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办中小学的丧钟已经敲响

2018-05-11


2015年,上海市启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当年,全市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为4:1,民办初中报名录取比为3:1,相比往年,已有明显下降。

 

2016年,民办初中报名录取比为1.7:1,2017年下降为1.5:1,2018年进一步下降为1.4:1。2016、2017年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维持在3:1左右,上个周末,在实施了公办和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后,报名录取比剧降到1.4:1。



剧降的杀着,是这个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它彻底终结民办小学事实上的优先招生待遇。按照这一政策,你在报名的时候,只在在公办和民办小学之间二选一。这样一来,没有哪一所学校是“选剩下的”一说了。

 

二选一的政策补丁是,如果未被民办小学录取,会根据第一批公办小学验证和已分配入学的实际情况,以本市户籍人户一致优先、同类排序靠后为原则,按照当年度区、校招生政策和细则安排入学。


说得通俗一点,如果报了民办小学却没有被录取,那就只好等着任人摆布了。

 

在这套政策之下,家长并没有过去“取法乎上,得乎中”,去不了好的民办小学,还有个家门口公办学校托底的胜算;反而很可能“取法乎上,得乎下”,如果去不了好的民办小学,不得不去十分不如意的公办小学的败着。当然,任何政策都难不倒那些神通广大的家长。



在这一政策之下,除非十足把握,或情非得已,有多少家长敢冒这个风险?

 

毋庸置疑,追捧者大幅下降,意味着民办中小学生源质量下降。进而,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越来越高于公办中小学的状况,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性学习,有了扭转机会。中小学生普遍获得喘息机会的可能性增加。


1


前一段的基础教育改革搞到人神共愤,根本原因,是根据所谓民意和舆论的强度大小进行改革,改革缺乏整体思路。

 

比如,出现有中学生疑似学习压力太大而弑母的案例,于是深感应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育学者纷纷发言,举出古今中外理论,证明减负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于是立马出台政策,强令减负,某点某时,学生必须离校,搞得很多正在上班的家长苦不堪言。

 

又比如,民办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于是为改革而改革,把公办教育资源“化公为私”,试图立刻取得壮大民办教育的政绩。不仅如此,还默许民办中小学任意“掐尖”,鼓励“抢跑”,搞得人心惶惶。


这些政策,孤立起来看,每一项都是对的。

 

中小学生学的,基本都是千古不易的知识,用得着反复而变态地锤炼吗?减负,当然是正确的。民办教育有民办教育的长处,人们还指望民办教育能够在教育教学上有更多探索的自主权呢,因而发展民办教育,这当然也无比正确。

 

但是把两个政策放在一起,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首先,单一的一所或数所民办中小学,完全可以以高于公办学校数倍的薪水招揽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仅可以在本地挖人,事实上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挖人;不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挖人,还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挖人。

 

其次,多年来,民办中小学在时间上优先招生,公办中小学只能吃剩下的。而即便民办中小学不在招生时间上占先,公办中小学也不得不接受进不了民办中小学的“残羹冷炙”。


再次,一旦发现职业教育十分重要,就立马给钱出政策。没有学生来?那好办,不让成绩跟不上的学生上普通高中不就行了?但是在网络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看似能够谋个饭碗的职业,天知道哪天会忽然消失或被机器人取代?放今天下,一个未成年人,哪有“强令”学习某种技术的道理?再说,延长学习时间,本来也是全球大势所趋啊。

 

就这样,民办中小学不仅把优质师资挖去,而且把优质生源也挖去。激烈的竞争为什么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家长难道看不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吗?



2


在这一趟改革中,各种教育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每年营收近万亿,有些民办中小学,每学期学费数万乃至超过十万,聚敛的财富,显然比开公司办企业要好得多,很难说他们还是《民办教育促进法》里界定的公益事业。

 

受害的显然是公办中小学和其中的学生和家长。不仅好老师好学生被抽空,从幼儿园开始就给人以优越感或挫败感,而且原本可以各自生长团花簇锦的学生,被强制整合进一条强弱分明的漫长的比赛队伍。被迫迎战,苦不堪言。


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凡是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同一张试卷,同一个班级不同省份的考生,考分悬殊几十上百分是很正常的,但他们之间并不会因高考分数悬殊而在学习、科研、创新上出现明显差异。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高考分数到一定程度之后,挖空心思再多考多少分,对高等教育而言,毫无意义。

 

不惟高考,小学初中阶段,也在为毫无意义的分数头破血流。

 

举个例子说,我不知道读者诸君听说过“听算”没有,就是学生一边听老师念“几+几”,然后学生迅速反应出应该“等于几”。我上小学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玩意的,等到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发现竟然有这种课目,小孩子为此练得苦不堪言,多次痛哭。

 

这种算术技巧吓了我一大跳。训练这种技能,难道是为了让小孩子读完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回家到菜市场卖菜谋生?而如果她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漫长的数学学习,这难道不是很容易掌握的技能吗?


我不知道这种训练的意义何在,我想它的唯一意义就是,加大课业难度不惜折腾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初中筛选做准备,仅此而已。这样的学习,没有带来任何知识上的进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技能。

 

学习一定是有竞争的,但它首先应该是让自由思想尽情绽放。当通过政策导向,把自由的学习彻底改造为过分的竞争性学习,那么为了迎战竞争,照着政府的教育法令来是要吃大亏的,于是私自加码成为必须,实际上也不得不加码。

 

过度的竞争性学习,导致奇葩迭出,社会弥漫着普遍的焦虑情绪,其中尤以城市中产阶级为甚。



3


如果做一个本质主义的还原,我的理解,对一个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既有“文化”的训育,初步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过去数千年的文明成就,包括中外文字的表达、古往今来的思想成就如人文社会科学和数理化、初步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身体”的塑造,就是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但是,过度的竞争性学习,使文化学习成了一种体力和耐力的比拼,成了一种野蛮的训练,教室成为竞技场,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在干体育老师的活。


扭转这种趋势和现状,除了拆除这种既不符合人类认知基本规律,也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的分数比赛机制,别无他法。

 

在此,首先要恢复常识,要明白,现时代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不需要如此剧烈残酷的竞争,他们不需要像罗马斗兽场的奴隶一样,拼杀生存机会,他们的心智,应该有更为宽广和宽松的生长空间;其次要明白,社会虽然不能提供均等的机会,但并不是就可以完全怨天尤人,坐等天降大神,而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有所作为。


实际上,上海这次公办和民办小学招生政策的微调,很大程度上就扭转了一窝蜂相互踩踏拼命挤民办小学的局面,可以预见的是,后续的残酷竞争,必将和缓下来。

 

还可以预见的是,招不到优质生源的民办小学,很可能将下调学费,进而面临财务困难。对一些民办学校来说,丧钟已经响起。


而对一些真正好的民办小学,也将面临优质生源减少,神话破灭,打回原形,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那种民办中小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