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植物分会场 完美落幕!
大会报告精彩回顾
(张献龙教授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曹扬荣教授详述了生物固氮的种类与生产应用前景,并表示豆科植物固氮根瘤的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根瘤菌和宿主植物双方的协同调控。解释了根瘤菌作为外来微生物是如何抑制宿主免疫反应,研究结果暗示了在共生信号通路中,SymRK通过磷酸化调控一个免疫负调控子—SAK1抑制植物免疫进而促进共生固氮, SymRK-SAK1复合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分子模块协同调控了免疫和共生。
(曹扬荣教授报告)
山东农业大学储昭辉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玉米抗纹枯病的最新进展。储老师团队利用玉米自然群体材料对纹枯病抗性基因进行了挖掘,得到了一个与纹枯病显著相关的基因ZmFBL41,进一步分析显示该基因与木质素代谢基因ZmCAD互作,通过调控木质素的合成来影响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并提出了ZmFBL41介导的纹枯病抗性调控模型。储老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议。
(储昭辉教授报告)
沈阳农业大学孙健副教授详述了杂草稻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并对该品系是如何起源并逐渐形成特有的遗传特性进行了深入阐述。该研究团队描绘了亚洲高纬度地区的杂草稻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揭示了栽培稻的许多差异区域具有未经选择的基因组特征,孙老师团队首次构建了优质杂草稻基因组来确定杂草稻进化的基因组修饰。
(孙健副教授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张积森教授对超高质量的龙眼的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起源进化关系、复制事件等研究结果进行了详述,并讲述了野生、栽培型龙眼种群多样性与糖分代谢相关、抗性相关、花发育相关基因的驯化情况。最后张教授对龙眼的反季节成花的相关基因进行了描述。张老师的最新研究结果引起了在座基因组学相关领域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
(张积森教授报告)
西南大学卢坤教授对甘蓝型油菜起源和改良过程进行了阐述,展示了A亚基因组与C亚基因组的祖先来源。并通过整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选择信号和转录组分析结果,展示了与提高胁迫耐受性、含油量、种子质量和生态类型改善相关的基因。最后卢教授表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甘蓝型油菜的功能特性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卢坤教授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黎志康研究员对水稻群体基因组多样性的结构及其在未来设计育种中的潜在应用进行了深入讲解。“3K水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发现了包括位,缺失,倒位和重复在内的丰富的基因组结构变异,发现绝大多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在育种群体中的变化是动态的、可预测的。并对亚洲栽培稻泛基因组的组成、分布与特性进行描述。充分展示了后基因组时代水稻设计育种的技术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最后黎老师强调水稻育种开始进入基因组育种时代!
(黎志康研究员报告)
DNA甲基化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6m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发现的较为丰富的DNA修饰,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核生物、动物、真菌等,在植物中较为少见。中国农业科学院谷晓峰研究员从拟南芥和水稻入手,利用PacBio SMRT单分子测序技术对两个物种的6mA修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6mA在基因组中分布情况、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量的关系、以及胁迫处理下关键基因的6mA变化。谷老师新颖的研究方法和充实的研究内容,吸引了参会者的广泛关注。
(谷晓峰研究员报告)
安徽农业大学韦朝领教授讲述了不同植物中可变剪切调控模式,以及茶的起源传播与应用现状。并通过茶树芽、幼叶、夏成熟叶、冬老叶、茎、根、花、果8个组织的动态表征以及相关研究结果阐述了茶树独特的不同发育过程中的可变剪切事件,而可变剪切可能广泛参与了茶树儿茶素合成。最后通过茶树脂氧合酶家族鉴定及其可变剪切分析展示了生物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韦朝领教授报告)
银杏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银杏叶提取物萜内酯是重要的药用成分,如何提高银杏叶萜内酯含量成为银杏遗传改良的主要工作之一。长江大学许锋教授从转录调控的角度对银杏萜内酯的遗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借助PacBio全长转录组测序及RNA-seq分析,鉴定得到了参与银杏内酯的合成lncRNA、融合基因,并发现可能参与萜内酯合成的CYP450s基因。许老师的报告将对其他物种的次生代谢物的遗传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锋教授报告)
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所的植物相关领域研究者共200多人前来植物会场听取报告。
峰会报告期间,演讲嘉宾间共同探讨科研问题。
会上演讲嘉宾与参会人员互动频频,学术氛围浓烈。
在阵阵掌声中第六届百迈客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落下了帷幕!通过这次峰会,充分展示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加强了行业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促进了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对我国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信每一位参会人员都受益匪浅,也祝愿每一位研究学者都能喜报频频!2020年,期待“第七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的再次到来!
我们——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