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国老课本 美得让人惊艳 难怪出了那么多大师

2016-12-13 剩世危言

前几天,“落霞与孤鹜齐飞”上了热搜,很多人纷纷感慨:突然感受到了中文之美,也感受到了读书的用处,最起码它可以让你在面对大千世界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卧槽”、“牛逼”、“真特么好看”。


作为教语言的课程,语文也本应是最有吸引力的课程。它会教人欣赏韵律的美、文学的美、叙述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心灵,在艺术和美的享受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不是想到它就是创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而语文中的这种魅力也许只存在于那些民国老课本中了。


先让大家看几张民国时期小学生看的课本,看他们是怎么描写秋天的 ▼


天气冷了

树叶黄了

一片一片的

从树上落下来

弟弟跳来跳去

用手去接着

哥哥用扫帚去扫开




秋天的四野

秋风起 天气凉

秋云淡淡雁成行

棉田白 稻田黄

家家农人去来忙

红叶村 芦花港

处处听得虫声响




秋天的虫声

秋天多秋虫 鸣声都不同

有的在墙角 有的在林中

蟋蟀的声音 唧唧居 唧唧居

好像银笛吹小曲

纺织娘声音大 梭拉拉 梭拉拉

好像布厂里纺面纱

金铃子声音清 丁令令 丁令令

好像学校里摇小铃

唧唧唧 铃铃铃

秋虫的叫声 多么好听


民国课本里,没有“宝宝”,没有“静静”,没有word天,更没有“蓝瘦香菇”,有的是气质。他们的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无疑,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最有风骨的年代,这跟当时的教育,当时读的书无不相关。




当时书内容之丰富,编撰理念之先进,文字平实深度,远胜今天。杨绛、冰心先生正是看这些书本长大的。


资中筠认为,民国时期的老课本,既能获得基本文化知识、文字修养、做人的道理,并且具备现代公民的品格和一定的世界眼光,终生受用。




那时候的书,不说教,站在孩子纯真的口吻叙述人性、修为、自然……内容浅显易懂,向善向上,写给孩子,更是写给当下的大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国时期发行了6000多万册的儿童课本,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这是老课本中的一课,这一课只有一个字,叫做“人”,还有一幅画,画着一家人▼



人是生活中的人,有着极为平常的情感,人不能离开父母兄弟,亦不能不先立定自己。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寥寥数语,全是白描,只是把针头线脑的字,集中起来给孩子认识,但慈母手中线的唐诗意境,却翩然跃于纸上。



学生入校。

先生曰“汝来何事”。

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

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最后一句,突然一转,那只羊就变成了哲学家,生活的审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来。



“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一十八字,道出生命的庄重。进化的自然选择,适己而利人,善哉。不可无职业,也不可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世上职业千万,有需要就有职业;可世上好职业只有一种:喜爱又能谋生。



瓶中有果。

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

拳不能出。

手痛心急,大哭。

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小事情,大道理!

浅显但不浅薄,简约却不简单。



一个小孩打开窗户眺望远方,天边一轮明月透过薄云升了起来。


此番情景,不禁让人想起:2007年,温家宝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为了让孩子更好记忆,各个省份都用趣味的形象,进行比喻▼



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


“人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山东,如跪倒的骆驼;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


民国时期的文字,清新质朴,却极具意象之美,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自然和张力▼



与世无争

朝作而暮息

一个千年流传的世外桃源


简简单单的景

平平凡凡的日常

虽一人却不显孤清

看后只有内心的安详

试想下,当你看到此景会想到什么?


又好记,又好互动。寓教于乐。

识字、画画两不误。


这样的国语课本,儿童得到的不仅仅是母语能力的提高,还有对中国书法、绘画的欣赏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审美观,属于中国人的审美观。

看图,识字;读书,遐思。


不繁文缛节,不急功近利,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短短的字句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地提高孩童的识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和自理能力。



书里没有说教,没有口号,讲伦理、塑审美、育习惯,既注私德教育,也重公德培养。朴实无华但传达了厚重的价值观。



朱熹曰,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记得幼年时,父母亲就是这样要求和规范我们的用餐礼仪的。餐毕,还要向长辈们道一句“慢用”。出生于民国、受民国教育长大的父母亲,一定是读过这些民国老课本的。




寒天大雪,推窗一望,屋瓦皆白。

北风起,大雪飞,兄与妹,

往看雪,庭前屋上,一片白色。

语言简省、明净,三言两语构造出一个冬日看雪美景。


竹帘外,两燕子,忽飞来,忽飞去。

庭前树,有鸟巢,小鸟一群,数间飞鸣。

帘外飞燕,树间鸟鸣,简单却不单调,蕴含着生命的真谛。 


东方月出,庭前散步,明月在天,人影在地。


天初晚,月光明,窗前远望,月在东方。


明丽、省净的语言,如《诗经》一般,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与语言。

到学校,见先生,先生早,

先生点头说,小朋友早。

好宝宝,年纪小,志气稿,

早上到学校,功课做得好。

把最简单、朴实的礼节写成朗朗上口的韵文,更加实在、质朴。


室中宜常洒扫,以去尘垢,窗户宜常开,以通空气,以透日光。


饭后即用心力,则胃中食物,不易消化,故必游散片时。


力透纸背的温润、儒雅,不生硬,不说教,让孩子们在日常点滴中明事理。




书中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小室中, 灯火明, 母教女 ,取绒绳, 学手工。


多么温暖的母女画面,短短数字的课文,带给我们是母爱、亲情和习劳的教育。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教育吗?



梅花盛开,我折两枝,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


寥寥数语,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场景就浮现眼前。仿佛让人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读这样的课文,也难怪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今日的大学生都不及。

儿习手工。编纸为中华二字。


告其弟曰。我等中华人。同爱中华国。


那个时候的课文也教爱国。这样的爱国教育,来得简单而有力。其实,爱国原本就不需太多的说教。



母亲节时的内容



这是植树节



生活常识



农耕之美



有勤读之功



有浅显的道理



有快乐的游戏



有童年的歌谣



有生活的片段



有舐犊之情



有手足之情



或寥寥数语



或不著一字却画面感十足,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呵护



劝诫



情景



诗情



画意



知识



自律



劳作



逸兴



生灵



家常


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吧。为什么民国大师级人才层出不穷,而49年后几乎为零?看了这些启蒙教育阶段的课本,是不是能得到答案呢?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

     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阅读,通向灵魂,摆脱平庸。

         精选推荐,在悦读社看懂世界。

绝对重磅,【哈佛大学出版社典范之作,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中国史的黄金标准,长按图片查阅详情,

看中国 吴敬琏、资中筠、柳传志、俞可平、钱颖一重磅推荐。 与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世界知名政治家、三位世界思想家、五位经济学家以及众多知名学者对话,共同洞察中国。大师们根据各自毕生研究成果与经验的总结,毫无保留地对中国问题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判,大师们深邃思想的闪光贯穿书稿始终,呈现出世界眼中的中国,为大转变时期的国人思考中国和思考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问题、厘清未来迷思。。。。。长按下图查阅更多详情

为什么当官如此吸引人?为什么某些人只需;盖章;就能换取巨额财富?为什么某些人打招呼就能将公共资产转化为私有?《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追溯中国历史社会表面之下汹涌澎湃的权力财富;暗流,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历时八年的潜心力作,继吴思先生《潜规则》之后,又一部既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开创性历史著作。
★《亚财政》讲通透了官场、腐败、潜规则,讲清楚了中国历史弈局的动态博弈,讲明白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不理解这三个方面,很难说我们真正;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一定要读一读《亚财政》。。长按下图查阅更多详情

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 从百姓民生角度出发,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引子,探讨当下中国在价格改革、文化娱乐、食品与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困境与出路,郎旋风一贯的毒舌风格,值得阅读,,长按下图查阅更多详情

在文化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将写作之目的直指生命内核,即自由之思想、道德之发扬,对文人的精神进行了深入探寻。他直面现实日常,在生活中思考文化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反讽戏谑的方式,道出了智慧之语。。。极其怀念王小波,一个真正的独立作家!;章诒和
他的小说特别有趣,你可以从任何一句开始读起,也可以从任何一句放下,不会想念其他的部分。王小波这个作家的思维方式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慕容雪村
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有趣味。这一点非常基本的阅读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望。第二,说
真话。这一点非常基本的做人作文要求,长久以来对于我们是一种奢望。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一点非常基本的成就文章大师的要求,长久以来已经绝少看到。;冯唐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刘瑜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柴静

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王小波巅峰之作,长销不衰的文学经典,作者以调侃的语调,审视一个荒谬时代普
通人的荒谬生活,揭示了那个大时代的荒谬生活逻辑。作者的语言具有极强的个性:理性思辨与感性描述融合,粗鄙的口语与雅致的书面语结合,直白坦然的性描写与蕴藉优美的诗意融合。《黄金时代》中极富想象力的情节描写,透出了我们荒谬生活的黑色幽默。

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刘瑜评,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爱尔兰记者康纳奥克莱利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因报道苏联解体和九一一事件,两次获选为爱尔兰年度最佳记者。在《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精)》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龙应台 第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绕着弯批评时政的作者随时担心被有关单位请去喝茶;人民申请成立社团往往没有法律途径而即使许可也会被百般刁难。表面上也许是食品的造假、环境的污染、个别警察的霸凌,或是一个单纯的司法判决不公,但是往深层挖下去,却都和集权有关。因为集权,所以资讯不完整,所以程序不透明,所以结论可以操纵,所以掌权者可以滥权而人民无力挑战。
集权,其实是有明确特征的。街上穿着制服的人用什么态度对不穿制服的人说话;办一件简单的事情要跑多少个机关盖多少个官印;书店里买得到和买不到的是些什么样的书;最宏大的广场上竖起的是什么类的纪念碑、什么人的铜像;新闻主播用什么样的语调和用词描述什么样的事件;灾难发生时,人们看见的是英明的救灾领导还是哀苦无告的灾民,但是,更多,是看不见听不到的。黑牢里逐渐腐烂的垂着头的人形,看不见。缠讼中折断了青春的人想说的话,听不见。临刑的人在粗糙草纸上写下的字,读不到。假奶粉假酒假食品和环境中种种灾难背后锁在档案柜里的公文和批示,拿不到。
风在吹,云在走,人在思想,博弈在拉锯,前进和后退在迂回交错,价值在惊奇翻转。于历史长河的大脚本中,台湾三十年这个篇章,埋着太多深沉的细节。三十年中,台湾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已经换了几回;有的政治犯竟做了领袖,有的领袖竟进了牢房。庄严的变成嘲讽,琐碎的突然伟大,真诚可能叫做懦弱,虚伪可能叫做务实。每一个文本中简单的细节,都需要十倍的注脚......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用醒来的文化唤醒沉睡的制度,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对国家之顽固,对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识分子之矜骄说“不”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勒庞1895年完成的《乌合之众》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几乎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所有震荡世界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的民主革命或群众运动。
有人指责勒庞关于群体与领袖的理论曾被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独裁政权所用。但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也从中悟到了不少道理。时至今日,任何个人或者团体,出于任何目的希望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乌合之众》仍然是重要经典。本书尤其适合在中国当下阅读。长按下图查阅详情


判断一个人眼界和智商,是否可以和他谈世界?,只需看两点,一,是对毛泽东的认识,毛代表整个中国近代史,认清了他,就认清了中国,二,是对美国和日本的认识,认清了美国日本,就认清了世界,以下几本书,带你了解美国,长按下图中查阅详情,




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生活写真,残酷、忧伤,啃啮人心,令人欲罢不能。不用过多介绍,只想请问你在哪里还可以买到他的书?长按下图了解详情


限于篇幅,不一一介绍,更多精选推荐,长按图片进入悦读社了解详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