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人日记大曝光!胡适上学打牌,季羡林爱看美腿,有趣的灵魂各有风骨

千岛书院 2019-09-14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一日一度(ID:yryd115)

1

关于胡适先生最大的谣言,莫过于留学打牌日记。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


然而现实是: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网传这版胡适日记,妙趣横生。
 
大作家的留学生活,竟也逃不过拖延症的魔咒。
 


像极了年初购买一沓书,立誓每周深读一本。
 
最终在一遍遍内心的催促下,塑料封皮都没拆开的我们。
 
像极了发誓今晚不再熬夜,却一次次在深夜两点,顶着俩斗大的黑眼圈,恋恋不舍与手机告别的我们。
 
放弃吧,拖延的只有我们而已。
 
胡适先生留学时,其实是自律勤奋,校园生活精彩程度打败99.9999%的优等生。
 

据《胡适留学日记》第一卷记录,真实的胡适在13-18日期间根本就没打牌。
 
日记原文如下:
13日上课。读《陶渊明诗》一卷14日化学第一小试。读拉丁文。夜游公园,适天微雨,众皆避人跳舞厅内。已而乐作,有男女约二十双,双双跳舞。此为余见跳舞之第一次,故记之。15日读拉丁文,读《谢康乐诗》一卷。作书寄友人。夜赴暑期学生之欢迎会。16日游湖上别墅,归后大风雨。读拉丁文。17日上课。化学试卷竟得百分,真出意外。读拉丁文。18日上课。作化学算题,久不作算数之事矣。夜听Prof.Sprague演说“Mihon”。此君为本校最先英文掌教,今老矣。

这期间,他读完了一卷《陶渊明诗》,一卷《谢康乐诗》。
考了一场化学小试且拿满分,研修两日拉丁文,做了许久没做的算术题。
 
参加一次暑期欢迎会,给友人寄书,夜游别墅,听了一场讲座。
 
在课业不多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能做到如此的,可谓少之又少了。


关于打牌,也确有其事。
 
只是并非如网传谣言版,这般沉迷。
5日往暑期学校注册,下午打牌。6日暑期学校第一日,化学(八时至一时)。打牌。7日上课。打牌。8日无事。打牌。天稍稍凉矣。9日读《马太福音》。10日上课。化学实验。左手拇指受玻璃管刺伤,流血甚多。

这周胡适考完试,又注册了暑期课程,并无他事。
 
打牌消遣,也不误上课、读书、做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 9月6日胡适便戒了牌瘾。
 
当天日记中写道:“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此后胡适日记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再无打牌的相关内容。
 
留学期间,他读《左传》《春秋》《诗经》,也看莎士比亚文集、美国人物传记。
 
一方面融入异国文化,观察社会,探访友人。
 
另一方面时常与人辩论、四处演说,宣扬中国文化。
 
彼时他不是一呼百应的学界巨匠,不是四两拨千斤的风云人物。
 
他只是一个风华正茂的中国留学青年,内心正激荡着一片报国救国的赤子之心。
 

多年后再回看时,他说:
“这几十万字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五到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
 
日记,成为胡适从莽撞青年到一代学者的见证。
 
2
若说胡适的日记,是一部留学生成长史。
 
那季羡林的日记,则为不拘小节,放飞自我的青春往事。

1932.9.11

我的稿子还没登出,妈的。


1932.9.23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德华有喜。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

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1933.4.29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3.13

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

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日记中,吐槽上班、埋怨考试,为生活琐事爆粗口。
 
毫不遮掩地爱慕年轻女孩,表达对异性的亲近和好奇。
 

当然了,这并不是季羡林日记的全部。
 
大学时期便已在当时文坛颇有声望的杂志、报纸接连发表作品。
 
少年成名,春风得意。
 
他仍然每周要求自己看一两本书,丰富见闻。
 
明清文学、现代诗歌散文、外国文学一概纳入书单。
 
与之交游的都是梅贻琦、吴宓、朱自清、朱光潜、金岳霖、胡适、沈从文等名流。
 


多年后,季老也成为国学大家,在传统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时,年逾古稀的季老对于早年日记中,那些有伤体面的内容坚决一字不改。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活得这般洒脱,尔等难望其项背乎。
 


3
季羡林曾在清华园旁听过朱自清的课,也算是半个学生。
 
师生一脉相承,朱自清日记里也有关于吃与美女的记录。
文人好美,素来有之。
有关于女性容貌、仪态的记录,着笔却比季羡林含蓄。

1924年9月5日

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


1932年8月16日

 到上海,赴六妹处,遇邓明芳女士,颇有标格。


1933年1月22日

 旋陶孟和夫妇来,陶夫人余已不见数载,而少年似昔,境遇与人生关系真巨哉。

朱自清生性腼腆。
 
偶遇佳人,用“颇有标格”、“少年似昔”这样的词汇描摹,便已足够僭越。
 


食色性也。
 
朱先生在清华南迁至长沙时,暂居湖南一月。
 
这段不长的时日,完全地暴露了朱自清的爱吃属性。

十月五日星期二 雨

下午王所安邀至李合盛吃烤牛肉,甚佳。


六日星期三 雨

汪一彪邀往青年会吃锅贴、汤包与面条,味美。


七日星期四 阴间晴

宴公超、心恒于曲园,菜不佳。晚请邵君于远东咖啡店。


八日星期五 略有日照

啖涝糟蛋……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厨师,菜甚可口。


十二日星期二 阴

陈岱孙邀往天心阁,可饱览全城风景。

煎馅饼很好,叫鸳鸯饼,因其一半咸一半甜。

邀岱孙、一彪与蒋先生去李合盛用餐。


十五日星期五 晴

遇玄珠,分析政治形势。

到民众倶乐部,刘甫琴请试民众食堂菜肴,甚恶。

被邀有楼福卿,不悦。


烤牛肉、锅贴、汤包、咖啡、啖涝糟蛋、鸳鸯饼等吃食连日出现在先生日记中。
 
只不过他偏爱长沙市井小吃。
偶与名流在酒楼赴宴,他多半是“不佳”、“不悦”。
 


先生始有文人风骨,高风亮节,不屈权贵。
 
众所周知,朱自清一生罹患胃病,在动荡年代没有条件和时机治疗。
 
在生命最后的时节,嘱咐家人,拒领美国救济面粉。
 
直至胃溃疡导致严重的胃穿孔而亡。
 
朱自清以身殉节,保留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和清白。
 
古典文学家郭绍虞为朱自清特写挽联:
写白话文,传白话诗,能使普天下读者如亲謦欬;为青年师,向青年学,愿告吾辈中悫士共守仪型。
4
最艰难时期,朱自清曾在西南联大任教。
 
当时西南联大总务长为郑天挺
 


郑天挺原为北大讲师兼校长室秘书,教授国学及历史。
 
北平沦陷后,他冒着时时生命危险留守北大。
 
竭尽全力护全剩余师生,和残余北大藏书史料。
 
一直苦撑到组建长沙临时大学组建。
 
为了维持西南联大内部工作的和平,郑天挺出任总务长。
 
他的日记中,也保留了西南联大学生宿舍生活的原貌。
 
譬如查寝时,他观察到,女学生的条件总比男生好些。
 

比如,男生40人一屋,好几个房间没有一个暖水壶,而女生5人一屋,每间都有暖水壶,有个屋里还有6个。

 
这也并不稀奇,当时能送女孩读书的家庭条件自然不差。
 

联大正常上课期间常有轰炸,学生不得不四散逃离。
 
1940年10月,联大被炸。
 
郑天挺心念学生安危。
遂不待商之常委,立时宣布下午发贷金一月,并设法救济被难学生。
在资金短缺的岁月,不放弃一个学生。
 
身为总务长琐事缠身,但他不放弃教学任务。
 
经常熬夜备课,批改考卷。
 
昆明还时常停电,他则点着一盏油灯。
今谓无电灯不能读书,盖自弃之遁词耳。


盖西南联大能成为一座奇迹,离不开教授们渊博学识。
更离不开他们俯首诚心为国为下一代的信念。
 
5
总务长校内事务繁多.
梅贻琦统领西南联大,则主张无为而治。
 
对外四处奔走、斡旋于各方力量,为联大筹措资金,补贴师生。
1941年2月7日午前有警报,院中妇孺皆出外疏散,顿觉安静,乃至廊下坐约一时,看书晒太阳。
在昆明最常见的就是大轰炸,警报响起,四散逃离。
 
梅贻琦竟在轰炸险境中,偷得半日清静,抓紧读书晒太阳。
 

视死如归,安之若素。

1941年6月21日

午、晚饭皆在“成都味”,有月母鸡汤、麻婆豆腐,堪称对偶。


1942年12月27日

饭后至企孙处闲坐,一樵偕沈宗濂来约同至沈处看竹,因企孙在座,进行颇慢,而结果渠竟独胜

梅先生将打麻将称作“看竹”,这也是在昆明难得的消遣。
 
当时名满世界的联大校长,与友人吃一顿鸡汤、麻婆豆腐,便能深感欣慰。
 
可见当时生活物资之匮乏。

1941年9月24日晚,常委会,十点散。作信与净珊,此为回昆后第一封,恐伊必更悬念矣。1943年3月4日八弟处始有确息,老母竟于一月五日长逝矣!年已八旬,可谓高寿,临终似亦无大痛苦。
杜甫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时收到家书,梅贻琦的母亲于1月5日去世。
 
而他得知老母辞世,已是两个月后。
 
至亲去世,却无法在侧尽孝,哀哉痛哉,却也无可奈何也。
 
只能安慰自己,母亲高寿,遗容安详。
 
郑天挺、梅贻琦二位先生的日记,补齐了后人了解西南联大的重要史料。
 


身负三校之责的两人,却不得已在笔墨间隐去了自己的失去至亲、迫于局势远离教学的个人痛苦与遗憾。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隐去小我,成就半个中国之未来。
 
实乃时代之大师也。
6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
 
在他身上、笔下尽是冷冽,不见半分媚骨。
 
先生的日记也克制清冷,好似一笔账目。
 
每年年末必将总结,今年购进几本书、几幅画册。
 


鲁迅不打牌、不打麻将,也不跳舞、看戏。
“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
 
每逢看完,必在当天日记添几笔影评。
1月24日看完《诗人挖目记》,这部烂片令先生极为愤慨。
 
还没播完,他就离场了。
 
在当天的日记写下一句影评:“浅妄极矣!”
 
力透纸背,可见影片之烂。
 
骂得不够过瘾,又撰写了一篇《略论中国人的脸》,再抒胸臆。
 


日记中除了先生一贯锐利做派,仔细翻看,也能从中窥见慈父怜儿之心。

事实上,海婴体弱多病,日记中先生与许广平带海婴就医的记录,不下上百次。


四日  晴。

海婴染流行感冒,上午同广平携之往石井医院诊。


六日  雾。

上午同厂平携海婴往石井医院诊。

午后海婴发热,复往石井医院取药。


七日  小雨。

上午同三弟携晔儿往福民医院诊。


八日  大雾。

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石井医院诊。


十四日  晴,冷。

上午往石井医院取药。

这段时间,海婴生病,鲁迅数次携子看病、抓药。
 
是不是一下子就脑补出两位大人焦头烂额的场景。
 


众所周知,海婴是鲁迅与许广平避孕失败,意外而得。
 
就连海婴的名字也是鲁迅信手拈来,取“上海出生的婴儿”之意。
 
他还说过,如果长大后,海婴不喜欢这个名字,还可自行改之。
 
育儿态度看似随意,行动上却不懈怠。
鲁迅一度自嘲已被海婴逼成“二十五孝”父亲了。
 
他早年在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医学治不了中国人的通病,却治得了小儿的哮喘。
 
在不轻易行医的情况下,他为海婴想出了四种缓解哮喘的办法。
 


1933年春节,难得在家中过年。
 
他还带着海婴爬到楼顶,一共放了十余种烟花。
这段难得的开心往事,当天的日记也一并记录。

“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去世时,给海婴留下遗言: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鲁迅对孩子的期望只是做一个实在的人,做些实在的事。
 
先生一生嫉恶如仇,口诛笔伐,惩恶扬善。
 
最不惯徒有虚名者、麻木不仁者。
 
只望后世多一个正直纯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而已。


7

胡适、季羡林、朱自清、郑天挺、梅贻琦、鲁迅等,斯人已逝。

他们那一代大师们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播撒下中国青年薪火相传的希望火种。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光。


如今在国际局势风云诡变之际,我们中国的青年,更应当做真实勇敢的人。
这是每一位华夏子孙血液中流淌的民族精神。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千岛书院(ID:qiandaoshuyuan),中国第一家后EMBA社群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
98岁硕士毕业,105岁考博士,这个中国男人实现了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返老还童!

这个娶了中国最有名女人的香港财神爷,说出了香港年轻人的“致命伤”!

世界上最奢侈的10样东西,你拥有几样?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