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柯林斯年度Top5热词带你回顾2016新闻大事件|趣新闻

2016-11-24 RUB新闻坊 新传土拨鼠


今年英国柯林斯词典十大热词出炉啦!作为一本权威的英语词典,柯林斯每年都会及时收集各式新词与网络热语,并于11月左右发布每年的十大热词。今年的热词从Brexit到Trumpism,个个都和今年的新闻热点息息相关。这一次小编就拿出这十个里面的Top 5,编译了11月3日刊登于柯林斯官网的一篇热词词源解读文章,给大家扒一扒这些词后面的新闻事件。
1. Brexit 英国脱欧

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公投可能是这么多年来让英国政界最最震动的大事件了。这天英国人民用自己的选票决定,让大不列颠王国脱离欧盟。而在手续有可能被打回议会重审,脱欧短期内难成现实的时候,“Brexit”(英国脱欧)这个词已然走红,成为今年柯林斯词典的年度词汇。
画外音
英国政府不满英国高院对《里斯本条约》第50款的裁决,向最高法院上诉,该案将于12月5日开审。11月3日,英国高院裁决英国政府无权动用第50款脱欧,而应由议会决定。图为英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们。

这个词还衍生出其他一些同源词汇,如“Brexiteers”(英国脱欧者),指那些投票支持英国与欧盟分离的人。除此之外还有“hard Brexit”(硬脱欧)和“soft Brexit”(软脱欧)之争:究竟是要彻底的分手,还是选择渐进的分开,继续跟欧洲小伙伴们做朋友呢?

其实Brexit这个词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年前的希腊脱欧事件。当时美国花旗集团的经济学家埃布拉希姆·拉巴立(Ebrahim Rahbari)在谈及希腊可能因国内经济危机而被踢出欧元区时,首先使用了“Greek exit”的简写形式“Grexit”一词来表示希腊面临退出欧元区的危险。
2015年7月5日,希腊举行全民公投,拒绝了欧盟提出的“改革换资金”的援助方案
从此“一词激起千层浪”,当其他欧盟国家的脱欧倾向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新闻媒体开始围绕Grexit这个词,乐此不疲地对其进行变形与再运用。2012年《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中便首次推出了“Brixit”一词来表示英国的脱欧倾向,然而这个词没能吸引大众眼球火下去。不过随着英国脱欧慢慢地被提上日程,次年与Brixit仅有一字之差的Brexit开始受到广泛使用,成为指代英国脱欧事件的最热词汇。 此外,在瑞典、法国等可能会跟随英国脱欧脚步的国家,Swexit和Frexit等类似词汇也充斥在各自脱欧问题的讨论中。与此同时,一些段子手还深挖脑洞,搞出一些新词来描述其他欧盟成员国可能的脱欧行动,如“Departual”和“Finish”,分别指葡萄牙和芬兰的脱欧倾向。
2. Hygge “海格”风

今年3月16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丹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然而就是这么简单的排名,让整个英国都炸了。可能是腐国人民对丹麦爆棚的幸福指数无比向往的关系,今年丹麦语舶来词hygge(“海格”风),作为舒适生活的代名词吹遍英国的大街小巷,备受餐饮休闲行业的吹捧。
hygge这个热词可以用来表示所有令你感觉温暖、舒服以及能带来满满爱意的东西。无论是餐厅、酒吧中清幽环境与高咖美食带来的享受,还是一片蛋糕、一次热澡抑或是一次会友带来的“小确幸”,都可以用hygge一词以蔽之。这样广泛的内涵也意味着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十分贴切的词来与之对应,只能从丹麦语把它原封不动地借用到英语中,归化成一个英语词。
小清新也是“海格”风
其实这种借用语现象对英语这门“大杂烩”语言来说并不少见。除了丹麦,北欧其他各国语言中的一些词也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被直接引到英语中,并随着英语世界对其概念的接受,最终变成英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来自芬兰语的“sauna”(桑拿)和来自挪威语的“ombudsman”(调查官)等词。 值得顺带一提的是,hygge这个词在词源上和英语还是有点联系的。hygge最早来源于古挪威语中“hugga”一词,意为安抚,和英语词hug(拥抱)同出一源。
3. Mic drop 扔麦

随着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也即将在70多天后离开白宫,结束他8年的任期。但作为一位极具“网红”气质的总统,奥巴马怎能不在离职前“弄个大新闻”,再火一把呢?这不,今年5月份在白宫记者晚宴的最后一次演讲中,奥巴马在结束之际,略低着头,漫不经心地甩出一句“Obama out”后抬起手握麦克风的左臂,张手扔麦离场,气场十足地耍了一次酷。随后这段视频在推特上迅速蹿红,“mic drop”(扔麦)也成为外国网友谈论最多的热点之一。
一言不合就扔麦

其实追根溯源,扔麦这一动作由来已久,展示的是美国黑人文化和流行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饶舌歌手就喜欢在表演结束时丢下话筒,以示他们已经说得够多,不想多言。扔麦由此成为说唱表演的惯例,后来随着被艾迪·墨菲(Eddie Murphy)、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等黑人喜剧演员运用到脱口秀中,逐渐成为美国黑人的文化符号。
当年奥巴马当选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时,有些讽刺作家与漫画家就拿这点作过文章,把他刻画成一个行为举止都带有浓厚黑人文化印记的人物形象,扔麦便是其中的一点。这次奥巴马这么一扔,算是让作家、画家们的描绘成真,也算是对自己身份的勇敢自嘲吧。
4. Trumpism 特朗普主义

美国大选送走了奥巴马,也似乎让“Trumpism”(特朗普主义)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胜利。在去年6月16日宣布参选以来,特朗普在前前后后将近18个月的竞选过程中,以其令人咋舌的观点和浮夸的表达方式,引得美国主流媒体一片哗然。于是,“特朗普主义”一词横空出世,成为美国主流媒体用来批判特朗普的一大关键词。
大美复兴川普梦
高墙新砌白宫迎

其实,从英语语义学的角度来说,“-ism”(主义)这个后缀有着两种含义。当它附在某个人物的名称后面组成一个新词时,它可以表示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哲学观点或思想原则,或是指代某一个人物极具特色的说话方式。

特朗普主义则兼具上述两层意思。一方面,政治学家将“特朗普主义”总结为一种由特朗普倡导的,反对现行政治体制,狂热追求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而从语言的层面上看,“特朗普主义”还可以指特朗普那种口无遮拦、易引起争议的话风。就像他在竞选过程中所发表的言论,要在美墨边境砌墙也好,要遣散非法移民也好,都很容易因为每个人观点的不同而得到完全相反的解读。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觉得特朗普说的这些话是他让“美国复兴”能力的体现,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他完全不具备跻身政治高层的资格。
5. Throw shade 射影

吃瓜群众最喜欢做的无非就是围观公众人物互怼互喷,特别是那些从后台掐到前台,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直播的大戏最受大众欢迎。只可惜这种闹剧热得快,散得也快。
而用来描述这种名人间“互撕”的词汇也一样,新老交替频繁——从上世纪90年代的常用词“diss”(disrespect或disparage的简写,鄙视),到21世纪初的“talking smack”(互喷),再到今天的新热词“throw shade”(射影)。

其实“throw shade”最初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美国男同性恋群体所使用的黑话。他们会将对他人直接了当的侮辱称之为“read”(取自“read my lips”即“读唇”一词,表示侮辱有如口头谩骂般明显,只需看口型就能解读出来),而将不那么明显的攻击称之为“shade”。因为“shade”有“阴暗处”的意思,颜色不黑不白,所以可以用来表示抹黑他人,但又不明显的诋毁方式。 而真正让“throw shade”这个词慢慢在今年火起来的,是美国一个叫做《鲁保罗变装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的男扮女装真人秀系列节目。在2010年,节目主持人鲁保罗(RuPaul)在一期节目中对参赛选手说道,“You will read your fellow queens!”(“你们要尽量喷你们的对手!”)虽然他在节目中用的词是“read”,但后续的媒体报道和评论都使用了“throw shade”这个词。此后“throw shade”便不胫而走,成为网上竞相模仿的文化基因(meme)。 
《鲁保罗变装皇后秀》logo

其实“throw shade”这种羞辱方式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和它“含沙射影”的特点有关。通过“throw shade”进行包装的人身攻击,需要经过被攻击者的解读才能实现。而一旦被羞辱者用解读后的理解向攻击者控诉,攻击者可以以过度解读为由否认这种控诉,说自己并没有攻击的意图。就好像你在辩论的时候不满对手的观点,不直接进行反驳,而是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翻了一个白眼。对手认为你这样做是对他的不尊重,而你却可以以“我眼睛不舒服”为由搪塞过去。 不过现在“throw shade”所代表的隐性边界也在慢慢地模糊起来,因为有越来越多明显带有恶意的攻击行为也都用这个词来形容。


以上就是今年柯林斯年度十大词汇中Top 5背后的新闻小故事啦,是不是很有趣的说?其实另外五个热词也很有意思,小编在这里贴出来,供大家简单一览吧!
  • Dude food男人爱吃的垃圾食品
  • JOMO错过的乐趣
  • Sharenting晒娃成癖
  • Snowflake generation雪花世代,指抗压力弱,2010年代的年轻人
  • Uberization优步化,指供方与客户直联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


图片来源

BBC官网、柯林斯官网、新浪微博等


本文对原文有所增删,点击“阅读原文”可看英文原版


本期来源:RUB新闻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