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恩来视察上海“龙须沟”:改造肇嘉浜,“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刘明兴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肇嘉浜曾经是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两岸棚户林立,四周垃圾成山,浜水黑臭刺鼻,被称为上海“龙须沟”。上海解放后,居民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要改造这样一条臭水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像周恩来总理在视察肇嘉浜时所说的那样,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要让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 




01

      经过前期的细致勘察,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市政府决定对肇嘉浜施行填浜筑路的整治方案。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款700余万元用于改造肇嘉浜。1954年10月改造工程动工。为配合工程进行,共动迁居民近2000户,拆除棚户2.3万平方米。

改造前的肇嘉浜两岸



02

      为了工程顺利进行,有关部门为工程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了肇嘉浜工区党支部,抽调了各方面的技术骨干,组建了青年突击队。改造工程动工后,工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恶臭的浜水被抽干,最艰巨的挖泥埋管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正值北方冷空气南下,浜底结了冰,工人在缺乏大型工程机械,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一个个赤脚跳入3米深的浜底,用简单的铁镐、铁铲敲冰挖淤泥,许多人的脚都冻裂了,鲜血与臭泥糊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只只大紫萝卜。报纸上刊登了改造肇嘉浜的消息,周末时候,大中专学校的师生来了,机关干部来了,他们不计报酬义务劳动,只见浜底、河岸两边,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肇嘉浜改造工程场景


03

     经过大奋战,巨大的钢筋水泥排污管被埋下了,黑臭的肇嘉浜被填平了,崭新的沥青路铺成了。1956年12月底,长3公里、宽40米,沿线遍植绿色植物的肇嘉浜路全面竣工通车,整个工程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九个月。肇嘉浜从臭水浜蜕变成林荫大道,成为了上海市区重要的交通动脉

改造后的肇嘉浜,成了一条交通动脉


  


     肇嘉浜路的建设只是解放后上海城市市政建设的一个缩影,当时上海在苏州河上新建大桥,连建拓宽中山环路,建设穿黄浦江底的隧道,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城市交通,推动了上海城市的发展。


 今日肇嘉浜路


飞跨苏州河的长寿桥


     上海解放后,普陀区长寿路靠近苏州河一带的沪西工业区与苏州河对岸闸北工业区和上海火车站北站的联系,只能靠渡船,这严重影响市民的交通出行,也阻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市政府工务局多次勘查,决定拨款新建连接苏州河两岸的永久性桥梁——长寿桥。工程于1951年5月举行奠基典礼,1953年9月顺利竣工。

1951年5月28日,奠基典礼上,普陀区区长将长寿桥铭牌贴牢


圈起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山环路


   1958年,随着上海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近郊区一些新工业基地的建立,运输日益繁忙。1959年,为了疏导进出中心城区的车流,上海决定按照一级干道的标准,圈起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山环路。

货车行驶在宽敞的中山环路上


首穿黄浦江底的打浦路隧道


    随着上海经济和城市规模的扩展,横贯上海的黄浦江仅依靠轮渡过江已不能满足需要。1960年,上海隧道局正式成立,拉开了黄浦江越江隧道建设的序幕。1966年,打浦路隧道正式开工建设。1970年,首穿黄浦江底的打浦路隧道正式竣工,次年通车。打浦路隧道是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隧道

打浦路隧道“海鸥”形状的出入口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影像中国70年(上海卷)》

编辑 / 丁达

制作 / 丁达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ID:dsjb2020)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1.将“远东第一跑马厅”改建为上海人民的乐园2.“人民至上”理念引领下的上海城市治理新实践
3.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为何成为工人心目中“幸福生活”的代名词4.李强书记多次调研的这个居委会有什么来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