新的阅读方式。


 《阅读课》目录节选 - 书籍《聪明的阅读者》


想读透某一个主题,可采取主题阅读;读单本书时,可使用抽样阅读、结构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可以使用其中一种,或是组合使用,视阅读目标而定。每种阅读方法都遵循大脑的工作规律,主题阅读利用大脑爱对比的特点,抽样阅读则利用大脑爱脑补的特点。于我而言帮助最大的是卡片笔记法,以往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写读书报告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书中的灵光时刻在当下错过之后就很难再回忆起来。卡片笔记法使我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及时积累、及时输出,将新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


感谢项目组邀请我测试阅读课程,还记得使用卡片阅读法阅读一本书后,结合做的卡片,我在两个小时内就输出了一篇有阅读价值的读书报告,卓有成效。阅读课所教授的阅读方法,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一直陪伴着我,激励着我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


关于学生阶段的阅读主题内容建议,苏老师表示可能没有什么比理性思考更重要的事情,其中的核心是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即“审辩式思维”或称“批判性思维”)和认知德性。


 《阅读课》目录节选 – 逻辑与理性可选阅读书籍推荐


苏老师邀请到了李万中老师分享理性思考的相关知识。李老师在理性思考领域深耕多年,出版了多本批判性思维相关书籍,包括《逻辑学的语言》《思想实验》《逻辑女孩》《思维的利剑》。其中《思想实验》老师的签名版,项目组作为鸿鹄4.0毕业学员奖励赠送给我们。李老师通过“三句话总结理性思考”“三句话总结贝叶斯思维”等文章和主题,向我们深入浅出的分享了批判性思维技能、意愿和贝叶斯模型等对日常理性决策非常有帮助的实用方法。


讲座最后,李老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对诸多常见和奇妙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与视角,足见老师阅读面之广、思考之深入。李老师的理性思考能力,对同学们的热情与善意,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认知德性 — 过度与不足都不是美德是恶习,中间才是德性。虽然我们不容易做到,但要努力争取往中间的德性靠拢。此外,如果是错误的对象、时机、动机和方式,那也将与美德失之交臂。十分期待老师后续的《思想实验》主题分享。


 李万中老师分享 - 认知德性与美德



5. 社群与活动模块


 参与感受  - 携手共进




班级社群

鸿鹄计划是有着团结氛围的集体,进入项目后同学们被分成五个班,由两位志愿者专门与同学们对接,班级会有破冰等各项活动,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此外,有围绕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地区、意向职业等建立的可选社群,我加入了法律、阅读、求职、泛管理等多个社群,同学们会在群里讨论相关的信息,交流喜欢的播客、电影、书籍等内容。


我在鸿鹄计划中结交到了很多朋友,禧雨、子宜、雅芝、魏振、睿思……我从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学到了很多。独行快、众行远,在这么一个需要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前行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变成一座孤岛,鸿鹄的伙伴们让我感受到了梦想的珍贵和友谊的力量,也使我更加坚定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I ACT训练营

在系列活动中,我们也有机会认识更多优秀上进的老师和小伙伴们。在可选择参与的I ACT训练营中,我们学习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两天时间内小组共同出具方案并进行展示,此次训练营中,我所在小组的成员除法学专业之外,还有乡村发展、食品等专业的小伙伴。


我们的展示主题源自同学在实务中亲自参与过的项目,大家加入了各专业的全新视角。任务式学习使我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结。通过I ACT训练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鸿鹄计划项目意在鼓励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一些拓展,树立起结合实际为社会进步做出有价值贡献的目标。




线下见面会

上海线下见面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见面会中我见到了很多小伙伴,我们一起聊彼此的困惑,分享在项目中的收获,形成诸多共鸣。见面会现场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我们分组讨论,针对生涯规划、职业选择等话题展开分享。现场时,我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真诚 - 老师们坦率地与我们分享自己职业小白期的困惑,在一些职业选择的节点是如何思考的。


彼时我意识到,很多在我们看来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前辈,也都会经历迷茫、困惑,也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够走到如今的位置。此外,老师们还和我们分享了对当下职场的洞察,告诫我们需要保持主动性、成长性,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老师们的话语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上海线下见面会合影



6. 项目总投入


- 但行耕耘


项目尾声时,我特别荣幸能够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发言。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项目中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学生,只是遵守“承诺”,把学生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好。必选内容用心完成,可选内容结合个人偏好与时间适当选择参与。


 飞书个人结项群 - 结项情况统计表及链接


复盘在鸿鹄计划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1)导师沟通部分,结合沟通前准备、正式沟通和沟通后记录环节,共与5位导师沟通,平均每月投入约3小时;2)系列课程部分,完成3门必选课+4门可选课,平均每月投入约4小时;3)社群与活动部分,参与了1天的线上训练营、半天的线下见面会、一些班级互动和社群活动,平均下来每月投入约4小时。我的情况和苏老师在《4.0学员手册》中预估的模拟学员B或C有些类似。


 《4.0学员手册》 - 项目投入模拟


我个人认为,每个月投入约10个小时时间,获得了非常超出自己预期的收获,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极高,为未来职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后来才了解到,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与2-3位导师沟通、完成2个必选课程,可能平均到每月投入大概5小时左右,也能顺利毕业并获得收获。但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想贪心地与更多老师交流探讨,完成更多兴趣课程。


平时抽象的事物给人带来的动力是有限的和模糊的,在与各位优秀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动力变得具象和立体了。我总能在老师们身上看到榜样的力量。青春岁月,能够将时间投入于这些可贵的成长中,属实幸运。


对于想要未来参与鸿鹄计划的小伙伴们,我想说,这是学生时代难能可贵的机会,也是极为珍贵的“授人以渔”式公益项目,其对参与者的改变是可以从底层生发的。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学习、愿意求真,你将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体会何为更高维的思考,探索到更好人生的可能性。






总结与赠语



7. 总结与致谢


  -  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


鸿鹄计划中设置的多模块内容,为我们搭建起了不同的成长象限:课程使我们在知识、技能、思维、习惯等诸多层面不断输入,实现自我革新与迅速成长;社群使我们产生集体归属感,收获一批能够共同交流进步的小伙伴;导师沟通与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拓展自身视野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思想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行动发生变化,更是需要恒久坚持。在某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不那么浮躁,行动更为脚踏实地。确实很难归因究竟是哪些时刻改变了我的思想,塑造了我的行动,相信正是一点一滴,汇聚成了巨大能量。总结我在鸿鹄计划学习到的核心,包括以下几点:


在认知层面,我开始努力成为一个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人,用战略的视角去规划人生。我越发相信坚持,相信努力,但同样认为努力之前,需要有审慎的思考,小心的求证,确认可行后大胆前行,保持坚韧。


在方法论层面,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深入的交流学习,我得以积累下一整套可实操的方法论,知道问题来临时如何去应对它,哪怕未来遇到了一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也相信自己能够持续扩展方法论,在“屠龙之路”上不断修炼“宝刀”。


最后是信心层面,人们总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相信所以才会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在鸿鹄计划中,我愈发坚定要成为一个真正真善美的人,在守护真善美内核的同时,具备更高维度的认知与强大的方法论,能够为世界做出更多贡献。


同时,我也要求自己永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所得到的帮助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在做好本职事务、好好完成各项任务的情况下,理应以一颗感恩的心,通过更为勤奋的行动,将更多善意传递给这个世界。


 4.0学员毕业典礼 - 项目组寄语


最后,于我而言,能够在鸿鹄计划的陪伴下实现从准研究生到研究生的蜕变,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我们不知道生命的风浪会将我们吹向何处,但是可以倚靠个人的努力,去做自己人生的船长。鸿鹄计划始终强调希望我们要做真善美的人,而成为这样的人需要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内心。我也无比希望自己能够一路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有能力去帮助更多人。


“愿赐予我力量,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我是叶佳怡,我们一起眺望



8. 导师赠言


🌱 廖学勇老师

(上海市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有幸担任佳怡的导师并与佳怡做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与其说是我在指导,不如说我们相互从对方身上挖掘闪光点、互补不足,我也受益匪浅。佳怡勤勉、务实、周到细致,最重要的是有着坚韧和昂扬的精神气质,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张力。最后,我想与佳怡分享汪国真的一句诗“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唐梦老师

(上海市光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人生是岁月的旅程,相比于寻找“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旅途中的体验与感悟。且行且珍惜。


🌱 吴一凡老师

(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公司部律师)

佳怡同学在交流过程中的认真和用心令人印象深刻。所有的相遇都是巧合,但真挚的巧合叫善缘。感谢CYOT建立的善缘,期待与佳怡同学的下一次遇见!


🌱 杨清老师

(杭州市滨江区法视界矛盾调解中心主任)

佳怡,我们都应该训练自己发掘价值的能力,训练能够在迷雾看清未来的眼光,无咎无誉是庸才,要拥有和保持在喧嚣中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定力。在创业时选择优质的赛道,找工作时选择优质的企业,交朋友中选择靠谱的人。努力让自己的选择为下一程风雨路取得更好的成绩。人这一生最浪漫的艳遇,是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愿你有勇有谋,乘风破浪。成为、遇见更强大、优秀的自己。


🌱 赵颖洁老师

(上海市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佳怡真诚、热情、勤奋、踏实,祝佳怡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乘风破浪,实现理想!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与您一起前行!


                            



鸿鹄计划5.0 即将开启招募,敬请期待!







导师内容推荐


廖学勇老师:法道律途 - 从法学生到红圈合伙人的修炼之路 | 对话100位有趣有料的律师018陈思炜老师:陈思炜2023年工作小结与心得分享
阳志平老师:如何高效阅读,成为阅读高手?
李万中老师:1)帮助他人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呢?   2)三句话总结贝叶斯思维    3)三句话总结批判性思维

//////////

          撰写: 叶佳怡

          校对:   董增攀、杨馨雨

          排版: 杨馨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YO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