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讲堂】李国鹏 | 《论语》微课(15)

2017-03-24 启明灯


素材转载自:“养心堂”

经学讲堂·微课堂

主讲人:李国鹏

整理:启明灯 

《论语》微课(15)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今天开讲的《述而第七篇》讲的是圣人谦己惠人之词,还有一些容貌、行事之类。


原文:(2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翻译:孔子教人四项:文化典籍、笃行所学、以忠、信为品行之本。

他的四种教学基础、教学原则,

“文”是指典籍,孔子删述六经,诗、书、礼、乐、春秋这些典籍;

“行”,孔子一直强调行比知更重要,要力行,笃行,所学一定要做;

“忠”、“信”是品行上的训练。

也就是说,他文化、行为、品行三者并重。


孔子教学博学于文,

《尚书》《春秋》这些有很多历史内容,

《诗经》是关于名物常识,情感伦理,具有乐教功能,使得人情感达到中正。

《礼》,就是“发而皆中节”,合于礼制仪轨,都有各自作用。所以他号召博学于文,还要学以致用,学以行之,导之以行,实践于人伦日用之间,一定要以忠、信为基本原则。

“忠”是尽己之力,心处于中正,心不可偏。

人言为“信”,说话算话,诚实守义,专一不迁。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在这里就是“千教万教教做真人”。


李校长说:孔子这教育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真正的全面素质教育,有学文,有力行,有品性,非常中和,现在好像只有学文,但也并不是雅正,只有知识见闻,其实“首孝悌,次见闻”,首先教做人,这是古人的智慧。而现在,上小学,考中学,考大学,找工作,成家,生孩子,再让孩子轮回我们的人生,就像放羊娃的故事,千教万教,教人讨饭,好像我们都吃不饱。其实按文、行、忠、信原则教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没饭吃呢?因为他有志于弥补社会不足,是有担当精神的,怎么会没饭吃呢?我们总是把担心顶在前面,一切学都不是为提升自己学,而是为了资格证,考试为了分数给别人看,学了基本用不上,这是现在教育的弊端,而我们要能从我们读书人、从家长开始觉悟,不断促进教育改革,这是每个成年人应做的事。


原文:(2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翻译:圣人,我是不曾见到了,能见到君子也可以了”“善人,我是不曾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之人也可以了”。没有装有、虚华自满、简单自以为通达。这类人很难有恒常之志向的。  


李校长说:孔子说,圣人我是不曾见到的,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朱子解释,“圣人”是“神明不测之号”,学问德行到达神明不可测的境界称为圣人。“君子”是才德出众之人,“君子”原来是社会地位,是君主的儿子,后来士大夫、士君子都是指德行才能出众,德才兼备的人叫做君子。


孔子又说,善人我是看不到,只要看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善人”是至于仁义而没有过失、行恶举动的人。“有恒者”,张载解释是没有二心,不二其心。


孔子是感慨求其上而不得,考虑其次也可以,圣人、善人达不到,做君子、有恒者也可以。


这个“亡”通假读“无”,“亡而为有”,就是本来没有,丢了,以为自己有;“虚而为盈”,“虚”是空,“盈”是满,本来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以为自己很满;“约而为泰”,“约”是简单,“泰”是通达,本来很简单,自以为很通达。如果是这样的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明明学问、见识、智慧很浅薄、空洞、简单,但觉得自己什么都行,这样的人指望他有恒心,很难,因为恒心是为学,是入德之门。所以自满是让人无法进步的一个很大的制约,恒心是进取之心,是一个入德的根本门径。





幸 福 讲堂

点亮心灯,智慧相传

推荐阅读



他和她用坚持和爱走进许多陌生人生命的深处





【幸福讲堂】米罗岛家长课堂《了凡四训》成长感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