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阅读 | 2019年医疗社会史新书推介

秘书处-上大团队 美国史研究 2020-02-17
 

美国史研究

Americanhistory

关注

Copyright@ 美国史研究公众号“年度阅读”栏目自推出以来,得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成员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受到广泛关注,收获普遍好评。今年这一栏目也将如期与各位读者见面。本期推出上海大学团队的阅读推介——“2019年医疗社会史新书推介”。欢迎各路美国史学者、学子向我们提供阅读信息!如需转载,请注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官方公众号“美国史研究”】


  1  

Pale Rider: The Spanish Flu of 1918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苍白骑士: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如何改变了世界》


推荐人:Ved Baruah,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



Laura Spinney, Pale Rider: The Spanish Flu of 1918 and How i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Hachette Book Group, 2017.



推荐理由



1918-1920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人类历史的上一大灾难,席卷全球。劳拉•斯贝尼(Laura Spinney)梳理了这场全球大恐慌的概况:“西班牙流感影响了大约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3。从1919年3月4日至1920年3月,它使5000万至1亿人丧生”。


在本书的历史叙事中,劳拉·斯贝尼追溯了被人们忽视的西班牙大流感,揭示了西班牙流感病毒如何在全球传播、人类脆弱性的暴露及对人类创造性的考验。这场全球流行病的社会影响不亚于两次世界大战,它彻底打破了或永久改变了全球政治秩序、种族关系和家庭结构,甚至激起了医学、宗教和艺术领域的革新。斯贝尼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西班牙大流感推动了印度的独立、南美洲的种族隔离以及瑞士内战的结束。它也带来了真正的“迷失的一代”。借鉴历史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苍白骑士》一书巧妙地再述了改变人类社会的大灾难。她指出,用“西班牙流感”来界定此次全球流行病并不恰当,著者的研究追溯了大流感的发源地:美国、中国和欧战西线战场。斯贝尼的某些观点传播很广也使许多人不安,“不良的饮食习惯、拥挤的居住环境以及就医困难等使得穷人、移民和少数族裔体质虚弱,更易收到疾病的影响。”尽管《苍白骑士》主要是一部医疗社会史著作,但斯贝尼也深入研究了西班牙大流感的科学层面,他指出了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尽管需求多样,对流感重视不够,仅仅寄希望于研制出特效的疫苗来预防下一次流感的爆发。



2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当呼吸化为空气》


推荐人:Ved Baruah



Paul Kalanithi,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Random House, 2016



推荐理由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本科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学位,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然而,2013年,事业巅峰时期的他被查出患有第四期肺癌,仅仅36岁。《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他以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分撰写的回忆录,也是对医疗和人性的反思。


本书讲述了当卡拉尼什被告知病情时,作为神经外科医生和癌症病人,他被迫思考疾病和生病的过程。他把自己的生病的经历写出来,不仅是从科学角度展示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如何度过,而且思考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在遗作中,卡拉尼什从个人和专业角度对生命和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当呼吸化为空气》是每位医生的必读书,它能够帮助医生理解和跨越横亘在医生和病人之间的鸿沟。卡拉尼什也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医生也是普通人,在疾病面前,医生同样脆弱,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医生也会转变为病人。



  3   

Strange Trips: Science, Culture, and the Regulation of Drugs



《陌生之旅:科学、文化和毒品管理》


推荐人:Ved Baruah



Lucas Richert, Strange Trips: Science, Culture, and the Regulation of Drug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19.



推荐理由



卢卡斯·里克特(Lucas Richert)在《陌生之旅》中很好地描述了毒品从黑市转为医生非法收入的过程,有时,这些毒品又再次转入黑市。里克特研究了消遣性毒品、姑息治疗药物和药品的故事、含义和区别,以及产品创新、消费者保护及医药市场自由选择权间的斗争。以美国和加拿大为研究对象,里克特展示了这对某些产品的认知是如何迅速转变的,他综合了对流行文化、科学、政治和历史的分析,追溯了毒品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陌生轨迹。


美国和加拿大不断演变的大麻法、鸦片类物质危机以及不断上涨的药物成本提高了公众对毒品及其管理的认知。然而,政府、企业和医学界在构建管理毒品使用和滥用的政策框架和输出相关知识的历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书详细研究了我们该如何在政府管理机构、医药和营利性企业、科研人员和医学界等不同利益团体间概念化和管理毒品使用。里克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对毒品的认知如何从危险物质转变为医学突破?反之亦然。以此为落脚点,里克特通过对档案资料、账目和文献记录的分析,揭示出了对毒品认知随时空转变的线索。在本书中,著者就毒品问题在科学知识、文化假设和社会问题等层面进行对话,将消费者的抵触与政府管控编制在一起,不仅可以管窥过去,亦可为未来的毒品管理提供建议。



Feeling the Strain: A Cultural History of Stress in 20th Century Britain



《感受压力:20世纪英国的压力文化史》


推荐人:Peder Clark,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博士、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Strathclyde-Shanghai Early Career Medical Humanities Fellow



Jill Kirby’s, Feeling the Strain: A Cultural History of Stress in 20th Century Britai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9.



推荐理由



吉尔·科比(Jill Kirby)所著的《感受压力:20世纪英国的压力文化史》很好地描述了压力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现实。科比通过研究自助书籍和报纸追溯了压力的历史轨迹,从战后对焦虑的理解到当代与事业有关的恐惧。她为我们提供了有趣而微妙的对比,使我们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扩展了我们对20世纪大英帝国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了解。



  5   

Vaccinating Britain: Mass Vaccination and the Public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英国的疫苗接种史:

二战以来大规模的疫苗接种与公众》


推荐人:Peder Clark



Gareth Millward, Vaccinating Britain: Mass Vaccination and the Public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9.



推荐理由



贾雷思·米尔沃德(Gareth Millward)的《英国的疫苗接种史》是当代传染病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当英国声名狼藉的医生安德鲁·维克菲尔德(Andrew Wakefield)错误的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easles-mumps-rubella)与自闭症联系在一起时,米尔沃德考察了从20世纪50年代的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到2000年的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恐慌。《英国的疫苗接种史》不仅是一部政策史,著者也考察了疫苗接种对公众意味着什么,以及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如何将疫苗的益处向公众宣传。该书为对当代疫苗接种争议感兴趣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历史背景和知识,亦有助于历史学者更好地理解二战后,作为福利国家的英国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6   

 Mescaline: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First Psychedelic



《麦斯卡林:第一迷幻剂的全球史》


推荐人:Peder Clark



Mike Jay, Mescaline: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First Psychedelic,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推荐理由



《麦斯卡林:第一迷幻剂的全球史》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有关精神活性物质(源于安第斯和墨西哥的仙人掌)的历史著作。麦克·杰伊(Mike Jay)考察了麦斯卡林“从新世界传播到旧世界、从几千年的神圣传统到现代西方世界的临床现象的历史过程”。本书关注麦斯卡林在美洲印第安人宗教仪式中的使用,以及杰出的欧洲知识分子:哈维洛克·艾利斯(Havelock Ellis)、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恩斯特·荣格(Ernst Jünger)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尝试。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伦敦的及后来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的精神病医生工作中,麦斯卡林消遣性使用和临床行应用的短暂交织。汉弗里·奥斯蒙德(Humphrey Osmond)和约翰·雷蒙德·斯迈西斯(John Raymond Smythies)注意到麦斯卡林的致幻效果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有相似之处,因此假设麦斯卡林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反主流文化的代表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通过奥斯蒙德的作品接触到麦斯卡林,致幻美学进入西方主流流行文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艾伯特·霍夫曼 (Albert Hofmann)合成的麦角酸(‎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 Lyserg-Säure-Diäthylamid, LSD)是一种更浓的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在受试者中产生更一致的反应,因此麦斯卡林从“实验室和街道上”消失。由于麦斯卡林对毒品史学家同样具有吸引力,本书为美洲印第安人宗教仪式、激进的精神病学家及反文化研究者的入门书籍。



7   

The Sovereign Consumer: A New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消费主权:新自由主义文化史》


推荐人:刘春燕,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生



Niklas Olsen, The Sovereign Consumer: A New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推荐理由



尼克拉斯·奥尔森(Niklas Olsen)在《消费主权:新自由主义文化史》中探究了享有消费权主体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他认为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消费主权密切相关。新自由主义下的自主消费者并非某个个体或者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系列界定市场经济特性的自由消费选择观点的集合。事实上,新自由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构建了自主消费者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想象并使之合理化。因此,奥尔森认为自主消费仍是新自由主义政治范式中重要因素。 


在本书中,奥尔森通过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世界在社会治理中如何构建、传播和使用自主消费者的特征,为读者提供了更好地理解当代新自由主义范式的途径和方法。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个体是独立而具有批判性的自主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得所需要的产品、做出政治选择,自主消费不仅是经济效益的保证因素,也是重要的民主机制。他主张民主是一种选择方法,是以民主的方法对市场进行的再创造,而新自由主义就是新的政治经济消费选择,旨在将政治市场化,自主消费者在西方新自由主义政治范式和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自主消费者作为新自由主义历史的主体来写作,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奥尔森给消费者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西德新自由主义、美国新自由主义和斯堪的纳维亚新自由主义。简言之,本书认为自主消费是推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转变的主要动力,消费选择逐渐取代了传统政治决策中的公共协商和多数表决。


   

  8   

Intimate Communities:

 Wartime Healthcare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



《亲密社会:战时医护与新中国的诞生

(1937-1945年)》


推荐人:刘春燕



Nicole Elizabeth Barnes, Intimate Communities: Wartime Healthcare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a, 1937-194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8.



推荐理由



杜克大学历史系妮可·E. 巴内斯(Nicole E. Barnes)教授从女性视角研究近代中国公共卫生和医学史。在《亲密社会:战时医护与新中国的诞生(1937-1945年)》一书中,妮可关注抗战时期女性志愿医护人员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为医护人员,女性是特殊的,她们付出的是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加强了军人和平民的情感联系和交流。日军侵略带来了大规模的难民潮涌向内地,促使人们进行跨地域和语言的交流;其中,也有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汇聚在西南部地区;此时,国民政府并没有统一的政府医护规划和项目;国外的慈善捐款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外资援助支持科学医学的本土化以及医学专业人员和女性参与医学活动。上述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女性医护人员参与抗战医疗救护,他们不仅救治士兵和平民的身体和生命,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建设。通过医疗救治和看护,她们获得了救治对象的信任,而这种交流和信任超越了阶层、地域和语言,形成了以民族和国家为基础的社群。


妮可通过梳理萧邦齐(Keith Schoppa)、柯博文(Parks Coble)、谢冰莹和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等人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探究新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置于第一位、人与国家的关系第二位)来理解近代中国民族群落的形成。第一章利用性别分析法探究了男性主导的卫生行政部门在运用权力控制和形塑公民行为的失败;第二章运用女性主义和情绪史研究方法探讨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如何改变在民族社群中提供卫生服务的手段和范式,赢得信任,建立和巩固亲密的人际关系。是著中,妮可将亲密(intimacy)作为研究概念,来分析女性在民族社群形成和巩固中的作用。当然,在本书中,性别卫生学的现代性和性别政治也是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9  

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


推荐人:简天天,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Rita Charon, 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推荐理由



现代医学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医疗卫生的官僚化和市场化似乎使得医生很少真正认识患者的困境,也不能与他们共情,病人常常只是被当作具有异常的身体和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客体。仅仅依靠科学医学并不能完全帮患者找回健康、重塑自我,人文关怀也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患者的倾诉、医生的聆听拉近了二者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叙事医学则是医学人文领域的重要学科。


叙事医学由多个学科交叉而来:医学人文、初级医疗卫生、当代叙事学和医患关系研究等。因此作者在解释什么是叙事医学的同时,也使用大量例证来描述如何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叙事医学并开展叙事医学实践,例如:教授医学生细读文本、动手书写、撰写平行病历等。通过叙事医学训练,医护工作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好地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情感。同时,这也加深了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为当今中国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0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推荐人:鹿晓璇 上海大学世界史研究生



[美]兰迪·希尔茨:《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



推荐理由



本书的作者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是记者,也是同性恋者。1975年,他从新闻专业毕业后,作为同性恋难以找到全职工作。1981年,他进入《旧金山纪事报》工作,成为了全职报道艾滋病的首位记者,其作品极具叙事性、将个人故事与政治和社会报道交织在一起而备受赞誉。


希尔茨在《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中》中,广泛的新闻调查为基础、以时间为脉络向读者呈现出了艾滋病故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我们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11.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剑桥美国史》


推荐人:陈长轩,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生



Susan-Mary Gran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推荐理由



在引言中,苏珊-玛丽·格兰特(Susan-Mary Grant)回答了“她研究成果众多的美国史的原因”并阐释了这本书的新意所在。全书的主轴探讨了美国、美国人和自由等概念如何在美国历史的演变中——从普利茅斯岩石的传说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受美国的社会问题、女权、国民的构成关系、战争和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而不断被再定义。


在承认其他历史因素的基础之上,著者以居民的构成关系和女权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然早期清教徒是为了逃避英国国教迫害,追求自由和幸福而来到新大陆,那为何同样的自由和权利不适用于被斥为蛮族的印第安人和被视为商品的女性呢?又如第二章的标题“山巅之城——一个救世主国家的起源”与文中以非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和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突出刻画了美国人追求的自由与现实的奴役之间的矛盾。在奴隶制废除以后,不同群体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美国国内外不公正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仍贯穿美国历史始终。本书以崭新的视角和相对精炼笔调叙述了美国如何在改变与战争之中从蛮荒之地变身为世界强国的历程,能够为广大历史学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



《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


推荐人:成银枚,上海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美]唐纳德·沃斯特:《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侯深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8年。



推荐理由



作者通过讲述水与征服水的历史,展示了水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从环境史的视角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他认为,伴随着水利工程的扩张,自然沦为工具,随之而来的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征服。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最终以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学会联合力量,共同征服沙漠结束。通过对水与人类的关系、水与控制水的历史进行考察,本书的主题得以突显,技术与资本对自然的主宰,与掌握技术与资本的人对其他人的控制相始终。同时,作者通过对美国西部现代治水社会的分析,展现了资本与国家间的合作对自然构成的影响,暗含了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此外,本书对西部治水帝国的阴暗面的揭露,超越了其它西部史,也反映了作者对西部生态问题的忧思。



本期编辑:江西师范大学团队

编    辑:徐欣蕊    责任编辑:杨长云

编    审:张勇安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推文 | 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