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洵的逆袭:二十五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苦读近十年后放弃科举,五十岁名动天下

千岛书院 2020-08-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兰陌 Author 兰陌


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三位是苏姓,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三苏”。都姓苏虽然有些稀奇,但还算不上大新闻,但三苏是父子关系,并且一起在京都文化圈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谓是爆炸性新闻了吧。


估计很多小伙伴知道苏轼的大名,毕竟他实在是太太太有名了,仅仅凭借给妻子写的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就足以被一代一代人传诵并记录,那其他二苏,苏洵和苏辙和他齐名,却为何名声流传之广不如他呢?


我们先来说说苏洵吧——苏轼的亲爹。



1.苏洵的苦读黑历史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放在苏洵苏轼身上,不论是虎父无犬子还是“虎子必有虎父”都挺贴切的。


苏洵是四川人,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挺有钱的,所以他没有什么家累,就跟现在的富二代差不多,每天游山玩水,纵情游玩,不知道读书有啥用。到了20岁,勉强试过读了几次,但文章都没有学会如何作就放弃了,娶妻结婚也没有改变他的贪玩本性,他父亲也不管他,说不喜欢读书就算了,做别的能出色也挺好。


这里要给苏洵的亲爹,苏轼的爷爷点个赞,这先进开明的教育理念,放到现在都不过时。


苏洵在亲爹的纵容下,一直耍到二十五岁。那一年他母亲过世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受此刺激,突然发誓要好好读书,他也并不是光说不做,说了之后埋头苦读,但是第一次考试就失败了……寻常人失败也就失败,但是苏洵却把自己以前的文章找出来,看了一遍觉得惨不忍睹,一把火全烧了……


然而苏洵考试考了不下于三次,都失败了。本来苏洵觉得自己智商不比别人差,还要比别人高不少,结果却让他郁闷非常。苏洵郁闷了一阵子,忽然间豁然开朗:我读书为什么非要为了考试?


这么想通之后,苏洵也就不再为了考试而读书,而是专挑自己喜欢的读,做官当然是没有机会了,他边读书边外出游玩,夫人程氏此时已经生下了幼子苏辙,苏洵一边自己读一边教自己儿子读书。


然后儿子二十岁左右,苏洵五十岁左右的时候,苏洵琢磨着,自己这样一辈子没什么,儿子还年轻,不忍心就这样埋葬儿子的前程和抱负,就带着两个儿子上京了,万万没想到,这第一次上京,三人就都名动京圈了……


2.三苏的《六国论》



三苏一举成名,但是这其中还是有个时间差的。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


然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接着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划重点:苏洵没再参加考试了。

所以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不是进士出身的人。


不过苏洵还是做过官的,做过很多种官,品阶都挺小,不超过九品的样子,苏洵到了晚年,特别是儿子出色之后,做官的念头仿佛就淡化了不少,不过也许是在他想通了“读书不应该为了考试”那一刻,功名利禄之心就淡化了吧……


但苏洵实现抱负的文人情怀并没有淡去,他写过很多散文,对国家当时的现实困境给出过很多建议,有没有用不好说,但敢不敢说,苏洵是挺敢说的,而且苏洵对军事方面特别感兴趣。


苏洵作诗不多,更偏重于散文,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苏轼,苏辙都写过《六国论》,节选片段感受一下三人文风的不同:


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看看开头就知道三人的文风和观点都完全不一样啦。


那么,到底谁的观点更中肯并切到要害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诸位小伙伴自己去仔细研读探索吧。


3.苏洵的妻子



苏洵也是有妻子的。

这不是一句废话,主要是古代的女子没有姓名,所以要着重强调一番。


苏洵的妻子也只留下一个姓氏程,但是她对苏洵的帮助,对苏轼苏辙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苏洵和妻子的关系经推测应该不错。因为苏洵早年就跟贾宝玉一样不务正业,而程氏也酷似薛宝钗,是富户之女,且知书达理。丈夫顽劣,程氏就操持家业,生儿育女。丈夫发愤图强,程氏表示欣慰,并告诉丈夫: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啦,你只管用心读书,剩下的我来搞定。


然后程氏把自己的首饰嫁妆都卖了,做起了布匹生意,经营了几年后家里的经济情况从困窘变成了良好。


换到现在来说,苏洵苦读的那几年经济来源都是程氏提供的,他是个吃白饭的。


后来苏洵上京赶考了,留下俩儿子在家,读书需要启蒙。程氏也担当了这份责任,有事没事就给儿子读读名人传记,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么不可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这是苏辙在墓志铭上给自家兄长写的。


苏轼后来的人生际遇几经波折,未改初心,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给他种下了正面的信念种子。


4.苏洵平淡的晚年



绕回之前的问题,为何三苏齐名,但苏轼却远远比爹和弟弟要出名呢?


其实当世的事不太能说的清楚,我们对古人的了解都来源于书籍记载,既然三苏齐名,可见在当时三人的影响力估计是不分伯仲,或者说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但三人的性格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苏轼少年成名,性格比较外向。他的诗文风格即可洒脱豪迈,也可清丽婉约,就是啥风格都写的好。而本人即可做潇洒的游侠,又可以做柔情的书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性格上巨大的反差让此人的魅力更明显,也更让人容易感知到。


而且苏轼的人生经历也颇多波折跌宕,比爹和弟弟都显得更加具有悲剧色彩,也更让人感叹。


苏洵成名后不久,爱妻就过世了,苏洵也没有再去应试,之后一直勤勤恳恳的做着校书郎,虽然贡献颇多,但老百姓不感兴趣,说阳春白雪,有些不太贴切,勉强用一句曲高和寡来言之吧。


总之在前五十多年的艰辛后,苏洵成名,拉扯大了俩儿子后,平平淡淡的度过了晚年,有人评价苏洵,说他最大的成就是生了个好儿子。私以为这是极其不确切的。每个人在别人的生命里也许是配角,但在自己的生命里永远都是主角。何况没有苏洵程氏的教导,不可能会有苏轼的成功。


纵观苏洵的一生,颇有些离奇。起先不爱读书,开始发奋后又历经挫败。一般人要不就是放弃读书,要不就还是为功名苦拼。可苏洵却能“放下”,找到自己读书真正的意义。


其实大多数人即使找到自己真心想坚持事情的意义,也多数没办法成功,梦想与现实的激烈矛盾,便在于此。苏洵最后在功名上成就也不大,但你却完全没法否认他人生的完满。即使他的儿子苏轼苏辙没有名动天下,但他平生之事,却也当告慰此生,并无愧悔吧。


不知苏洵的人生经历,有没有能让你有一点“放下”呢?



作者简介


作者:兰陌(ID:lanmomeixue)


千岛书院(ID:qiandaoshuyuan),中国第一家后EMBA社群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
为何要了解阿里巴巴:曾鸣解读智能战略的竞争密码

两碗牛肉面

90后觉得自己老了,这群90岁老人还在996、学习、追梦、做自己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