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视频正在“吞噬”互联网,“后文字”未来已来?|德外荐读
未来的个人表达,将是一个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进程,因为短视频显然比文字更能够直观地展演自己。
放眼全球,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应用程序正在模糊社交媒体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而导致更多的消费者时间竞争。
今天,互联网的分层消失了;新的结构意味着像Google和Netflix这样的内容所有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其内容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方式。
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长期以来作为网络交流的实际手段,其重要性不断走低。文字陨落而视频兴起,张小龙(或其他任何人,包括我)如果假装知道这个趋势的长期影响,那将是荒谬的。诚实的答案是,我们根本不知道。
未来表达:往下碎和往下“演”
1月19日,2021微信公开课Pro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视频化表达会成为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张小龙说。
我仔细地看了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在朋友圈里写下数点评论:
一位在我此条朋友圈下留言的朋友说:你多虑了,文字还会继续传递下去的。我回答:一个东西是不是还存在,和它是不是主流,完全是两回事。
另一位朋友说:“哎,特别不理解,文字的力量,这么多人体会不到吗。”是的,没错。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文盲率仅为4.89%,但即使在这么大比例的中国人都识字的情况下,阅读文字仍然是一道巨大的门槛,更不必说用文字表达自己了。
张小龙说:“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HTML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他甚至预测,内容形态的下一步是直播。
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个人表达,将是一个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进程,因为短视频显然比文字更能够直观地展演自己;而直播,则连演都不用演了,只需把360°网络摄像头架好,随时随地地把生活中的各种片段搬到网上供一众看客围观就好了。
文字:在变暖的地球上徘徊的三角龙
并不只是张小龙一个人这么想。
早在人类刚开始为新的全球性交流论坛的扩大而奋斗时,数字领域的杰出思想家克莱·舍基(Clay Shirky)就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论据,断言互联网将使我们更具创造力——哪怕只是发挥大众所有的“认知盈余”的很小一部分。
充分利用认知盈余的结果,是大规模业余化(mass amateurization),无计其数的业余发布者开始共享内容。
Facebook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使每个人都成为作者的同时,它也成为全世界亿万用户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生活经验的首选媒介。
然而,再过数年,创造力的方向可能会大为不同。Facebook相信,在其平台上,文字正走向末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早已押宝他的社交平台的未来,将取决于视频以及越来越沉浸的形式,例如虚拟现实。
门德尔松对视频表达表示了强烈的好感,“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信息向我们涌来,而讲故事的最好方法实际上是视频。它可以在更快的时间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因此,向视频转移的趋势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消化更多的信息。”
其实,有一点她没有明说:视频比文字能够更多地增加用户时长,也比文字更容易被分享、评论和点赞。Facebook的商业模式依赖于人们点击、共享和参与内容。
一言以蔽之,Facebook的业务就是要让人分享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人们参与并停留在平台上,对平台就好处多多。
如果人们花更多时间观看视频并与之互动,那么创作者就会创作更多的视频内容,而平台也会在算法上更多地向视频倾斜,最终形成视频整个“吞噬”互联网的局面。
然后再去仔细琢磨一下张小龙给出的微信数据和他的一个推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最近5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了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了10倍。”
放眼全球,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等社交应用程序正在模糊社交媒体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而导致更多的消费者时间竞争。
那么,文字就会在这样的争夺战中成为绊脚石?根据一些研究,大脑处理视觉比文字要快60000倍,视觉辅助可以将学习效率提高多达400%,而视频被视为最有效的营销工具。
在门德尔松发表那番“文字的终结”的高论的时候,有那么一会儿,屋子里一片寂静——毕竟,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如此重要的缔造者,似乎不该这么轻易就给打发掉。
门德尔松安慰大家说,不要紧,文字不会彻底消失的,“你不得不为视频编写文字”。
“不得不。”我们的文字就像最后的三角龙,在越来越温暖的地球上徘徊。
欢迎来到后文字的未来?
也许大家尚未意识到,我们对数字视频的狂热需求(特别是点播流式传输),已悄然改变了互联网。
根据预测,到2022年,在线视频将占所有消费互联网流量的82%以上,是2017年的15倍。
今天,互联网的分层消失了;新的结构意味着,像Google和Netflix这样的内容所有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其内容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方式。
随着视频重要性的提高,文本的重要性将持续下降。在线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者曾经在网页、博客和公号上工作。而他们现在正在制作播客、视频博客、短视频、直播节目、宣传模因、营销软内容等等。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摄像头、麦克风、你的耳朵和你的眼睛有关。如同《纽约时报》2018年2月推出的互联网专题的大标题所言:欢迎来到后文字的未来。
作者法哈德·曼卓(Farhad Manjoo)如此描述互联网的现状:并不是说文本就会完全从眼前消失,因为网上没有什么东西会真的死去。
但尽管如此,我们才刚刚开始瞥见一种在线文化的更深的和更具动感的可能性,在这种文化中,文本渐渐退入背景,声音和影像成为通用语言。
如果文字再度沦为少数人的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形?一位朋友在我朋友圈的留言中写道:“我只能问自己,五十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人们是通过读文字还是看视频,了解今天这个时代的精华部分……”
精彩的视频给故事以生命,让人触碰到活生生的脉动。因为它需要较少的认知负担,因此,构成一种更流行的信息传递方法。视频是强大的(而且很动人)。
出色的写作,调动你更长的注意力跨度和更深入的认知努力,帮助你明辨世界,迫使你养成思考的习惯。文字是有力的(而且很有趣)。
作为表达的手段,一个并非天生就优于另一个。两者都有长处。也各有缺陷。
那些总是讲“一图胜千言”的人,可曾体会文字表达的高效?
比如,张小龙一场公开课观看时长数小时,但阅读演讲实录十分钟就搞定了,并且还可以轻松准确地找出其中有趣和无味的部分。视频有很多好处,但信息密度通常不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这就是我讨厌视频的原因,因为它太浪费时间。
门德尔松关于视频的说法违背了常识:观看视频并不比扫描文本快,也不包含更多信息。
编者按:来源:底层设计师;作者: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TR媒体融合研究院专家;内容有删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