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FA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专栏 | 设计策展


设计策展 | DESIGNS ON CURATING

本文编译自Sven Ehmann于2013年发表在DAMN°杂志的文章《DESIGNS ON CURATING》。通过采访七位当代活跃的设计策展人、理论家,本文呈现了他们对当代设计策展领域建构及发展的不同观点。


设计策展人角色的出现要比艺术策展人稍晚一些,但仍有偏见认为策划一个以客观物体为内容的展览是容易的、与实际脱节的、甚至是飘渺易逝的,设计策展人仍然受到被称为机会主义者的诟病。一个值得人们尊重的策展人是致力于研究并着手呈现影响人们生活的开创性作品的人,是一个认真考虑内容和我们时代更迭的更大语境的人。他们渴望向普罗大众介绍重要或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而公众们正是设计最有效的批评者。通过采访七位设计策展人,本文呈现了他们各自关于当代设计策展的观点。


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是策展人。在艺术家,DJ,设计师和咖啡师之后,现在成为一个策展人变成了风行一时的志愿。装修公寓、置办服装、挑选音乐、结交朋友、填写社交媒体的个人简介和完成客户项目都可以算是“策展”。“挑选事件”,“做出选择”或“认真对待” ——所有这些似乎都可以归结成一个主张:“我策展所以我存在”(I curate therefore I am)。策展的英文curate源自拉丁语“ curare”(其意义指向care╱cure,有监控、管理、照料,以及治愈之意),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位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存在已久,供职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策展人是在艺术、艺术家、艺术史和观众之间周旋,进行选择,编辑和调解的工作。正确地执行此操作需要时间,知识和奉献精神,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一件光鲜亮丽的工作。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Harald Szeemann和Hans Ulrich Obrist等策展人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他们代表了一代独立的、使自己成为明星的艺术策展人,他们参与全球项目,开辟了策展领域更大潜在可能性的讨论。Beatrice von Bismarck、JörnSchafaff和Thomas Weski在他们共同编辑的著作《策展性的文化》(Cultures of the Curatorial)中讨论了这些变化。这个“策展性转向”(curatorial turn)在过去20年间已经渐渐浮现,他们写道:“策展性(the Curatorial)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叠和交织的领域,在以前属于策展的活动、任务和角色是分开的,并且在专业人员、机构和学科之间有着各自的明确分工。(…)这种发展已经影响到了策展的概念(…)并且扩大了其领域,超出了展示或者呈现的范围,使策展涵盖了赋能、公共、教育、分析、批评、编辑和理论化”。


因此,策展变成了元学科(meta-discipline),策展人变成了文化语境中的万能者。随着越来越多的设计节,设计博物馆,设计博览会和机构都在寻找那些经验甚少的设计策展人来制定他们的议程,这种专业的交叉也以惊人的势头来到了设计领域。
Cultures of the Curatorial

足以胜任 HAVING WHAT IT TAKES


在设计领域成为一个策展人需要什么能力?谁在迎接策展领域跨界的挑战?DAMN°杂志邀请了七位分别来自于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设计策展行业的新秀和资深专家们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在七位策展人中,有些人作为独立策展人,有些人为博物馆机构工作。


在这些人中,女性策展人Matylda Krzykowski迈出了第一步并且为策展领域提供了新脉冲。在2011年的米兰家具展上的“Achille is Watching Us”展览后,她发现自己被人们称为策展人。现在她是瑞士巴塞尔项目空间Depot Basel的创始成员兼艺术总监,用她自己的话说:“无论是与创作者一起工作还是为创作者工作,我始终是在从事当代设计的工作。总体上说,我是一个制作人,我乐于为他人创造语境并分析每个参与者及其贡献。我是一个展览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发起者”。


Matylda Krzykowski
Depot Basel Website


同样的方式驱使着Maria Jeglinska,她于2012年举办的两个展览Ways of Seeing/SittingWonder Cabinets of Europe均获得好评,但她仍把自己看作是工业设计师而不是策展人。她并非从学术角度出发,相反,她的兴趣在于“在空间中创造一种可以被转译的叙事语境”。


Maria Jeglinska
Wonder Cabinets of Europe: Lloris Livia, photo by Sam Scott-Hunter
Wonder Cabinets of Europe: Pauline Deltour, photo by Sam Scott-Hunter

Adam Štech同样热衷于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对象和故事,并且喜欢“找到很多不那么可见的语境”,但他也将策展描述为一种(重新)发现被遗忘事物含义的工具。Light Sculptures是他与创意团体Okolo的工作室伙伴共同策划的展览。在波兰罗兹(2011年)以及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2012年),他们展示了25盏来自于设计师们受雇于工厂时代的捷克古董台灯,在那个时代设计与文化无关。探索过去,铭刻现在,激发未来?这是策展人的另一项行动。Štech和Okolo团队已经参与了多个此类主题的展览,并愿意将其创意和策展过程转移到出版或客户项目中,这一点是其他人希望避免的领域。



跨越分歧 CROSSING THE DIVIDE


在策展领域中开展自发项目是很常见的做法。如果可以现在开始一个项目,为什么还要等待机构来给你工作呢?Dennis Elbers于2007年在布雷达(Breda)创立了平面设计节(Graphic Design Festival Breda),并曾担任图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Image MOTI)的策展人。他最近关于视觉叙事的展览Small Stories Bigger Picture,从布雷达(Breda)巡展到了贝尔格莱德(Belgrade)和乔蒙(Chaumont),并获得了欧洲设计银奖(European Design Award)。关于他在自发项目中的经验,他说:“这通常意味着我不仅担任策展人,同时还担任项目经理,协调沟通并且筹备资金,指导团队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Graphic Design Festival Breda
Museum of the Image MOTI


比利时Z33当代设计空间的艺术总监Jan Boelen赞同Dennis Elbers的说法:“今天要成为策展人意味着要在多个领域开展项目,通常会超越策展和创作本身之间的界限。实际上,策展人已成为设计过程中的“同伙”。此外,策展实际上正在成为一种设计过程,非常需要根据其内容来塑造和创造策展的形式。我们试图探讨的主题是社会发展与艺术和设计领域交叉互融的关系,这无法通过一个目标以及拥有细致分类的博物馆来过滤呈现。当代策展人知道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将这些主题通过某种物质和空间的形式诠释出来,以创造一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同时,让自己时刻保持对各种相关主题的开放性,使用强烈的情感,理智和身体感官的综合运用表现出一种具有强烈形式的模糊性概念”。


Jan Boelen
Z33 Research


框架之中 IN THE FRAME


在与七位策展人的交谈中学习了策展的策略与技巧,无论是来自于艺术、设计、建筑还是新闻的背景,他们都抓住或创造了自己的机会。Matylda Krzykowski在2012年曾和Jan Boelen一起工作,Krzykowski评价道,“Boelen的个性强烈鲜明,具有改变设计话语的能力。他与设计师的合作十分紧密,因此挖掘机会开发在设计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项目”。


还值得注意的是,机构中的框架与其他项目中的框架有很大不同。除了创建临时展览之外,策展人们还需要考虑到构建和维持机构的总体概念。前新闻记者,撰稿人兼策展人Aric Chen自2012年开始担任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视觉文化博物馆 (M+ Museum) 设计与建筑首席策展人,尽管当时由瑞士建筑师事务所赫尔佐格与德梅隆 (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设计的博物馆还未建成。在任职的这些年间,Aric Chen一直忙于在香港及国际文化领域推广M+,同时策划了一系列主题展览,并为M+组建了超过2500件的设计和建筑收藏。


“从头开始,既是挑战也是优势。对我而言,鉴于M+博物馆的使命是具有“从亚洲视角观看全球的视野”,这是关于重新思考我在西方成长时所接受的叙事,历史和观点。这是一个许多人习惯的不断反思质疑的过程,但是我正在一个全然不同的体系中进行反思,因此一旦出现“想当然”的念头,就需要对事物进行重新概念化(reconceptualization)。同一件事在西方文化和在亚洲文化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通常来说)当然不是。与此同时,我们对M +的目标不仅是重申当地现状,而是挑战它。这需要灵活性和毅力,距离和参与度,聚焦和广度,也许还需要一些精神分裂”。


“形流意动:M+设计藏品”展览现场
2016年,由Aric Chen策划的M+首个设计展览《形流意动:M+设计藏品》源自一个简单的出发点:展示M+如何建立设计馆藏。M+旨在成为一所崭新的世界级视觉文化博物馆,并展示设计本身多变的特质、流动的边界。Aric Chen认为,“设计是个广阔的领域,其发展随着年月不断演化,而我们看待、使用和制作物件的形式也改变了许多。于不同时代与地方,设计在文化、美学、功能、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方面都有其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展览名称’形流意动’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同时希望观众更能了解设计所触及的宽阔层面”。



权力思辨 FEELING THE POWER


规模更大的机构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责任,作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部门的首席策展人,Paola Antonelli非常清楚她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我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工作,专门研究当代设计与建筑。因此,我拥有很大的权利。我有能力使人们缓慢而坚定地理解设计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并且他们需要被教育、需要对设计有所了解、具有理解设计的素养,因为最终设计师要倾听的是来自于人们的声音和批评。[我有]权力选出正在创造优秀作品的设计师,并向全世界展示他们,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知名,甚至因此更加有能力创作出好的作品。除此之外,我还拥有提出(我认为)重要问题的权力,以便人们有机会真正地研究它们并对其进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拥有的是大声说话和被听到的能力,这是MoMA赋予我真正重要的东西。人们来到MoMA把毕加索和马蒂斯当成一种维生素服下,然后他们偶然发现了我策划的展览,他们不知道那个展览在表达什么,但是突然间我的展览像美人鱼一样吸引住了他们,我会唱具有诱惑的歌使他们驻足并了解设计。”


对于这一权力的明智运用使Paola Antonelli得到了建筑与设计部门首席策展人以及MoMA R&D研发总监的职位。她以开明的态度、时而挑衅性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在她执行过的项目中有四个被她视为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成就:“因为它们广泛地拓展了设计、收藏和馆藏的定义!”她的展览《设计与弹性思维》(2008年)通过探索设计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来突破界限。在2010年至2012年间,她为MoMA收藏了23种数字字体,14种视频游戏和@符号。这一举措使更多公众们在摇头之后重新审视设计——用与之前不同的方式。


Paola Antonell
MoMA R&D


超越界限 REACHING BEYOND


延展公众的认知也是促使Jan Boelen前进的动力:“我们在民众,文化,科学,政治,经济等更大的背景下观察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试图追踪一个时刻变化和演化着的底层网络,然后对其进行实时响应。我们不太关心是否能融入进设计界中正在进行的规范性对话,也不关心如何解释那些批判性的理论,我对当代文化如何推动批判理论进行演化发展更加感兴趣。”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想把自己的策展项目限制于展览的形式,因为一个展览是有始有终的:“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关于存档和策展实践时间线的特定问题。我很遗憾地发现很多关于某个展览的很有趣的反馈和发现总是出现于展览结束后,这意味着进一步合作的机会通常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正在尝试从严格的单个展览分别执行的阶段过渡到一个以研究为中心的展览结构。我们正在建立包括Studio Future,Studio Limburg和Studio Meta在内的一系列研究中心,借助这些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平台,以便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并在更加长期的项目中进行各种主题的跨界。我们的策展项目总是比展览大得多,包括了在公共场所的临时项目、装置、辩论、表演和教育,这种主动性将使我们走得更远。(…)最大的挑战是识别和理解真正具有当代性的、能够反映和解释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主题。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中,可能很难找到一个一切似乎都联系在一起的观察事物的有力位置。即使我们找到了这种视角,将这一想法传达给更大范围的受众甚至更加困难。在独具想象力视野的力量和复杂性带来的怀疑之间取得恰好的平衡是非常困难的。”


Z33


当被问及完成杰出项目需要采取什么核心措施时,策展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即“非凡的好奇心”(Aric Chen),“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式”(Dennis Elbers、Maria Jeglinska),以及“将经过深入研究的叙事转变成令人大开眼界、思维转变的体验的能力”(Paola Antonelli、Matylda Krzykowski、AdamŠtech、Jan Boelen)。


尽管目前“策展”一词已经遍地开花,这七位受访者的态度清楚地表明他们所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或较高教育水平的)行业。或者如Dennis Elbers所说:“策划是一个比只挑选你喜欢的事情庞大得多的过程。为了呈现正确的观点,你通常要展示自己不喜欢的内容。一个考虑到了内容,语境和媒介的长远视角是专业策展人与跟风者们的区别所在。”
翻译:赵卓夫
编辑:王乃一图片来自网络


译者简介:赵卓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在读硕士。本科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曾参与上海夏季音乐节视觉形象设计。




当代设计策展课程介绍

当代设计策展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开放的专业课程,由宋协伟教授担任课程主持与学术召集人,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策展人和设计研究领域的学者进行授课。课程在讲授策展历史与理论发展流变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讨论与项目实践,研究已存的策展模式,同时探讨不同的策展行为,以及对策展而言什么是“当代性”,如何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课程通过介绍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策展领域的广泛应用,力求对策展相关议题的切入与讨论方式更加多元异质,从而以不同的视角来拓展当代设计策展的潜力与可能性。


课程学术召集人:宋协伟课程主讲教师:宋协伟、薛天宠、王乃一当代设计策展系列讲座嘉宾:Jana Scholze, Sarah Teasley, 方振宁, Aric Chen, Ole Bouman, Alice Rawsthorn, Alice Twemlow, Prem Krishnamurthy




 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和加速,设计与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形态,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以独特的视野、方法论和策略机制对设计介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多维可能性、目标和价值进行评价和反思,进一步修正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本学科研究方向以中国快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现实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需求,在产业融合研究,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以及商业价值创造研究三个维度形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批评与设计策展研究的专业特色和学术地位,以及实际的研究作用和价值。推动设计批评、设计策展与公共问题、社会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广泛融合创新,从而创新设计发展的规律、方法和系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历史及理论、艺术与科技、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服务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社会设计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