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第二轮通知!
第七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
邀请函
INVITATION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好!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今年的第七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将以线上免费直播形式开展,会议主题为“创新发展中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新进展”。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BT+IT技术,将从生命科学尤其是组学角度聚焦生物遗传进化、生物防控、人类健康等相关议题,并深度探讨基因组学研究与新技术进展、生物云基因大数据等问题,为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线上开放交流平台,促进全国范围内功能基因组学领域的合作、创新及应用。
期待您的参与!
百迈客生物科技
特邀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在基因标注、生物进化、SNP数据分析、生物网络、非编码基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 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与功能研究。
康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河北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是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领衔科学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基金委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也是国际上几个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他将基因组学与生态学结合,系统研究动物的适应性和表观可塑性。
汤富酬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研究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发育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体系,深化了对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的理解,促进相关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的解决。
汤富酬研究员课题组做出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的成果。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发展了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开启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时代,建立了单细胞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 DNA 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染色质状态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多组学平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并利用这一技术体系对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重要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发表重要研究论文 70 余篇,其中 50 余篇论文是以通讯(或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2013;2015),Nature(2014;2016;2018),Science(2015;2018),Cell Stem Cell(2014;2017a;2017b;2017c;2018),Nature Genetics(2018),Nature Cell Biology(2018a;2018b),Genome Research(2013)等国际学术期刊。
姜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现任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主任、动科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山羊的遗传多样性解析与分子育种应用》
摘要:系统解析了世界山羊品种的遗传来源,并在山羊上鉴定出关键抗病基因MUC6。对世界主要家畜的SNP和CNV等变异信息和频率进行了系统整理,构建了家畜遗传变异数据库http://animal.nwsuaf.edu.cn/,并以联盟形式设计了适用于中国绵羊和山羊的基因芯片,为羊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服务。
刘志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乌叶猴属演化历史及适应喀斯特环境的基因组学机制
摘 要:乌叶猴属(Trachypithecus)隶属猴科(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Colobinae),主要栖息在亚洲东南部,是一类极其濒危的灵长目类群,且该属中的黑叶猴种组(T. francoisi group)对喀斯特严酷石灰岩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该属物种身体大多都是黑色的,但头部、臀部和尾部的颜色各异,因而是研究种群基因组及适应性演化的绝佳材料。物种形成与分化过程和环境适应性机理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随着测序方法更迭,越来越多的旗舰物种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步入基因组时代。
然而乌叶猴属种间系统演化关系、种群遗传结构历史演化动态及毛色演化演化的遗传学机制在种群基因组层面仍是空白。基于对乌叶猴属9个物种23个个体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重建演化历史和种群结构,揭示乌叶猴属中黑叶猴种组、银叶猴种组(T. cristatus group)、郁乌叶猴种组(T. obscurus group)三个种组演化地位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乌叶猴属祖先在历史上约2.9个百万年前分化形成石山叶猴(Limestone langur)和雨林叶猴(Forest langurs)两大类群,而黑叶猴种组黑叶猴(T. francoisi)、白头叶猴(T. leucocephalus)、老挝乌叶猴(T. laotum)、印支乌叶猴(T. ebenus)和越南乌叶猴(T. hatinhensis)的祖先约在1.1个百万年前开始分化。黑叶猴与白头叶猴除毛色差异外,生存环境和习性极其相似,基于种群基因组学的选择消除分析提示在白头叶猴中,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受到显著的正选择,且转录组分析揭示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EDNRB在白头叶猴中的表达量远低于黑叶猴。因此本研究推断EDNRB基因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在白头叶猴遗留下来的环境适应性毛色表型的关键机制。
张亮生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花卉基因组及其应用
摘要:花卉是农业产业之一,新品种培育是其发展的关键,而大多数知名花卉是由国外培育的,市场垄断严重限制了国内花卉产业发展。由于花卉非食用,应用基因组工程培育花卉新品种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关键性状基因的获得是基因工程育种第一步,花卉的分子研究进展缓慢,关键性状基因还有待挖掘,甚至很多基因组还未解析,如栽培月季,百合和郁金香等。只有确定了花卉关键性状基因,才能针对性进行基因编辑培育新品种。最近我们解析了蓝星睡莲基因组,基于高质量基因组,鉴定了睡莲的花发育ABC基因;解析了睡莲的花香和花色合成途径。鉴定到的蓝色花瓣合成关键基因可作为培育蓝色花瓣花卉的候选基因。我们还完成了满天星和百合基因组工作,初步对满天星花发育基因进行了编辑;基于百合基因组获得了控制雄蕊C基因,正在开展基因编辑工作,有望获得多瓣百合。我们还对其它知名花卉基因组进行解析,拟建立具有市场潜力的模式花卉品种。
江会锋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植物基因组与天然产物异源合成
摘要:中草药是我国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明确功能的中草药种类多达12000种,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手段,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的途径解析、基因改造、异源合成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代谢合成生物学研究,利用植物基因组学数据,解析自然界植物复杂生物代谢途径,研究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与生物催化的反应机理,创建植物源天然产物微生物细胞工厂,已经实现了汉黄芩素等黄酮类、薯蓣皂素等萜烯类、川芎嗪等生物碱类等植物源天然产物微生物合成,为颠覆中草药活性成分传统生产模式奠定基础。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Synthetic Biology,Plant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
(更多日程请见下次通知!)
1.直播过程中不定期会有听课奖励红包雨哦~金额从8-888元不等哦~
2.互动交流活跃度高的老师会有专属红包呢!多个88元幸运红包哦~
3.在报告过程中,会有问卷抽奖!
4.在报告过程中,培训班(线上收费)课程劵(抽奖活动):500元,800元;
5.现在报名注册,
首批注册嘉宾:2020年9月9日晚22:00前注册、并参与峰会老师均可获赠BMKCloud-百迈客云10万云豆;
次批注册嘉宾:2020年9月9日晚22:00后至10月20日注册、并参与峰会老师均可获赠BMKCloud-百迈客云5000云豆;
注:云豆可用于百迈客云108款分析工具免费使用;
6.在报告过程中,BMKCloud-次账号抽奖活动:见下表;
7.每位全程参与直播的老师或研究生,均会有小礼品送上!(由当地销售专员赠送,直播时长根据后台观测得出!)
联系人
张月鑫
010-57045069
zhangyx@biomarker.com.cn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报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