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甜过初恋,海南薏bua是怎么样炼成的?

2017-11-08 海南圈


在海南的老爸茶店、传统早餐店、特色小吃街、各种喜庆的宴席上、路边海南啊VO挑着的小货摊上,都会看到一种白白圆圆的类似“大号汤圆”的小吃,海南人叫做“薏粑”。


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海南风味小吃——薏粑。



在海南居住过的人对薏粑并不陌生,“薏粑”是海南话音译,连海南居住的本地人也不知道它的学名该怎么叫,久而久之,薏粑就成了它的真名。薏粑,薏和意、忆谐音,就是表达心意和良好愿望的粑。吃薏粑,海南各地都有此习惯,不过,以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最为普遍。


薏粑是海南传统小吃,海口人称之为薏粑(yi buǎ)、燕粑或忆粑,其它市县叫法略有区别,澄迈把薏粑叫做“bua个”,定安叫“成个bua”。


薏粑在民间制作相当普遍,其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甜蜜、丰收、欢乐、友好、情义。在农村逢年过节都会制作上一些自己吃、送朋友吃。还常用于庆贺“起屋”、“起灶”、“孩子满月”、“孩子周岁”、“新娘回路(回门)”等的礼品。


“薏粑”的传说



据说薏粑的得名与一个流传在海南民间的故事有关。

在300多年前,海南某村有个大娘跟儿子阿春相依为命。阿春身体健壮,有一身好武艺。阿春18岁那年辞别了母亲,跟郑成功当兵打海盗倭寇去了。冬去春来,阿春久不归家,大娘日益老去,年年只有思忆不见儿归。于是大娘每逢中秋佳节,就做了儿子最爱吃的粑,摆在月光下祷告儿子平安归来。

不知不觉30年过去了,这年中秋节,大娘正在月下祷告时,儿子阿春回来了,母子团圆,悲喜交加。阿春吃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亲手做“忆粑”,满心温暖,此粑因此而得名。

后来,人们习惯把“忆粑”写为“薏粑”或“燕粑”。



“薏粑”的制作过程

很多人都吃过薏粑,但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薏粑是怎么做成的。


首先是准备材料:


1、准备粑皮。将浸泡了3-4个小时的糯米磨成米浆,用布袋过滤,压至半干。



2、准备粑馅。粑馅一般是椰子丝馅、花生仁馅、芝麻馅等,粑馅需要在制粑前处理好,通常同一批粑,会用几种馅,以便个人根据口味爱好选择,海南岛民较为常吃的是椰子丝馅的薏粑。



椰子丝馅的制作:选择老椰子,把椰子壳砍开,用专用工具把椰子肉刨成丝状,放到铁锅里炒,配以白糖或者赤糖,翻炒到味道合适即可。


花生仁馅跟芝麻馅就稍稍简单些,将花生仁与芝麻分别辅以红糖或白糖在锅里翻炒即可。


3、准备包装材料。椰子叶、芭蕉叶、菠萝蜜叶等,不同地方会根据材料的获取难易跟地方习惯来采用。椰子叶的包装稍复杂,也是较为常见的薏粑包装方式,将这些材料洗干净,晾干。


椰子叶做的薏粑包装是最为常见。


下面就是正式开始制作了:


1、将手洗净,打半碗花生油放在边上。用花生油将手全部抹云,用手将将事先准备的米浆捏出一小团球状,双手反复拍打成薄薄的圆片状。


2、加入适量的粑馅,即事先准备好的椰子丝馅、花生仁馅或者芝麻馅。


3、五指慢慢收拢,将多余的面团摘掉,把收口的那边压在下面。


4、放到椰子叶的包装盒中,一个完整的薏粑就包好了。


5、在蒸笼上放上已经包好的薏粑,下锅,旺火蒸30分钟左右,出锅即可。


下锅前。


出锅后。


舌尖上的乡愁

离不开的海南味道


薏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各种馅类,芝麻类、花生类、椰丝类……但它并不注重馅料,而更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软滑而不粘,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剥掉外面的一层绿绿的叶子,轻轻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软软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原来,糯米也能做出如此味道。


在以前,薏粑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特别盼望能快点过年过节,想的就是这一口带着椰香的香软团子。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薏粑不再仅是逢年过节才可以吃得上的美食,海南岛大街小巷的老爸茶店、老式早餐店里和一些美食街,街头巷尾不时还可以看到小摊贩挑着卖的,都可以看到薏粑的身影,可以这么说,薏粑是最受岛民喜爱的一种地方特色糕点之一。


很多在海南生活、工作的外乡人,也开始习惯吃薏粑,并对薏粑赞不绝口。而那些离开家乡的海南游子在多年之后谈起薏粑依旧会兴致勃勃,猛咽口水,因为薏粑那美好的味道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他们记忆中。



薏粑,这道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把海南特色椰子的味道和赤糖、花生混合在一起,用糯米粉包裹笼住,也把海南人在他乡漫长的岁月中对勤俭、恋旧、故土、亲人等各种情感及人们对亲人的祝福和美好愿望混合包裹在一起,随着舌头的感受,一并刺激着味蕾。让人在细嚼慢咽之间,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体验到那种温馨的家的“味道”。


本文图片由@山妮树上的果子 提供

南岛视界出品,转载注明出处

-end-

推荐阅读

偏方大全

美人计

音乐天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