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异同
问:顶礼上师仁波切!可以请上师讲解慈悲心、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之异同吗?
上师:慈悲心是慈和悲,慈就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所有的众生拥有幸福快乐,这种心愿叫作慈;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这种心愿叫作悲,慈和悲就是这样。
大悲的大有很多种不同的层次。从范围的角度讲,我们对某些人或者对一部分的众生有这样的慈悲心,这叫作慈悲心不叫大悲心,对天下所有众生有这样的慈悲心,叫作大悲心。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比如说小乘佛教的阿罗汉,他们也对众生有慈悲心。我们不要以为小乘佛教的修行人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小乘佛教的修法里面也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修法,慈悲喜舍也是小乘佛教禅修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慈悲心不能让他现在就投入到利益众生中。没有勇气让自己先不成为阿罗汉,现在就走上度众生的这条路,他对众生是很有慈悲心的,但最终还是追求个人的解脱,所以这个慈悲心不叫大悲心。
大乘佛教的慈悲心也是四无量心,但是它的力度就不一样了,大乘佛教的四无量心让他现在就走利益众生的这条路,根本不去追求个人的这种解脱,这个叫作大悲心。
菩提心是在大悲心的基础上,不仅仅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还有他想我要去做这件事情,我一定要为一切众生成佛,多了这个决心——我要成佛。我现在就要有实际行动,有这个决心落实到行动当中,这个大悲心就变成了菩提心了。大概就是这样。
问:请问佛法学得好的人,当他可以弘法时,会不会有不了解世间俗事的问题?
上师:当然有了。比如说很多自己修行非常好、境界特别高的人,不一定了解这个社会,尤其不一定了解每一个人,只有佛才知道每一个人的根机。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这些都不一定知道,所以我们自己的觉悟跟了解这个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关系。
问:请问堪仁波切,通常需要观察上师多年后,对其具足信心才能灌顶。但是在现今的环境因素,不允许有因缘能深入了解其上师,但又有想灌顶想修的法门,请问该怎么做?
上师:现在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观察这么长时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自己要工作、自己要生存,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小环境,然后去观察一个上师,没有这样的时间。所以这种情况下,现在比较公认的这些大德,无论是藏传的、汉传的,公认的这些大德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还有一个,年纪稍微比较大一点的上师可能比较安全。没办法观察的情况下,可能这样比较好。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