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 | 肖华锋:《美孚石油公司史》译后记

肖华锋 美国史研究 2020-02-17
 

美国史研究

Americanhistory

关注

Copyright © 本文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肖华锋教授授权本公众号推送,特致谢忱!


作者:[美]艾达•塔贝尔 
译者:肖华锋、方芳 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3月


《美孚石油公司史》译后记


说到“调查性新闻”、“深度报道”、“扒粪新闻”或者“黑幕揭发新闻”,我们不能不想到一百一十多年前活跃在美国杂志新闻界的13位记者。是他们通过新闻实践,在世界新闻史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体裁。


1906年4月14日,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美国众议院新大楼奠基典礼的演讲中,如此说道:“在班扬的《天路历程》里,你会想到这样一个手握钉耙的人。他手里抓着钉耙,目不斜视,只朝下看。有人为他的钉耙送了一顶神圣的皇冠,但他既不朝上看,也不在乎他的皇冠,而是继续耙他地上的污秽”。[1]看到这段话,我们自然想起了十多年前温家宝总理在位时满含深情地呼吁全中国人民要“仰望星空”。一位美国总统,一位中国总理,一位是在20世纪初,一位是在21世纪初,时隔100多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却发出了几乎同样的领导人心声!


我们温总理发出这一心声的时代背景,我没有去考证,但作为曾经研究过美国黑幕揭发运动[2]的我,却非常清楚地知道罗斯福总统说此话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一批自诩为“无冕之王”的新闻记者,与作家、改革家、教授、牧师、环境保护主义者,乃至政府官员等一起,拿起手中的笔,针砭时弊,掀起了一股揭露美国社会黑暗的“黑幕揭发运动”,俗称“扒粪运动”。经过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数十年强取豪夺的原始积累,美国社会各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几乎都被“扒粪者”们翻了个底朝天,其中,重点在政治腐败、大财团非法垄断、食品药品安全、非法使用童工等。


不容否认,罗斯福总统是一名开明的国家领导人,他上台伊始就大刀阔斧地推动其进步主义改革,而且“大方地”结交了许多新闻记者朋友,希望他们为他的改革事业鸣锣开道。


但是,当1906年,作家大卫·格莱汉姆.菲利普斯在《世界主义者》杂志上连载其《参议院的背叛》,指名道姓地揭露美国一些资深参议员的腐败行为,其中不乏罗斯福的老朋友时,罗斯福发怒了。他严厉指责这些黑幕揭发者是一些不谙世事、只注意“地上的污秽”而从不仰看“头上的皇冠”的“耙粪者(muckrakers)”。


很明显,在这里,罗斯福是在讥讽那些文人们不看光明只看阴暗的人,但他一不小心杜撰出了“muckraker”这个词,也一不小心发明了我们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muckraking journalism。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调查性报道”的先声。


在当时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没有正式产生而美国社会问题成堆涌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进步知识分子[3]”们愤世嫉俗,有所煽情地揭露社会黑暗,我认为,情有可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也有一批写作态度非常严谨的黑幕揭发记者,是他们为后来的调查性新闻树立了榜样,奠定了严肃新闻的基调。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当属艾达·塔贝尔。所有黑幕揭发者中,对整个社会启蒙作出最有说服力、最仔细、报道量最大而且是最具影响力贡献的是塔贝尔小姐。[4]她是黑幕揭发运动核心共同体13位中唯一的女性。


塔贝尔[5]是宾西法尼亚石油巨头的女儿,受教于阿勒根尼大学,才华横溢,1883年,只有26岁的她就担任《肖托夸人》(19世纪70年代组织起来的成人教育中心——肖托夸组织办的刊物)的副总编,直至1889年。她一直梦想当一名传记作家。考虑到当时美国的传记文学非常“原始”,她于1891年前往巴黎索尔本大学和法兰西学院专修历史并做自由作家。受麦克卢尔[6]的邀请,1894年回国加盟《麦克卢尔氏》,任副总编,至1906年。在《美孚石油公司史》发表前,她已经在《麦克卢尔氏》杂志上连载其《林肯传》,名声大震,“已奠定其最受欢迎的非虚构文学作家的基础, 而《美孚石油公司史》一下子使她位居美国最有名的人之列”。[7]或许因为学历史的缘故,塔贝尔的黑幕揭发作品被认为是同时代黑幕揭发作品中最严肃、最有学术味的。


美孚石油公司是黑幕揭发者们揭露托拉斯问题的重中之重。早在1881年和1894年,亨利·D.劳埃德就先后发表了《一个垄断企业的故事》和《不利于共和国的财富》,集中揭露美孚石油公司“见不得人”的发迹史。在其作品中,劳埃德无意于“中立”。他妙笔生辉,目的明确。他深信,托拉斯公司为所欲为,政府已经成为它们的俘虏。所以,劳埃德的作品带有很多主观态度和煽情色彩。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公众对托拉斯的反抗情绪。[8]而塔贝尔非然。


《美孚石油公司史》的选题是麦克卢尔定的。为满足读者们对托拉斯问题的兴趣,麦克卢尔决定不再刊登那些笼统描写托拉斯和企业问题的文章,而决定以某一行业垄断为案例进行研究,以使读者对企业垄断的过程有一个简明、清晰的认识。[9]最后,他选定美孚石油公司,要求作者“给它写一部‘仔细彻底的’全史,以表明它的历史、影响及发展趋势”。麦克卢尔相信,在这样一部洋洋洒洒而具体的叙述史里,读者对大企业问题所获得的信息会比从关于100个公司的轻描淡写所得到的信息更多。[10]他的真正目的并非揭露而在于通过美孚石油公司的个案研究弘扬托拉斯这一“美国发明的”经济组织。其本意是刊发一系列旨在宣传“最伟大的美国企业成就”的文章。[11]


塔贝尔之所以成为麦克卢尔的首选作者,是因为塔贝尔拥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条件:她是一位历史研究者,工作有耐心,冷静,文笔朴实客观,且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繁里就简的处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有论有据。其次,她拥有描写石油行业发展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父亲是宾西法尼亚石油巨头。她是在“石油钻塔、油罐、石油管道、炼油厂、石油交易”中成长起来的。[12]在其“前言”里,塔贝尔提到了选定美孚石油公司的原因。它们是:1)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组织,是各公司效尤的对象。也是发展最完善的托拉斯。它不仅在短时间里实现了行业垄断,而且其经营范围已扩展到铁路、航运、铜业、钢铁、银行等。它在州政府、联邦政府、新闻出版、大学、宗教等领域都有其势力范围。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托拉斯公司,象征着企业的“效益和组织”;[13]2)有关美孚石油公司史的“可信文件”最丰富。自1870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就一直受到美国国会及各州议会的调查,积累了大量的书面材料,其中有包括洛克菲勒本人在内的公司员工的证词、与其他公司的合同和协议、1872-1900年间公司员工的档案等。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的许多关于该公司情况的研究成果也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二手资料。此外,许多当事人健在,也方便了塔贝尔的采访。[14]塔贝尔在系列文章发表前两年时间里,通过马克·吐温引见,结识了美孚石油公司的高级行政主管亨利·罗杰斯,常常拜见他。同时通过罗杰斯又结识了公司的其他官员。[15]藉此手段,塔贝尔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经过5年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大部头的《美孚石油公司史》于1904年分两卷面世。该书资料非常丰富和翔实,除550多页正文外,还有数百页的“附录”。为尽量“中立”,塔贝尔不轻易表明自己的观点,她总是“非常慎重地反对那些支持美孚石油公司的观点”。[16]


但是,作者追求“客观中立”,并非是说《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只是资料的堆砌,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在消化大量有关美孚石油公司的档案资料后,塔贝尔对美孚石油公司颇为不满。她不反对该公司庞大的规模,她所反对的是它在运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她写道:“人类经验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允许某个人或某一群人在政府或宗教方面独裁,那么他或他们就会滥用权力压迫或欺骗公众”。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努力通过公平施政而追求稳定的政府,为此,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来限制我们的“国王、皇帝和总统”的权力,然而,如今我们却允许一部分人在商业上拥有特权,这一特权正是美孚石油公司遏制其竞争者“最残酷的手段”。[17]在其宏篇巨著里,塔贝尔已暗示两大论点:垄断毁灭了健康的个人主义;且其手段是非法和不道德的。“美孚石油公司史”实际上是一部非法行为史,是这只“大手”如何攫取同行“战利品”、“扼杀其未来发展”的历史。[18]


塔贝尔主张一种健康的竞争机制,她坚持认为,垄断会人为地提高物价。美孚石油公司在实现垄断之后并未提供廉价石油。先行业垄断再实行价格垄断,从而获取更多利润。这是企业合并的主要目的。[19]


塔贝尔在进一步研究后认为,垄断不仅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其后果不止体现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伦理道德上。“我们是一个商业民族,没有可炫耀的工艺美术和文化修养,唯有我们生产的财富是我们感到骄傲的东西”。[20]只要企业成功,任何方式都可以。为发展不择手段成了最高道德准则。洛克菲勒因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在这种伦理道德的支配下,行贿受贿、非法竞争自然有了其存在的舆论基础。然而,塔贝尔对此嗤之以鼻。洛克菲勒的商业信条是“商业马基雅维里主义”,其特征是“威胁、行贿和诈骗等手段兼用的伪善和犬儒主义”。[21]这种价值观对美国伦理道德的塑造危害非浅。尤其是公司职员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有意无意地认为企业是一场战争,道德习俗与其具体运作毫无关系”。[22]这无疑使美国庸俗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塔贝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必须是“政治和道德并进”。关键一点是民众的觉醒。从政治改革来讲,选民必须行使其主权,制定相应法律以使联邦政府有权监督企业的运行。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舆论的支持是关键。公众舆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为的公众舆论在遏制垄断的过程中将起决定作用”。[23]为此,从道德一面来说,《美孚石油公司史》之主要目的是激发人民对托拉斯方法的厌恶。在书的“结语”里,塔贝尔表明其恢复竞争的愿望。她认为,从道德上遏制垄断,没有其他方法,除了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对不公平交易的蔑视。[24]只有恢复公平的竞争,公正的道德伦理才能复苏,才能恢复人的自力更生和商业上的诚实。[25]不公平的交易将会受到蔑视。“财富即真理”的人生信条将会受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不公平手段所获得的成功不值得羡慕”。


依据麦克卢尔的指示,塔贝尔研究美孚石油公司史并非为了“黑幕揭发”。实际上,在其作品中也没有黑幕揭发腔调。[26]塔贝尔并未要求读者采取任何行动。她纯粹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仅仅按历史线索把美孚石油公司的暴发过程交代清楚。然而,其明了而丰富的史料使读者对该公司的历史和洛克菲勒的品性一目了然。他们不仅问道:“一个人除了钱,什么都不管,他是什么样一个人?”洛克菲勒的宗教认罪只会让读者感到气愤。穷人们把他看作一个伪君子。正如此,《美孚石油公司史》在民众当中所引起的轰动、所激发起来的反抗情绪比《不利于共和国的财富》要大得多、快得多。[27]在随后的数年里,有关托拉斯问题的作品源源而来,其中大多数都利用了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史》中的资料[28]。


所以,塔贝尔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表面读起来是一部严谨的历史著作,但实际上是一部黑幕揭发作品,达到了深入揭露美孚石油公司非法垄断的舆论效果。为了阻止托拉斯的非法垄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先后发起了44起针对大企业的诉讼。同时,他还签署了自然资源保护法、公平交易法和食品药品安全法等关系到基本民生的法律。


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动邀请我组织翻译一百一十多年前塔贝尔所写的两卷本《美孚石油公司史》,这无疑是在学术上对我曾经深入研究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感谢我临时组建起来的翻译团队,因本书翻译量比较大,没有他们比较扎实的英语功底和积极接受翻译任务的态度,该书的翻译难以保证质量并最终面世。当然,由于该书成书于20世纪初,其中涉及许多背景知识和石油专业知识等,外加分量不小的公司合同等附录资料,翻译难度非常大,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书中难免会有翻译上的纰漏,敬请读者谅解!但我相信,我们为翻译好这部书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不会白费。对读者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及独具美国特色的托拉斯组织的发展历史等不无裨益。

 

肖华锋

2017年10月19日

 

注释


[1] Theodore Roosevelt, The Man with the Muckrake, cited from The Muckrakers, edited and with notes by Arthur and Lila Weinberg, New York, 1961, P58. 

[2] 有兴趣者可以参看拙著《舆论监督与社会进步: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3]有关“进步知识分子”的所指可以参见拙文“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大众化杂志、进步知识分子与公众舆论”,《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 Peter Lyon, Success Stor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 s. Mcclure,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3,p.210.

[5] 以下关于塔贝尔和美孚石油公司的概述见拙著《舆论监督与社会进步: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158-162页。

[6] 麦克卢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出版商,他因创办廉价的大众化杂志《麦克卢尔氏》并策划系列黑幕揭发新闻而闻名。他因此而被称为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的伟大旗手。

[7]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Crusaders for American Liberalis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05.

[8]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106.

[9] Ida M. Tarbell, 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New York:McClure, Phillips, 1904, p.ix.

[10]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p.102-103.

[11] Arthur and Lila Weinberg, The Muckrakers: the Era in Journalism that moved America to Reform——the most significant magazine articles of 1902-1912,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NC. 1961, p.242.

[12] Arthur and Lila Weinberg, The Muckrakers, p.242.

[13]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104.

[14] Ida M. Tarbell, ibid, pp.ix-xiii.

[15] Arthur and Lila Weinberg, The Muckrakers, pp.242-243.

[16]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47.

[17] Ida M. Tarbell, ibid, Vol. 2, pp.229-230.

[18] Ida M. Tarbell, ibid, Vol. 1, p.37.

[19] Ida M. Tarbell, ibid, Vol. 2, pp.224-225.

[20] Ida M. Tarbell, ibid, Vol. 2, p.284.

[21] David M. Chalmer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deas of the Muckrakers, New York: Citadel Press, 1970, p.49.

[22] Ida M. Tarbell, ibid, Vol. 2, pp.291-292.

[23] David M. Chalmers, ibid,p.49.

[24] Ida M. Tarbell, ibid, Vol. 2, p.292.

[25] David M. Chalmers, ibid, p.51.

[26]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106.

[27]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107.

[28] Louis Filler, The Muckrakers, p.109.


译者简介与分工

First Year


肖华锋: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负责全书审校,具体翻译:序言,第1-6章。统筹整理全书的人名和地名翻译。

方芳: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具体翻译下卷:第9-18章,附录第37-64。

陈莹: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合作翻译:第5-6章。

黄洁: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具体翻译:第7-8章。

王永环: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具体翻译:附录第1-36。 



本期编辑:江西师范大学团队

编    辑:徐欣蕊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