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它”对全球开放!

中工网 2021-09-14



一封来自“中国天眼”的邀请函

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北京时间今天(31日)0点,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向全世界开放,向全球科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内外申请项目将统一参加评审。本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对外公布。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从31号零点开始,到5月15号,首批海外申请将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


“中国天眼”已成为“世界巨眼”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由我国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FAST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从2016至2020的四年时间里,它已发现脉冲星超240颗。而自1967年发现第一颗脉冲星至今的50多年里,人类一共发现的脉冲星也只有2700多个。FAST还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星系活动迹象,有利于发现行星恒星的运动轨迹及发展轨迹,窥探宇宙起源的奥秘。

随着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学潜力逐步显现。同时,FAST还有能力将我国深空探测及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边缘,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天眼”,是他留给祖国的骄傲

上世纪90年代初,南仁东辞去日本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

为了给FAST项目选到合适的台址,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每天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

在漫长的22年里,南仁东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勤奋,带领同事们一起解决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技术问题,硬是将梦想变成现实。


南仁东塑像

2010年,FAST面临近乎灾难性的风险——索网的疲劳问题。对当时购买的10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发现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工程的使用要求。南仁东顶着巨大压力,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艰辛的技术攻关过程持续近两年,在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后,南仁东团队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化解了这个对FAST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

2015年,已经70岁的南仁东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的工作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就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在贵州告成,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遵照南仁东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他的离开,也如他生前一般低调。

他不希望被人们记住,但人们又怎会忘记他的卓越功绩?

“天眼”,是他留给祖国的骄傲。


当“它”向世界全面开放之后……

据介绍,申请日截止后,所有申请的项目将交由“中国天眼”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项目遴选建议。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2021年8月开始。


资料图


姜鹏介绍,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第一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约为450个小时。海外观测需求大,竞争程度将很激烈。

考虑到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海外科学家可以不用到FAST现场即可取走想要的观测数据。姜鹏表示,团队建立了数据中心,搭建跟用户之间的桥梁,建立了完整的服务链条。科学家可以远程进行数据处理。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

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

充分合作的理念。

今后,中国天眼

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

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贡献中国智慧,

努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

和人类文明进步。




来源:央广网、央视网

编辑:夏会儒

更多新闻

原则上不进不出!云南瑞丽全员核酸检测、居家隔离!

禁止挂钩!这件大事教育部出手了

本土新增6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